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視覺科學素養」:數字時代科學的圖像和公眾理解

「視覺科學素養」:數字時代科學的圖像和公眾理解

本次與大家共享的研究成果於2016年發表於Science Communication,作者共兩位,一位是來自義大利特倫託大學(University of Trento)社會學與社會研究部的Massimiano Bucchi,另一位是義大利那不勒斯腓特烈二世大學(University of Naples Federico II)政治與社會科學系的Barbara Saracino.

「視覺科學素養」:數字時代科學的圖像和公眾理解


Barbara Saracino和Massimiano Bucchi


他們認為,如果傳統意義上的「科學素養」已經成為了衡量公眾對科學的理解的國際化標準,那麼到目前為止,在視覺科學素養方面的研究還遠遠不夠。據此,他們把義大利連續三年(2014-2016)的公眾認知調查結果作為具有人口代表性的樣本,對其中視覺科學素養部分的調研結果進行了研究。


在研究過程中,他們通過讓公眾解讀與科學相關的圖片的含義的方法來統計公眾的視覺科學素養,並將此結果與傳統意義上的文字題目測試的科學素養進行對比。


研究結果顯示,相對於對文字表述問題的反應,受眾對與科學相關的圖片信息的識別效果更佳。圖像可以為公眾更好地參與科學成果的傳播提供機會。

1665年,羅伯特·胡克的著作 《顯微圖譜》(Micrographia)問世。這是一本在當時震驚讀者的圖像集,描述了胡克用自己製作的顯微鏡發現了細胞「cella」。在此之後,數字圖像技術迅猛發展,現代科學已將圖形化傳播擺在了傳播互動流程的中心位置:手繪圖形、數字圖表以及設計圖,包括隨後的圖片、衛星圖像和流媒體視頻。在數字化傳播時代,專家與公眾都無一例外地沉浸在高可視化的傳播環境中,尤其在涉及科學技術議題的時候。


圖片的質量,甚至是美觀程度已經成為了在物理、天文和生命科學領域的學術期刊發表文章的重要因素。在一些新興領域,數據以複雜和交互的方式呈現已經成為引領數字化表達的常態。


那麼,我們真的有能力去消化與理解那些精心製作的複雜圖像么?


所謂「科學素養」已經成為了國際上研究和討論公眾理解科學的標準化維度;縱向來看,對不同的國家與公眾群體的對比被廣泛應用於為公眾參與科學所制定的戰略中。然而,科學素養長久以來總是被定義為對科學類問題的應答能力,很大程度上忽視了視覺表達已經成為科學傳播的核心這一事實,尤其是在數字化媒體信息流通的時代下。這種忽視與早期科學素養調查使用的CATI(計算機輔助電話調查)方式有關。


Massimiano Bucchi和Barbara Saracino以三輪(2014、 2015年和2016年)公眾理解科學、技術的定期調查為視覺科學素養的經驗性指標進行測試。其樣本是自2003年以來所進行的橫截面研究中,1000名年齡超過15歲的義大利公民。樣本旨在通過性別、年齡、居住地區和教育程度代表義大利人口。通過CAWI(計算機輔助網路訪談),每年調查中的一部分被訪者(2014年和2015年的30%,2016年的60%)被要求識別與科學相關的圖片,給出他們對圖片的解釋。

受訪者給出的圖片詮釋如圖所示:

「視覺科學素養」:數字時代科學的圖像和公眾理解



圖一:科學相關影響的熟悉度


有效應答數--2014: n = 240; 2015: n = 244; 2016: n = 525

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到,公眾對於阿波羅、愛因斯坦、太空中的地球影像等圖片的認知程度很高;而另外一些如體外受精、氫原子的波爾模型等是在公眾認知中相對模糊的。


如果將視覺科學素養的測試結果同標準化科學素養得出的結果進行比較,實驗數據會顯示出顯著差異。儘管通過文字問題進行科學素養調查在近些年已經有了顯著改良,但是2014年仍然有16%的受訪者不能正確回答任何用於評估科學素養的標準化文本問題。而在視覺科學素養測試中,上述情況的發生概率僅為0.8%。這個數字在2016年加入了科學家人像識別題目之後,下降到了0.1%。


