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黎斌:「易經文化」與「量子糾纏」

黎斌:「易經文化」與「量子糾纏」

黎斌:「易經文化」與「量子糾纏」



[摘要]本文從易經文化視角,以多維研究方法,研究了「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問題。研究發現:易經文化與「量子糾纏」有著緊密聯繫。《易經》蘊藏著古老的量子糾纏思想,「量子糾纏」原理可以在易經文化層面得到科學詮釋;「量子糾纏」就易學而言,應是「陰陽糾纏」、「69糾纏」、「四五糾纏」、「1一糾纏」、「數相糾纏」等;易經文化有助於「量子糾纏」研究,科學界應重視並借鑒易經智慧;易經文化與量子糾纏、易學與量子力學的融合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融合研究的具體路徑包括認識、理論、方法、資源、應用等五個方面。

本文還發現:「量子糾纏」可以「數字化」,可將其數字化為「6、9」、「4、5」等;咸速也,若按《咸》(¦|||¦¦)卦的數字表達式:011100,進行糾纏態製備,將獲得「最速」。


[關鍵詞]易經文化;量子糾纏;陰陽糾纏;69糾纏;四五糾纏;1一糾纏;數相糾纏;融合研究


一、引 言


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又稱量子纏結,是當代量子力學的一個關鍵性概念,是一種量子力學現象,由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羅森塔爾於1935年提出。量子糾纏是指兩個或多個量子系統之間存在非定域、非經典的強關聯,是指粒子在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組成系統中相互影響的現象,即使相距遙遠距離,一個粒子的行為將會影響另一個粒子的狀態。當其中一顆被操作(如測量)而狀態發生變化,另一顆也會即刻發生相應的狀態變化。這種被愛因斯坦稱為「鬼魅似的遠距作用」,引起了科學界的高度重視。

「量子糾纏」理論的產生與完善經歷了一個較長的過程。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量子力學呈現了快速發展和不斷完善。眾多物理學家對量子力學的基本解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主要有傳統解釋、PTV系統解釋和統計解釋等三種。三種觀點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在各方各抒己見的情況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愛因斯坦與玻爾之間進行了論戰,同時「量子糾纏」被愛因斯坦以一個悖論的疑問提出。1951年,玻姆在《量子理論》中重新表述了EPR思想,用兩個自旋分量代替原來的坐標和動量,為進一步實驗和檢驗奠定了基礎。1952年,玻姆又提出了量子力學的隱變數解釋,認為在量子世界中,粒子仍然是沿著一條精確的連續軌跡運動的,只是這條軌跡不僅由通常的力來決定,而且還受到一種更微妙的量子勢的影響。儘管玻姆的粒子軌跡和隱變數尚無法測知,但「量子糾纏」理論呈現出不斷完善。


在「量子糾纏」理論體系不斷完善的基礎上,多年來,科學界還致力於「量子糾纏」糾纏態製備、操控和隱形傳輸的重點研究。


在糾纏態製備和操控研究方面,2000年,美國國家標準局在離子阱系統上實現了四離子的糾纏態;2004年,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險室量子物理與量子信息研究部,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了五光子糾纏的操縱;2005年底,美國國家標準局和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小組分別宣布實現了六個和八個離子的糾纏態;2011年,我國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成功製備出八光子糾纏態。


在量子態隱型傳輸研究方面,1967年,物理學家約翰·斯圖爾特·貝爾首先設計了一個實驗作為證明「幽靈般的遠程效應真實存在」的一種方法;1997年,奧地利塞林格小組在室內首次完成了量子態隱型傳輸的原理性實驗驗證,並於2004年成功地將量子「超時空穿越」距離提高到600米;2005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彭承志等研究小組在合肥創造了13公里的自由空間雙向量子糾纏「拆分」、發送的世界紀錄,同時驗證了在外層空間與地球之間分發糾纏光子的可行性;2009年,中國科大-清華大學聯合研究小組成功實現了16公里世界上最遠距離的量子態隱型傳輸,證實了量子態隱型傳輸穿越大氣層的可行性,為未來基於衛星中繼的全球化量子通信網奠定了可靠基礎;2015年10月25日,媒體報道:《荷蘭科學家證實量子糾纏:物質遠隔萬里卻相互作用的報》。


