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誰說書生不能帶兵,一代聖賢的刀劍人生!

誰說書生不能帶兵,一代聖賢的刀劍人生!


誰說書生不能帶兵,一代聖賢的刀劍人生!



人不中二枉少年,每個人年輕的時候都有過一番雄心壯志,不過很多人都因為挫折而放棄了,而這個人卻選擇當不成將軍當聖人!

【軍武次位面】作者:楊樹


幾乎所有的軍迷,都曾有一個將軍夢,幻想自己能統領大軍征戰疆場,建功立業。將軍,或者元帥,應該是什麼樣子呢?近現代的將軍,一定是制服筆挺,皮鞋鋥亮,神情嚴肅,就像巴頓那樣,古代的將軍,就得是明盔亮甲,腰佩刀劍,威風凜凜了吧?就像趙雲那樣。不過,在真實的歷史中,指揮重大戰役的名帥,很少有需要親自上陣廝殺的類型。因為統帥就像軍隊的大腦,主要職責是指揮,把自己置於險地並不是一個合理的做法,尤其在中國古代,領軍的大帥更多的是文人,而不是武將。



誰說書生不能帶兵,一代聖賢的刀劍人生!


說到古代的文人,大家往往會想起那種頭戴方巾,之乎者也,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這種也能領兵打仗嗎?當然可以——諸葛亮沒有什麼武功,照樣打得曹魏沒脾氣。不過,宋朝以前的文人多數還不是這樣,他們大多文武雙全,讀書也練武。李白就是一個劍術高手,三五個毛賊估計還打他不過,只是到了宋代,武人的地位被刻意降低,重文抑武,到了明清時期,文弱之氣已經彌散開來,文武雙全就非常罕見了。但是罕見不等於沒有,明代中期就出了一個傳奇人物,不光自己會武,能帶兵打仗,有軍事家之名,同時還是哲學家、思想家和文學家,被後世認為是一代聖賢,相當於人民解放軍上將兼社科院院士兼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哇,這麼厲害,誰啊?


少年聰慧的中二狂狷


這個神奇的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守仁,他的另一個名號——王陽明更加為人所知。王守仁於明憲宗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1472年10月31日)出生於浙江餘姚,和唐伯虎、米開朗基羅、哥白尼和麥哲倫處於同一個時代。他的父親王華也是一個讀書人,成化十七年中了狀元,官授翰林修撰,雖然只是從六品,比縣令高一點,卻是在「中央機關」上班。翰林院可是一個帶有中央黨校加國家圖書館性質的地方,讓兒子到單位來看看書沒啥問題,這條件,如同今天進了海淀區。



誰說書生不能帶兵,一代聖賢的刀劍人生!


內三關之一的紫荊關,一個少年要走這麼遠相當不易了


王守仁有機會讀了很多書,同時,跟今天的男孩子一樣,少年王守仁也是一個「軍迷」,從小就喜歡拉弓射箭,琢磨排兵布陣,跟同伴「聚果核為戲」,搞「沙盤推演」,如果那時候有微信,估計也得成軍武的粉絲吧……。十五歲時的王守仁幹了一件「大事」,獨自跑到居庸關、紫荊關等要隘,花了一個月的時間進行考察,據說還放箭嚇跑了幾個蒙古人。回來後認真地寫了一篇關於如何備邊剿寇的「奏章」,想通過父親上奏給皇帝。在老爹王華看來,這真是二到家了,一個未成年人,走了幾個邊防哨所,就要議論軍國大計啊,簡直是狂妄嘛!要是今天有位小軍迷去了海南一趟,回頭就對老爸說,我考察了一下南海。寫了一個關於如何解決南海問題的報告,麻煩幫我交給國家主席瞧瞧……,估計得被送到醫院去。王守仁不出意外的被父親訓斥了一頓,碰了了個大釘子,只能悻悻而退。



誰說書生不能帶兵,一代聖賢的刀劍人生!



王守仁書法精湛,據說就是新婚玩失蹤後,被岳父天天帶到官衙以防亂跑,為排遣無聊而練出來的

兒子的狂放讓王華有些擔心——這小子不會將來邪乎了吧?於是趕緊張羅著給兒子娶媳婦,十七歲時的王守仁由父親作主,回到家鄉,迎娶江西布政司參議(民政廳長)諸介庵之女。十七歲娶上媳婦,真是羨煞當今無數單身狗,但王守仁沒啥感覺,因為他志向遠大,遠大到什麼程度?他十一歲時跟老師對話,談到什麼是第一等事,老師說當然是讀書登第啊。王守仁表示,這算什麼,做聖賢還差不多……,當時就把老師驚到了——我去,這小子好狂,居然想跟孔孟並列!果不其然,在新婚之夜,王守仁就當了落跑新郎,失蹤了。原來他是跑到一處道觀跟道士高談闊論,太過興奮以至於連終生大事都忘了…...



