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航母來了》序言:重新「發現」甘本祓

《航母來了》序言:重新「發現」甘本祓

《航母來了》序言:重新「發現」甘本祓



2015年10月18日,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中國科普研究所、科學普及出版社在北京聯合舉辦「向老一輩科普作家致敬——甘本祓先生科普作品研討會」。會上,尹傳紅在發言前特別表示:要代表「兩個」(現在48歲的和11歲時的)尹傳紅,向甘老前輩致敬!在與會者的鼓掌歡笑中,這個熱烈握手的瞬間也被定格下來。 孔祥宇攝

作者 尹傳紅(《科技日報》主任編輯,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副秘書長)


責編 許小編 劉小編



寫在前面

旅居美國多年的著名微波技術專家甘本祓先生,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科普創作的黃金時期,曾是一位十分活躍且廣有影響的科普作家。當年,他以其紮實的專業功底、高超的創作水平和出色的組織能力,為繁榮我國的科普事業,特別是促進電子和通訊方面的科普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取得了不俗的業績。後因出國工作封筆多年。


退休後,年逾七旬的甘老青春勃發、老當益壯,再度揮毫科普創作,並且連續推出了《航母來了:從珍珠港到東京灣》、《矽谷啟示錄1:驚世狂潮》、《矽谷啟示錄2:怦然心動》、《B-29來了:從波音到東瀛》等多部新作,頗受矚目,有人稱其為「科普的情人」,還有人提出研究「甘本祓現象」。


4年前,由於我們之間一段特殊的因緣,甘老盛情邀請我為其《航母來了》一書撰寫序言,我居然斗膽應承下來了。這一「揮灑」就鋪出6000多字。大家評價甚佳。後來,甘老師屢次笑談,資歷尚淺的我,「序運」就此而來——陸續又應邀為多部讀物(包括引進版圖書)撰寫序言或導讀。


所以,這裡我當再次感謝甘老師——他不僅以其科普佳作「哺育」了少年時代的我,而且在30年過後又以其新著「提攜」了我。我們這對忘年交的奇緣與知遇,還有重續「前緣」幾年來的真摯情誼,我已經傾注在為《航母來了》一書所寫的序言里了。


2013年1月22日午夜11:59 ,甘老從矽谷寓所給我發來一封電郵,標題是「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毗鄰」。其中寫道:「從我2009年回國、重新接觸科普界以來,我最大、最重要的收穫不是出幾本書,而是交了你這個珍貴的朋友!這也是我晚年的最大的意外和最大的欣慰!」這幾句話我反覆誦讀了幾遍,心裡覺得十分溫暖。後來我回信說:「我亦十分感懷,還真是愧不敢當。……我跟您的交流、交往,恐怕是最深入、最細緻也最令我心儀且難以忘懷的。」

2017年新春到來之時,能夠放下其他一些事情,靜下心來整理這篇文字,我想,也算是我給予甘老當年所做「善事」的一個別具意義的「回報」罷。


尹傳紅,2017年1月27日(大年三十)夜,於北京


重新「發現」甘本祓——《航母來了:從珍珠港到東京灣》序


長我整整30歲、如今旅居海外的甘本祓先生,是一位在學術、產業與科普三界都頗有建樹和聲名的老前輩。「遵命」為他的新著寫序,於我是個莫大的榮耀,亦是我有生以來的「第一次」。受寵若驚、誠惶誠恐之類的話語說來雖俗,倒也貼合我此時的心境。確實,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由我來擔當這事都不甚合適。


不過,事關本祓老師作品,鑒於一個特殊的原由,作為一名有緣邂逅、有福受益並且跨越了30年歲月的旁觀者與見證者,我又自信有「資格」藉此機會,談一談我對本祓老師及其作品的印象和感受。