此外,當代哲學界、科學界一些學者,比如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尤金·威格納(Eugene Wigner)、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清時等,就「意識與量子糾纏」問題進行了研究,認為量子非局域性表明物質具有整體性,宇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物體在冥冥之中存在著聯繫,笛卡爾、伽利略、牛頓以來的西方主流世界觀存在缺陷,宇宙不簡單地是一個沒有意識的機器,其組成部分也並非相互獨立,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也不僅僅受時空限制(局域化),研究個體並不一定能認識整體。同時認為,意識與質量、能量一樣,是物質的一個根本特性,在微觀粒子中存在著意識。宇宙中的萬事萬物既有物質的一面,同時也有意識的一面。「量子糾纏」可能是微觀粒子具有意識的證據,可能是微觀粒子意識的反映。物質與意識可能是一性的。

綜上所述,多年來,科學界對「量子糾纏」的研究,更多地是從物理學、量子力學的角度去進行研究,很少有學者另闢溪徑,更少有學者從易學角度去探索。同時,在研究方法上,由於受西方科學界主流世界觀的影響,這些研究大多局限於在四維時空中去進行實證研究、個體性研究和局域性研究,局限於「明物質」、「微觀物質」層面的研究,對「暗物質」、「暗能量」、物質整體性、非局域性(nonlocal)層面的管窺比較欠缺。儘管有學者從「意識」角度就「量子糾纏」進行了思考,但缺乏易經數相思維和多維研究方法。此外,由於大多數量子力學科學家缺乏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易學知識支持,也制約了他們對「量子糾纏」的研究。


基於以上考慮,筆者力求從國學層面對「量子糾纏」問題進行探索,準確地講,力求從易學角度對「量子糾纏」進行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筆者除了採取常規的研究方法外,將更多地採用獨特的易經數相思維和多維思維方法。


本文的結構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是「量子糾纏」與「易經文化」的關係;第三部分是「易經文化」與「量子糾纏」融合研究的意義與路徑;最後一部分是結論與研究展望。


二、「量子糾纏」與「易經文化」的關係


「量子糾纏」雖然是現代物理學的一個新名詞和新概念,但其內涵和機理在古老《易經》中早已涉及。易經哲學觀認為宇宙是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並倡導「天人合一」。《河圖》、《洛書》中的「點」,可能是「量子」、「粒子」;八卦符號中的「爻」可能是「量子」的變型;太極圖演變中的「點」,可能是最初的「量子」;「陰、陽」元素可能是帶正、負電荷的「量子」;十個「天文數」(012356789)可能是數子表示形式的「量子」;宇宙中的星體也可能是宏觀「量子」。

《周易·中孚·九二》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意思是說:「鶴在樹蔭鳴叫,小鶴應和;我有好酒,我與你同杯分享。」這說明,在冥冥中,一切都有感應。孔子在《繫辭傳》中將這一爻辭引伸說:「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紐,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意思是說:「君子在私室說的話,如果是好的言論,在千里之外,也會使人感動,產生共鳴,更何況近在身邊的人呢?相反的,如果是不正當的言論,在千里之外,也會引起人的反駁,更何況近在身邊的人呢?言論由自己口中發出,在民眾身上造成影響;行為在近處發生,在遠處產生作用;言論與行為,對君子來說,象是門的軸,駑箭的扳機,門軸與扳機,一旦發動,就已經主宰了榮辱或恥辱。君子的言論與行為,足以動搖天地,怎麼能夠不謹慎呢?」 為什麼「鳴鶴在陰」,其子能「和之」?為什麼千里之外能「應之」?為什麼「行發乎邇」,卻能「見乎遠」?這是不是一種「量子糾纏」現象呢?「量子糾纏」理論告訴我們,當人們對一對糾纏中的一個量子進行操作、測量時,不管相距多遠,另一個量子也同時被操作和測量,這是不是「行發乎邇,見乎遠」?


