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霍雲霈:地理環境對陝北傳統民俗形成影響探析

霍雲霈:地理環境對陝北傳統民俗形成影響探析

霍雲霈:地理環境對陝北傳統民俗形成影響探析



題圖:郭勝利油畫作品《冬景15號 》100X73cm 2011

文 霍雲霈


民俗即民間風俗,它起源於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演變、歷代相沿積久而形成的風尚、習俗,它是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為民眾的日常生活服務。[1]民俗是一個地方社會經濟、政治活動、生活方式及文化活動的重要反映,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陝北傳統民俗在形成過程中其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以往的民俗研究文獻中,談到陝北傳統民俗的成因,大部分人是從戎狄文化和神話傳說的影響角度去研究,很少從地理環境角度探求陝北傳統民俗的成因。本文主要從地理環境角度剖析陝北傳統民俗的成因。


一、陝北地理環境概述


陝北,泛指陝西省的延安、榆林地區。陝北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緣,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北臨內蒙、寧夏,南接渭北高原,西與關隴接壤,東與三晉隔河相望。

陝北屬於高原大陸性季風氣候,降水稀少、蒸發強烈,氣候較乾旱,晝夜溫差大,冬春季受極地乾冷氣團影響,寒冷乾燥多風沙;夏秋季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印度洋低壓影響,炎熱多暴雨[2]。陝北全區大致可分為北部風沙草灘地貌,南部黃土丘陵溝壑地貌及西南部黃土梁狀低山塬澗丘陵溝壑地貌。陝北全區土壤含水量較低,植被稀疏,土壤比較貧瘠。


二、陝北民風、服飾、民俗特點


1、粗獷、豪放、吃苦耐勞的淳樸民風


陝北人的粗獷、豪放大致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說話高喉嚨大嗓門,表情達意直來直去,不會拐彎抹角;第二,待人真誠,熱情好客,待客必飲酒而且大醉方休;第三,民間曲藝自由奔放、剛勁粗獷、氣勢磅礴[3]。


陝北人的吃苦耐勞主要表現在:第一,陝北人一年四季大部分時間吃得是粗糧,而且經常青黃不接,但是陝北人很少抱怨;第二,陝北人不是注重當下物質上的享受,很少有鋪張浪費,大多遵循省吃儉用的習俗。

2、衣飾尚白,鞨巾而裘服飾特色


白色是陝北人服飾的主色調,穿光板白羊皮襖,包白羊肚子手巾頭帕是陝北人衣飾的顯著特徵。陝北人把一整張羊皮連毛剝下來晾乾鞣製,再經過簡單縫製就製成了羊皮大襖,羊皮大襖的羊毛是在裡邊的。包羊肚子手巾就是把一條白色的大手帕往頭上一圍,然後再打個結。《列子?湯問》載:「北國之人,鞨巾而裘;南國之人,冠冕而裳。」[4]北國之人指北方民族,鞨巾而裘是指戴著頭巾穿著皮衣,這裡的鞨巾後來演變為白色的羊肚子手巾,裘指的就是白色羊皮襖。由此可見陝北人穿光板羊皮襖,包白羊肚子手巾的習慣由來已久,這是陝北人展示其精神風貌的最直接的方式。


3、少事烹飪的飲食風格


陝北人的飲食風格是少事烹飪,以熬、煮、蒸、燒、烤、燴為主,陝北烹飪最鮮明的特點是一鍋燴,陝北人日常飲食都是將肉、菜、粉條、豆腐等不同原料通過蒸、煮、炒等方式燴在一起,做成大燴菜,其做起來簡單、快捷,但吃著實在。


陝北人通過熬、蒸、煮、燴等方式將這些原料做成不同的食物,其中主食是洋芋和小米。洋芋有很多種吃法,可以把它檫成絲,拌點面蒸著吃,也可與其他蔬菜一塊炒當菜吃,還可以切成塊蒸著或煮著吃等等,其中最有名的是洋芋擦擦。小米是平時用來蒸米飯或者熬稀飯。陝北人的主食還有腌酸菜,每年冬季,家家戶戶都會腌上幾大缸酸菜以緩解漫長冬季的蔬菜匱乏。

4、半山而居、挖洞穴居的民居特色


在黃土溝壑區,陝北人在考慮住房選址時一般是選擇靠近水源的塬上或半山腰上,凡是有水源的溝谷半山腰上一般都零零散散地分布著一些村落。村落一般沿著溝谷狹長發展,村莊規模較小,住戶比較分散。


舊時陝北人多穴居陋處,陝北窯洞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陝北人自軒轅黃帝始,就已經居住窯洞[5]。修築窯洞多依山靠崖,順地勢而建,樸實大方,與周圍環境渾然一體。典型的窯洞,多為圓形頂,一般長約7米,寬約3.3米,高約3.3米,門前或者最裡邊有用土坯或石板砌的空心土炕,土炕還常常與鍋灶相連,燒飯的煙通過炕底的火道,從牆壁直達窯頂的煙囪排放出去,既能取暖,又節省柴火,是北方民居一種很好的內部構造形式。窯洞種類甚多,根據選址和建築方式的不同,通常可分為崖窯、坑窯、覆土窯等數種,各具特色。


