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包辦婚姻回潮與被高房價吞噬的青年

包辦婚姻回潮與被高房價吞噬的青年

包辦婚姻回潮與被高房價吞噬的青年



文 | 張豐

《中國式相親》是一檔相當奇特的節目,它創造了足夠多的話題,也激起媒體持續跟進的興趣。第一期一位嘻哈風格的天津小伙,看上40歲的姐姐,直接被媽媽給否決了,而這位20多歲的小夥子,默默承受下來,坐在旁邊,甚至還流下眼淚。第二期節目,策劃的痕迹更重,但這並沒有影響到父母所扮演的權威角色。甚至有父母當場許諾,娶了自己女兒的話,會有婚房。


不管是第一期的選兒媳還是第二期的選女婿,嘉賓的父母都扮演著相當關鍵的角色。這個節目引起輿論批評的焦點,就在於在整個節目中,是父母在決定子女的婚姻。或許為了沖淡人們對此的反彈,在1月14日播出的第3期節目,特意找來了一個外國家庭。父母包辦婚姻,在100年前的新文化運動中,就已經成為眾矢之的。100年來,無數的文藝作品,都在讚美自由的愛情,而到了2017年,人們卻觀看了一場父母包辦婚姻的好戲,現場主持人、嘉賓與觀眾,似乎都陶醉在這種場景之中,怎不讓人感到驚詫。


這個節目引起的激烈的討論,說明節目組對這種包辦婚姻的場景設計,其實正好反映了社會的某種現實。10年前(2006),劉若英主演的電視劇《新結婚時代》同樣引起廣泛討論,這部電視劇聚焦的「新時代」,是自由戀愛結婚在大都市中遭受的折磨,家庭優越的女主角,與靠打拚在城市站穩腳跟的男主角,雙方因為成長背景不同而引發了種種矛盾。


那時,公眾聚焦的其實是城鄉矛盾在婚姻中的反映,也就是所謂「鳳凰男」的處境。而到了2016年,先前幾家衛視推出的幾檔相親節目,使出渾身解數,都很難引起公眾關注了,直到這種「包辦婚姻」式的相親,才觸摸到時代的靈魂。

這10年,中國社會的最大變化,就是城市房價的變化。尤其是北上廣深這樣的超級城市,房價翻了數倍。10年前,一個名校畢業的男孩,可以靠自己的打拚,在大城市打拚買到房子,而今天這種可能性已經微乎其微了。所謂鳳凰男,通常具備的就是這種自力更生的驕傲,靠自己力量在城市站穩腳跟,也是為自己贏得浪漫的底氣,他們泡上城市姑娘,也就覺得心安理得。


今天,鳳凰男已經變成落湯雞。前兩天在鄭州,一位「鄭漂」把包忘在了公交車上,裡面一個記事本,完整地記錄了他一年的賬單。一年總收入92000元,而到了年終,只結餘15400元。每個月的花銷記得清清楚楚,房租、生活費,朋友結婚禮金,父母生病,到女朋友家送禮,這些開銷壓得他喘不過氣來。記事本的扉頁上,寫著「做最好的自己」,這是李開復先生散布的成功學,但是用在一個普通青年身上,卻只有諷刺與沉重。


在鄭州這樣的二線城市,每個月8千塊工資不算低了,但是即便自己做到最好,也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買房。鄭州尚且如此,在北上深這樣的地方,年輕人的處境就更可想而知了,過去那種鳳凰男,已被高房價絞殺,再也難飛起來了。

包辦婚姻回潮與被高房價吞噬的青年


心碎烏托邦,電視劇《奮鬥》劇照


過去10年,中國經濟社會運轉的全部奧秘,就在於城市化。城市擴建,大城市在瘋狂地汲取小城市的資源。一個普通地級市家庭,條件好的話,會想辦法在省城買房,而縣城的家庭,則會使勁向地級市流動。居於食物鏈最頂端的,當然是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他們面向全國挑選自己未來的市民。即便是省會城市的高房價,已經讓剛參加工作的青年望而卻步,但是,每一個省會城市的房子,都能賣得出去,正是得益於這樣的家庭資產流動。


我周圍的很多青年,就是靠家庭的力量買到了房子。一位剛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年輕人,有一天突然接到父母電話,父母已經在成都為他買了一套一百多平米的大戶型,在地級市生活的父母,已經沒有能力一次性付款,他們以孩子的名義,辦了貸款。每個月還貸的數目,已經超過了他的工資收入,但是,這位年輕人卻並不擔心,因為還貸也不是他一個人的事兒,父母也會參與進來。


如果這位年輕人選擇伴侶,父母擁有一定話語權,又有什麼奇怪呢?他們出錢買了房子,一個姑娘要通過婚姻的形式入住他們的房子,他們為什麼不能發表意見呢?