《雜卦傳》曰:「咸速也」,咸是感應,是無「心」之感,是一種客觀而非主觀之感,在一瞬間之間相互溝通,所以說速。《咸》卦為什麼代表「速」,首先,我們來看《咸》卦的卦象。《咸》卦由兌、艮兩個經卦組成,上兌下艮,橫排即:咸¦|||¦¦,其陰陽表述式為:陰陽陽陽陰陰,數字表述式為:011100。如果將「0」、「1」分別視為「負、正電荷」量子,則表達式為:「負正正正負負」。兌、艮二卦互為「錯卦」,陰陽交錯。表示的是立場相同,目標一致,但由於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所見也就不同了。如果將《咸》卦中的陰爻、陽爻看作「量子」,則「量子糾纏」實際上是「陰陽糾纏」,是陰、陽兩種物質或能量的糾纏;如果將《咸》卦數字表達式中的數字看作「量子」,則「量子糾纏」實際上是「數字糾纏」。同時,像《咸》(¦|||¦¦)卦六爻式的排列和糾纏態,其速度最快。對此,量子學家們應深思,應考慮比照《咸》卦陰陽排列的樣式來製備量子糾纏態。其次,我們再來看《咸》卦的卦辭、爻辭,其卦辭為:「咸:亨,利貞,取女吉。」各爻的爻辭為:「初六:咸其拇。六二:咸其腓,凶。居吉。九三:咸其股,執其隨,往吝。九四: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從爾思。九五:咸其晦,無悔。上六:咸其輔、頰、舌。」從這些卦、爻辭可以看出,咸(¦|||¦¦)卦的感應是多樣化的,有「咸其拇」、「咸其腓」、「咸其股」、「咸其晦」、「咸其輔、頰、舌」等等。如果從「量子糾纏」角度看,這正是目前為止仍沒有得到真正解決的「多體糾纏態」的描述。對此,科學家們應不只著眼於一對一的「量子糾纏」研究,應考慮「一對多」、「多對多」的多體糾纏研究,不僅要修一條高速公路,還應修多條高速公路。


《繫辭傳》曰:「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生生之謂易……陰陽不測謂之神。」神,不疾而速,不行而至,陰陽不測。神是什麼?從前面的兩句話可以看出,「神」實際上是陰、陽兩種元素,是「不可測量」的元素。「不可測量」,這說明陰陽沒有體積,沒有距離,沒有維度。正如天文數中的9與6,9中有6,6中有9,9顛倒為6,6顛倒為9,9和6本身是一體。而在易經中,9代表陽,6代表陰,這說明「陰、陽」本身也是一體。關於這點,我們可以從「太極圖」中去理解。太極圖中的兩條陰、陽魚緊緊抱在一起,難捨難分。並且代表「陽」的白魚中有一個黑點,代表「陰」的黑魚中也有一個白點,其內涵為「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如果從「量子糾纏」角度去認識,這應是一種「糾纏態」。


為了進一步地研究這一問題,下面,再列舉分析幾種糾纏現象:

「陰、陽糾纏」:《易經》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天地萬物均由陰、陽兩種最基本的元素構成。天空有一陰一日之月、日,山坡有一陰一陽之北、南,動物有一陰一陽之雌、雄,人類有一陰一陽之女、男,電荷有一陰一陽之負、正……陰、陽為什麼產生糾纏?我們首先來看看天文數。易經數相思維認為,宇宙是由「數」構成的,宇宙起源於數,宇宙萬物本質是數。根據易經數相理論,宇宙最初的數相為「11」,其中一個「1」為空間物質,另一個「1」為空間里的雄性物質——天核,「空間」、「天核」是沒有體積的物質。按照「久靜則動,動則主生」的宇宙大法則,宇宙在經過漫長的安靜後,其中「天核」這部分物質開始以「左旋」方式運動起來,並在其同圍形成「正、反」兩種「力」,這兩種力在易學上稱為陰、陽。「天核」運動形成「天質」(太極),原先的天核「1」,變成了具有陰陽屬性但無體積的天質「2」。此時宇宙的數相表示變成了「21」,其中「2」為天質,為陰;「1」還為最初的空間,為陽。由是,「2、1」即「陰、陽」,「陰、陽」即「2、1」。「天核」形成「天質」後,再經過一段漫長時間,隨著「天質」(太極)的不斷膨脹,大約在123億年前,天質(太極)發性爆炸(易經《震》卦時期),進而產生了木、火、土、金、水五大星系,原先只具備陰陽屬性但不具有體積的「天質」,進而演變成了具有體積的實體物質。由於實體物質均存在於空間中,此時的宇宙數相表示仍然是「21」(陰陽)。事實上,組成易經八卦符號的「- -」(陰爻)、「—」(陽爻),對應的是兩個數(2、1),其中「- -」(陰爻)為「2」,「—」(陽爻)為「1」。同時代表「2」的陰爻「- -」,實際上是由兩個「1」組成,再加上代表陽爻「—」(空間)的那個「1」,宇宙實際上由三個「1」組成。這正是我們常說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如果從量子力量角度來看,由於「2」是由最初的「1」變化而來,兩顆量子產生糾纏也就順理成章了,因為它們本來是一體。