誰說書生不能帶兵,一代聖賢的刀劍人生!



「守仁格竹」,圖中的王守仁有些顯老,其實當時他還年輕

第二年,王守仁領著媳婦一起返回北京,途中路過上饒,特意拜訪了大儒婁諒。婁諒是當時聞名江南的文士,師承朱熹理學,自律嚴格,見識廣博,經常有人來請教。他教給年輕的王守仁的是傳統儒家「格物致知」的理論(格就是研究):天理蘊含於萬物,只要能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遲早能通達天理,同時鼓勵他,「聖人必可學而至」——通過不斷的學習,你是可以當上聖賢的!王守仁不疑有它,終於幹了一件更二的事——格竹。弘治三年(1490年),王守仁因祖父去世返鄉守喪,期間他不斷地思考如何由「格物」達到「致知」。於是做了一個試驗,目標對準了後院的竹子,和好友一起,每天全神貫注地看,期待頓悟的一刻……,三天後,朋友倒下了,七天後,自己也倒下了,除了生病,什麼也沒有「格」出來。


初入官場還是二


「格」個竹子都這麼費勁,世間何止萬物,哪裡「格」得過來?從此,王守仁對理學就有了懷疑,暫時把注意力放到了更現實的科考上,於弘治十二年(1499年)考中進士,「賜二甲進士出身第七人,觀政工部」(全國第十名,工部實習)。第一個工作是當監工,督造威寧伯王越(明朝將領)之墓。「包工頭」王守仁把這項無聊的工作變成一次演習的機會。他組織民工演練「八陣圖」,勞逸結合,按時作息,終於不再是紙上談兵了。



誰說書生不能帶兵,一代聖賢的刀劍人生!



八陣圖


實習期結束後,王守仁出任刑部雲南司主事,相當於公安部分管雲南省案件的處長。在這個崗位上,經常要面對禮法、情理的衝突和悖論。外出辦案又使他有機會結交了一些佛道高人,這是一個促使王守仁思想成熟和深刻的因素。此時的朝堂中,以李東陽和李夢陽為首的新老兩派斗得不亦樂乎,你罵我無能,我罵你腦殘。初入官場的王守仁被搞得暈頭轉向,也深感失望,乾脆告病請假還鄉,跑到紹興會稽山上搭了個屋子,修鍊道家的「導引術」。


這期間王守仁幹了一件又是有點二的事,他聽說虎跑寺有僧人閉關三年,不語不視,好奇之下登門拜訪,見其果然眼口緊閉,一動不動。王守仁大喝:「終日口巴巴說什麼?終日眼睜睜看什麼?」僧人心中一驚,睜開了眼睛。王守仁問他家裡還有何人,僧人說還有老母在,王守仁又問:「想念母親嗎?」僧人愣了半晌,緩緩道:「無法不想……」王守仁趁機講了一番「愛親本性」的道理,僧人聞之淚如雨下,立刻收拾行李回家去了。


這個化僧還俗的段子雖然有干涉「宗教信仰自由」之嫌,同時也說明王守仁的思想已經比較成熟,竟然把一個修佛多年的僧人給忽悠回家去了。推想一下,這個經歷也強化了王守仁對人本心的認識,人本心本性的能量是如此巨大。無論什麼樣的後天教導都難以抹去,如果順此而為,便是求聖求賢的方便法門。到此為止,王守仁還沒有真正接觸到軍事,但他人生的起伏轉折馬上就要到來。


龍場悟道創心學


王守仁回到北京後被調到兵部擔任主事,終於圓了自己少年時的軍迷夢,至於為什麼有這個調動,史書上並沒有記載。也許是他自己強烈要求,也許是關於軍事的奏章寫得太多。上司認為,你這麼關心軍國大事,那就別呆在有油水的工部了,去國防部操勞吧!主事還是六品,主要負責文書工作,相當於國防部的參謀。當了這個小官後,王守仁又開始「不務正業」了,這一回他要幹個大的,上奏章彈劾權傾朝野的大太監劉謹。



誰說書生不能帶兵,一代聖賢的刀劍人生!



