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是去年最奇葩的電影,讓人看了想打導演
喜歡日本電影,最好還是要親自見一下,什麼是日本。
前不久我們介紹了虹膜和攜程、映和合作的一條北海道旅行線路,和任何旅行社或者自由行的線路都不一樣,它是專門為電影迷量身打造的貼身產品,詳細介紹見本文末尾。
在此之前,我們來介紹一下去年最奇葩的一部日本電影——《錯亂的一代》。這部電影真是非常錯亂,因為它從頭到尾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打,不停打,單挑群毆,從第一分鐘打到最後一分鐘,看到中間有時候真想跳進銀幕去打導演。
《錯亂的一代》
文 | 海帶島
入選2016年旬報十佳的《錯亂的一代》是一個非常奇特的電影,很多人說沒看懂。
這部電影難懂嗎?它的劇情簡單到只有一句話:
兩名陷進「危險遊戲」(對路人進行無差別的暴力攻擊)的青年的故事為主軸,以群像劇的方式刻畫了年輕人的慾望與癲狂。(來自豆瓣)
本片導演真利子哲也生於1981年,這是他第一部商業電影,啟用了一眾人氣十足的年輕演員,比如柳樂優彌。影片一上映就拿了旬報新片推薦單元4.3的平均分,併入選年度十佳日本電影。
這部電影擁有塞滿108分鐘的拳頭和血跡、眩暈而快速移動的鏡頭、隨機又荒謬的人物關係——這些似乎都讓它看起來絕非善類。
視覺上的生猛感產生的觀影距離,讓很多人覺得它和片名一樣「錯亂」。
但事實上,《錯亂的一代》(英文譯名Distraction Babies)是處在日本藝術電影中一種重要的母型的延長線上。
這個母型就是青春暴力系電影,日本影史上大師輩出,從大島渚到北野武。
本片在當下的特別之處在於,導演在這個傳統的系統中剔除了很多同類型電影中常常粘連著的社會學、心理學背景,極端地將「無因的暴力」塑造成了青春的抽象救星。
在這個青春故事中,暴力散發出純粹而危險的美感。
一、永不缺席的暴力
每一代都是錯亂的。
每一代年輕人都在成長中對大人充滿了先天的厭惡,對外部世界懷揣著本能的敵對。他們看社會是失序的(本片台灣版譯名為《失序少年》),社會看他們也同樣失序。兩者絕無可能達到和解,只會一代又一代複製這種對壘。
大島渚《青春殘酷物語》(1960)、新藤兼人《赤貧的19歲》、相米慎二《颱風俱樂部》(1985)、北野武《壞孩子的天空》(1996)、岩井俊二《關於莉莉周的一切》(2001)等等,都在為自己時代的錯亂青春做注。
《青春殘酷物語》
這些電影的社會背景各異,表現手法不同,但青春荷爾蒙驅動下的對性和暴力的好奇卻始終都在,且呈現出規訓前的過剩,這是青春的常態。
《錯亂的一代》的靈感也源自真實事件:松山市真有一位年輕時每天在街頭與人亂斗的傳說人物,如今成了一家酒吧的老闆。導演也在訪談中說自己要討論「暴力到底是什麼」。
《錯亂的一代》
在片中,使用暴力絕不是這些年輕人已經陷入錯亂的證明。毋寧說恰恰相反,正因陷入必然經歷的成長的錯亂,才選擇利用暴力來重新獲得秩序。
拒絕一種邏輯的方式是自建一種邏輯。無法用理性建立的時候,就用身體,因為這是對他們來說唯一擁有的東西。用身體確認自己,用身體校準失序的世界——主人公蘆原泰良(柳樂優彌飾)正是在這樣的邏輯下,披著毫無具體緣由的暴力,從開頭一路打到結尾,毫不停歇,毫不手軟,最後在海岸邊矗立成一個沒有找到答案的抽象的暴力化身。
二、暴力流轉的場所
蘆原這個抽象的化身,利用電影的循環空間,描繪著自己不斷用身體的痛感尋找存在意義的青春之旅,像一個另類的公路片。
[海港]——出走
主人公原本的生活空間是一個港口。港口雖是停靠的場所,卻又帶有高度的臨時性,隨時可以離開,當然,也隨時可以回歸。
穿著造船廠制服的蘆原,第一次出現就與眾人扭打在一起。導演既不交代他們什麼關係,也不交代為何開打,似乎這種狀態已經是一種絕對的日常。蘆原對自己的傷痕毫不在意,對關心毫不在意,對一切都毫不在意。
只有在拳拳到肉的擊打中,他才露出一點神經質的笑,痛和快樂,在他這裡是一體的。這樣一個怎麼看都不「正常」的人物,導演沒有給他的行為加註任何傳統意義上的解釋。