「1、一糾纏」:「1」與「一」分別代表天文數、地理數,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已經明白,「1」代表「空間」(無體積的物質、暗物質),為陽。在這裡,地理數「一」代表有體積的物質(實體物質、明物質),為陰。「1」與「一」轉化產生的力形成「暗能量」。人的一晝夜過程實際上是「1」與「一」的轉化過程。白天,人站立,其相似「1」。晚上,人睡卧,其相似「一」,將「1」、「一」合在一起,則為「1一」(或+)。「+」從動態看就是一個「太極圖」。可見,人在一個晝夜,獲得了陽、陰兩種能量,並在「1」與「一」的轉化中獲得了一種「能量」,一種生命的「暗能量」。如果從量子力學角度來認識,「1」與「一」的關係是不是「量子糾纏」?「1」與「一」的依存態是不是「糾纏態」?「1」與「一」的轉化勢是不是「量子勢」?所有這些,有待科學界進一步研究和證實。


「6、9糾纏」:在易經六十四卦中,只有《乾》、《坤》二卦有「用爻」,其中《乾》卦「用九」,《坤》卦「用六」。為什麼《易經》要強調「用九」、「用六」?為什麼要強調用「九」、「六」二數而不是其它數呢?讓我們首先來看看十個天文數:0123456789,在這十個天文數中,能夠互為顛倒的只有兩個數:6、9。6顛倒為9,9顛倒為6。6、9為什麼能互為顛倒,因為在易學裡,6、9分別代表陰、陽兩種宇宙基本元素。陰陽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消長,相互轉化,相互衍化。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為什麼要用6、9分別代表陰、陽呢?因為易經八卦中,代表「陽」的乾卦為3畫,代表「陰」的《坤》卦為6畫,根據「陽可以兼陰,陰不能兼陽」法則,所以乾陽用9(3畫+6畫=9畫),坤陰用6(6畫)。當我們將6、9合在一起時,其形就是一個「太極圖」。太極圖由陰、陽兩部分組成,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如果用數字進行表達,太極圖由6、9二數組成,6中有9、9中有6。此外,在易學裡,6為坎,為地球。9為申,為人(申為猴,人猴變)。「6、9」表示:地球上有人,人立地球上。民間關於「6、9」還另有說法,認為「6是天掉一根藤,地結一個瓜。」「9是天上一個瓜,掉下一根藤。」從量子力學角度來說,如果我們把6、9看成兩顆量子,「量子糾纏」是否可以說是「69糾纏」?


「四、五糾纏」(或4、5糾纏):前面分析了天文數中6與9的糾纏現象,接下來,讓我們再看看地理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中有沒有糾纏現象?以易經的數相思維進行分析,我們會發現,在十個地理數中,「四」與「五」有一種非常特殊的關係。四的筆劃數為5劃,五的筆劃數為4劃,這說明「四中有五,五中有四。」為什麼「四中有五,五中有四」呢?我們再返回到天文數和易經八卦中去找答案。在十個天文數(0123456789)的筆劃中,只有4、5是兩劃,其餘均為一划。而「2」具陰、陽屬性,這說明4、5中有「陰陽」。在易經八卦的排序(乾、兌、離、震、巽、坎、艮、坤)中,第四卦為震,第五卦為巽。震為雷,巽為風,雷、風相從。同時,震為長男,巽為長女,長男與長女相配。就中華人文始祖而言,伏羲為男、為震,女媧為女、為巽,而「伏羲女媧交尾圖」說明震、巽相交、45相纏、男女相合。此外,就易經八卦的錯卦而言,震、巽互為錯卦,陰陽交錯,震卦陰陽全變為巽卦,巽卦陰陽爻全變為震卦。由是,就「地理數」而言,「量子糾纏」應是「四、五糾纏」。