90後們如果以1990年出生計算的的話,26歲正是適婚年齡,大學畢業4年,大多數都不可能靠自己的收入在省會城市買房。他們的父母,大多在50歲上下,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50歲上下的城市人,如果能力還可以的話,他們經歷了福利分房,又經歷了房地產市場的初級階段,已經是中國房地產業的受益者,他們有能力為孩子買上一套房子,甚至有能力幫孩子創業。

《中國式相親》中的那些男嘉賓的父母,就是這樣的人,他們自信爆棚,指手畫腳,甚至現場測量女嘉賓的手溫(手腳冰涼不利於生孩子)。第二期中,一對上海父母,在為女兒爭取的時候,直接說出「我們已準備好了婚房」這樣的豪言。在面對一個創業的男嘉賓時,兩個女孩的父親都表示自己的資源和經驗,可以幫到他。「幫」和「干預」,其實是同一個意思,只是說話的角度不同而已。

包辦婚姻回潮與被高房價吞噬的青年



[英]尼克·霍恩比/張坤/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在包辦婚姻回潮的背後,是這些年子女與父母關係的變化。2006年,有人將英國小說《自殺俱樂部》翻譯過來,並推薦到豆瓣上,書中「父母皆禍害」的看法成為流行詞,在豆瓣上,一度發展成有10萬人參加的討論小組。而在QQ空間和各種論壇中,也有很多相關的討論。大多數參與討論的青年,都是80後,他們和父母關係普遍緊張。


在匿名的條件下,大家大倒苦水,父母的各種醜陋、缺點和錯誤,都被展現了出來。這反映出當時正在走向獨立的80後,對父母權力的反叛。10年過去,到了90後這裡,由於大都市房價暴漲,他們獨立的可能性大為降低,相對80後而言,90後們與父母的關係大為改善。


在現代社會,普遍存在著一種與父母疏遠的進程。現代社會的核心,在於契約觀念而非血緣關係,大家庭走向解體,個人的流動性增加。因此,整體上的趨勢,是子女對父母的疏離,這也符合弗洛伊德的心理學解釋。


中國這一進程,在1905年科舉制度被廢除和現代教育逐漸確立的過程中得到了加強。有出息的青年,會遠離故土,到大城市尋求更現代的教育。「離開家庭」是現代文學中普遍存在的觀念和情結,不管是女性追求獨立,還是男性出門革命,首先都是對大家庭的反叛。這在本質上是一種「人的現代化」,從大家庭的一分子,變成一個獨立的契約人。

包辦婚姻回潮與被高房價吞噬的青年



到了1949年後,由於戶口制度的強制,這一過程被遏制,直到80年代開始,才重新恢復。進入90年代,由於城市化進程,讓這一進程大大加快了,在個人能夠靠自己能力進行買房的時候,中國「成家立業」的觀念有了新內涵。我想有個家,被房產商置換為「我想有個房」,買房成為個人獨立的標誌,也是很多大城市父母為女兒挑女婿的一個硬指標。


直到2010年以後,房價屢創新高,讓這一進程又出現了反轉,90們登上舞台時,發現自己非常渺小,而房價變成一種恐怖的存在,因此,在年輕人中間,普遍存在一種重新投入父母懷抱的趨勢。這讓人想起傳統農業社會,包辦婚姻一統天下,根本原因就在於農業勞動的組織形式,青年男子既不可能獨自耕種土地,也沒有經濟獨立的可能,「分家」是結婚後很久的事情。


如今的90後,可能需要重新面臨一次「分家」,直到在經濟上和精神上能徹底離開父母之前,他們都不算擁有獨立性,就這個角度來說,如今的90後,成長期被大大延長了。


90後面臨的局面當然沒傳統社會那麼糟,城市文化中,婚姻自由早已是占統治性的觀念,他們的父母,也沒那麼封建。但是,重新投入父母懷抱成為一種趨勢,仍然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文化轉折,它的意義當然不僅僅在婚姻問題上。


被房價吞噬的一代青年,被房貸控制,甚至不得不因為房子而重新與父母捆綁在一起,他們的出現,到底意味著什麼?和80相比,90後經濟上更難獨立,他們的創造性也會更為降低嗎?一個包辦婚姻回潮的社會,在文化上是否會更加保守?這都是值得人們注意的問題。


【注】本文題圖為《新結婚時代》電視劇照。


【作者簡介】


張豐|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媒體人


【精華推薦】


·END·


大家∣思想流經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見 · 價值 · 美感


※本微信號內容均為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轉載將追究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聯繫ipress@foxmail.com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楊時暘:《降臨》,外星人入侵故事的另一種講法
祝勇:善於發現快樂,是蘇東坡一生最大的功力
楊早:來比一比華盛頓與孫中山的就職典禮
西閃:被時間綁架的現代人
劉遠舉:法條背後的人們,不要忘記道義與良心

TAG:騰訊·大家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高房價和炒房者
重磅!打壓高房價、高房租的大招來了,買房、租房的都要看
去庫存下的高房價,未來將迎來一波下調,炒房時代走向終結!
買了蝸居變房奴,中國大城市的消費支出承受高房價之重
告別高房價,租房的美好時代來臨,你還搶著去買房嗎?
從高房價背後窺探潮流圈怪現象
高房價扼殺中國青年創造力,日本年輕人存款多幸福感高
因為高房價,我逃離了深圳
高房價其實就是高稅收!盼著爹媽們死掉讓房子過剩的都是壞人!
溫哥華高房價下現「鬼城」,一住宅區被無經濟來源學生買走
高房價,真正扼殺的這群人的未來
高房價的苦惱不止現代人有,宋朝早就限購了!
中國高房價買不起房,美國的情況怎麼樣呢?
雄安,高房價的釜底抽薪
高房價房子給誰買了?十分之一人群用來投資!
面對高房價,買房還房貸,怎樣才划算
高房價高物價下,松江百萬富翁們的焦灼!
英國人除了高房價也面臨死不起 殯葬成本創新高
樓市真相:高房價其實就是高稅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