且讓我從頭道來——


2009年國慶前,在一個科普界人士聚會的宴席上,主持人湯壽根先生興奮而又神秘地宣示:「給大家一個驚喜!我們的一位老朋友回來了,請他講幾句吧。」


這時,一位兩鬢斑白、儒雅瀟洒的古稀老人起身向大家鞠了一躬,一口四川口音也隨之「流」出:「我是甘本祓,大家可能不記得我了。過去我也寫過一些科普讀物,20多年前去了美國。由於工作繁忙,封筆多年,也與老友們疏於聯繫,這次回國找到科普作協,今天又見到各位舊友新知,算是重新歸隊吧……」


掌聲響起、老先生落座之時,我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端起酒杯,快步向坐在我對面的老前輩走去,不及自我介紹就急切地對他說道:「甘老師,我還記得您!我小時侯讀過您寫的書:《生活在電波之中》、《今天的科學》;還有您發表在《知識就是力量》上的兩篇很有影響的文章:《茫茫宇宙覓知音》、《誰是電波報春人》。」

《航母來了》序言:重新「發現」甘本祓



甘本祓與尹傳紅首次見面時合影(2009年9月18日)


本祓老師睜大了眼睛,顯得十分驚訝,也非常高興:「是嗎?那時候你在哪裡?多大年紀?」我告訴他,當時我在柳州,念小學五年級,11歲。《生活在電波之中》首版距今已有30年整,也正好是我們倆之間的「歲差」!我說,我還記得,《今天的科學》是分幾輯出的,一個名叫練軍的同學得知我只有第一輯,就表示願意把他手頭的第二輯送我。那天中午放學後,我竟迫不及待地跟著他回家去取。在他家門外邊等著他拿書時的情形,至今我仍記憶猶新。

《航母來了》序言:重新「發現」甘本祓



尹傳紅當年取《今天的科學2》一書處(照片左邊黃樓後臨街閣樓),時間大約在1980年。2012年11月1日攝於柳州。

《航母來了》序言:重新「發現」甘本祓


《航母來了》序言:重新「發現」甘本祓



甘本祓著《今天的科學2》(1979年10月)、《今天的科學4》(1981年5月)。


與本祓老師重續「前緣」,我備感親切、溫馨(說句不太恭敬的話,因為這些年沒見他發表新作,我曾臆測他是否已駕鶴仙去了)。幾年來,我們鴻雁傳書、溝通頻繁,成了忘年交。其間,經我向擔任「少兒科普名人名著書系」編委會主任的葉永烈先生推薦,本祓老師的《生活在電波之中》新版很快得以面世。這個新版本相較我在1979年讀到、列入「少年百科叢書」的第一版,增厚足有兩倍還多。作者「寶刀不老」、激情再現,不僅將原書的基本知識作了擴展和延伸,而且添加了許多這30年間發展起來的新領域所涉及的內容。


只可惜,我當年的珍藏如今已不知去向。然而,它樸實、簡潔的封面形象,在我腦海里依舊留存著深刻的印記。更難忘,「開頭的話」起始那幾句散文詩般的話語:


我們的眼睛能看見東西,是光波的作用。


我們的耳朵能聽見聲音,是聲波的作用。


有一種波,我們既看不見,也聽不到,但是它像空氣一樣,瀰漫在我們周圍,無時無刻不在為我們服務。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我們雖然不熟悉它,但是我們生活在它之中。


在新版的「序曲」中,本祓老師寫了這樣一段話:「感謝尹傳紅先生,是他告訴我少時曾是《生活在電波之中》的小『粉絲』,才鼓起了我續修該書的熱情。」而我,則把這看作是對自己當年所受教益的一種自然「回報」。說來我該感謝、感激、感恩他老人家才是啊!