「星體糾纏」:浩瀚的宇宙有著數不清的星體(包括星系、恆星、行星、衛星等),這些數不清的星體匯聚在一起,是如此的精緻與美妙。如果我們將每一個星體都看作是一顆「量子」,則這應是一種宏觀的量子糾纏。我們再來觀察日、月,亘古以來,日起月落,月起日落,太陽追月亮,月亮追太陽,它們總是在這無休止的糾纏過程之中。宇宙中星體為什麼相互糾纏?因為它們均是由空間與物質(或明物質與暗物質)組成,是一個共生體。空間大到無外,包容物質;物質小到無內,存在於空間之中。如果我們改變任何一個星體的形態,將直接或間接改變另一星體的形態。比如,日、月的變化,不僅將影響我們居住的地球,還將廣泛影響與之關聯的其它眾多星體的變化。由是,從宇宙層面來說,「量子糾纏」也可以說是「星體糾纏」。


「數、相糾纏」:天地中的萬物,如果從易學角度來進行分類,不過為「數」與「相」兩類。天空中眾多的繁星,地球上眾多的山川、河流、植物、動物、有機物、無機物,等等一切,以「相」的形式呈現在我們面前,但其本質均是「數」。幾何學中,三角型、四邊形、梯形、圓等幾何圖形,以「相」的形式呈現在我們面前,但如果從「角度」來認識則全部是數。宇宙中的萬物不僅本質上是「數」,而且有其規律。如將「圓」不斷等分,會發現角度的眾數和都指向9。如圓周長360度,360的眾數和為9;圓平角180度,180的眾數和為9;圓直角90度,90的眾數和還是為9,如此繼續等分下去,其角度的眾數和一直是9。對此,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數是萬物的本源,萬物的本源是一。如果我們將「數」與「相」看作是兩顆「量子」,「數相糾纏」又是不是「量子糾纏」?


此外,民間說的「心靈感應」問題,佛教的「萬物互即互入」問題,「伏羲女媧交尾圖」、「河圖、洛書」的點狀分布問題,等等,是否與「量子糾纏」有關?有待進一步探索。


綜上分析,易經文化與「量子糾纏」有著緊密的聯繫,易經中陰陽糾纏、69糾纏、數相糾纏等應是一種古老的「量子糾纏」思想,「量子糾纏」的理論源頭可能在《易經》。


三、「易經文化」與「量子糾纏」融合研究的意義與路徑


前面分析了「量子糾纏」與「易經文化」之間的關係,指出了易經文化與量子糾纏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繫。基於這種聯繫,筆者認為,有必要將「易經文化」與「量子糾纏」、「易學」與「量子力學」進行融合研究,其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有利於拓展研究新視角。從易學角度來研究「量子糾纏」問題,雖然很難解決所有問題,但至少可以為「量子糾纏」研究提供一個研究新視角;二是有利於提供研究新方法。物理學、量子力學固然有其研究「量子糾纏」問題的方法,如邏輯推理、實驗等。但《易經》對此也有其獨特的思維方法,如數相思維等,這種獨特的思維方法有益於「量子糾纏」研究;三是有利於易學與量子力學的優勢互補。易學與量子力學雖然有差異性,但也有共通性。在研究「量子糾纏」方面,兩種文化各有優勢。將其進行融合研究,有利於「優勢互補」。


融合研究的具體路徑如下:


其一,認識融合。長期以來,由於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人們往往對易學認識不足。有的認為《易經》不過是古代樸素哲學,談不上是科學。如果說是科學的話,也只是社會科學;有的對《易經》產生偏見,認為是迷信。事實上,易經是一門潔凈精微的文化,是大道之源,群經之首,科學之母。易經不僅是哲學,也是科學;不僅是社會科學,也是自然科學。準確地講,《易經》是超級科學。