皇帝愛玩,太監愛錢,間接成就了王守仁


劉謹本是明武宗朱厚照(就是正德皇帝)未登基時就有的太監,因為當了皇帝的主子是個大玩家,大權便落於近侍太監之手。劉謹便是其中的「傑出人才」,被民間呼為「站皇帝」,可見其權力之盛。太監嘛,文化水平低,也沒啥追求,貪污腐敗起來毫無心理障礙,朝政也就亂七八糟了。有點節操的朝臣都想扳倒這個怪物,無奈皇帝寵幸,劉謹結黨,反劉官員不是被殺就是被貶。王守仁來個曲線救國,以營救被捕官員為目的,上了一道《乞侑言官去權奸以彰聖德疏》(名字是後人加的),絕口不提劉謹,只是提醒皇上——官員們讓您不高興是不對滴。但向您提意見是他們的本職工作嘛,出發點沒錯,老是派錦衣衛抓人,慢慢就沒人進言了,這樣不大好吧?



誰說書生不能帶兵,一代聖賢的刀劍人生!



龍場就是今天的貴州省修文縣,可以看著地圖想像一下這趟旅途


這道語氣委婉的奏摺依然觸怒劉謹,官齡才六年的王守仁先進號子,後被廷杖——當眾扒下褲子打屁股,不僅是種侮辱,而且有生命危險。明朝的廷杖可不是鬧著玩的,當場被打死者不在少數,王守仁只算是撿了一條命。打完屁股,他就被貶為貴州龍場驛的驛丞,一擼到底,成了最小的郵電所長。劉謹還派了刺客,意圖半路幹掉這個刺頭。好在王守仁機警,寫下一封遺書,將衣帽留在江邊,偽裝投水自盡,騙過刺客,又一次逃生。



誰說書生不能帶兵,一代聖賢的刀劍人生!



即使順利到達龍場地,同樣也是生死考驗,這裡蛇蟲出沒,疾疫橫行。苗人語言不通,又不開化,甚至連個「辦公室」沒有,只能現搭個棚子,棚子沒搭起來前只得住個山洞,自名為「陽明洞」。從此他有了一個名號「王陽明」(以下就稱他為王陽明了),手下只有一個驛吏,就是一個光桿,實在是慘透了。從小就有聖賢大志的王守仁把這個危機變成了轉機,惡劣條件使他放下一切掛礙,直面生死,認真思考人生——堪與釋迦摩尼在菩提樹下覺悟相比的「龍場悟道」便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他回想了以前的種種經歷和所學所知所疑,反覆推磨,終於突破了理學的藩籬。形成了以「心即理」,「知行合一」為基礎的心學,「始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當初「格竹」沒能實現的,現在都明白了,一心要害他的劉謹,反而逼出了一個聖賢。



誰說書生不能帶兵,一代聖賢的刀劍人生!



王守仁在龍場時,王陽明按照自己的理論,踐行「知行合一」,努力改造環境,他跟苗人儘力交流,飲酒談天,教他們認字,用當年在工部時學到的知識,教他們伐木建屋,被苗人視為神人。反過來給他蓋了一座院落,多少條件改善了一點。由於名氣漸大,遠近學子多來討教,遂名之「龍岡書院」。好在這種艱苦的日子沒過多久,五年後,王陽明先是由朝中好友相助,調任江西廬陵縣令,脫離苦海。半年後劉謹被太監同行張永扳倒處死,又回到北京,出任吏部主事。沒過多久又因為傳播心學得罪了理學派,被排擠出中樞,出任正四品的南京太僕寺少卿,屬於明升暗降。


平定贛南,首立軍功


表面上看,王陽明又走背字了,但此時來了一個識貨的人——兵部尚書王瓊。力薦王陽明出任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贛汀漳,包括江西的南安和贛州,福建的汀州和漳州,和廣東的一部分。這是一片廣闊的山區,民窮匪多治安差,甚至到了聚眾圍攻縣城,殺死官吏,劫掠官倉的程度,歷代官員皆不能治,是明王朝的一片潰瘍。那麼王陽明就行嗎?至少當時的國防部長認為他行,於是王陽明就上任了,但他可能想不到。這後半輩子基本都跟軍事打交道了。



誰說書生不能帶兵,一代聖賢的刀劍人生!



王陽明要治理的,大致就是這麼一片幾乎沒有平地的地方


王陽明到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建軍,難道明朝沒軍隊嗎?有是有的,只是明朝的衛所制已經很廢弛了,與其說是軍隊,不如說是配發武器的農民。戰力很差,所以多招募少數民族的「狼兵」,有點像羅馬帝國晚期靠蠻族武裝一樣,戰力雖猛卻也劫掠良民,好似合法土匪,結果逼反良民,真土匪反而越剿越多。王陽明不拘成法,打破衛所的限制,從全社會招兵,挑選精壯勇武之人加以編練。創新兵制,組成了一支精銳的機動部隊,那些戰鬥力五的二三流衛所兵則用來守城。



誰說書生不能帶兵,一代聖賢的刀劍人生!



