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凈明道的忠孝思想及對當代社會的價值與意義

凈明道的忠孝思想及對當代社會的價值與意義

凈明道因以「忠孝」思想立世,亦稱「凈明忠孝道」,其對於「忠孝」思想的闡釋既是源於中國傳統的儒家倫理道德思想,但是又有超世俗的宗教化特色,其「八寶垂訓」的思想尤其體現了這一點。


作者簡介


劉軍峰,現為中共江蘇省委黨校哲學教研部教師,主要學術研究方向為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宗教哲學。

摘 要


凈明道因以「忠孝」思想立世,亦稱「凈明忠孝道」,其對於「忠孝」思想的闡釋既是源於中國傳統的儒家倫理道德思想,但是又有超世俗的宗教化特色,其「八寶垂訓」的思想尤其體現了這一點。明道將忠、孝等世俗倫理道德與成仙的宗教理想相結合,將信道、崇道以及切實行道的宗教思想及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適應了個人與社會兩個層次的發展需求,對於社會教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這也為凈明道獲得社會的認同和支持建立了強有力的基礎,其突出的倫理教化學說與社會道德實踐精神對於當代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


一、凈明道忠孝思想的入世色彩


凈明道亦稱凈明忠孝道,形成於南宋時期,該派奉東晉道士許遜為教祖,以江西南昌西山玉隆萬壽宮為祖庭。《太上靈寶凈明法序》謂祖師許遜「以孝弟為之準式,修鍊為之方術」,大力宣揚忠孝之道。唐時期又有張蘊、胡慧超等人宣場『凈明靈寶忠孝之道』,一時影響頗巨。南宋初期,西山玉隆萬壽宮周真公、何守證等道士致禱許真君以救度世間,因而感動許遜六真降神,『出示靈寶凈明秘法,化民以忠孝廉謹慎之教。』『於是肇建仙壇,名曰翼真,以延善知識。』自此凈明一派正式建宗。其後,元朝初期又有凈明道人劉玉「開闡大教,誘誨後學」努力革新凈明道法,開創出後來所謂的新凈明派。

忠與孝(資料圖)


凈明道自創教之始就積極提倡「忠孝」的思想,這一思想的建立是凈明道在發展過程中對於儒家忠孝倫理道德的繼承與發展,以至於最終成為「儒道融合的典型」凈明道的忠孝思想即為其追求「仙道」之本,又是其踐行「人道」之本,凈明道認為:「忠孝,大道之本也,是以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有不務本而修鍊者,若太匠無材,縱巧何成?」又「非忠非孝,人且不可為,況於仙乎?」「凈明之道,必本於忠孝。」凈明一道將「成仙」這一人生終極理想的實現轉到到對於現實人的關註上,而成就現實的人則必須要行忠孝之道,這是通向成仙之路的必要條件


由此也可以看出,積極提倡忠孝道德並將其視為修道之基,是凈明道成為一種倫理型宗教的基本特徵,這與傳統儒家所提倡的倫理道德觀念有極大的相通之處,究其原因凈明道忠孝道德的價值觀念是在儒家思想作為文化正統這一社會歷史條件下,凈明道祖師用來選擇合理並有利於自身目標的一種理想觀念,它首先表現為「成仙」這一宗教理想之於人的意義,是驅使宗教行為活動的內部動力,在倫理道德層面上則表現為現實人對於理想情操的追求,從這層意義上說,凈明道所倡導的忠孝道德既是凡俗的,又是宗教的。


由於忠孝道德觀念的提倡,凈明道的宗教排他性得到了極大程度的消解,使之顯現出積極的入世色彩,元朝時期凈明道就曾宣揚此教「大概只是學為人之道」而已 ,而同時期凈明道的革新者劉玉真人則明確提出:「本凈元明心學之妙,課忠責孝大教之典,不離日用常行之道。」完全將凈明道的忠孝觀念同「日用常行」之道結合起來,又其提出:「入此教者,或仕宦或隱遁,無往不可。所貴忠君孝親、奉先淑後,至於夏葛冬裘、渴飲飢食,與世人略無少異,只就方寸中用些整治工夫,非比世俗所謂修行:殊形異服,廢絕人事,沒溺空無。」在此劉玉極力強調凈明道與世俗所認為的「殊形異服,廢絕人事,沒溺空無」的出世形象完全不同,而是積極提倡「忠君孝親」、「奉先淑後」等世俗倫常,指出入教者亦可仕官從政、報效國家,從這個角度看,凈明道忠孝思想的入世觀與儒家所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處世觀似乎並無多大的區別。


