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養生,重在祛濕邪,養脾胃!
文 | 微信公眾號:家庭醫生(ID:jtys1983),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雨水節氣的到來,代表著冬去春來,冬雪漸成春雨,又代表了乾燥的主旋律漸漸被潮濕所取代。
但如果天氣長期潮濕,或人們體質虛弱、涉水淋雨,以致濕氣過盛,入侵人體,則會致病。引起人體不適的濕氣,中醫也稱為「濕邪」。因此,在雨水時期的飲食上正是祛風除濕,調養脾胃的好時機。
受濕邪侵犯者,還常見以下幾種癥狀,大家可作自檢一下:
這些癥狀,說明體內有濕邪
√看舌頭:舌頭胖大,兩側有齒痕,舌苔厚膩。
√看大便:大便溏爛,黏滯不爽,馬桶難沖乾淨。
√看身材:一般來說,「肥人多濕」。
√看精神狀態:中醫認為「因於濕,首如裹」。病人會覺得頭腦昏沉,身體困重,彷彿被厚衣包裹一般,整個人懶洋洋的,不願意活動。
√看皮疹形態:腫脹、糜爛、滲出明顯。
√看瘙癢部位:濕氣重濁,易侵犯人體下部。瘙癢多發於陰囊、小腿、腳部。
如果身體上出現了以上的癥狀,那麼就需要祛濕邪了,那麼在雨水時期如何防濕祛濕,調養脾胃呢?
要「避外濕」
遇到春雨淋漓不盡的潮濕天氣,應關好門窗、少出門,避免去濕氣濃重的地方遊玩,如樹林、湖泊、水塘等。在家裡放一個濕度計,若發現室內相對濕度高於70%,及時開啟除濕機或空調除濕。
「春捂」防風濕
春天適當捂一捂,可以減少疾病。建議「捂」兩頭——也就是頭頸與雙腳。因為人體下身的血液循環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風寒侵襲,有風濕關節炎等慢性病病人、老人及小孩出門前,要多帶一件背心或外套,以防受涼。還可以準備好圍
巾和帽子,給頭部和呼吸道保暖。
當然,「春捂」並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而是強調脫衣要「遞減」,即衣物增減既要視天氣的變化情況而定,也要根據自身的體能素質。
食療「清內濕」
薏仁、赤小豆有消水腫、益脾胃之效,玉米、白扁豆健脾除濕,土茯苓除濕解毒、通利關節,馬齒莧、木棉花、綿茵陳(也稱白蒿)清熱利濕,香薷行水散濕。大家在春天不妨適當多食用這些食材。
但要注意一點:薏仁、馬齒莧、木棉花較寒涼,孕婦及脾胃虛寒、常出現腹瀉者慎用。
日常做菜時,還不妨多加一些蔥、姜、蒜、茴香、香菜提味。這些食材性辛溫、芳香化濕,有助於加強脾胃運化。特別是在不慎淋雨後,如果能馬上喝一碗溫熱的姜水,可驅散寒濕之氣。
另外,春天應少吃涼拌菜、生冷瓜果、冷飲、雪糕,以免內濕與外濕聯合為患。
祛寒濕,健脾胃食療方
高良姜粥
取高良姜60克切碎,大米100克。先將高良姜用清水2000毫升煎至1500毫升,去藥渣。然後將高良姜水和大米同放鍋內煮粥,當早餐食用(注意:高良姜性較溫,不宜長期服食)。
白鬍椒煲豬肚
取白鬍椒15克,打碎備用。鮮豬肚一個,洗凈,然後將打碎的白鬍椒放進洗凈的豬肚內,加入20毫升左右清水,頭尾用線紮緊。慢火煲1小時,調味後分次食用,可每周食用1~2次,連續食用2~3周。
佛手砂仁瘦肉粥
取佛手片15克(鮮品可用30克),砂仁6克,鮮豬瘦肉150克。先將佛手片與豬瘦肉洗凈,同放進湯煲內,用中火煲湯。1小時後放進砂仁,再煲5分鐘,停火待溫,調味食用。
兼有體質虛弱者,還可選擇性進補,以增強體質,抵禦疾患。補氣的藥物(如高麗參、紅參、生曬參、北芪、党參、淮山、白朮等),多具健脾益胃,幫助脾胃運化的功效,選擇其中的1~2味,加肉類燉服,效果不錯。
本文由《中國家庭醫生》雜誌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更多精彩健康資訊請關注公眾號:jtys1983
一個科學靠譜的公眾號,您身邊的家庭醫生!

※祛濕,一次性告訴你薏米有什麼用、該怎麼用?
※飯後喝點它,輕鬆祛濕,排掉體內10年毒
※超詳細的中醫祛濕方子,輕鬆對抗各種濕熱!
※過年早上拉筋—排排濁祛祛濕
※泡腳祛濕嗎 這樣泡才更加養生
TAG:祛濕 |
※祛濕健脾 雨水節氣養生重養脾
※雨水節氣:養生重在健脾祛濕
※養生重在潤肺降噪、祛濕養胃,莫走偏
※穀雨時節養生重在,六款美食養肝祛濕!
※養生先養腿和腳,減肥重在化痰祛濕補氣
※雨水過後,養生著重祛濕寒
※立秋會變涼 | 養生重在潤肺降噪、祛濕養胃,莫走偏
※祛濕養脾胃,食療避腹瀉
※今日雨水,養生需防寒祛濕調脾胃
※夏季養生健脾祛濕為重,姑娘,你濕了嗎?
※初秋養生重點是?祛濕氣護脾胃,做好保你不生病!
※夏天來了,養氣養心,清熱解毒,健脾祛濕,養心安眠
※小滿養生,祛濕、養心是關鍵!
※秋天濕氣非常的大!便宜有效的養生祛濕茶補腎祛濕!
※穀雨養生:重養肝祛濕 忌焦慮防過敏
※脾太虛,濕氣重,命不長,用它泡水喝,健脾又祛濕!
※長夏是祛濕健脾的最佳季節,祛除濕氣養好脾胃,冬天就少生病
※立秋之後,濕氣較重,這幾種食物清水煮祛濕止咳,健脾胃洗腎排毒,還能去除黑眼圈
※立秋:暑去涼來,健脾養胃祛濕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