我們知道他是個孤兒,也知道造船業的衰敗,甚至能想到松山這種地域的邊緣性,但這些都像遙遠的隔著毛玻璃的現實,與他本人產生不了任何有機的化學作用。他像一個突然降臨了的怪物,一個被附身的戰士,所有舉動都像被一個無名之物牽動的機械行為。
這樣一個他,在一場莫名其妙的鬥毆後,悄無聲息地消失便再正常不過了。
[街道與汽車]——尋找
在第二種空間里的主人公,就像帶著自己體內的暴力之魂修行的苦行僧。
鏡頭幾乎沒有出現他認真休息的這種帶有人類屬性的行為,他在街道上突然地出現,突然與擦聲而過的人展開戰鬥,流血、受傷、消失,然後再出現,像個幽靈。
沒人知道他想要什麼,肉搏成為唯一的手段和唯一的目的。
他在不斷確認敵我距離的同時,對附身物的馴化也愈發爐火純青。就連導演的鏡頭都從巨細靡遺、格格到肉的記錄,變成了只保留敵人倒地的高潮式手法。
他從一個暴力的寄生體,變成了暴力掌控者。
像所有的公路片一樣,主人公必須遇到同伴。在這部電影中,北原裕也(菅田將暉飾)和那奈(小松菜奈飾)的出現就像在確認暴力的輻射力一般。羸弱的北原狐假虎威地利用蘆原對路人展開無差別攻擊,自己也以此獲得征服世界的快感。那奈則被兩人綁架,成了暴力的直接受害者。
但弔詭的是,北原最終不敵暴力強大的力量,在焦躁和恐懼中被陷入瘋狂的受害者那奈殺死。而那奈在經歷了殺戮的快感之後,重新回到了普通的現實邏輯之中。
這個尋找意義的過程成就了荒謬的高潮,也讓暴力的蠱惑性獲得了無上的進化。
[海港]——回歸
沒錯,除了主角以外,片中的其他人都無法真正與暴力成為良友。就連曾經在扭曲的共謀關係里一起品嘗過暴力滋味的夥伴最後也不堪重負。
在用暴力扣響世界大門之後,經歷了漫遊式的尋找,他回歸了,像成佛一般站在黑暗的海邊,遠遠觀望著燈火下的「人世」。他依然與這個世界隔著距離,依然保持著不理解,保持著錯亂,但此刻的他卻早已與暴力相融。
如果影片開頭時,主人公是身為人的青年蘆原泰良,此刻的主角則已經成為暴力本身。世人無法理解這個錯亂的青年,在網路上進行著社會邏輯下的批判和猜測,而這個青年卻在只屬於自己的邏輯里找到了與這個世界相處的模式。
比起帶有更多現實關懷的前輩們,真利子哲也的青春暴力更加本能而缺乏邏輯。這種平面化的處理,恰恰帶來了神聖化的效果。
但我所說的神聖不是一種肯定,而是說,暴力本身作為一個完整的主題被討論,而非一個現實問題的附加品。在16年的旬報十佳里,真利子哲也是年紀最輕的一個,他似乎代表了日本新生代導演的登場,片中的演員們也被稱為最被期待的「次時代」。
這樣的身份,選擇這樣的母題,但用一種更為無序和直接的方式做了處理。
這個世代,正在結算自己的青春。

※這很可能是今年最熱血的一部國產卧底緝毒電影
※影向標:《太空旅客》導演絕對是庫布里克粉絲
※影向標:《魔弦傳說》是定格動畫的集大成之作
※笑點和淚點兼具,據說這是寒假最適合全家人的熊電影
TAG:虹膜 |
※讓人看了想努力戀愛的電影
※聽說這是去年最騷,最有逼格的電影
※有的電影是給自己看的,有的是為了撩妹看的,比如這部
※二月最不能錯過的電影,對,我是說這部!
※馮小剛和萬達撕得這麼激烈,但我們最想在電影院看到的卻是他……
※國人喜歡科幻電影,就是拍不了,只因我們講究因果循環!
※一部據說「只有中國人能看懂的」電影在東京拿了大獎,它的導演是誰?
※最令人髮指的假戲真做愛,這是部導演該去坐牢的電影
※不去電影院也能看的很過癮 只因為有它!
※聽說又有人出軌了?於是我看了這部電影……
※馮小剛現在的電影沒以前好看 想了想 好像是因為缺了這個胖子
※大屠殺加瘋狂派對,這絕對是今年最污的電影,捂眼看
※這部片子打了所有中國人的臉,卻是我們最需要的電影
※奇趣大世界:即將上映的電影里你最想看的是哪一個?
※這是今年最美的電影,而且你們都錯過了最美的那個鏡頭
※有的電影,情侶就是不能一起看!
※四月是你的真人電影!沒錯,說的就是封面!
※看電影,是為了看你吃得開心
※有了它,看小電影就不會被媽媽發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