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禪宗與中國文化|文史宴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禪宗與中國文化|文史宴

大司馬亂入:禪宗是佛教中國化的最大碩果,作為一種講求頓悟的學問,深受士大夫喜愛。禪宗對中國文化有諸多影響,那「平常心是道」的處世態度,那閃爍於機鋒、棒喝中的智慧,那「不立文字」卻對古典詩詞產生的深刻推動,都令人悠然神往。

文史宴公眾號特邀南京大學多方面達人圓木小徑,來談一談禪宗的來龍去脈,並解釋禪宗為什麼會帶來這一切。文史宴在南京的作者們組織了釋卷讀書會,每周末選題講解,南京附近的朋友如果感興趣,可以掃文末釋卷讀書會的二維碼,進公眾號里關注活動信息。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禪宗與中國文化|文史宴

達摩面壁圖

印度禪與中國禪的分野

唐高宗時期,嶺南有一個砍柴人,有一天在城裡賣柴的時候,聽到有人念《金剛經》,心中有點感受,於是就問念《金剛經》的人說,你是從哪兒學來的?

這個人就告訴他,在湖北黃梅有一個叫做弘忍的禪師,他會教人念《金剛經》。於是這個砍柴人就到了湖北黃梅,到那兒以後成了一個行者,他姓盧,就叫盧行者。

弘忍禪師年紀大了,要挑選接班人,他讓眾弟子每人寫一首詩,表達對佛教道理的理解。

弘忍有一個最傑出的弟子叫神秀,他當仁不讓,挺身而出,寫了一首偈語: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傳統佛教認為人的內心是有佛性的,每個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但外在世界虛幻的、骯髒的、讓人上當的灰塵,是會污染心靈的,就像一個鏡子,有灰塵來,必須把它擦乾淨才行,這樣才能夠保持心靈的寧靜、清靜,然後進入到一個超越的、澄明的世界。

盧行者聽了以後卻說:「好則好矣,了則未了。」

他不會寫字,就求別人代筆,也在牆上寫了一首: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佛性常清凈,何處惹塵埃?

按照佛教「空」的道理,菩提原本是智慧的意思,智慧本來就不是樹,心靈也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鏡子,一切都是虛幻的假相,沒有永恆不變的、本質的東西,連塵埃也是虛幻,所以不用擦,心靈根本就是澄明的。

兩首詩都是二十個字,但裡面差別非常深刻,以至於後來形成了中國禪宗最有代表性的兩個對立流派,北宗和南宗。神秀的根據地在現在的荊州和洛陽一帶,稱為北宗;盧行者,也就是禪宗的六祖慧能,則到了廣東,是為南宗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禪宗與中國文化|文史宴

六祖慧能真身

按照神秀的說法,每一個人的人心是佛性,清凈的佛性像明鏡一樣,但明鏡避免不了外在的污染。

如果有這樣的前提,佛教修行就是必須的,要按照禪宗的方法,非常認真地修行,達到「凝心入定」,凝聚心力,進入禪的狀態,要注意反身自省,去尋找一個清凈的自己,在這種情況下,苦苦修行、戒律的遵守、禪宗祖師的開導和經典的閱讀就都是必要的。

這個從人到佛的修行過程,是一個從此岸到彼岸的漫長過程,叫做「漸修」,漸漸地、緩慢地進入一個心靈的超越狀態。

慧能的觀點和神秀相差巨大,慧能認為智慧不是樹,心靈也不是鏡台,佛性本來就是清凈的,根本沒有什麼塵埃,人心本來就是佛性,此岸就是彼岸,關鍵在於一瞬間能不能領悟到這個道理。

如果能領悟到這個道理,一下子就能夠從此岸到彼岸,從人心到佛性。在這個時候,修行不需要了,經典的研讀不需要了,苦苦遵循戒律也不需要了,一切變得非常輕鬆。

慧能的門人經常講「於一切處,行住坐卧,皆一直心」。禪宗有一句很有名的話,「水無沾月之心,月無分照之意」,意思是月亮投影在水上,水面映出月亮,但是月亮並沒有心思把自己放在水裡面,水也並不是有意要映照出月亮,這只是一個因緣巧合。

這兩首詩代表了北宗和南宗,印度禪中國禪之間非常大的一個分別,因為印度禪是一個需要苦苦打坐修行的方法,而中國禪是教人迅速進入超越境界的人生哲理。

真真假假的禪宗故事

從禪宗史的角度看,上面的故事是一個傳說,是為了證明慧能禪師的偉大而撰寫的歷史,實際上,禪宗歷史上很多事情充滿著謎團,因為後來的禪宗,慧能這一派勝利了,為了構造他們的光榮歷史,編造了很多故事,這些故事真真假假。

禪宗傳說中達摩老祖是西天第二十八祖,也是到中國來的第一代祖師。

達摩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他和梁武帝對話,梁武帝問他,站在我面前的是誰,達摩說我不認識,梁武帝又問他,你看我做了這麼多好事有沒有功德,達摩說沒有功德。