《航母來了》序言:重新「發現」甘本祓


《航母來了》序言:重新「發現」甘本祓


《航母來了》序言:重新「發現」甘本祓



甘本祓30多年前的成名作《生活在電波之中》出過多種版本,發行量高達500萬冊,被譽為「超級暢銷書」。1圖為1979年11月第1版,2圖為台灣發行的版本,3圖為2011年1月新版。


可以想見,這樣的受益人、感懷者絕非我一個。在隨後的日子裡,我終於也有幸得以見證。


從2009年秋那個聚會開始,「甘本祓回來了」這句話就不斷從科普界老人們的電話里、交談中、聚會上傳出,在科普界盪起了陣陣漣漪。中國科普作協原副理事長湯壽根在《大眾科技報》上發表文章《咫尺天涯皆有緣》,讚揚他「再度耕耘於神州科苑」;中國科普作協的另一位副理事長陳芳烈評價他:「時隔20多年,揮毫再續科普前緣,是科普界之幸事」;世界華人科普作協理事長松鷹說:「甘本祓的大名依然是響噹噹的,當年的交情和印象難以忘懷。當時我拜讀過您的好多作品,受益匪淺。」

《航母來了》序言:重新「發現」甘本祓



甘本祓與湯壽根(左)

《航母來了》序言:重新「發現」甘本祓



甘本祓與陳芳烈(右)

《航母來了》序言:重新「發現」甘本祓



甘本祓與松鷹(右)


直到2012年10月8日,本祓老師作為特邀代表參加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又見到了諸多老朋友,還有好些過去未曾謀面,但是對他「仰慕已久」的科普界人士。我陪伴本祓老師身旁,聽人跟他提得最多的,是他寫於上世紀80年代初的兩篇成名作《茫茫宇宙覓知音》和《誰是電波報春人》,以及他當年牽頭組織編寫、廣有影響的《無線電愛好者叢書》、《電子學基礎知識叢書》和《電子應用技術叢書》。


「科普界好像是重新『發現』了甘老師啊!」在會場上聽到科普界一位老前輩說的一句話後,我心裡不由地生髮出這樣的感慨。那位著名的科普作家跟本祓老師握手時十分激動,他說:「老甘呀,當年我可是讀著你的科普作品學習科普創作,受你的影響很深哇!」在這次大會上他被授予了「榮譽理事」這個終身榮譽稱號,表明科普界對他的熱情和肯定。

《航母來了》序言:重新「發現」甘本祓



甘本祓撰寫的部分科普著作和專業著作


誰言科普天地小?緣分相牽事不少!


話說本書交由科學普及出版社出版,又與一段奇緣有關:2012年2月3日,我參加《科技導報》雜誌社新春聯誼會時,鄰座老友、科普社副總編楊虛傑隨口問我最近在讀什麼書,我當即從提包里拿出新版《生活在電波之中》遞過去。她掃了一眼封面,說:「甘本祓,這個名字挺熟,這本書的初版我也有點兒印象。」然後她就很有興緻地翻開書看。


不多會兒,只聽虛傑驚嘆:「哎呀,這個作者的女兒甘雯,是我的中學同學呢!」我說:「不會是同名同姓吧?」 虛傑道:「北京二十中的,絕對不會錯!當年她親口跟我說過,她有個姐姐,叫甘露,書中『序曲』里也提到了。」


得知事情原委,同桌的科普社另一位副總編許英感慨:「這個世界真小啊!」同樣驚喜的我,隨即寫信向本祓老師報告此一新緣,兩位「失散」了30年的老同學也得以重新聯繫。


大半年過後,本祓老師再度回國,帶來《矽谷啟示錄1:驚世狂潮》和《航母來了:從珍珠港到東京灣》兩部書稿。當他就出版事宜與我商議時,我們不約而同想到了虛傑,想用此為那段緣分添彩。蘇青社長看過經虛傑送呈的書稿,頗感興趣,很快決策科普社全接,並指定虛傑做本書責編,特邀我參與編輯工作,本祓老師也受聘為科普社「高級學術顧問」。

《航母來了》序言:重新「發現」甘本祓



甘本祓夫婦與尹傳紅、楊虛傑攝於南京紫金山莊(2014年10月17日)。


真的,在本祓老師封筆20多年又再度「出關」之後,科普界的確是在重新「發現」他!繼「少兒科普名人名著書系」推出他的成名著《生活在電波之中》新版之後,「中國科普大獎圖書典藏書系」又即將推出他的獲獎著作《茫茫宇宙覓知音》新版。電子工業出版社也已規劃推出他的系列叢書。