量子力學是描述微觀物質的理論,是研究物質世界微觀粒子運動規律的物理學分支,主要研究分子、原子、凝聚態物質,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結構、性質的基礎理論,它與相對論一起構成現代物理學的理論基礎,成為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之一。易學是研究宇宙中萬事萬物運動規律及其相互關係的科學,它不僅是描述宏觀物質的理論,也是一門描述微觀物質的理論;它不僅研究宇宙中天、地、雷、風、水、火、山澤等宏觀物體的運動規律,而且也研究陰陽、五行等微觀元素。可見,量子力學與易學在研究對象上具有一定相同性。


綜上,「易經文化」與「量子糾纏」、「易學」與「量子力學」的融合研究,首先要求我們在認識、思想上搞好融合,易學,應正確認識《易經》這門優秀的傳統文化,提高對易經科學性的自覺,增強對易學與量子力學融合研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為兩種文化的融合研究奠定思想基礎。


其二,理論融合。量子力學和易學在理論上雖然有一定的差異性,但也有一定的共通性,這種「共通性」為兩種理論的融合提供了基礎。量子力學從物理學角度對「量子糾纏」現象進行研究,而易學從傳統文化、國學角度進行研究;量子力學從量子、粒子層面研究「量子糾纏」,易學則從陰陽、五行、數相層面進行研究。量子力學在「量子糾纏」方面有其嚴密的理論體系,而易學也在「量子糾纏」方面有著獨特的理論架構。對此,筆者認為,有必要銜接和融合好這兩種理論,具體的融合路徑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應在學術研究上加強融合。加強比較研究,從中發現更多的共同點和融合點,將兩種理論進行有機融合,並形成融合後的獨特的理論體系和理論架構,為未來「量子糾纏」的研究提供理論支撐;二是應在學術理論載體上加強融合。整合量子力學和易學相關期刊,加強合作與互動;三是在相關制度、機制上加強融合。搞好相關制度安排,健全相關激勵機制,加強學術交流,提升學術成果;四是應在學科建設上加強融合。建議在相關高校增設「量子力學與易學」學科,進行系統理論教育和研究,培養複合型專業人才,為「量子糾纏」研究提供持續的人才保障;五是應在學術活動上加強融合。將量子力學相關學術活動與易學相關學術活動進行融合,定期或不定期舉辦不同形式的融合研究學術活動,營造良好的量子力學與易學融合研究的學術氛圍。


其三,方法融合。量子力學在研究「量子糾纏」問題上一般採用邏輯推理、實證、糾纏態製備、強耗散製備、模型、朗之萬等研究方法,這些方法無疑是探索「量子糾纏」規律的重要方法。然而,能不能跳出傳統物理思維模式而尋找一種全新的「量子糾纏」研究方法呢?筆者的回答是肯定的。《易經》作為一種符號加文字的特殊文化,作為一種以「宇宙全息」、「天人合一」為前理解的古老文化,自有其對宇宙萬物特殊的認識、思維和研究方法。易經的數相思維方法自古以來便是人們認識宇宙的一種獨特而有效的方法,如能用於量子力學的研究,對揭示「量子糾纏」規律大有益處。


然而,現有的問題是:研究量子力學的科學家不一定了解易經,而研究易經的學者也不一定掌握量子力學知識。這在客觀上不僅體現了兩種研究方法融合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同時也給兩種研究方法的融合帶來了一定難度。要解決這一問題,關鍵是要找到一個切入點。筆者認為,應首先在量子力學界和易學界進行相關知識和理論的交叉學習,在相互了解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地搞好兩種研究方法的融合。


其四,資源融合。「量子糾纏」與「易經文化」的融合研究,需要一定的研究資源作保障。筆者認為,應在「人、財、物」上給予二者融合研究以支持。一是應在組織機構與研究團隊上進行融合,整合資源,組建融合研究機構和團隊,在中科院、社科院和相關高校,新成立「量子力學與易學研究中心」(或研究院、研究學會)。或在中科院、社科院和相關高校現有的內設研究機構中,增加「量子力學與易學」融合研究項目,招聘一部分易學專家參與研究。或在現有合法易學研究社會團體內部,設立「易學與量子力學融合研究專業委員會,聘請一部分量子力學專家參與研究。國家應在相關人才發展戰略、學科研究和教育培訓上,為融合研究做好制度安排,應將量子力學與易學融合研究列為一個新學科,應建立、健全相關激勵機制,為融合研究提供持續的人才保障;二是應在研究經費上進行融合。鑒於目前我國易學類社會團體研究經費不足的實際情況,國家可通過社科課題研究經費形式予以支持,也可採取「政府購買服務」形式給予支持,或者在科學研究經費預算中予以考慮;三是應在研究設備上進行融合。國家應給量子力學與易學的融合研究,配備必要的設施和設備,以及必要的辦公設施和用品,為融合研究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


