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孝經》研讀開宗明義章第一研讀紀要

《孝經》研讀開宗明義章第一研讀紀要

一、概說


《孝經》是一本治平之書,主要討論「孝」的社會政治功能。


「孝」的功用:「以順天下」。 即順天下而達到效果。「順」字貫穿《孝經》首章全部。

民用和睦:民指的是普遍意義上的民眾、百姓。


世界的文明可以劃分為中國文明和中國以外的文明。中國以外的文明,逆著人心來行教化,他們的聖賢給人立法,比如基督教先知頒布律法,通過外在的力量來統治國家及社會,認為在人之外有個主人。

《孝經》研讀開宗明義章第一研讀紀要


《孝經》探討的是如何建構普遍的社會政治秩序。如何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秩序,首先讓民眾建立普遍的「愛敬」之意,由此再不斷推展開來。中國文明有著從多神崇拜到「敬天」的轉變,而中國以西的文明是從多神崇拜到一神崇拜,從這個角度而言,可以說是「中國例外論」。西方蘇格拉底是古希臘精神的象徵,而《理想國》裡面的內容可以看出希臘普通人對於正義的理解很低級。柏拉圖發展了一套普遍的正義的理論。


人類高級文明的一種形態,通過先知、神諭來傳達神的命令,「博愛」建立的基礎和支柱。基督教給歐洲帶來普遍秩序,作為羅馬帝國的精神紐帶,如何實現?一神教的特點是人必須愛神,人在愛神的前提下才能夠博愛。


二、中西之辯


人類文明的兩種形態:一為以家為中心,具體表現為中國文明;一為以破家為核心,即西方文明。


中國文明認為,「家」是生命傳承的一個機制,因此,中國聖人治理天下的模式就是順乎人心而治天下。中國文明以家為中心,以「孝」來組織秩序。

《孝經》研讀開宗明義章第一研讀紀要



西方文明則不同,在基督教背景下,他們取消生命傳承的機制,普遍認為「人是被給定的」、「人是同質的」,故沒有區別。西方欠缺的維度:修身。沒有成長的問題就無所謂修身,西方是以外在的規則來約束人,這就泯滅了人的自覺性與主體性。中國的「他者」即是西方,都有明顯的特點「破家」。近現代思想的主題「破家」,如康有為、梁啟超、毛澤東等等,他們的政治主張中都有不少「破家」的設計


中西方理解婚姻家庭有很大差異:


中國人重視家庭觀念,《論語》:「三年免於父母之懷」,對一個人來說,至少三年才能建立穩定的社會關係。

西方人不重視家庭,在家庭之上還有個神的存在,但他們對神的愛是以破家為基礎,強調對神的崇拜,建立一神教的目的是剝落原本人的自然關係。


比如,霍布斯《論公民》中提出,家庭是否能產生君臣關係,應該恢復到自然狀態。「自然狀態」就是沒有家。而信神教就會有「自然狀態」。而「共產、共妻、共子」等觀念都有一個特點——取消人的私愛


聖人之教順人心,上行下效,強調在上者以身作則


中國聖人相信沒有一個絕對主宰性的真理(神),不能單獨運用言語來教化世界。中國的教化不是「佈道」,孔子之為聖人先重身教,躬行實踐,「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聖人之教可以通過「政」來傳播,「政」以「教」為根本。先知覺後知,先覺覺後覺。聖王施教做示範告訴人們可以做到。

西方走入神權與王權的兩分,中國則「政教合一」


西方哲學的弊端,出現人與神、人與人之間的疏離


三、經文解讀


1.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


1.1對於「順」的理解


宗教以「信」為基礎與核心,孔子之教以「學」為核心,「學」與「信」有很大區別。《論語》「學而」首章,貫穿整章以「學」成君子,君子治世,治國平天下。聖人順人心,故能「悅」、「樂」。


有子「孝悌為仁之本」,孝悌之人不好犯上作亂,這可與《孝經》「民用和睦,上下無怨」相闡發。由「本」而不斷成長,即是「順」。


《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率性」,循己之性。中國倡導「性善論」,「性」有成長的趨向,不同於西方的「原罪」。


