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一張紙中的歷史和化學奧秘!下

一張紙中的歷史和化學奧秘!下

(作者:孫亞飛,清華大學化學系博士,科普作者,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出自知識就是力量微信公眾號)


不過,話說回來,除了本土的工匠之外,這些紙張中也還有一點中國傳統的成分,那就是一種被稱為紙葯的物質。


明代成書的《天工開物》,記載了當時的各類手工技術,其中就濃墨寫到了「紙葯」。據記載,所謂紙葯,其實就是一些植物的粘液,尤其指的是藤蔓類的植物。


一張紙中的歷史和化學奧秘!下



(圖片來自網路)


紙葯是在紙張打漿之後加入,而這時的漿液主要由纖維素與水構成。然而,纖維素不溶於水,密度卻又要高於水,所以只要靜置一會兒,紙漿中的纖維素就會發生沉澱,呈現絮凝,如此造出的紙張,就會不那麼均勻。而加入紙葯之後,漿液就會變得粘稠,纖維素也就能夠穩定地懸浮於液體之中,只不過這其中的道理,古人雖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

其實,從植物中提取的這些紙葯,用現代科學眼光看來就是一些水溶性的高分子。這類高分子有個獨門絕技,就是可以增加水溶液的粘度,而高粘度不僅能讓紙漿保持均勻,在用紙簾撈出紙張之時也有助於延緩濾水的速度,而這個過程,足以讓工匠們有時間挑揀出一些雜質。



一張紙中的歷史和化學奧秘!下



不過,既然這些高分子有粘性,那麼由此造出的紙張就容易粘合到一起,最終的產品質量也就不容樂觀。不過所幸的是,只需過一遍熱水,這些粘液就能被洗去,紙張也就不會因此粘連了。


在造紙機剛剛引進到清帝國之時,第一種人工高分子材料——硝化纖維素才剛剛問世,所以不同於其他物質,紙葯並沒有新型的替代品,所以還是只能採用這些天然的植物粘液。

植物粘液雖然好用,卻也不是完美無缺,一來是這些植物原料的產量與品質受季節影響大,這個月剛用得好好的,可能下個月就斷貨了;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這些天然原料的耐熱性不佳,在造紙的過程中就有可能會失效。所以說,如果有了合適的替代品,這些天然「紙葯」的配方也會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1953年,高分子材料技術已經逐步走向成熟,日本的一位科學家在對「紙葯」進行了充分研究之後,採用聚乙二醇替代天然紙葯,大獲成功。在這種人工紙葯的輔助之下,紙漿中的纖維素能夠均勻地懸浮,過濾的效果也令人滿意,唯一的不足就是容易產生氣泡。


如今,常見的紙葯幾乎都已是人工材料,在聚乙二醇的基礎又有了改進,通常是聚丙烯醯胺、改性澱粉這類高分子,季節的更迭不再是問題,而且也能更好地耐受高溫。



一張紙中的歷史和化學奧秘!下


(圖片來自網路)


實際上,現代造紙工藝遠比一百年前更複雜,為了讓紙張的品質更優異,幾乎各個環節都有化學助劑的參與:蒸煮原料時,會加入蒽醌作為催化劑,這樣有助於使一些還原糖轉化為糖酸,進一步有助於纖維素的脫離;漂白的過程中則會加入一些尿素,從而可以讓纖維素在漂白過程中不至於過度降解。


而介於紙張在受潮之後強度下降的問題,現代造紙術中還採用了濕補強劑,通常是脲醛樹脂這類的高分子,紙張經過這麼處理之後,就會變得不那麼容易受潮,受潮之後也不至於毫無強度……粗粗統計下來,從樹木被砍倒到最終的成品紙,需要二十餘種助劑才能實現,而這有賴於如今成熟的化學原理及技術。


有了這樣不受制於一時一地的生產技術,古老的紙張如今仍然活躍在歷史舞台,是人類社會中最重要的材料之一。每一年,這顆星球上都會生產多達4億噸的各類紙張,用於書寫、印刷與包裝,當然廚房衛生間里也是少不了它們的身影。也許只有這些紙的存在,才能讓我們真正體會到什麼叫做「文明」。

但,文明也是有代價的。



一張紙中的歷史和化學奧秘!下



(圖片來自網路)


2012年7月,正是一年中長江流域最炎熱的時期。然而就是在月末的一天,位於長江尾的小城市啟東,卻發生了一件震驚全國的大事,近十萬人潮不顧烈日灼射,湧上街頭,只為迫使當地政府改變一個決定:不要將造紙污水直排入海。


同年,我國的造紙總量突破1億噸。抗議排污的人群中,既有指點江山的學生,也有誨人不倦的老師,還有餐風飲雨的漁民,甚至不少基層公務員也參與其中,只為了給市民們討個公道。


與以往污染事件不同的是,這一次的污染源距離市民遊行的地點足有110公里,那是一家由日本投資的大型造紙廠,每天排放十多萬噸污水,沒有辦法徹底處理,只好開挖一條巨型管道,同時接納沿途的一些污水,直到匯入大海。


在環境意識日益增強的今天,如此公然污染近海的行為,遭到市民們的反對,實屬必然。面對他們的維權行為,當地政府最終妥協,答應了市民要求,並且也沒有追究活動組織者的責任。顯然,在這件事上,控制污染是唯一正確的途徑,可既然如此,為何企業最初會與地方政府達成那麼傷天害理的排污方式呢?