另外有趣的一點在於,視覺科學素養與傳統科學素養與受訪者的社會人口變數的關係有所不同。所有這兩個科學素養測試維度的結果都隨著被訪者的受教育水平升高而提升:50%擁有大學學歷的受訪者能夠正確識別出2016年的5道視覺科學素養題目。傳統科學素養的結果還與年齡相關:60歲以上且學歷偏低的受訪者是在傳統科學素養調查中無法正確回答問題的最大比例人群所在。這樣的規律卻不存在於視覺科學素養中。


以上結果說明,視覺科學素養的變化與傳統測量中的科學素養變化之間存在著差異,這種差異值得以全新的角度進行進一步研究和探索,也說明兩位科學家的探索性研究是有意義的。

當然,認出與科學相關的圖像如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或者愛因斯坦的臉並不一定意味著受訪者對特定部分知識的了解。但是,對科學圖像的熟悉可以為科學傳播戰略提供一個抓手,圍繞不同公眾群體熟悉的信息圖像傳播大量的信息。

「視覺科學素養」:數字時代科學的圖像和公眾理解



圖二:標準化科學素養題目


有效應答數—2007: n = 988; 2008: n = 996; 2009: n = 1,020; 2010: n = 985; 2011: n = 1,001; 2012: n = 995; 2013: n = 1,005; 2014: n = 1,040; 2015: n = 999; 2016: n = 1,002.


上圖顯示的是從2007年到2016年之間的公眾對於三道標準化科學素養題目的回答結果的變化趨勢(三道題目分別是:電子比原子要小;抗生素既可以殺死病毒也可以殺死細菌;太陽是一個行星),從中可以看到整體的科學素養呈現上升態勢。


兩位教授指出,他們將自己的研究作為一個先驗式的探索,目的在於激發其他關於視覺科學素養的實證研究和指標探討。在視覺傳播主流的大環境下,這種探討的必要性變得越來越大。


如果未來的研究證明,視覺科學素養能夠讓人們更好地了解科學知識或者傳播科學信息,那麼傳統的科學傳播方式將會再次被顛覆,同時受到衝擊的還有沿用幾十年的標準化科學素養調查模式。


原文信息:


「Visual Science Literacy」- Images and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in the Digital Age,見:http://xueshu.baidu.com/s?wd=paperuri:(e7d332a34d7e89b539a04a9c7ee4f014)&filter=sc_long_sign&sc_ks_para=q%3D%22Visual+Science+Literacy%22%3A+Images+and+Public+Understanding+of+Science+in+the+Digital+Age&tn=SE_baiduxueshu_c1gjeupa&ie=utf-8&sc_us=2702988885207704949


編譯 | 王彩臻


審閱 | 金兼斌、江蘇佳


編輯 | 王彩臻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下面的「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傳播人 的精彩文章:

一個科學家的自述:我是如何練習寫作的
做大眾看得懂的科普——「科學傳播人」對話「果殼網」公眾號
做一個會講故事的科學家
公眾參與對科學研究的未來至關重要
科學傳播:從紙上到屏幕上

TAG:科學傳播人 |

您可能感興趣

擁抱深度學習還是數學的優雅?神經網路對圖像處理、數學和人類的影響
全國科研三維圖像建模及渲染專題學習會
深度學習下的醫學圖像分析(二)
深度學習下的醫學圖像分析(三)
深度學習下的醫學圖像分析(四)
深度學習下的醫學圖像分析(一)
全國科研三維圖像建模及渲染專題學習會報名
深度學習演算法 DeepLoc:幫助科學家分析細胞內的圖像
科學中最炫酷驚人的圖像:古代外星人物種
圖像與歷史——考古學視野下的敦煌石窟
科學家捕捉到暗物質網的「圖像」!
學界|讓莫奈畫作變成照片:伯克利圖像到圖像翻譯新研究
機器學習演算法學會將手繪素描轉變為逼真的圖像!
專家雲集CSIG圖像圖形學科前沿講習班,共同探索「深度學習+視覺大數據」
劉凱:解讀生物醫學圖像論文(上)
機器深度學習與大數據結合在醫學圖像分析應用
NASA十大著名科學任務,科學家首次看到火星表面的彩色圖像
科學家與藝術家合作,才能製成這些地外星球的圖像
天文學家成功繪製心宿二的表面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