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帖賞析|散氏盤
散氏盤
《散氏盤》也稱散盤,又名「夨人盤」(夨,音同「側」:傾頭、傾側,和「夭」意同。「夭」側右,「夨」側左),是西周曆王時期重器,清乾隆初年陝西風翔出土,堪稱經典中的經典,為歷代垂範。
《散氏盤》全文
《散氏盤》銘文鑄於盤底腹內,共19行,375字,記載了夨、散兩諸侯國訂立田契之事,是中國最早的土地契約。盤高20.6cm,腹深9.8cm,口徑54.6cm,盤底直徑41.4cm,重21.312公斤,盤附雙耳,腹飾有夔紋及獸首,高圈足上為獸面紋飾。為晚清「四大國寶」之一。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學篆書的人是必然要經過「雄關漫道」的,即使不專攻篆書,只是側重研究行草、大草一路的,為錘鍊點畫質量和提升整體意蘊,也很有必要「過」一下。吳昌碩所臨《散氏盤》,在筆法、結體等方面充分把握了原器神髓,並化為自家血肉,具有示範的價值和意義。
《散氏盤》局部
《散氏盤》用筆瀟散、奔放,有「草篆」之稱。吳昌碩借鑒繪畫筆法寫散盤,行筆上不完全拘於藏頭護尾,多直接落筆,以求自然天趣,遒厚而不板滯,筆意酣暢淋漓;結體多圓轉,字形多取扁勢,也時而突破「常規」。此盤中相同的字隨意而出,無一雷同,奔騰恣肆、跌宕磊落,意境超拔高邁。高明之處在於「小中見大」,看原器形上的字很小,放大來寫,愈大愈雄壯,氣吞八荒、與天無極。吳昌碩篆書行筆的提按和字勢的錯位等處理,無疑吸收了金文尤其是《散氏盤》的諸多精華,臨作用筆不拘繩墨,有天縱之力,結體落拓不羈,字字飛動。吳氏一生以石鼓為宗,做到一家為主、汲納百家,融匯秦篆的清雅,詔版的靈動,金文的飛動,意與古會、妙合無垠。
《散氏盤》局部
《散氏盤》字數乃金文之冠,彼此間既分會離合又團成一氣,字裡行間有萬千氣象,整體章法可謂「形散而神不散」。完全在一種「無功利心」的狀態下完成,完美無缺,此即「天趣」。取法《散氏盤》,不會有習氣,可按照個人思路來進行「改造」。因為內在的博大精深,要想形成個人風格,成就「有我之境」,不是須臾可見功效,須得十年八載,甚至要窮畢生之力。吳之臨作不拘於原作的結體和章法,甚至有脫漏字的現象,說明側重會其意、通其神,進入自由發揮的純熟境地。書家臨摹時能否吸收經典精華,全依仗個人功力的積累。
吳昌碩作為一代宗師,注重寫「我」之意,一方面強調「我」的存在,另一方面提倡「貴在深造求其通」,不知是以石鼓來寫散盤,還是以散盤來寫石鼓,兼融畫意與金石味,取捨自如,呈現出水乳交融的狀態。吳氏篆書總體風格可用蒼、厚、圓來概括,蒼就是金石味,厚即點畫質感,氣息粗朴,圓無疑來自於《散氏盤》。
曬書法小貼士
1.草意非草率,臨摹《散氏盤》時,要留得住筆,注重凝澀而不僵持,奔放而有節制,這也正是臨摹的難度所在。
2.臨到一定程度,要追求「熟後生」,熟而迅疾,氣脈貫通暢達;生而凝練,筆端乃有蒼茫之趣。
3.沒有特定筆法,就沒有風格形成的基石,但一種筆法過度運用,極易形成習氣。
4.很多時候,臨就是創,創就是臨。以臨為創,以創為臨,功到自然成。
文章源於網路,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中國最佳微小說:800字將社會揭露了淋漓盡致!
※邊吃飯邊喝茶,到底好不好?
※最是一年春好處,此生不負少年春
※留意喝茶細節,做一個有品位的茶人!
※茶,是很挑剔的
TAG:書法指南 |
※名句賞析
※讀貼|米芾《歲豐帖》賞析
※馨亭周刊名家詩詞賞析
※名帖賞析|宋黃庭堅《苦筍賦》
※名著賞析——班長
※歐陽詢《夢奠帖》賞析
※端午詩詞賞析
※名詩賞析《畫菊》
※詩歌/散文賞析
※案例賞析 名都和景
※原創:《楚辭》名句賞析
※米芾晚年行書賞析《公袞帖》
※賞析歐陽詢行書《張翰帖》,看看該怎樣讀帖
※顏值高!王羲之《慈顏帖》賞析
※讀《紅樓夢賞析》
※林散之丈二草書橫幅賞析
※賞析——翡翠擺件
※宇紅點評——錚媽家的閱讀空間賞析
※汪曾祺散文《五味》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