手頭有了人馬,王陽明也不急於用兵,而是首先詳細的調研,包括山川地理、道路險夷、風俗善惡、據點分布、兵力來源、軍餉籌措等。通過對這些「大數據」進行分析,得出了速戰會剿的決策,同時認識到許多山民並非真心為匪,而是有不得已之處。所以又輔以十家牌法(保甲連坐)、攻心術和戰略欺騙,對土匪加以分化瓦解。面對這樣一個對手,以前屢戰屢勝的土匪不靈了,頻頻中計,部眾潰散,贛南地區在兩年即被平定,恢復了秩序。


一月平叛建奇功


正德十四年(1519年),也就是平定贛南的第二年,剛喘了口氣的王陽明又碰上了一件更大的事——寧王謀反。這個寧王名叫朱宸濠,是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的五世孫,王位世襲。按說都是王爺了,不好好享受榮華富貴,幹嘛要造反呢?原來這也是有遺傳的——他的老祖宗朱權被朱棣綁上了「靖難之役」的戰車,事成之後卻被削奪兵權。改封南昌,因此心懷不滿,代代相傳,再加上正德皇帝沒兒子,手下術士一蠱惑,說什麼東南有王氣,小朱同志野心就膨脹了。但他並非腦子一熱就動手,而是足足準備了八年,甚至連大殺器佛朗機銃都造好了。正德十四年六月十四日,寧王正式造反,殺掉不願歸附的地方官,集結十萬大軍,迅速攻佔九江,準備進攻明朝的副都南京,大有二次「靖難」之勢。



誰說書生不能帶兵,一代聖賢的刀劍人生!



佛郎機炮是當時的先進兵器,朱宸濠居然還是早有記載的仿製者,可見準備之充分


王陽明在趕赴福建時中途聽說此事,身邊只有一個隨從,連兵都沒有,光桿一個如何對付叛軍?王陽明料想,此時消息還沒有傳到北京,立即星夜趕到吉安,利用巡撫的身份把剩下的各州縣地方官團結起來。在短時間內「眾籌」了一支軍隊。不過,事出倉促,這支部隊戰鬥力肯定不怎麼樣,硬碰硬一定不行。於是王陽明先派間諜散播叛軍主將投降的謠言,四處張貼告示,宣稱將有六十萬大軍前來進剿。寧王頓時心生疑慮,按兵不動,直到發現官軍一路也沒來,手下也沒人投降,方知中計,此時已經過去了一個月,緩兵之計成功了。



誰說書生不能帶兵,一代聖賢的刀劍人生!



僅憑一支臨時拼湊,兵力見少的軍隊,就平定了預謀已久的叛亂,可謂神來之筆


發覺中計的寧王立即進攻南京的門戶安慶,而這一月里王陽明有從各處趕來的兩三萬兵馬,來了個圍魏救趙,直取南昌。寧王精銳盡出,空虛的南昌被一舉拿下。聽到老窩被端,惱怒的寧王立即回師,又在途中被王陽明以分進合擊之策擊敗。緊接著雙方展開了水上決戰,王陽明以小舟乘風縱火,一如赤壁之戰,寧王戰艦毀於大火。朱宸濠及主要謀士被擒,被抓的寧王與王陽明有過這樣的對話——


寧王:「給我一個機會,我想做好人……」(王先生!我欲盡削護衛,請降為庶民可乎?)


王陽明:「去跟法官說吧!」(有國法在……)



誰說書生不能帶兵,一代聖賢的刀劍人生!



