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為何中國學者和媒體對影響因子公式的表述普遍錯誤?

為何中國學者和媒體對影響因子公式的表述普遍錯誤?

國內對「影響因子」計算公式的陳述普遍錯誤


國內很多人對所謂的期刊「影響因子」盲目崇拜,筆者在《期刊「影響因子」究竟是什麼人發布的?——SCI和「影響因子」的商業性質》一文中,揭示了「影響因子」背後的私人商業性質。而隨著最近湯森路透決定將SCI和「影響因子」業務轉賣的新聞在國內傳播開來,這一性質進一步得到了確認,並引起了學術界廣泛的關注。


但是另一個嚴重的問題是:長期以來,國內學者和媒體對「影響因子」計算公式的理解普遍是錯誤的。

例如,目前從百度上搜索對這個公式的表述,包括「百度百科」中的表述,幾乎全是錯的。更多的例子表明,在這一輪對「影響因子」新的關注中,上述錯誤仍然保持不變,這裡姑舉兩例:


2016年6月20日《解放日報》在題為「《細胞研究》躋身國際一流期刊」的報道中說:「影響因子是目前國際上通行的一項客觀的期刊評價指標,即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在前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


2016年7月12日《光明日報》發表嚴蔚剛題為「科研評價應遵循什麼基本原則——A類期刊與萊頓宣言、舊金山宣言的對話」的文章,談到「影響因子」時作者說:「期刊影響因子是20世紀50年代由湯森路透公司開發出來的……含義是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統計當年的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在前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


不難看出,上面兩例中對「影響因子」定義的理解同出一源。而據《解放日報》記者告知,這個定義「是中科院的專家告訴我們的」。

嚴文中還有另一個小錯誤,這裡先順便指出:「期刊影響因子是20世紀50年代由湯森路透公司開發出來的」這個說法不確,事實上,開發了SCI和「影響因子」報告業務的「科學情報研究所」(ISI)直到1992年才被湯森路透收購到旗下。


「影響因子」計算公式的正確含義


其實「影響因子」計算公式每年都會在ISI發布的《期刊引證報告》(JCR報告)上被表述一遍,但國內許多學者和媒體在表述這個公式時,卻不依據原始文本,而是滿足於人云亦云的引述。


影響因子計算公式的準確表述,當然應該以ISI每年發布的JCR報告上的文本為準,是這樣的:


一份期刊前兩年中發表的「源刊文本」在當年度的總被引用數,除以該期刊在前兩年所發表的「引用項」文章總篇數,即為該期刊當年度的影響因子數值。

用分數式來表達是這樣:


按照ISI給出的定義,期刊的所謂「源刊文本」(source items),指的是該SCI期刊發表的所有文本,而「源刊文本」又被區分為「引用項」(citable items)和「非引用項」(uncitable items)兩類,在通常情況下,「引用項」對應著學術文本,「非引用項」對應著非學術文本。


注意在上面的分數式中,分子部分的統計對象,是期刊上所有文本——包括「引用項」和「非引用項」——所產生的引用次數;而分母部分的統計對象,卻只包括「引用項」的文章篇數。


對於長期習慣於在學術期刊上只刊登學術文本的中國人來說,將「源刊文本」區分成「引用項」和「非引用項」有什麼意義嗎?在我們習慣的觀念中,一本學術期刊的「源刊文本」數就是它的「引用項」數。所以對絕大多數未曾深究過「影響因子」的人來說(包括許多科學家),「百度」和上引權威報刊文章中對「影響因子」公式的錯誤理解,實在是非常自然的。


著名「國際頂級科學期刊」的兩棲化特徵

但是對於國外的許多期刊而言,「引用項」和「非引用項」的區分,卻是意義重大的事情。我們不妨以長期被中國科學界頂禮膜拜的《自然》(Nature)雜誌為例:


Nature雜誌目前共有18個欄目,被認定為「引用項」的僅有3個欄目:屬於原創研究的「論文」(article)和「通信」(letter),以及「綜述評論」(review)。「通信」是對原始科研成果的初步通報,「論文」是對一項研究工作更全面的介紹。「綜述評論」通常是對某一領域研究現狀或歷史的述評。而其餘15個欄目的文章全都屬於「非引用項」即非學術文本:消息和評論(News and Comment)、讀者來信(Correspondence)、訃告(Obituaries)、觀點(Opinion)、書籍和藝術(Books & Arts)、未來(Futures)、書評(Book Reviews)、消息和觀點(News & Views)、洞見(Insights)、評論和視野(Reviews and Perspectives)、分析(Analysis)、假想(Hypothesis)、招聘(Careers)、技術特徵(Technology Features)、瞭望(Outlooks)。


上面這種區分,是ISI公司1995年經過調整後確立的準則,此後沿用至今。


科學期刊的這種「兩棲化」,並非Nature雜誌所獨有。翻開「影響因子」排名前20的雜誌,這種情形比比皆是:以2015年的數據為例,比如《自然》(影響因子38.1)、《科學》(Science,影響因子34.7)、《柳葉刀》(Lancet,影響因子44.0)、《美國醫學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影響因子37.7)、《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影響因子59.6)……

