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我心中的致良知

我心中的致良知

「致良知」是陽明先生晚年提出的重要思想,也是陽明心學的精髓所在。在他眼中,良知乃「千古聖聖相傳一點滴骨血」,是「孔門正法眼藏」,又說「此『致知』二字,真是個千古聖傳之秘」。在此就「致良知」談一下筆者的粗陋見解,還請方家指正。





第一個問題,何謂「良知」?

當代著名學者陳來在其《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一書中認為,良知有兩層含義:一方面強調社會關懷和道德義務;另一方面則表現為一種無滯無礙的自在境界。對於良知的第一層含義,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孟子曰「人之所不慮而知者,良知也」,故能「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悌,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這是儒家所倡導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則。


這裡主要說一下良知的第二種境界。



陽明先生曾將良知喻為太虛,說到「太虛之中,日月星辰雨露風霜陰霾疫氣,何物不有?而又何一物得為太虛之障?」而作為人心本體的良知亦復如是。人心之中充滿七情六慾,而良知就是要做到不讓喜怒哀樂等任何情緒留滯於心。《中庸》中提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對於芸芸眾生,未發之中顯得有些遙不可及,但中節之和卻是人人都可以把握的。正如陽明先生所說,「故凡有道之士,其於富貴貧賤得喪愛憎之相,值若飄風浮靄之往來變化於太虛,而太虛之體固常廓然其無礙也。」




對於良知的這種境界,筆者認為也可以稱之為一種「平」的境界,即無論在何種人生情境下都能保持平和的心態。而這種「平」是一種動態的平,就像平靜的湖面總會泛起微瀾。若無微瀾,則無生機;若微瀾不斷擴大,便成風浪。人心中的各種情緒就是這無處不在的微瀾,當微瀾初起時,若不能及時加以控制,便會釀成風浪,使人深受其害。而只有時刻用功,抵制各種負面情緒的擴大,才能保持湖光山色的平靜之美。可以說,怒氣正盛能消得,話到快意能忍得,是這種平靜之美;「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是這種平靜之美;「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上雲捲雲舒」,也是這種平靜之美。




第二個問題,如何「致良知」?

對於這個問題,陽明先生已經給出了答案,即要以事煉心。「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而筆者在這裡強調的,是致良知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三個方面。




首先,要有百折不回的勇氣。

陽明先生曾說,「某於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還說致良知「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這都說明在致良知的過程中充滿了艱辛曲折,只有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的求知者,才能最終到達良知的頂峰,欣賞到世間最美的風景。




其次,要時時刻刻致良知。

陽明先生提醒我們「但見微有動氣處,即須提起致良知話頭」,還再三叮囑「須要時時用致良知的功夫,方才活潑潑地,方才與他川水一般,若須臾間斷,便與天地不相似」,因而我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能有所懈怠,要時刻保持致良知功夫的連續性。




最後,要儘力做好每件事。

孟子曰:「必有事焉。」人的一生中,各種大事小事難事易事紛至沓來,而我們所在意的不應當是做事的數量,而是做事的質量。陽明先生告誡我們,不要妄圖在知識的多寡上趕超聖人,因為聖人的標準只在於「此心純乎天理」。譬如煉金,若只在意金子的分量而忽略了其成色,就會導致錫鉛銅鐵等雜質的摻入。故我們要切記,做事貴精不貴多。




總之,只要我們秉持著以事煉心的信念,時刻不忘致良知的功夫,就能逐漸達到任何人生境遇下都心平氣和的良知境界。以陽明先生的詩與大家共勉:「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夜靜海濤三萬里,月明飛錫下天風。」




本文系陳偉原創,作者授權王陽明心學首發!



王陽明心學


|

為往聖繼絕學——

心學思想傳播第一平台

|



|

長按二維碼 掃描關注

|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陽明心學是功夫 不是知識
這六種人 最難治
《增廣賢文》全文及釋義,道破人心,說盡人世
此心光明:心體的自我澄明與價值實現表達
心外無物:生命境界的無限圓融

TAG:王陽明心學 |

您可能感興趣

致良知:本心的自我開顯與自我表達
致良知三部曲之「致真誠」
致良知就是追求最好的自己
陽明心學之致良知(中)
做有良知的家長 培養有良知的兒女
知善知惡,是良知
王陽明心學的三大核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知行合一:心中有良知、行為有擔當
若是真致良知 只宜虛心應物
我只聽從良知召喚
堅信良知,把自己能夠控制的事情做到極致
知行合一是致良知的實現手段
陽明心學的關係鏈:立志—謹獨—意誠—知行合一—致良知
宗性法師:改變影響良知的不良情緒——中隨煩惱
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
解讀丨中國哲學中的「良知」
有愛與良知的人,是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生命
自由之外,尚有良知——論信仰
致良知的功夫在於過程 努力成為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