「仁愛」:等差之愛,由親及疏,由近及遠


「兼愛」:同等的愛,不講親疏遠近,忽視差異性


1.2先王


《尚書》提及堯的貢獻:建立政治共同體;樹立「敬天」的信仰;治水


在堯的時代,雖然建立起政治共同體,但不足之處在於對民眾缺乏教化,因而他挑選繼承人時考慮到選擇以「孝」著稱的舜。


舜的特點:舜有孝之德,能「法先王」,「繼人之志,述人之事」,使得政治能保持連續性,更有利於施行教化


因此,《孝經》中「先王」指舜,或是籠統地指古代聖王。


注意:解經要推明聖人的大意,不必拘泥於訓詁。


1.3至德要道


「德」是籠統的說法,具體指「仁」。「仁」包括愛人、敬人兩個維度。有子論孝悌,「本」是一個出發點。


「德」與「教」的關係:德之於心,「教」需要外在的引導,「教」有「上行下效」的含義。


正因為並非人人都能做到孝悌,並非人人都能擴展孝悌之德,所以需要聖人的外在教化。


「孝」成長為普遍意義上的「愛」與「敬」,需要教化。這種情感首先在家庭網路中產生,對父子、對夫婦、對兄弟,然後由此不斷擴展到君臣、朋友,從而產生人倫關係。


「五倫」關係的基礎在經典詮釋中有兩個傳統:一以男女、夫婦為基礎,齊家;二以父子關係為綱領,傳家


二者相互補充。中國文化以父子一倫為基礎,夫妻一倫從屬於父子一倫的關係。


2.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人的身體是代際傳承的物質載體,在很大程度上屬於父母。所以人不僅屬於自己,還屬於父母,需要承擔對於父母的責任。


此處更多的是在講孝之為德的大意,闡釋的是如何生髮出孝的自覺。首先,人需要具有對於自己生命來源的自覺,即生命的一切東西都來自於父母,即「受之父母」。「受」指的是人不是自己選擇的,而是被動接受的。在神教裡面生命可以選擇,靈魂不滅,可以在另一個世界中可以選擇。這樣的看法內在於神教中,但是我們的聖人對於我們的生命之源做了清晰的界定,即受之於父母。


身者,親之遺體也,基於這種認識,可以進行兩個層面的解讀,一個層面是父母對於子女的責任,教化,父者,教之以矩,第二個層面是子女對於父母的責任,即孝。中國聖人強調雙向性,父慈子孝。


2.1對於「身體髮膚」的理解


經文中用「身體髮膚」的意圖在於強調人生人的個別性,與之相應的是西方神造人,神造人是物質性造人,造出的人是一樣的、同質化的人。人是由生育來的,通過父母而來,具有個別性,父母與子女之間建立個別的深切的關係。假定人是由一個模子造出來,人與人之間就不具有情感,正是因為父母個別生育,才建立了個別具體的關係,才有了對於個人生命本源來自於父母的清晰認識。人的個別性與髮膚關係密切,通過髮膚相互區別認知,建立起緊密的情感。強調每個人得到生命都是特殊性,所以才有親密的情感。


如果從制度設計角度來理解此句的含義,通過身體髮膚來解釋使制度更加具有操作性,孔子突破了從氣論的基礎上理解人,通過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建立了代際關聯,把孝和身體聯繫起來,具有策略性。


孝之為德始於自己生命本源來自於父母的理解。這樣的解釋與氣論說並非本來分離,這是兩個系統,並不存在緊張的關係。即使在氣論中,魂氣仍有特殊的一面,魂氣仍是個別的,有生命在其中的,所以才祭祀自己的祖先,而不是祭祀別人的祖先。


2.2對於「不敢毀傷」的理解。


對生命本源有自覺之後,由親情而激發出道德情感,達到德的生髮,即自我約束的自覺性。在此處「不敢」指的是經過反身而思,自己自願約束自己,而在神教里,不敢是源於對外在的恐懼,儒家並不是這個意思。孝本身是一種美德,人有孝,意識到自己的身體是父母的身體,以善意待人,其他德大都可以由不敢毀傷衍生出來,所以道德的最基本的維度就是自我控制。