三、地理環境對陝北傳統民俗形成的影響

1、地理環境對陝北民風的影響


陝北地區多山且人煙稀少,人和人之間的交談經常要隔著溝谷,說話必須拉開嗓門,加之交通不暢,當地人長時間生活在這種地理環境中,慢慢便養成了說話聲音宏亮、豪放、直爽的性格。另外,陝北氣候乾燥,水土流失嚴重,土壤貧瘠,該區人民長年累月生活於此,與地理環境不斷磨合,逐漸就養成了一種粗獷、豪放、吃苦耐勞的淳樸民風。


2、地理環境對陝北人服飾的影響


陝北服飾的形成一方面受古代北方的少數民族的影響,形成了白羊皮襖、白頭帕的習慣,另一方面與陝北的農業生產及氣候有關。陝北地區長期以來一直是陝西主要的畜牧區之一,白絨山羊為當地主要畜牧產品之一,人民長期以來對羊皮的利用促使了當地服飾的發展。加之,北方地區冬季酷寒,羊皮的禦寒保溫效果極好,利用羊皮作為原料製作大襖就成了種習俗。


陝北地區由於處於大陸內部晝夜溫差較大,頭部極易受寒,因此慢慢形成了包頭巾的習慣。頭上包頭巾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耕作中,為適應氣候環境所形成的特殊服飾,一方面可以阻擋陽光對頭部的炙烤,還可以擦汗或蘸水緩減酷熱,提升勞動的舒適感。對陝北人民包頭巾的另一種解釋是,陝北處於毛烏素沙漠的邊緣,風沙大、塵土多,頭巾能有效阻擋灰塵,保證了頭部的健康衛生。


3、地理環境對陝北飲食的影響


一般來說,氣候宜人、物產豐富的地區,人們的飲食風格比較精細,菜系比較豐富;氣候惡劣、物產稀少的地區,人們的飲食風格比較簡單。陝北地區氣候條件惡劣、物產稀少,生活比較艱苦,當地百姓為解決人多菜少或冬季吃菜難的問題,便製作出了燴菜這種形式的大鍋飯。


陝北黃土堆積明顯,土質疏鬆,土壤環境適宜土豆生長。同時,土豆抗旱能力強,能適應陝北降雨量少的環境,且產量穩定,因此在當地土豆被大量推廣,從產什麼吃什麼的角度說,土豆自然就成為了陝北人的主食。


4、地理環境對陝北窯洞的影響


黃土高原這一特殊地貌是陝北穴居形成的主要原因。高原上地表植被稀疏,缺乏高大喬木,無法為磚木結構的房屋提供必要的木材,迫使當地百姓尋找其他的方式建屋蓋房。由於陝北居民長期與黃土接觸,逐漸發現了黃土高原土層厚實、透水性差、地下水位低的特點,便開始挖穴居住,這種穴居經過不斷的演變發展,便形成了現在的不需木材的窯洞。


四、討論與展望


地理環境因素是形成陝北傳統民俗的重要原因,絕大多數的民俗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下形成的,陝北的傳統民俗如服飾、飲食、民居等受地理環境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陝北地處黃土高原,在獨特的地形、地貌、氣候、土壤等環境作用下,才逐漸形成了特有的陝北民俗文化。


【參考文獻】


[1]王靜愛,小長谷有紀(日),色音.地理環境與民俗文化遺產[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12.


[2]榆林地區地方志指導小組.榆林地區志[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4.


[3]汪東鋒,李延梅.陝北民歌與陝北民俗[J].廣西社會科學,2005.27(09).


[4]袁占釗.陝北文化――中國文化寶庫中的瑰寶[J].延安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29(04).


[5]袁占釗,姚正寬.古樸的陝北民俗文化[J].延安教育學院學報,2011.12(02).




霍雲霈:地理環境對陝北傳統民俗形成影響探析



賀玉堂:《十二杯酒》


一月歌曲試聽


陝〡北〡民〡歌


打造專業的陝北民歌社群


⊙本平台版權歸「陝北民歌」所有


藝術總監:薛九英


文字總監:白曉煒


輪值主播:伍和惠


值班編輯:呂永強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陝北民歌 的精彩文章:

楊進:橫空回蕩在陝北大地上的天籟——延安時期的陝北民歌
音樂價值的由來及其本質(二)
唐宋長安大麴與大弦戲價值
中國近代音樂丨第一節:概述丨音樂學堂
高原系列·張江源油畫作品

TAG:陝北民歌 |

您可能感興趣

地理環境對傳統文化的影響
中華傳統文化——對聯
廣東民俗傳統風情-打齋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濃縮之地——《根植徽州》
東方傳統建築中的瓦檐之美
林安梧:對中國和西方的傳統都應認真理解
北京地壇廟會在莫斯科開幕 為當地民眾介紹中國傳統文化
晉北忻州朔州大同地區傳統建築文化古迹
圖說陝北民間生活,陝北傳統文化的精神
理性化及其傳統:對韋伯的中國觀察(上)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瑰寶——印章賞析
漢寶德:中國傳統的建築觀與環境觀
中華傳統文化——中國人之《情理法》
理性化及其傳統:對韋伯的中國觀察(下)
「中華文化我傳承」,看咱天津市民對話傳統文化!
中國道教傳統文化與武術
江蘇蘇州:體驗拓片技藝 感受傳統文化
西南民族傳統文化的變遷,分析
拾取散落於秦地的瑰寶——品析《陝西傳統民居雕刻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