其五,應用融合。量子力學與易學的生命力均在於應用。二十世紀以來,科學界力求將「量子糾纏」原理應用於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應用於量子態隱型傳輸和量子計算機,應用於建立量子互聯網,并力求運用量子「交流」超光速的特性來提高信息傳遞的速度。空間科學界也在加快對量子力學理論的應用,中國近年來先後成功發射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號)、量子衛星(墨子號)。筆者認為,量子力學的應用除了上述應用外,除了用於「提速」外,還應廣泛用於生態(包括自然生態與社會生態)等各領域。當我們認識到了「量子糾纏」,明白了量子處於「糾纏態」中,萬物處於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糾纏中,就會更加珍惜生態,重視生態,保護生態環境,維護世界和平。當我們明白自然生態是一個有機的糾纏體,其中任何一部分受到破壞,將殃及其它部分後,我們就會敬畏自然,保護自然,使自然保持生機盎然,使自然保持有機糾纏;當我們認識到社會生態也是一個有機的糾纏體,其中任何一種元素受到影響,另一元素也將同時受到影響後,我們就會更加珍惜社會和諧,更加珍惜世界和平,因為傷害他人就是傷害自己。綜上,「量子糾纏」理論的應用,不應局限於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應「博而大」。


同樣,進入二十世紀以來,易學界也十分重視易經文化的應用價值,並致力於對易經文化進行科學思考。德國科學家萊布尼茲受易經文化啟發,發明了電腦軟體的「二進位數制」。2012年以來,「多維易學」在對易經文化進行哲學思考的同時,致力於科學思考,其科學思考領域廣泛涉及宇宙起源、人類起源、人體科學、生命科學、生態環境、大數據、綠色發展等諸多領域,形成了《易經數相思維與宇宙形成奧秘》、《人體:中國易經的活態保存體》、《易經文化與綠色發展》、《易經「數相」與「大數據」》、《梵凈武陵中華文明之源初探》等系列研究成果。與此同時,一些易學組織也在積極挖掘易經文化的科學價值和應用價值。2016年12月4日,國際易學聯合會在北京大學燕京學堂召開了「量子糾纏與周易陰陽思想」學術研討會。


綜上,在「量子糾纏」應用研究方面,量子力學界從量子、粒子等物理學角度去研究「量子糾纏」,而易學界則從「陰陽」、「數相」等易學角度去進行研究。二者在本質上是相同的,殊途同歸,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探索出量子的糾纏規律(道),所不同的是研究視角、研究思維、研究方法和運用理論等方面的差異。對此,筆者認為,如能將「易經文化與量子糾纏」、「易學與量子力學」在應用上進行融合,將造福於人類社會。


四、結論與研究展望


通過前面的研究,筆者發現:其一,易經文化與「量子糾纏」有著緊密聯繫,易經文化蘊藏著古老的量子糾纏思想,「量子糾纏」的理論源頭可能在《易經》;其二,「量子糾纏」就易學而言,實際上是「陰、陽糾纏」、「6、9糾纏」、「四、五糾纏」、「1、一糾纏」、「數、相糾纏」等;其三,易經文化有助於「量子糾纏」的深度研究,將「量子糾纏」與「易經文化」進行融合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四,易經文化與「量子糾纏」融合研究的路徑包括認識、理論、研究方法、研究資源、理論應用等五個方面。


「量子糾纏」問題是個高深的物理學問題,研究「空間」很大。同時,「量子糾纏」研究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方「給力」。本文只是從國學角度的一次嘗試,膚淺而粗糙,還有很多問題有待後續深入研究,比如:如何根據「陰陽糾纏」、「96糾纏」、「四五糾纏」、「1一糾纏」、「數相糾纏」等糾纏之道,製備量子糾纏態?如何根據《咸》卦六爻(¦|||¦¦)的排列之道,排列、製備量子糾纏態,使其達到最「速」?如何利用易經智慧,在「多體糾纏態」中製備一對一的純正糾纏態?如何利用「陰陽不測」之道,達到「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如何使「量子力學」與「易學」在研究上有機融合?等等。