梁武帝被達摩搞得稀里糊塗,達摩也覺得梁武帝不是有慧根的人,於是摘下一片葉子,化為一條船,渡江北上,到了北邊少林寺旁邊的達摩洞里打坐,面壁九年,把影子留在牆壁上。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禪宗與中國文化|文史宴

達摩見梁武帝

這個傳說根本不可能,因為達摩到中國是在梁武帝時代之前的劉宋時代。傳說中達摩圓寂後留下一隻鞋,真身回到印度去了,這也是假的,達摩很有可能是被菩提流支和光統法師下毒害死了禪宗早期的歷史充滿了血和火。

歷史上真正的六祖,可能既不是神秀,也不是慧能,而是少林寺一個叫法如的和尚。

現在留下來一塊公元689年立的碑,上面有記載,少林寺是禪門重鎮,只有在少林寺做主持的人,才有可能成為禪門真正的傳人,才能夠得到官方的認可,從而才成為佛教禪宗在北方的正宗接班人。

歷史往往是由勝利者書寫的,由於後來慧能成了勝利者,他的弟子一次又一次地重新改寫了歷史。

現在的禪宗史都把青原行思南嶽懷讓說成是慧能之後開出兩派的重要角色,但是從當時的歷史資料看,這兩個學生不是最重要的學生。

歷史上有一個必然規律,叫做「師以徒顯」,老師的偉大常常要靠偉大的學生,當學生一旦偉大起來以後,他就會把老師說得很偉大,這兩個人是因為他們的學生太厲害,由他們學生重新書寫禪宗史時,他們就變成慧能最重要的學生了。(大司馬按:青原為石頭希遷之師,南嶽為馬祖道一之師)

般若學與禪學之交匯

東漢以後佛教傳入中國,有兩大傳統,一個傳統叫做大乘般若學,一個傳統叫做小乘禪學

小乘禪學主要教靜坐調心,小乘禪學繼承了印度早期瑜伽派的方法,叫做「八支實修法」

第一個叫禁制,要求謹記五戒,即戒殺、戒盜、戒淫、戒妄語、戒貪慾,這些都是外在對人的約束,要小心,不要觸犯。

第二個叫勸制,就是勤修五種方法:清凈、滿足、苦行、學誦、念神。

第三個是坐法,這個就跟禪有關係了,有各種坐法,包括蓮坐、勇士坐、賢坐、幸坐、杖坐、獅子坐、牛口坐、龜坐、弓坐、孔雀坐、自在坐等等。

第四個是調息,就是調整呼吸,吸入時為滿相,呼出時為虛相,在三時調節氣息,氣滿時人在氣中為瓶相,就進入了所謂三味狀態。

第五個叫制感,就是控制自己的感覺器官,使眼耳鼻舌身意保持一種跟外部世界分離的狀態。

第六個是執持,指心靈和精神凝聚於一境。

第七個叫做禪那,要你進入四禪階段,最開始是可以聽得見聲音,慢慢到聽不見聲音看不見東西,逐漸進入物我合一、身心俱忘的狀態。

第八個是三味,這是瑜伽修鍊最高級最純真的解脫境界。

在印度,無論是瑜伽派還是佛教,甚至婆羅門教都會使用這些方法。這個方法是佛教三學戒、定、慧之一的「定」,戒、定、慧分別發展出佛教的律師禪師法師

這在唐代分得很清楚,律師就是戒學,禪師就是定學,法師就是慧學。全部精通的人,叫做三藏法師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禪宗與中國文化|文史宴

大唐三藏法師

而另外一支是大乘般若學,主要討論的是「空」「佛性」

佛性,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人能夠從人提升為佛的本來潛質。

「空」非常複雜,佛教的藏經中有六百卷《大般若經》,這六百卷全部討論一個字——「空」,「空」是中國佛教史上一個核心的觀念。

簡單地說,現象世界中的一切都沒有「自性」,沒有「自性」就是沒有真實永恆的本質,都是變幻不定的幻相,《金剛經》裡面說的「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電、如如」,空空如也,「空」是非常複雜的一個東西,它指的是萬事萬物,現象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流轉變遷沒有實在本性和永恆存在的。

似乎真實的現象世界,是沒有自性的幻相,是各種因緣和合的,它本身就是「空」,但「空」又表現為五彩繽紛的「色」,所以「色」就是本來虛妄的「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和色互相依存,本來就是同樣一個東西。

「空」跟中國玄學的「無」不一樣,中國的「無」是沒有,一切皆無,但是「空」比中國的「無」複雜很多。

在佛教尤其是禪宗的觀念里,「空」不僅僅是現象世界一種無自性狀態,還是修行者應當達到的意識圓滿狀態,是人排除對於現象世界的一切虛妄認識以後,所產生的一種清凈而超越的心靈狀態。