但是我們亦不能抹殺兩者關於忠孝思想的差異,凈明道忠孝思想雖帶有一定程度的入世色彩,並受到儒學的影響,但卻仍與儒學有著本質的區別,如在南宋之前,崇拜許遜的人群多只是將「孝悌」這種世俗行為視為是得道成仙的一種基礎或一個條件,但到了南宋初何真公時,凈明道經典中的「忠」、「孝」等已開始脫離純粹的「人道」範疇,而有了宗教之「神聖」意義。」如《太上靈寶凈明洞神上品經》中「父母之身,天尊之身,能事父母,天尊降靈。欲拜星辰,友恭弟兄,弟之身,諸天真人。凡知此者,可以燒丹篆符,百鬼畏名。」由此可見凡夫肉胎完全被神化為天尊及諸天真人,能事父母,天尊則降靈,這種忠孝思想觀念在此顯然又變成為一種宗教神秘主義的教旨,而行忠孝之道在此則變為宗教修持的一個方便法門。

二、對凈明道「忠孝」道德踐履的評判——由「許遜崇拜」談起


許真君又被稱為「忠孝神仙」、「神功妙濟賓君」,關於他的傳說有很多,諸如「許遜孝親、許遜審豬、許遜斬蛟治水等故事,而最具神話色彩的則莫過於《太平廣記》中《十二真君傳·許真君》中「拔宅飛升」的故事:「真君以東晉孝武帝太康二年八月一日,於洪州西山,舉家四十二口,拔宅上升而去。」,眾多許遜的傳說故事多是因其孝行與神跡而廣為流傳,在宗教背景下去看這些故事傳說可以發現,許遜由人變為「神」的過程中「忠孝」思想所產生的作用,而對於許遜崇拜即是源於人們對於其忠孝道德的吸引,又是對其宗教神性的崇拜。

凈明道的忠孝思想及對當代社會的價值與意義



天下之民仁壽,四海歸於太平(資料圖)

凈明道十分強調「忠孝以致仙」的道德踐履,該派認為除了以「忠孝」思想立教以外,還應以「忠孝」行道,將「忠孝」從個人修養的思想層面,引申到對社會服務的實踐層面上來。為此劉玉曾借許真君的名義說:「吾之忠孝凈明者,以之為相,舉天下之民躋於仁壽,措四海而歸於太平,使君上安而民自阜,萬物莫不自然,以之為將,舉三軍之眾,而歸於不戰以屈人之兵。」使天下之民仁壽,使四海歸於太平,使君上安而百姓自足,這與儒家所積極倡導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經世情懷實際上有很大的相通之處。