儒家的秩序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網路之中,在人際關係網路中,人自己的行為會影響到周圍其他的人。當人想損害自身時,也會考慮到他人,尤其是和自己關係最親近的父母的感受,從而引發人最基本的怵惕之心,而不敢毀傷自身。所以,從本質上講,不敢也是一種人之常情,是「順」乎人心,雖然在表面上體現的是克制,但是在深層次上還是順著人心的活動。


3.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3.1通過孝連接父母與後世


對於中國人來說,孝使生命延伸至後世,使生命中最根本的意義得到滿足。人通過自己的身體,連接父母與後世,形成情感上的閉環,孝就是這種閉環。同時這種情感上的閉環又具有開放性,是一種環連起來的鏈條,每個人都是一個環節,生命之環通過傳承,不斷向上向下延伸。論語中稱,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所以需要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不朽就是名的不朽。與之對應的就是神教的不朽,就是進入天堂。


立身行道就是實,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是名,名實相副,孝從時間維度貫穿當下與後世。孝作為一種德是在時間次序上展開的,孝之德能夠在時間上不朽,其他德都不能。連起來看就能看到「我」的身是承前啟後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我的身是父母之遺體,以此身立身行道,還會以名的形式揚名後世,父母因我的名也得以不朽,這就是孝了死生之意,這就是孝的最重要的含義。


4.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從文本上來看,立身又回到上一句,但是通過這一句話首度引出來了中於事君,孝經第一章結構非常精妙,一步步推演,始於事親,但最終仍然是立身。立身才能夠弘道,道才能行於天下。


三個層面,事親為家庭,事君為社會,立身為自己。


從基本結構來看,本句是在解釋立身這一問題,從後面這一句話來解釋如何立身,如何行道。第二個終始從屬於第一個終始,但又有所擴展,擴展了中於事君,走出了家的邏輯,通過事君走出去為人臣,進入陌生的社會關係,事君是行道的重要的途徑,所以實際上事君是身的應有之義。這樣的關係對於社會正常運作來說是最重要的,一個是家,一個是君臣關係。把孝經大意引出來了,接引了第一章,回應了第一句,不斷回歸,文本精妙。身貫穿於所有人倫,否則沒有抓手,這個抓手就是身。荀子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通過君臣關係構建陌生人關係的方式。


5.大雅云:毋念爾祖,聿修厥德。


毋,虛詞,無意義,念爾祖,修厥德,厥,先祖,厥指的不應該是自己,而是先祖,在詩經中本句指稱的是文王。


公眾號ID:hongdaozx


慎獨以誠,敬事而信。


重建中國式生活方式。


長按左圖關注弘道書院!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弘道書院 的精彩文章:

弘道書院丙申冬日《孝經》讀書班如期開始
秋風:讓川普風暴來的更猛烈一些吧
秋風:反傳統情緒與雙重的無知
秋風:儒家義理是一套世界公民語言體系
任鋒:錢賓四先生與現代中國的政教之運

TAG:弘道書院 |

您可能感興趣

《孝經·天子》研讀紀要
《論語》「禮之用和為貴」章研讀札記
《論語》「道千乘之國」章研讀札記
研讀《倚天屠龍記》,鎖定AI創業中的明教
《論語》「子禽問於子貢」章研讀札記
第二十五章,老子《道德經》原文和譯文,供老子愛好者研讀
丁酉年《尚書》研讀紀要(2)
讀經——研讀聖經的方法
《修道成佛之路》之二十五:研讀《道德經》領悟大道精髓
《易傳·繫辭》研讀(3)
《易傳·繫辭》研讀(8)
《周易·繫辭》研讀(5)
《鬼怪》拍攝現場公開 五位主演研讀劇本顯敬業
首談 循序精思,篤遵師教:對道教經典研讀的幾點思考
二十八,老子《道德經》原文和譯文,供老子愛好者研讀
四十八,老子《道德經》原文和譯文,供老子愛好者研讀
二十九,老子《道德經》原文和譯文,供老子愛好者研讀
三十八,老子《道德經》原文和譯文,供老子愛好者研讀
五十六,老子《道德經》原文和譯文,供老子愛好者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