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開口閉口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嚶嚶我可能有個假爸媽」

開口閉口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嚶嚶我可能有個假爸媽」


開口閉口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嚶嚶我可能有個假爸媽」



(專家:楊玉慧,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科普中國微平台原創首發)

著名的心理學專家林文采博士說,家長給孩子的第一心理營養就是——無條件接納。在懷孕的時候,我們不知道這個寶寶長什麼樣,也未曾期待TA多麼出類拔萃,長大後能考上什麼名牌大學,我們唯一希望的,就是——TA是健康的。這時候我們給予寶寶的,是無條件的愛。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父母們逐漸就不平衡了,人家孩子都會算數了,人家孩子不粘家長,人家孩子讀書成績好,人家孩子......望子成龍是人之常情,但是處處比較,就給孩子造成了這樣的印象:我要比各種「別人家的孩子」強,才可以得到媽媽的愛。



開口閉口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嚶嚶我可能有個假爸媽」


圖片來源網路


比較是人類正常的心理活動


可以說沒有比較就沒有人類。在遠古時代,比別人強壯的就會獲取更多的生存資源,跑得慢的也許最終成為別人的獵物…...進化論說「物競天擇」,這個「競」就是競爭,沒有比較,何來競爭?沒有競爭,何來人類?「比別人強」是刻在人類骨子裡的東西。


我們將比較分為「主動比較」和「被動比較」。與生俱來的可以稱為「主動比較」,是激勵進步的驅動力。而他人把個體1與個體2進行比對,是「被動比較」,是抹殺進取的「殺手鐧」。


主動比較,催人上進

主動比較是發自內心的將自己與他人做比較。這種比較可以幫助個體更好的評價自己,不光是人類,動物界也如此。一窩小狗在降生沒幾天,就會對自己在兄弟姐們間的地位做出正確的評價,強壯的搶,弱小的讓。這種自我評價是相對客觀的,可以讓我們更好的認清自己。這點在小學生競選班委的時候表現特別明顯,有的孩子會根據學習成績、平日表現、同學關係等綜合評價,去競選自己合適的「崗位」,而不是一窩蜂的都去當班長。


除了正確的評價自己,「主動比較」的另一個好處就是激勵:我要好好學習,努力超過某某。這是從心裡暗下決心,我們稱之為「內因」,內因的作用就好比大石下的幼苗,有著超乎想像的生命力,是催人進步的最大動力。


而一旦父母介入,總把自家孩子跟其他孩子做比較,那就會把「內因」轉換成「外因」。



開口閉口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嚶嚶我可能有個假爸媽」


圖片來源網路


被動比較,後患無窮


首先,會導致孩子迷失自我。


父母在比較的過程中,相當於把自己的價值觀灌輸給了孩子,「人家的孩子」才是符合爸媽要求的孩子,而你,得遵從我。孩子凌亂了,爸媽口中的「我」和我心中的「我」是不一樣的。過多的干涉就會導致孩子無法對自己做出正確的評價。

其次,喜歡攀比。


由於經常被與「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就好像在心裡種下了攀比的種子,小時候可攀比的東西比較少,可是長大以後呢?事事都要比,攀比心強的生活,再也難有快樂,因為總有比你更強的。


第三,缺乏自信。


從小就被父母指出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孩子何來自信?自信心的最初培養來自最親近之人的接納、肯定、讚美、認同。當父母把這些都給了「別人家的孩子」,拿什麼去要求自家孩子自信?


第四,心理陰暗。


近些年來屢次發生大學生研究生殺害室友的事件,兇手都是風華正茂的孩子,他們的心裡沒有陽光,因為陽光都被「別人家的孩子」擋住了。如果說自信和開朗生在陽光下,那麼陰暗處則是嫉妒、仇恨。



開口閉口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嚶嚶我可能有個假爸媽」



圖片來源網路


趨利避害三法則


法則一:自我覺察。


父母總誇別人家的孩子,出發點都是為了讓自家孩子從對比中找到差距,從而取長補短,誰又會想到「良藥」的副作用是如此之大?為此,家長最需要做的就是「覺察」,不妨學一下古人的「日三省吾身」,經常覺察自己是否經常拿自家孩子的某些短處,去比較別人家孩子的長處。如果有,及時懸崖勒馬。


法則二:因人而異。


孩子出生就有不同的「先天氣質」,有內向和外向之分,對於外向的,適當的比較會起到激勵的作用,而對於內向敏感的孩子,則建議用更柔和的方法,更多的耐心去對待。


法則三:換位思考。


很多人都喜歡問孩子:喜歡爸爸還是喜歡媽媽?媽媽好還是爸爸好?等等!大多數父母得到的答案都是孩子對自己媽媽的肯定。捫心自問,你真得做的那麼好嗎?孩子對父母真是做到了「無條件接納」。而反之,經常拿孩子做比較的父母,不妨回想自己的小時候,站在孩子的位置上審視自己,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少愛變成了傷害?


培養孩子成長的方式有很多,拿別人家的孩子來做對比,無疑是下策,不要再做孩子心中的「假爸媽」。


編輯:魯凡英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普中國 的精彩文章:

「人造雞、怪物雞」,雞年說說「雞」的謠言!
鬧對元宵,吃湯圓可別太「任性」!
「嗚嗚不被狗咬不足以談人生」那被咬之後呢必須打狂犬疫苗
什麼?「屍香魔芋」不是傳說?嗯但也沒那麼邪乎啦!

TAG:科普中國 |

您可能感興趣

你聽到「別人家的孩子」時,是否也想過有「別人家的媽媽」
爸爸,我不是媽媽一個人的孩子
當媽媽這麼多年,還是感覺孩子在家,才能做出可口菜
高能!家有熊孩子不可怕,家有熊爸更可愛!
有了孩子後,我還是我自己
這樣帶娃,孩子就毀了!可是你家可能天天在做
貓媽媽一臉生無可戀,誰能把這個熊孩子抱走!
孩子太黏人?可能是你沒給他獨立的機會!
一家三口10種睡姿,能透露孩子更愛爸爸還是媽媽
我只是個廠妹,有錢廠長卻讓我給他生孩子
小貓被人虐待致死,母貓一個個舔舐自己的孩子,希望它們能活過來
有孩子的家最不能缺少的空間就是它了!
有這樣的媽媽,孩子想不成功都難!
有一個這樣的家人陪伴,你的孩子不善良才怪
我生下孩子有種被騙婚的感覺,婆家人實在讓我無奈!
生完孩子的頭兩年你不幫我,那麼你老了也別來煩我
前女友懷孕了,孩子不是我的卻要我娶她
媽媽只是做個飯的時間,孩子就沒了,只因家裡有這個
我是gay,我是大叔,我也是一個孩子的母親
孩子不愛吃飯,很可能只是因為你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