《航母來了》序言:重新「發現」甘本祓


《航母來了》序言:重新「發現」甘本祓



甘本祓著《茫茫宇宙覓知音》(1983年1月)、《茫茫宇宙覓知音》新版(2014年7月)。


現在,該談談通過編輯本祓老師的這部新著,我的重新「發現」的感受了。


讀者朋友或許會問:甘老先生這位微波技術專家,怎麼寫起事關航母、戰機這類軍事題材的紀實作品來了?


呵呵,說來又是話長。簡而言之,老先生一生的經歷,跟本書所涉及的幾個「要素」,多少都有些干係。


他出生在一個「文武雙全」的家庭,半歲不到,就趕上「七七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他的父親是個軍人,在成都黃埔軍分校工作(當時黃埔總校已由穗遷蓉與分校合并)。他的母親是個小學校長,日本侵略者空襲時把她所在學校給炸了。父親請纓出川抗戰,他和母親成了隨軍家屬。


受家庭和環境的熏陶,少年本祓愛好文學,對軍事也頗為關注。除了背誦中外詩詞、瀏覽古今名著外,戰爭題材的小說、回憶錄他也讀了不少。大學裡他念無線電通信專業,跟軍事挨得更近了。畢業後,他留校任教20年。1979 年,他調電子工業部工作,先後擔任微波處和衛星通信辦公室負責人。還曾先後兼任中國電子學會和中國計算機學會普及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這期間,他著有《微波傳輸線設計手冊》、《現代微波濾波器的結構與設計》等多部專業著作,也撰寫過《「超級間諜」之謎》、《茫茫宇宙覓知音》、《信息社會向你招手》、《給地球照相》、《先進的電子對抗系統》、《神秘的戰爭》、《新武器的幽靈》等科普圖書和大量的科普文章。其中,軍事題材的科普作品所佔分量不少。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他赴美國矽谷工作20 余年,直至退休。

《航母來了》序言:重新「發現」甘本祓


《航母來了》序言:重新「發現」甘本祓



甘本祓著《先進的電子對抗系統》(1983年7月) 、《現代微波濾波器的結構與設計》(1973年8月)。

《航母來了》序言:重新「發現」甘本祓


《航母來了》序言:重新「發現」甘本祓


《航母來了》序言:重新「發現」甘本祓



甘本祓著《信息社會向你招手》(1986年1月)、《給地球照相》(1986年1月)和《超級間諜之謎》(1982年12月)。


幾十年間多個「工種」的磨礪,跨洋走世界的豐富閱歷,縱橫古今中外的博覽精思,成就了本祓老師的深刻睿智與遠見卓識,還有其作品別具一格的表達方式及內涵特質。誠如他所欣賞并力行做到的,要使作品「論之有物、看之有趣、聽之有理、思之有獲」。我讀本書,對此感受尤深。


請看,書中「前言」寥寥幾句話,就有「論」點題、有「趣」展現、有「理」道出,並提醒讀者「思」之:


君不見,昔日冤家對頭,今日卻在熱戀,這就是歷史的浪漫。


難怪有人高呼: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


……


讓我們歌頌中美聯手抗日的事迹,來喚醒痴迷;


讓我們敲響歷史的警鐘,來抵制軍國主義復辟。


開篇,則以細膩的筆觸、紀實的手法,講述了71年前「平靜的珍珠港」之外,在日美和平的煙幕背後,日本人是怎麼算計美國人的。只有了解這些鮮活的細節,你方能理解美國當時的國務卿赫爾,為何會在儘力壓住怒氣掃了一遍日本人點頭哈腰遞上的文件後,終於忍不住對兩個日本使節吼出了下面一段話:


在我50年的從政生涯中,從未見過這樣一篇牽強附會、充滿虛偽和狡辯的文件。我至今難以想像,在這個星球上,竟然會有能如此厚顏無恥地說出這麼多謊言的國家!