它是一個隨意流轉、變化多端、來去都很自然的狀態,這樣才能使得心靈處在一種超越和自然的狀態。

「空」如果只是在理論的境界上,那麼它始終不能成為藝術化人生的道路,而正是禪宗把禪學方法和「空」的理論結合了起來。

禪與藝術化人生

以南宗為代表的中國禪宗的核心觀念之一是「頓悟」

頓悟就是理解到內心本來就是空,外在世界也是一個空幻假相,在心裏面要做到「無念、無住、無相」。

無念不是心裏面沒有念頭,而是念也不念,所有念頭都不停留在內心,所有念頭都處在一種無意之中。

外在的各種紛亂複雜的相,都會經過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投到你的心裏面,成為誘惑你心靈的東西,「無相」說的是所有的這些相,都不把它當做真的相,所有的聲光化電、五光十色的東西,把它當做風過耳、影過眼的東西,這個時候就能夠徹底地解脫束縛。

「無住」不是說不去住,而是說一切的「住」,都不要把它當做固定的「停留處」,這就是後來禪宗強調「平常心是道」的緣由。

禪宗由最初刻苦、艱難的修行、入定,逐漸地轉向了輕鬆、自然、超越上來,「頓悟」起了很大的作用。

禪宗最早強調的是「即心即佛」,但再走一步,禪宗在中唐也就是公元九世紀的時候,逐漸走向「非心非佛」,我就是我,砍柴、燒飯、喝水、睏覺都是修行都是禪,走到完全自然主義的方向上了,這種轉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非常大。

佛教本來很相信文字,佛經前面的開卷語常常是「如是我聞」,可是佛教有一個最根本的東西,要把信仰的終極的地方回歸到內心。佛教重視內心的思想傳到中國以後,又跟「老莊」思想結合起來。老莊講「道可道,非常道」,認為文字是沒有用的,用文字表達出來的,都不是最深刻的真理。

經過魏晉南北朝時期和老莊思想的結合,禪宗就越來越強調回到內心,逐漸地走上「以心傳心、不立文字」的道路,苦苦學習經典反而會被教條、道理所束縛,在禪宗看來,苦讀經典叫「文字障」

沒有文字很多道理不能傳播,靠了文字道理又會傳播走歪,念歪了經,被文字束縛。禪宗發明了很多扭曲的、矛盾的、誤讀的方法,用一些非常奇怪的、違背邏輯和理性的話來啟發人,產生出機鋒、棒喝,用文字來破壞文字,用語言來瓦解語言。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禪宗與中國文化|文史宴

當頭棒喝之德山棒

德山宣鑒禪師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在橋上過,橋流水不流」,這句話用理性思維去理解,很不通暢,這就要求人們放棄語言,放棄文字,放棄理解,不相信語言,不相信文字,逃脫理性,回到自己的內心。

禪宗通過矛盾、詩歌、誤讀、模糊表達這樣一些非邏輯的方式,瓦解了人們對語言的信任。

儒家一直在中國傳統中居於顯要地位,中國士大夫也都以儒家標準為平生終極追求,儒家講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歷史上真正能做到這些的少之又少。

對於士大夫來說,個體的價值體現與否,主要是看在此世能否有所貢獻,所以有很強的責任心,但這些責任心反過來又成為「不能承受之重」,魏晉時雖有老莊作為寄託,但老莊更多是一種理論,遠遠不夠補充儒家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禪宗則不一樣,是一種理論、方法和實踐相結合的新體系,可以補充責任感極強的士大夫的精神世界,在責任與放任,出世與入世之間自由往返。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文史宴

長按二維碼關注

我們的宗旨是普及、趣味、新穎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宴 的精彩文章:

古今中外的元旦究竟是什麼,怎麼過|文史宴
95個成語拼成的齊國史(春秋篇)|文史宴
馭國之術——齊聯儲主席管仲同志評傳|文史宴
羅馬四大暴君之尼祿——中二病葬送大好基業|文史宴
外蒙古近代歷史的重心——你應該了解的哲布尊丹巴|文史宴

TAG:文史宴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吉祥文化之「如意」
傳喜法師:儒釋道文化是中華文明之魂
中國文化傳承之道祖文化
台課綱或將中國史並東亞史 蔡英文要「文化台獨」?
這中國鄰國尊崇中華文化,文字帶有漢字痕迹,其貴族遵劉邦為先祖
中國傳統文化與文學
影響世界的中國文化瑰寶 不愧是四大文明古國
中國歷史之西夏文化概況
歷史鉤沉:北宋文雅酒文化
唐詩與中國文化精神
中國古老文字的預言與神傳文化
中華古代傳統文化淵博與偉大
徐悲鴻大師書畫賞析——集中華文化於一身,捐千餘文物於國家
道德文化是中華文化之根
中國古老文字的預言與神傳文化!
文化思想:漢字是中華文明的基因
中國茶道的歷史文化
遠遊,我們可以走多遠?——《劍橋中國文學史》「文學文化史」研究思路評析
南懷瑾先生:禪宗與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