從宗教倫理道德的現代理論來看,許遜崇拜之所以產生及凈明道之所以以「忠孝」之名而成一派,與宗教道德教化的社會功能密切聯繫,凈明道自創立之始就為社會提供了諸多社會道德教化範例,滿足了人們對於道德價值的追求,加之在儒學忠孝思想的背景下,在諸多的社會交往過程中人們往往習慣於為行「忠孝」之道的行為作出有無價值以及價值大小的判斷,並在實現這種價值的活動中為自己乃至他人的思想模式和行為模式貼上善惡的道德標籤。凈明道強調行「忠孝」之善,恰恰附和了這一點,加之其著重強調:「忠孝之道,非必長生,而長生之性存,死而不昧,列於仙班。」通過忠孝行善可以達到「證道成仙」的至善境界,這對於信眾來說無疑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對於「許遜崇拜」的產生及凈明道「忠孝」的實踐主張,可以放到特定的時代環境中去總結,由於「忠孝」是儒家思想的基本標識,這就使凈明道在一開始就與儒家有了割不斷的親緣性,其實道教與儒家倫理的親緣性並不自凈明道始,凈明道之所以將「忠孝」作為「修道之基」、「成仙之據」。這一方面是對道教自身傳統的繼承,另一方面也是對時代發展需要的回應,正是傳統與現實的結合,使凈明道最終選擇了以孝道孝行而聞名的歷史人物許遜為教主,並突出地強調「真忠真孝」、「真踐實履」。從宗教的社會適應性來看,凈明道「忠孝」的「真踐實履」無疑體現出了這門宗派積極入世的思想情懷,同時將忠、孝等世俗倫理道德與成仙的宗教理想相結合,將信道、崇道以及切實行道的宗教思想及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為凈明道獲得社會的認同和支持建立了強有力的基礎。


三、凈明道「八寶垂訓」思想闡微

因提倡以「忠孝為立道之本」而使凈明道作為一個典型的倫理型宗教,其對於忠孝思想的闡發多是以「現世人道」為基本出發點,帶有極重的儒學味道,加之這一學說有裨於現世教化,故而受到儒家士大夫們的極力推崇,認為凈明道的學說乃是「民彝世教之大綱大領」又有儒家學者直接將其學說與孔孟之道相提並論:「都仙之旨,正吾夫子之旨也,亦堯舜以來精一執中之旨也。」事實上凈明道對於儒家忠孝觀的吸收並不僅僅限於這種思想意識的層面,而是還體現在其對於人們日常行為的道德約束上。凈明道對於道團行為規範的約束具體體現在其「八寶垂訓」的提出。


「八寶垂訓」是南宋時期凈明道道眾必須恪守的一項行為規範,「八寶」又為「八極」,相傳為教祖許真人所降之道,謂:忠、孝、廉、謹、寬、裕、容、忍。南宋白玉蟾曾在《旌陽許真君傳》中闡釋說:「忠則不欺,孝則不悖,廉而罔貪,謹而勿失,修身如此,可以成德,寬則得眾,裕然有餘,容而翕受,忍則安舒,接人以禮,怨咎滌除。」在這八種行為中,忠、孝列為其首,最為重要,故而被凈明道視為「大道之本」:「忠孝,大道之本也,是以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這一論述與孔子所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的說法如出一轍。從白玉蟾對於「八寶垂訓」的闡釋可以看出其中所蘊藏的有關道德修養論的內容,亦即「修身成德」、「接人以禮」、「滌除怨咎」。

凈明道的忠孝思想及對當代社會的價值與意義



忠孝,大道之本也(資料圖)


「八寶」思想是凈明道在長期的發展過程對儒家傳統倫理思想的吸收,《凈明忠孝全書》中言:


「君子之致乎道者八,八寶是也。比乾死諫,謂之忠,大舜終身,謂之孝,善卷殺身,謂之廉,南容復圭,謂之慎,榮期安貧,謂之寬,顏回簞瓢,謂之裕,叔度洪量,謂之容,公藝恕己,謂之忍。如是之人,位列仙班。」


然而關於傳統儒家道德修養的弊端,凈明道劉玉亦曾指出:「凈明只是正心誠意,忠孝只是扶植綱常。世儒習聞此語爛熟了,多是忽略過去,此間卻務真踐實履。」凈明道十分強調道德倫理的「真踐實履」,這在凈明道「八寶」思想亦有體現,「八寶」是凈明道倫理思想的重要內容,被視為「飛仙度人之基」,並以宗教戒律的形式固定下來


在南宋中後期是凈明道道徒必須遵守的一條戒律,《太上靈寶凈明飛仙度人經法》中有關於道教修持者持守戒律的內容,其中有「十誡」之說,而第一戒便是敬告學人「無忘八極」這一道德規範:「忠者欽之極,孝者順之極,廉者清之極,謹者戒之極,寬者廣之極,裕者樂之極,容者和之極,忍者智之極。」「八寶」雖然與儒家所宣揚的某些道德修養理論有相類似的內容,但是亦應看到「八寶」思想背後的宗教因素。凈明道提倡「始於忠孝立本,中於去欲正心,終於直至凈明。」


