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曾國藩修身養性之道:靜坐,平淡,改過

曾國藩修身養性之道:靜坐,平淡,改過

曾國藩修身養性之道:靜坐,平淡,改過



1、修身要與環境結合

一個人能受到世人的敬仰,其根本原因在於自身的修為。曾國藩把自身修鍊同「齊家、治國、平天下」聯繫起來,並處理地有條不紊,這正是他為人處世的過人之處。


曾國藩自幼飽讀詩書,深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浸染,後又經過嚴格的科舉選拔,終成一代封建知識分子的典範。也因為此,曾國藩極其重視儒學,儒學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了他人生追求的理想,曾國藩還將其視為自身為人處世的行為準則。


在曾國藩看來,宋明之後,正統士大夫通常把修身同治國、平天下置於兩個對立面,將它們相互割裂開來,強調各自的重要性,最後,非但治國、平天下缺乏精神依靠和宏偉目標,也導致其無法完成救世大業,就是滿腹經綸也不能為天下人辦實事。這樣就把「傳教」與「做事」對立了起來。


追根究底,曾國藩認為其主要問題就是人們把「修身」二字過於簡單化,將它完全孤立起來,從而使其無法運用於實踐中,更不可能將「修身」與「治國」、「平天下」很好地結合。

因此曾國藩主張,自身的修為必須與當前的環境密切地結合起來。無論做什麼,讀書也好,做學問也好,為人處世,帶領軍隊,為官從政,都是自身修為的重大體現。


要使它們有機結合,最根本之處就在於將自身的修養放入廣大的精神世界裡,不斷提高、鍛煉自己。至於具體的修身方法,曾國藩主張修身養性應該按照靜坐、平淡、改過這三個步驟去進行。

曾國藩修身養性之道:靜坐,平淡,改過



2、修身「靜」字功夫最重要

一般來說,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他會有怎樣的人生觀。曾國藩認為一個人精神方面的修養,主要是要能把握他心裡想要做的事情。


唐鏡海先生曾說,為人修身養性,「靜」字功夫最為重要。曾國藩對唐鏡海先生極為信任,曾告知唐鏡海,說他自己偏重於「剛」的惡習,發起狠來什麼也不管,探究根源,就在於自己喜動不喜靜。


鏡海先生說,只要是人就都有切身的毛病,有的是脾性中剛的惡習,有的是脾性中柔的惡習,它們各有偏頗,一旦沉迷其中就會經常性發作,而這些沒有人能幫你,只有靠自己用心體驗它並終身不斷警醒自己。


曾國藩人生經歷諸多風雨,終於領悟「靜」之韻味說:「神明則如日之升,身體則如鼎之鎮。」從這裡可以看到曾國藩悟到「靜」後的精神世界。在曾國藩的著作中,特別是他的日記和家書中,有關這方面的論述尤其多。他主張,修身養性應該按照靜坐、平淡、改過這三個步驟去進行。


何謂靜坐?靜坐是儒家、道家共有的入門途徑。從東漢始,儒家主張的積極「入世」與莊子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出世」始終相輔相成。首先需要人們有「靜」的境界。儒、道共同強調一個「靜」字,這也是中國封建士大夫階層最為基本的修身方法。曾國藩一生博學多才,納百家之長,他全面綜述儒道之說,將「靜」字功夫看得極為重要。

曾國藩在日記中記述:「『靜』字功夫緊要,大程夫子能成聖人,也是因其『靜』字功夫足。王陽明也是在『靜』方面有一番功夫,所以他能面對世間種種誘惑而不動心。一個人若心不靜,省身不密,見理也不明,做什麼都是浮起的。」


從這些話中可以看出,曾國藩反覆說明,人的精神若無法安靜,那麼他的心也都是散的、亂的,對事情無法看清,做事也不會用盡全力,甚至連自己的身體也不知如何保養。


「主靜」一語首先由宋代理學家周敦頤在《太極圖》中提出,在他看來,有天地之前整個宇宙空間本是「靜」的,所以世人的本性生來也是「靜」的,後來在後天的環境中沾染「欲」,因此必須通過「無欲」的功夫,才能到達早已失去的「靜」的境界。


對理學家來說,「靜」顯得如此重要,曾國藩又是如何看待周敦頤的「主靜」學說的呢?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曾國藩曾在日記中自語:


「只有心靜到極點時,身體才能寂然不動,正所謂心無私毫雜念,但這畢竟未體驗出真正的『靜』境來。真正的『靜』是在封閉潛伏到極點時,逗引出一點生動的意念來,就像冬至那一天,陰氣殆盡,陽氣初動,此時根本正固,這才可以作為一切的開始。」


「我們這些人求『靜』,想不同於佛禪的入定,冥然罔覺,那麼就一定要驗證一下這個心,有沒有所說的一陽初動,萬物憑此而萌生的意念。如果有,大概才可以說達到了『靜』的極點,才可以說沒有絲毫雜念,才可以說身體寂然不定,鎮定如鼎。」


