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憨山大師:初心修悟的八條法要

憨山大師:初心修悟的八條法要

憨山大師:初心修悟的八條法要



凡利根信心勇猛的人,修行肯做工夫,事障易除,理障難遣。此中病痛,略舉一二。

第一、不得貪求玄妙。


以此事本來平平貼貼,實實落落,一味平常,更無玄妙。所以古人道:「悟了還同未悟時,依然只是舊時人,不是舊時行履處。」更無玄妙。


工夫若到,自然平實。蓋由吾人知解習氣未凈,內熏般若。般若為習氣所熏,起諸幻化,多生巧見,綿著其心,將謂玄妙,深入不舍。此正識神影明,分別妄見之根,亦名見刺。比前粗浮妄想不同,斯乃微細流注生滅,亦名智障,正是礙正知見者。若人認以為真,則起種種狂見。最在所忌。


第二、不得將心待悟。

以吾人妙圓真心,本來絕待。向因妄想凝結,心、境、根、塵,對待角立,故起惑造業。今修行人,但只一念。放下身心世界,單單提此一念向前,切莫管他悟與不悟,只管念念步步做將去。


若工夫到處,自然得見本來面目,何須早計?若將心待悟,即此待心,便是生死根株。待至窮劫,亦不能悟。以不了絕待真心,將謂別有故耳。若待心不除,易生疲厭,多成退墮。譬如尋物不見,便起休歇想耳。


第三、不得希求妙果。蓋眾生生死妄心,元是如來果體。


今在迷中,將諸佛神通妙用,變作妄想情慮,分別知見;將真凈法身,變作生死業質;將清凈妙土,變作六塵境界。如今做工夫,若一念頓悟自心,則如大冶紅罏,陶鎔萬象。即此身心世界,元是如來果體;即此妄想情慮,元是神通妙用;換名不換體也。


永嘉云:「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若能悟此法門,則取捨情忘,欣厭心歇,步步華藏凈土,心心彌勒下生。若安心先求妙果,即希求之心,便是生死根本,礙正知見。轉求轉遠,求之力疲,則生厭倦矣。

第四、不可自生疑慮。


凡做工夫,一向放下身心,屏絕見聞知覺。脫去故步,望前眇冥,無安身立命處。進無新證,退失故居。若前後籌慮,則生疑心。起無量思算,較計得失。或別生臆見,動發邪思,礙正知見。此須勘破,則決定直入,無復顧慮。大概工夫做到做不得,正是得力處,更加精采,則不退屈。不然,則墮憂愁魔矣。


第五、不得生恐怖心。


謂工夫念力急切,逼拶妄想一念頓歇,忽然身心脫空,便見大地無寸土,深至無極,則生大恐怖。於此若不勘破,則不敢向前。或以此豁達空,當作勝妙。若認此空,則起大邪見撥無因果,此中最險。


第六、決定信自心是佛。

然佛無別佛,唯心即是。以佛真法身,猶若虛空。若達妄元虛,則本有法身自現,光明寂照,圓滿周遍,無欠無餘。更莫將心向外馳求,若舍此心別求,則心中變起種種無量夢想境界。此正識神變現,切不可作奇特想也。然吾清凈心中,本無一物,更無一念。凡起心動念,即乖法體。


第七、須知妄想元是虛妄。


今之做工夫人,總不知自心妄想,元是虛妄。將此妄想,誤為真實,專只與作對頭。如小兒戲燈影相似,轉戲轉沒交涉,弄久則自生怕怖。


又有一等怕妄想的,恨不得一把捉了,拋向一邊。此如捕風捉影,終日與之打交滾,費儘力氣,再無一念休歇時。纏綿日久,信心日疲。只說參禪無靈驗,便生毀謗之心,或生怕怖之心,或生退墮之心,此乃初心之通病也。此無他,蓋由不達常住真心,不生滅性,只將妄想認作實法耳。者里切須透過,若要透得此關,自有向上一路。

第八、只須離心意識參,離妄想境界求。


但有一念起處,不管是善是惡,當下撇過,切莫與之作對。諦信自心中,本無此事,但將本參話頭,著力提起,如金剛寶劍,魔佛皆揮。


此處最要大勇猛力,大精進力,大忍力。決不得思前算後,決不得怯弱。但得直心正念,挺身向前,自然巍巍堂堂,不被此等妄想纏繞,如脫韝之鷹。二六時中,於一切境緣,自然不幹絆,自然得大輕安,得大自在,此乃初心第一步工夫得力處也。


已上數則,大似畫蛇添足,乃一期方便語耳。本非究竟,亦非實法。蓋在路途邊,出門一步,恐落差別岐徑,枉費心力,虛喪光陰。


必須要真正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所謂行步平正,其疾如風;其所行履,可以日劫相倍矣。要之,佛祖向上一路,不涉程途,其在初心方便,也須從者里透過始得。


善付囑專欄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佛學 的精彩文章:

觀景池被當許願池 寺院提醒:祈福亂投幣無意義
明海法師:我在五台山閉關的體會
隆蓮法師:未必五首 訶五欲也
修學佛法不必等到將來 面對當下與煩惱開戰!

TAG:騰訊佛學 |

您可能感興趣

憨山大師念佛五要訣
憨山大師:參禪六要
憨山大師:學道十要
憨山大師《心經直說》
國醫大師張學文「辨治慢性胃炎」二:大師心法,6個治療思路
憨山大師:念佛是誰?
憨山大師:福慧雙修如何修?
大師《心經》書法合集,悅目凈心!
印光大師:《心經》的大意
徹悟大師:凈宗修持應具備十種信念,掌握八大要領
憨山大師:生死心切 念佛成片
弘一大師《心經》
牙痛真要命,國醫大師來搞定!
弘一大師:為什麼要誦《地藏經》?
憨山大師:心安之處是故鄉
星雲大師:心病還須心藥醫
憨山大師:參禪與念佛哪個好?
國醫大師何任:論治喘證有四大要點!
憨山大師:解悟與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