八寶」思想內容亦是出於「凈明」這一宗教目的論而提出來的,而劉玉所謂「正心誠意」的真踐實履,具體內容為「懲忿窒欲,明理不昧心天」,亦即通過杜絕忿欲之類的不良念頭而使「心性」恢復其本來的凈明狀態。也就是說凈明道提倡「無忘八極」的戒律是通過「去欲正心」達到直至凈明的目的,這從凈明道「懲忿窒欲」的宗教修持可更為強烈地感知到,諸如凈明道關於內丹的修鍊:


「若能深懲痛戒,開廣襟量,則嗔火自然不上炎。所謂欲者,不但是淫邪色慾,但涉溺愛、眷戀、滯著事物之間,如心貪一物,綢繆意根不肯放舍,總屬欲也。若能窒塞其源,惺惺做人,則欲水自然不下流。」


由此可以看出,實踐忠孝及去欲正心則完全成為了超世俗的宗教體驗。


四、結語:凈明道忠孝倫理觀念的當代價值與意義


凈明道曾通過宣揚「善惡有報」的思想來強調行「忠孝」之道的功德,《凈明忠孝全書》曾記載說:


「雷霆者,陰陽二氣耳,卻有善惡二神,之陽氣為雷,陰氣為霆,雷有聲,霆無聲。雷性善,霆性惡,雷好生,霆主殺,凡令陰霆擊物者,非必一一出於上帝諄諄然命之也,蓋世間惡類不善之氣,自然感召,如人之不忠不孝,物之蠹害元氣者,肅殺之,機不容隱,其陰氣既降,查滓不能復升者。」


將自然事物的發生歸於善惡的獎懲自然帶有極為濃厚的迷信色彩,但是通過宣傳「自然感召」來規範忠孝善惡行為在當時科學發展落後的時代畢竟起過不小的作用。

凈明道的忠孝思想及對當代社會的價值與意義



什麼是善的?什麼是惡的?(資料圖)


對於提倡理性與科學的現代社會來說,凈明道忠孝善惡的觀念仍然具有重要的現代意義。凈明道的忠孝觀體現出這一道派對於「善惡」價值的擇取,元倫理學的開路人喬治·愛德華·摩爾在其著作中指出:「這就是我們的第一個問題:什麼是善的?和什麼是惡的?並且我把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叫做倫理學,因為這門科學無論如何必須包括它。」中國古代歷史文獻中並沒有「倫理學」這一概念,對於這一概念的廣泛使用,直到近現代中西文化思潮時才有其肇始,但對於倫理學所關注的「善惡」這個中心問題,在中國文化直至當前的歷史進程來說,智慧的人們從未停止過探討,而凈明道在其創立之始就已對善惡問題作過了很好地詮釋,體現出它的經世精神和人文關懷。


如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中所說:「理論在一個國家的實現程度,決定於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程度。凈明道的忠孝理論學說體現出了個人、家庭和社會的傳統價值,適應了個人與社會兩個層次的發展需求,對於世人的教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因而在其發展中逐漸為世人所接受。當前社會正在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更不可等閑拋卻凈明道忠孝倫理觀念的思想精華。


最後引申開來,在當前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面對著某些道德日益淪喪、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社會現實,傳統教科書式的「忠孝善惡」教化形式能否如凈明道所展現的一樣,體現出足夠強的輔正能力,這或許是一個需要積極重視及探討的問題。結合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道德價值觀念來看,其從一開始傳播,就伴隨著它不同時期的多元展開而帶來一個突出的問題,即:儒家文化的多元性所產生的善惡倫理的多元化和政治化,善惡標準的制定和實施不再服從於人民性質的和諧價值觀念,而是服從於一部分人進行瘋狂統治的政治需要,成為奴化人民的精神手段和工具,反而在某種程度上走向反面,助長社會麻木不仁、偽善、缺乏誠信、唯利是圖的社會風氣。