「如果沒有,即使深閉固拒,心如死灰,自以為『靜』,生機的意念幾乎停止,那也不能算真正的『靜』,況且他也沒有真正的『靜』。有些人為此所困擾,不想紛紜來於人也,經過對道本身的觀察,才知道陽先於陰,這才相信了。如果不是由自己親身體驗得來,終究是浮光掠影之談。」


此時,對於「靜」,一生愛好和研究理學的曾國藩對這方面已有很深的體會了。

曾國藩修身養性之道:靜坐,平淡,改過



3、修身須看得平、看得淡


平淡,實際上就是指莊子的「淡然無極」、「清心寡欲」,也就是「淡然」、「超脫」,一個健康的人,如果不能用平和的心態去看待世間之事,把什麼東西都看得很重,想方設法要去得到它,那麼他內心的精神世界就會被這物慾橫流的社會所顛覆,精神時時受到牽累,就會因很多很小的事情而心生不快,反覆思慮。


這樣一來,此種心態就會影響到待人接物,為人處世。所以,曾國藩極力點出「靜」字的同時,還主張要有平淡的心境。他指出人之所以胸襟狹窄,只因心有貪慾,貪慕金錢,貪慕功名。實際上就是內心常被私慾所困擾,心靈難以超脫,也就難以得到快樂。


他勸誡人們,心胸要寬大,做人要從「平淡」做起,他說:「凡人我之際,須看得平,功名之際,須看得淡,庶幾日胸懷日闊。」並以此告誡自己的子侄不要為功名而學,讀書是為了開闊眼界,增進自己的修為而非為了賺取財富與功名。


曾國藩主張的「平淡」意在勸告人們,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平和的心態,不要讓自己的心靈被毫無節制的私慾所控制,一定要保持內心的寧靜,免受俗物所困,讓自己安然生活,而後才能達到坦坦蕩蕩、無私無欲的境界。

曾國藩修身養性之道:靜坐,平淡,改過



4、修身須常思己過


改過,用曾國藩自己的話說,是指當一個人內心久久不能平靜,然後用心去尋求內心無法平靜的原因,而後針對這個原因對自己進行嚴厲、苛細的質問,再帶著這個問題去反思,去改過。他為了提高自己的德行,一生中寫日記從不間斷,並以此自律。


曾國藩說,知己之過失,承認它,並且改正它,毫無吝惜之心,這是最難的。豪傑之所以是豪傑,聖賢之所以是聖賢,就在這裡。磊落過人,能過此一關,寸心便異常安樂,省得多少糾葛,省得多少遮掩,還有那修飾裝點的醜態。


曾國藩洋洋百萬字的日記中有許多是記錄他自我鞭笞的內容。如:某日在朋友家看到別人吹捧賣唱女,有些心動;夢見別人得到好處,便覺十分羨慕,諸如此類。他痛斥自己:「好利之心至形諸夢寐,何以卑鄙若此!方欲痛自前洗,而本日聞言尚怦然欲動,真可謂下流矣!」


僅短短一個冬天,他持續一個多星期,寫了許多自己應該改過的地方,對自己進行毫無保留地質問、斥責。而對於朋友的直言忠告,曾國藩則要求自己努力接受,爭取改過。邵惠西曾當眾質問他「交友不能久而敬」,看的詩文雖多卻常常堅持自己的見解,不聽別人的意見,人前變換面孔等等,他非但不怒,反連贊「直哉,吾友」,並痛下決心,改過自新。


讀曾國藩所作文章,多數表明了他勇於改過、發奮自新的精神,這十分值得後人借鑒。


選自大道知行


END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曾國藩讀書會 的精彩文章:

五福臨門,指的是哪「五福」
蔡元培談子女教育:要注重培養「完全的人格」
四大名著,中國人的四種修行
國學大師錢穆,為你解讀王陽明《傳習錄》
《亞洲周刊》:20世紀最優秀中國文學名著100部

TAG:曾國藩讀書會 |

您可能感興趣

曾國藩的修身養性之道——靜坐,平淡,改過
修身養性,延年益壽,這樣靜坐,身體健康病氣全都跑!
低調,是修身養性的境界
南懷瑾老師:諸葛亮的修身養性之道
四位北洋總統的垂暮之年:修身養性不失氣節,還被蔣介石過敲竹杠
春節喝茶,修身養性,但要小心醉茶!
「酒文化」中不可不知的修身養性之道
家,是修身養性的好地方!
深度冥想,修身養性,一個月煥然一新
夏天燥熱,卻是修身養性的好時機
打坐靜坐修身養性修鍊經驗談
既修身又養性,趕緊來一套夏季瑜伽服吧
小詩一首,修身養性
修身養性,唯有讀書
凝神靜心!二次元教你如何修身養性!
道教長壽思想及修身養性
亞木溝,一個洗心滌慮、修身養性的尋景探幽妙處
泡上一杯茶,既可怡情放鬆,又能修身養性
肚皮舞是身心合一的修身養性之舞,是神聖、崇高的宮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