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中庸的思想內核及其對現實生活的啟示

中庸的思想內核及其對現實生活的啟示

中庸的思想內核及其對現實生活的啟示



中庸是儒家關於個人修養與社會治理的基本價值理論,亦稱中庸之道。中庸是中華民族的獨特創造,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基因。中庸的定義是什麼?究竟有什麼理論和實踐價值?

對此,很多大儒都給出過自己的解讀。東漢鄭玄說:「名曰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北宋程頤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南宋朱熹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之名。庸,平常也。」歸結起來,中庸是指為人居於中正之道,不偏不斜,以自然的純正人性提高自身修養、對待萬事萬物。當然,中庸思想曾被一些封建統治者篡改,強於治民,弱於治官。但這不是中庸本身的錯,而是統治者的階級立場使然。中庸本身的價值和功用始終閃耀著睿智的光芒。今天,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發掘中庸的思想內核及其對現實生活的啟示。


嚴 以 律 己


中庸是人們修養的一種境界。人的修養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中庸之道認為,人的修養貴在堅持,貴在嚴以律己,時時處處都要符合中正、中和之道。


《中庸》說:「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有志者必慎獨,即便在隱微之處,仍然堅守中庸之道。清代戴震說:「性之欲之,不可無節也;節而不過,則依乎天理。」這是為人性中合理的慾望和需求正名。慾望和需求只要有節制,符合中庸之道,也就符合天理大道。嚴以律己是中庸的起點,一個人從自己的道德品行和精神追求出發,向內不斷自省,對外持續踐行信念,才有可能達到中庸境界。

精 誠 至 誠


中庸的樞要在於「誠」。《中庸》認為天之所以為天,是因為天庄穆巋然,永遠是誠、純的化身。君子應秉承天道而行。《中庸》提出「誠」「明」之論,認為自然的「誠」「明」是天性;人為使他人明白「誠」,是教育。天道與人性合而為一、化育相參就是「誠」。偏於一隅,持一技之長而樂守不移的人,也可謂之「誠」。


綜觀《中庸》全書,「誠」就是修道「通透」之意。通透,即達到融會貫通、爐火純青的程度。至誠可以精識萬事萬物之理。修中庸之道達到「誠」時,自然合乎萬物之道,大道總是適合其用、適得其宜。

中庸的思想內核及其對現實生活的啟示


厚 德 載 物


「謙」是中庸之德。《中庸》最末一章著力寫君子無論功勞多麼大、能力多麼強、至誠善意多麼純,都必須謙而又謙,只有這樣才能令人信服。聖賢篤誠、謙遜,所以仁人志士對其自願追隨和由衷擁戴。


《詩經·大雅·皇矣》說:「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這就是說,決不能厲聲厲色地對待老百姓,而應對民「若保赤子」「明德慎罰」,要效法天之大德化育萬物。可見,中庸大道的弘揚,不在強行說教,而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和 諧 包 容


中庸既是個人修養的理想境界,也是社會發展的良性狀態。中庸思想反對貧富兩極分化,所以孔子提出:「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他倡導全民和樂、互敬互愛、去私為公的大同社會。《孟子·梁惠王上》說:「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這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鮮明的集體主義特質,即立足多數人的需求治理社會,著眼全社會的包容和諧與可持續發展,將社會看作一個有機整體,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創造性。為官者自修向上、展現自律風範,百姓尊重官員、理解仁義之官的艱辛和苦衷,以官民同心同德達到理想社會的境界。當全體社會成員都衣食無憂、工作無虞時,就能實現社會和睦和諧、國家長治久安。

中庸思想的實質在世界不同文明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因為它是人類社會平衡、穩定的文化需求,具有糾偏補弊的作用。可以說,只有實現和堅守中庸,才能實現持久和平,實現民胞物與、天人合一。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數字入詩,妙趣無窮
中國和式創新:引領未來
张立文:我的「八字诀」
馮友蘭:談陽明心學
一撇一捺一世界之「書法九勢」

TAG:大道知行 |

您可能感興趣

對現實生活的感慨的話
道教生活態度對現代人的啟迪
道教生活態度對現代人的啟迪
滿語對現代漢語的影響以及滿語遺存的體現
如何看待福德與功德對現實生活和修行的意義
真正的旅行,是一場對現有生活的破壞
老子養生思想對現實人生的指導意義
真正的愛情,一定會對現實失明
淺論道教戒律對現代社會生活的啟示
攝影是對現實的反省
你對現在的生活滿意嗎?
昨天發生的一件事讓我對現在的魔獸的遊戲氛圍真的失望!
讓我們面對現實,讓我們忠於理想
後現代視閾下數字動畫對現實的重構
觀察少林素食規律對現代人養生的啟示在哪些?
一切以懷孕為目的的性交都是對現代女性尊嚴的踐踏
讓我們面對現實 讓我們忠於理想
何炅喊出觀眾對現在演員表現的心聲 能讓和事老發飆也是一種能耐
不同文化地域的藝術家從各視角出發,對現實進行的不同維度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