與傳統儒家相比較,凈明道對於忠孝倫理、善惡觀念的倡說及實施或許可以作為一個再被探討的個案——作為一個典型的道教宗派,凈明道自然積極注重個人的生存價值和意志自由,由於忠孝善惡觀念的積極倡說,以及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尤其是儒家道德倫理思想的合理吸納,無疑在極大的程度上避免了自身生存價值及意志自由的極端化傾向,體現出出世與入世精神的圓融特色。更重要的在於,凈明道所提倡的忠孝善惡問題不僅僅是一個「學術」探討的基本理論問題,而且還是一個現實社會中的「實踐」問題,凈明道對於「忠孝善惡」這一思想始終沒有偏離它的理論性和實踐性,這對於輔正中國社會一些道德缺失、人性淪喪等嚴重社會現象,對於家庭及社會忠孝善惡問題的改進無疑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編輯:憶慈)


參考文獻:


[1][宋]何守證.靈寶凈明新修九老神印伏魔秘法序[M].《道藏》第10冊,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8年影印版.


[2]任繼愈.中國道教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元]徐慧.凈明忠孝全書[M].《道藏》第24冊,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8年影印版.


[4]郭武《凈明道的道德觀及其哲學基礎——兼談道教「出世」與「入世」之圓融》[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74.


[5]佚名.太上靈寶凈明洞神上品經[M] .《道藏》第24冊,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8年影印版.


[6][明]黃宗羲、全祖望.宋元學案[M].北京:中華書局,1986.


[7]孫亦平《論凈明道三教融合的思想特色》[J].世界宗教研究,2001,(1):66.


[8][南宋]白玉蟾.玉隆集[M] .《道藏》第4冊,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8年影印版.


[9]中華書局編輯社.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6.


[10]佚名.太上靈寶凈明飛仙度人經法[M].《道藏》第10冊,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8年影印版.


[11]郭武《神聖、凡俗與凈明、忠孝》[J].宗教學研究,2004,(4):11.


[12](英)喬治·愛德華·摩爾.倫理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13]人民出版社.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溫馨提示


「道化天下 世界玄同」有獎徵文活動投票環節開始啦!歡迎投下您尊貴的一票。投票以後,移步評論區留言,就有機會在投票結束後獲得精裝版《白玉蟾真人全集》一套哦,快來吧!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人心多混亂 一念轉純真
作為自由出入天門的天庭「順豐速運」CEO為何不要工資,甚至連辦公室都不要?
金丹抉隱,雷法依憑 白玉蟾真人《道德寶章》發微
六句經文所表達的黃老道家修鍊思想
原來武林高手閉關修鍊後功力大漲,憑的竟是全真派「圜堵修鍊大法」

TAG:騰訊道學 |

您可能感興趣

道家承負思想對現實社會的影響
道教在現代社會中有何文化意義?
對於現代社會來說,「儒家思想」有哪些局限性?
錢幣雖小,卻也很理想的反映了事先的社會、文明
【如是覺】在當今商業經濟當道的社會中,如何看待環保與消費之間的對立矛盾?
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理論,竟與現實恰恰相反?
保護貓狗,對社會有什麼深遠的意義?
你更希望在哪個社會生活:思想透明的社會VS思想閉合的社會
袁志鴻道長:道教的社會倫理思想
當你老了,你會感謝社會的關愛還是感慨社會的冷漠?
佛教對當今社會有什麼積極意義?
傳承與裂變:晚清以來的思想與社會
厚黑,現今社會通贏的智慧:如何做你才能摸清他人真實想法?
「尊道貴德」與當代社會生活
我們如何在社會上混得好?就是思想,概念,思維升級的過程
道教的社會倫理思想
二馬影評:關於復仇和寬恕的社會意義
不可思議的奇葩習俗:絕對想不到現代社會竟存在這種事情 太精彩
理想主義者王莽的社會理想和帝王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