這一震耳發聵的吶喊,讓我不由地回想起美國打油詩大師奧格登·納什,在1938年寫就的那首《日本人》:


日本人彬彬有禮/滿口說著「對不起」/他爬進鄰家花園/微笑說聲「請包涵」/他鞠躬,很友善地咧嘴一笑/把他一群飢餓的家人招來了/他友好鞠躬咧嘴笑/「抱歉,現在花園歸我了」

《航母來了》序言:重新「發現」甘本祓



甘本祓著《航母來了:從珍珠港到東京灣》(2014年1月)


本書分上、下兩篇,其敘事脈絡十分清晰:上篇詳述日方如何施展陰謀偷襲珍珠港,使美方猝不及防,遭受重創;下篇細數美方怎樣痛定思痛,決計採取特別行動,轟炸東京,又如何在完成任務之後得到中國軍民的鼎力救助,譜寫了一曲中美聯手抗日的真摯頌歌(過去,由於可以理解的原因,我們對此所知不多)。


我覺得,本祓老師頗像舊時的說書先生,很會造懸念、講故事,語言也非常生動、風趣;而主體事件的推進、相關背景的鋪陳和人物關係的交待,於行文中穿插亦十分自然、得體。請看他筆下的戰事:


當淵田和他的「武士」們臨空鳥瞰之時,看到的是如此「美妙的」風景,希凱姆機場上幾十架轟炸機,肩並肩地排列著,接受他們的「檢閱」;更美妙的是,他們的「死敵」戰鬥機,竟然也像轟炸機「兄弟」一樣,整齊劃一地站在惠勒機場之中,一百多架呀,多麼壯觀的「受閱陣式」!


接下來,可想而知,伴隨著戰鬥機「噠噠噠」的掃射聲,響起了炸彈的轟鳴。所有陸軍的、海軍的機場,無一倖免。絕大部分飛機非毀即傷,而機場中的美軍將士們,也在毫無思想準備的情況下,在驚慌中傷亡和躲藏。


讀這樣一些文字,如臨其境,又像是在看栩栩如生的大片,縱然有歷史與現實交錯之感,絲毫也不會覺得枯燥、突兀。


不時地,作者也會「跳」出來,恰到好處地評說幾句,其中不乏精妙之語,例如:


由此可見,中國軍民並非被動、而是主動地在為營救美國戰友而努力。但事出突然、又下落茫然、從而忙亂也就必然,而基層民眾(特別是山區村民)更不知其所以然。即使這樣,絕大多數空襲隊員都安然,這也是一段令人欣然的中美友誼史話。


本書可以說是本祓老師積多年研究、思考和收集資料之功而凝成的心血之作。在我看來,其詮釋之有力,無愧於史家;分析之精密,不亞於哲人;思考之深入,猶勝於政要。難能可貴的是,書中有不少內容、圖片出自第一手素材,包括美國軍方的原始檔案、當事人的回憶錄;有的還是作者自己考證或綜合得來,且每一個事例都有案可查。


歷史,常常耐人尋味、令人感慨;歷史,也總是不斷重複,並且驚人的相似!


羅素有云:「人類唯一的歷史的教訓就是忘記了歷史的教訓。」托夫勒也說過:「如果我們不向歷史學習,我們就將被迫重演歷史。」馬基雅維利講得更直白:「希望預見未來的人必須要研究歷史,因為人類的事件都是與以前的時代相似的。它的依據在於這樣一個事實:這些事件是由那些一直或即將被同樣熱情驅使的人們製造的,所以,它們必然會有同樣的結果。」


據我所知,本祓老師創作包括本書在內的《中美聯手抗日紀實三部曲》,確有警示世人之用意,恰如他在「前言」里的夫子自道:「讓歷史回放,也好過讓歷史重演。」

《航母來了》序言:重新「發現」甘本祓



甘本祓著《航母來了:從珍珠港到東京灣》封面展開頁


事實上,也早有論者指出,很多德國人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的歷史中總結的教訓不是避免未來的戰爭,而是確保他們下一次贏得戰爭。有如此思想「主導」,再加上其他複雜的因素糾纏(經濟困境以及民族尊嚴的喪失等),最終「迫使」德國人擁抱了惡魔希特勒,並把世界帶入一場範圍更廣、危害更大的戰爭。而「二戰」後的日本是否又在步德國的後塵呢?