婁妃之死給王陽明以很大的觸動


寧王策划了八年的叛亂僅四十三天就被王陽明以一已之力平定,令他聲名鵲起。此事還有兩個花絮,一是大玩家正德皇帝終於逮到機會「親征」,不讓獻俘,非得自封將軍,到南京把寧王重抓一次;二是有人不服王陽明的武功,非要比武,結果王陽明開硬弓連中三箭,令人折服——老子可不是文弱書生!還有一件事令他有些心情沉重——寧王妃正是曾經的老師婁諒的孫女,曾苦勸寧王勿反,兵敗時投井自盡了,寧王也深為後悔,請求王陽明厚葬她。王陽明思索良久,又有了「致良知」的思想——「良知」既是指道德意識,也指人的心靈這個最高本體。「良知猶主人翁,私慾猶豪奴悍婢」,只有認識自心,依良知而動,人方能立於天地間,寧王正是不能以良知御實行而走上不歸路。正如民諺所說的那樣,被豬油蒙了心。


一代傳奇留後世


王陽明因此平叛的軍功被封為新建伯,是明朝因軍功封伯的第二個文人,同時兼南京兵部尚書,候補國防部長。此時,一心追求成聖賢的王陽明不願再當官了,因為他從多年的征戰中體會到了「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的道理,激流勇退,回到紹興講授心學,學生眾多,自成一派。六年後,朝廷再次起用他去平定廣西的盜寇,已經56歲。得了肺病的王陽明只得拖著病軀前往,仍然以撫剿並用,分化瓦解之策能將匪患消滅。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歸途中的王陽明病逝於舟中,終年五十八歲,當學生問還有何遺言時,王陽明留下八個字——「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誰說書生不能帶兵,一代聖賢的刀劍人生!



王陽明墓位於浙江紹興


王陽明去世後,朝廷賜予「文成」的謚號,又給了光祿大夫之類的榮譽,萬曆年間又從祀孔廟,真正位列於聖賢了。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集哲學家、軍事家、思想家、文學家於一身的全能型人才。既治學理,又有實用,是實現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功業的偉大人物。他創立的心學成為顯學,影響遠達歐美,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近代學者如龔自珍、魏源、康有為、梁啟超等無不推崇心學,日本明治維新的主要人物西鄉隆盛、吉田松陰、高杉晉作等均是王陽明的信徒。章太炎曾說「日本維新亦由王學為其先導」。軍迷們非常熟悉的東鄉平八郎據說始終佩帶一枚「一生俯首拜陽明」的刻章(未查到日本有此記載,但東鄉推崇王陽明不假),亦有「中國和日本,只差一個王陽明」之說。



誰說書生不能帶兵,一代聖賢的刀劍人生!



現在王陽明也是文化市場上的新寵,不少書籍也會拿他做例子。或者以心學為基礎來兜售「成功學」,那麼我們到底能從中學到什麼呢?從最簡單的方面來說,當你的事業、學業、感情……處於低潮時,還能比王陽明在龍場更慘嗎?一個古人,條件如此差,只要從心而為,也能渡過難關,重新奮起。



誰說書生不能帶兵,一代聖賢的刀劍人生!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武次位面 的精彩文章:

變廢為寶!退役坦克和飛機發動機的大合體
美國西部的「江湖」:扶弱抗匪,不同於「水滸豪傑」的西部俠客
從窮屌絲到高富帥,中國外貿武器如何一步步「屌絲逆襲」?
漫威宇宙開端:《無敵浩克》中這些人類武器威力如何?
謝爾曼M1?拋開對「我的團長」的調侃,確實有魔改謝爾曼!

TAG:軍武次位面 |

您可能感興趣

《白鹿原》里的朱先生,一席話能頂十萬人馬,誰說書生無用?
仁義書生被抓當壯丁,狐狸精驅鬼換書生,官爺哭爹喊娘磕頭如搗蒜
書生會武術,誰也擋不住!
百無一用是書生 原意指啥?誤導很多你這樣的書生!
日久生情,白狐化身仙女照顧書生,突然出現的老人帶走白狐!
古代小偷與書生的奇妙邂逅,曾國藩真不是一般的笨
絕後的誤國書生:新朝皇帝王莽的兒子們是怎樣的人生結局?
他是文弱書生,為何能將一代梟雄劉備打的落荒而逃
故事:娶海龜為妻,書生一句戲言,讓自己悔恨一生
一窮書生拜訪徐渭,徐渭送了他一副對聯,書生看後感激不已
書生也有猛人,歷史上五位會武功的文人你最佩服哪一個?
古代帝王可不都是文弱書生,紂王和漢武帝都敢和猛獸搏鬥,你服嗎
一老實書生被逼造反稱王,書生回家問老娘,老娘告訴他:驟貴不祥
學者為湘軍正名:書生能帶好兵的秘訣是二字
遇獵人殺狐書生買下放生,書生落難,狐狸見死不救
此人是書生,天生一硬漢,周恩來寫啥字條令他」萬死不辭」?
尋仙手游生病的書生位置坐標 喇叭口生病的書生在哪
他是乾隆朝第一詩人,為何發出「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感慨?
書生入伍,他未曾指揮戰役,為何能榮列十大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