一張紙中的歷史和化學奧秘!下



(圖片來自網路)


說到底,就是因為造紙業的水污染問題解決起來,成本實在是太高了。


前面提到,造紙術其實就是將纖維素從植物殘渣中提取出來,這就必然會拋棄大量的非纖維素成分,主要是一些木質素與半纖維素,它們溶解或懸浮在水中,從造紙廠中源源不斷地排放出來。每生產一噸紙,差不多就要排放40噸廢水,因此造紙污染是個十分嚴峻的問題。


更嚴峻的是,以木質素為代表的這些污染物,自然降解時會消耗大量的氧氣,如果排入水體,必然會導致水中的溶解氧不足,魚蝦也會面臨生存壓力,這也就難怪啟東的漁民們會對排污的計劃如此敏感了。


不僅如此,在造紙過程中需要添加很多種添加劑,其中大部分也進入到了廢水之中,它們對於水體和土壤的危害也是不容小覷,比方說所有造紙廠都會大量添加的氫氧化鈉,如果不進行回收,毫無疑問會污染周邊大片土地。


如今,鹼的回收並無太大的技術性困難,並且可以提取燒鹼、白泥等等材料反哺工業,但成套設備的投資卻不是一筆小的數目,因此不少企業目前並沒有安裝這樣的處理裝置,結果自然是污水橫流。


然而,污水耗氧量太大的問題依然需要技術方面的創新。近年來,更多的人將這一問題的答案交給了生物化學的方法,採用真菌、細菌或是酶對這些有機物進行降解。這其中最有發展前景的還要說是生物厭氧發酵技術,通過微生物的作用,這些還原性的有機物可以被發酵為沼氣,不需要消耗太多的氧氣,產物還可以用來燃燒發電,當然是一舉兩得的好辦法。


不過,這種方法無論是從成本控制還是技術難度而言,都還稱不上完全成熟,比方說微生物必須在適當的溫度條件下發揮最大效力,但室外溫度會隨著季節而變化,冬季的發酵時間會大大延長,這顯然不利於工業生產,而給污水池保溫又是一個耗費大量能源的工作。



一張紙中的歷史和化學奧秘!下



(圖片來自網路)


除了環境污染,造紙術還給地球帶來了另一個壓力,那就是局部生態系統可能變得更脆弱。


為了能夠更大規模地獲得造紙原料,3-5年的速生林已經成為上個世紀重點發展的資源。然而,人類無節制地發展,導致大片森林被迫換上了這些速生林,也帶來了更多生態隱患。由於生長速度遠快於一般樹種,速生林需要施更多的肥,也需要更多的水實現植物的蒸騰作用,土地養分也因此嚴重透支。


同時,有些速生林還會產生化感作用,比方說桉樹,就會生成一些特殊的化學物質,從而與其他個體或種群之間產生聯繫。不少化感物質對於競爭性植物來說都是毒藥,也就是說,種過桉樹之後,土壤成分發生了變化,生物多樣性也會因此受到影響。


所以說,造紙術雖然顯著推動了文明發展,但由此帶來的環境問題,卻是令人有些始料未及的。不過話說回來,這些問題也並非是技術的原罪,究其根本也還是有些人的貪婪在作祟,只不過,這些人的貪,卻需要全體人類為之買單。


更讓人感到有些傷感的是,儘管紙的產量還在連年增長,但它最引以為傲的功能——知識傳播,如今卻呈現「無紙化」的趨勢,比方說這篇文章,談的是紙,可最先實現的傳播載體卻是液晶顯示屏。這樣的變化趨勢究竟是利是弊,也許只有幾百年之後的未來人才能評價,不過閑來無事之時,泡開一杯綠茶,翻開一本由紙裝訂而成的書,恐怕也不失為一種消遣的良方吧。


編輯:劉偉瓊


本文系原創作品,商業合作及轉載請聯繫jiangq@cast.org.cn 投稿請聯繫 zhaocui@cast.org.cn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就是力量 的精彩文章:

蠟梅和梅花,還傻傻分不清嗎?
高萌預警!冬眠技術哪家強?
這些純果汁、果汁飲料、水果飲料、果味飲料,你搞清楚了嗎?
冬季趣玩!2月刊新鮮上市啦!
暖暖的日記情人節:讓日記作為見證人

TAG:知識就是力量 |

您可能感興趣

一張紙中的歷史和化學奧秘!上
閻照祥:歷史學家眼中《大憲章》的「奧秘」
中國歷史上最神秘的王朝,總被歷史學家所忽悠
被歷史雪藏了的老照片,二戰中的中美友誼!
圖像與歷史——考古學視野下的敦煌石窟
馬德斌:量化史學展示更立體的歷史影像
歷史上的美男龍陽君:謎一樣的美貌與智慧
埃及的本土埃及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德化瓷器——一張歷史悠久的中國名片
「潘仁美」的歷史原型
歷史上泰山封禪的帝王
中國歷史上的兩顆「佛學彗星」,名垂青史
中國文化歷史上的十五位聖學者
被歷史抹黑的隋煬帝
讀史│承受千古奇冤,揭秘歷史上真實的潘仁美
歷史揭秘:一個神秘的秦始皇陵!
人的行動學:歷史學與經濟學的不同
美女和英雄:改寫中國歷史的榆林四大愛情故事
歷史中的真相 揭秘康熙皇帝不為人知的四大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