本祓老師在與筆者交談時曾坦言,寫作本書也意在用謳歌中美聯手抗日的功績來提醒美國的某些人,不要好了傷疤忘了痛,特別要警惕日本的軍國主義復辟。要注意日本軍國主義不但是中國和亞洲人民的敵人,而且也絕不會是美國人民的朋友;它的復辟矛頭,不僅是指向中國和亞洲,更是(甚至主要是)指向曾經用燃燒彈、原子彈懲罰過它,且與之殊死決戰和佔領過它的美國。

《航母來了》序言:重新「發現」甘本祓



《航母來了》出版座談會部分與會人員合影(2014年3月29日)


他不無憂慮地指出,對於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不少日本人實際上也並不真正承認戰敗,而只是視為「終戰」。抱持這樣的「意識」,他們真的會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嗎?用鮮血凝成的中美聯手抗日的友誼,難道不應該在這樣的背景下更加發揚光大嗎?


正是基於此,讓本祓老師頓生直抒胸臆之感,從而萌發了創作《中美聯手抗日紀實三部曲》的衝動。而自2012年春以來中日釣魚島事件的升級,更直接加速了本書的創作。按照規劃,他還將寫出另外兩部:《B-29來了:從波音到東瀛》、《飛虎隊來了:從溫泉城到昆明》。

《航母來了》序言:重新「發現」甘本祓



《B-29來了:從波音到東瀛》(2015年9月)


據悉,同步進行中的《矽谷啟示錄》,也是一個系列書的框架。這些,似乎都已超越嚴格意義的科普圖書了。

《航母來了》序言:重新「發現」甘本祓



甘本祓著《矽谷啟示錄1:驚世狂潮》、《矽谷啟示錄2:怦然心動》(2015年7月)。


重新被「發現」的甘本祓,還會給大家帶來怎樣的驚喜呢?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2012年12月29日,於北京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的歷程 的精彩文章:

海市縹緲的第三條道路——讀安東尼 吉登斯《氣候變化的政治》
敬畏生命——《光明日報》記者王曦影訪談
金花銀朵的夜晚
食物是物種之間的中介——關於《舌尖上的中國》的對話
科幻批判現實主義大師——紀念邁克爾·克萊頓

TAG:科學的歷程 |

您可能感興趣

最新發現宇宙中果然存在《三體》中描述的恆星系統
新發現了一顆「塔圖因」星球
新視野號最新發現!真神奇!
中國又創世界第一:發現新核原料領先英美
《心裡的聲音》中被惡搞的韓綜韓劇 你都發現了嗎?
研究發現:「大姨媽」來之前的你最聰明!
哈勃爆炸性新聞:發現恆星的重生
研究新發現:地球在宇宙中獨一無二!
發現《水滸傳》的一個小秘密,我竟愛上了宋朝
中國如何在海上發現美航母攻擊它?原來做了很多工作
《歡樂頌》穿幫台詞你發現了嗎?
外星人來中國了?中國曾發現過不明飛行物
當初發現《阿富汗少女》的圖片編輯去世…
「前諾獎得主」利根川進新突破:發現編碼正負情緒的基因
遊客夜晚發現一頭髮光麋鹿,跟蹤發現原來是人為結果
新發現:大爆炸後的第一代恆星
故宮考古新發現:地下埋著元皇宮
青銅器上現中國最早的「龍」字,在什麼地方發現的?
美國山上發現幾坨「黑髮」:靠近查看後迅速四散開來
東方歷史沙龍重新發現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