查閱湯森路透近年的JCR報告數據,Nature雜誌這些欄目中文章篇數的比例,大致是如下情況:它的學術文本目前佔到約三分之一(這個比例在歷史上曾有過大幅變動)。在這些「影響因子」遊戲的頂級玩家中,Nature雜誌相對已經要算是最「規矩」的了,《柳葉刀》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學術論文篇數只佔雜誌文章總篇數的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非學術文本貢獻的SCI引用


在「影響因子」的正確計算公式中,分子部分包括了該期刊上前兩年所刊登的全部文本在當年度所產生的全部引用。


這就是說,對於Nature、Science、《柳葉刀》這類兩棲雜誌而言,佔據雜誌大部分篇數的非學術文本所產生的所有引用,都會被計入影響因子計算公式的分子值中。


這首先會產生一個問題:Nature、Science、《柳葉刀》這類雜誌上的非學術文本,會產生SCI引用嗎?答案竟是肯定的。


學者海內伯格(P. Heneberg)選擇了11家知名期刊:Nature、《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自然免疫學》(Nature Immunology)、Science、《科學信號》(Science Signaling)、《細胞》(Cell)、《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細胞幹細胞》(Cell Stem Cell)、《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美國醫學會雜誌》、《柳葉刀》,測算了這些期刊2009年發表的各欄目文章在當年度(2009)和接下去兩年(2010和2011年)的被引用情況。結果表明:


這些期刊上的非學術文本發表後,會產生數量顯著的有效引用,這些引用都會被計入「影響因子」公式的分子值,而且發表後第二和第三年度——正是「影響因子」公式中統計引用的時間——產生的有效引用要遠高於發表當年的引用。


而學者莫伊德(H. F. Moed)等人考察了1988年的320份SCI期刊,將「非引用項」的引用次數從影響因子算式分子中完全排除,對「引用項」(文章、評論和技術通信)的影響因子進行單獨計算,結果同樣表明,期刊上「非引用項」欄目的文章,對影響因子有著很大貢獻。文章著重列出10家著名期刊的數據,其「非引用項」對影響因子貢獻比值在6%~50%之間(參見表1)——其中Nature為11%,《柳葉刀》竟高達50%。


簡短的結論


如前所述,國內對影響因子計算公式的表述普遍錯誤。許多對「影響因子」頂禮膜拜的人士其實連膜拜對象是什麼都沒搞清楚,而造成這種普遍錯誤的根本原因,則是因為在中國幾乎不存在兩棲化的期刊,所以影響因子計算公式的表述者們,都想當然地將分母中的「引用項」數等同於分子中的「源刊文本」數。也就是說,對於中國雜誌而言,如果是學術雜誌,那在絕大部分情況下,它的全部文本都是「引用項」,所以「源刊文本」數就等於「引用項」數;而如果它不是學術雜誌,那它的「引用項」數就是零,因而也就不可能加入「影響因子」遊戲了。


中國改革開放已逾30年,許多國外雜誌出版了中文版,中國學者在圖書館或網上閱讀國外雜誌也越來越容易了,按常理來說,中國的讀者、中國的雜誌編輯或出版人,應該不難注意到上述「國際頂級科學期刊」的兩棲色彩,為什麼未見中國雜誌起而仿效呢?


筆者曾對2000年以來被SCI收錄的中國科學期刊中「影響因子」前20位的刊物作了初步考察,發現這些期刊全部是以發表原創研究論文為主的論文類期刊。我們估計,即使對目前被SCI收錄的中國科學期刊全部考察一遍,結果也是基本相同的——事實上,中國目前幾乎不存在Nature、Science、《柳葉刀》這種類型的兩棲雜誌。


(作者單位: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 文章來源:《出版發行研究》2016年第9期)

為何中國學者和媒體對影響因子公式的表述普遍錯誤?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燕南園愛思想 的精彩文章:

趙鼎新: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區別
中華文化復興的根本
蕭功秦:華夏國家起源新論——從「猴山結構」到中央集權國家
敦煌隨筆
沃格林:極權主義的起源

TAG:燕南園愛思想 |

您可能感興趣

英國媒體報道:病人的態度是影響誤診率的主要因素
特朗普贏了,美國媒體的預測全錯了,現在世界是什麼反應?
特朗普對朝鮮強硬表態,歐洲媒體怎麼看?
讓孩子了解社會媒體化影響
一尊雕塑引發血案,美國媒體認為根子在特朗普
韓國民眾和世界各媒體,對文在寅竟存在這一個「迷惑」!
敏感的印度竟然又對中國海軍緊張了?美國媒體道出實情
當科學不得不保密,如何面對媒體與公眾誤解?
中國究竟在海外曝光什麼武器?美國媒體說出了大實話
中國航母的未來將如何發展,美國媒體提出了三種合理猜想
烏克蘭媒體的嘲笑可看出中國曾經屈辱:中國發動機技術真這麼差?
特朗普誇了一句中國,美國媒體都跟他急了
特朗普外孫女背唐詩視頻走紅 媒體稱被震撼了
美國某法官:強姦都是社交媒體的錯
中國戰鬥機發動機與美俄比到底差在哪?我國官方媒體說了大實話!
社交媒體對我們的心理究竟有什麼影響?
不再愛了?俄羅斯媒體被指對特朗普態度變冷
憤怒的英國公民和媒體是如何問責倫敦大火的?
特朗普在黨內預選一騎絕塵 不怪媒體而是美國政治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