數學是一門基礎科學,物理學也是一門基礎科學。兩門基礎科學研究的對象分別是「數」和「相」,這正是《易經》的「數相」。倘若能將物理學與數學進行融合,能將物質之相「數字化」,則更能夠發現宇宙中「數」與「物質」的運動和結構規律。德國科學家萊布尼茲受《易經》「陰陽」哲學思想啟發,將萬物數字化為「0、1」,發明了「二進位數制」,進而才有了當今的電腦技術。筆者希望科學家們能進一步從《易經》文化中獲得靈感,將「量子糾纏」現象和原理進行「數字化」,將其數字化為「6、9」、「4、5」等,若按《咸》(¦|||¦¦)卦的數字表達式:011100,進行糾纏態製備,將獲得「最速」。


筆者無力研究高深的物理學問題,但可以從國學、易學角度提供一個研究新視角、新方法。鑒於此,本文權且作為後續研究的一塊「墊腳石」。


參考文獻


[1]《白話易經》全譯本,白話易經編譯組,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年4月第一版。


[2]孔穎達《周易正義》,《十三經註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3]宋· 朱熹,《周易本義》,九州出版社,1973年8月第一版,2011年6月北京第11次印刷。2004年1月第1版。


[4]班固,《漢書》,嶽麓書社,2009年4月第1版。


[5]黎斌,《易經數相思維與宇宙形成奧秘》


[6]黎斌,《人體:中國易經的活態保存體》


[7]蔣南華,黎斌,《梵凈武陵中華文明之源初探》,貴州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第1版


[8]蔣南華,黎斌,《中華古歷與推算舉要》,上海大學出版社,2016年6月第1版

黎斌:「易經文化」與「量子糾纏」



(本文作者:黎斌,文化學者,高級經濟師,當代知名國際易學專家,「多維易學」創始人。現任中國工商銀行銅仁分行黨委宣傳部部長,貴州省易經研究會黨支部副書記、執行理事長,貴州省民族文化學會副會長,貴州省社科院易學與國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貴州省城市金融學會導師,《西南在線》理事,中華易學導師聯盟協會常務副主席,中國本源文化國際研究協會名譽會長,中國國際易學聯盟副主度;第六屆、七屆國際易學論壇副主席、執行主席。近年來在各類報刊和國家主流媒體發表論文100多篇,已出版著作有:《梵凈武陵中華文明之源初探》、《中國古代天文曆法與推算舉要》,正在出版的著作有:《中華人文稽考》(國家人民出版社)、《多維易智慧》、《多維易預測科學》《多維易環境科學》等。)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下面的「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決策中國 的精彩文章:

書畫名家回楚佳入駐中國影響力人物資料庫
潛心鑽研數十載 攻克脫髮病頑疾—最美名中醫郜義祥
決策中國2016書畫行業影響力人物張卓冉

TAG:決策中國 |

您可能感興趣

潘建偉:與量子糾纏的人生
伏羲文化專家:中國是量子力學故鄉 易經乃本源
翡翠雙魚與量子糾纏
量子糾纏極簡介
科普正確認識:所謂「量子」、「量子通訊」、「量子密鑰」
宏觀物體的退相干與量子宇宙的經典約化
糾纏不休的量子糾纏
量子糾纏是如何實現的?量子糾纏的定義
與朱清時院士商討:量子塌縮與多世界詮釋、測量與實在、以及量子糾纏
易經推測:量子糾纏與你的前世今生
中國全面推動量子基礎建設:量子通信網,量子衛星,量子處理器!
蝴蝶效應與量子糾纏
智力的本質2-意識進化三部曲:從對光量子的感應到量子糾纏網路
量子糾纏理論與佛法的微細探討(二)速度與距離
朱清時:量子塌縮與多世界詮釋、測量與實在、以及量子糾纏
「愛因斯坦的幽靈」—量子糾纏是上帝擲骰子嗎?
科普:量子和量子糾纏分發
有關量子糾纏的超光速問題
量子物理或可解釋祖父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