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重看孔子的「游於藝」:筆墨背後的學養境界與人格

重看孔子的「游於藝」:筆墨背後的學養境界與人格

有著百年歷史的上海朵雲軒首次自主策劃的年輕中國畫家群展 「文心遊藝」海上青年畫家五人展正在朵雲藝術館(上海市南京東路)舉行。2月25日,朵雲軒藝術館邀請知名文藝評論家、畫家謝春彥,上海油畫雕塑院院長肖谷及當代古琴製作家、演奏家、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斫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楊致儉及兩位參展者就「遊藝:中國人的文化態度與生活藝術」等進行了主題講座與對話。


謝春彥:遊藝背後的精神境界與性情揮灑


百年老字號朵雲軒首次自主策劃年輕中國畫家群展,並且以「文心遊藝」作為主題,是一件讓我非常感動的事情。說到畫畫,我小時候就完全一是種興趣,而且小時候沒有老師教,在紙上塗抹的,從最本質上來講,有很多小孩子,五六歲以前,沒有學過筆畫,也沒有聽到什麼理論,但你給他一支毛筆,可以發現他的用筆絕對是對的。這讓人想起人類童年時代的岩畫。本來所謂的這個「游於藝」,講的是六藝,單就藝術而言,從每一個個體的藝術家來講是一個個體行為,也就是說兒時對於藝術的態度是最純的。

朵雲軒這次「文心遊藝」展覽,展出朱忠民、顧村言、甘永川、牛孝傑、徐旭峰五人的作品,我認為這樣的主題在當下是很需要的。分析「文心」和「遊藝」的關係,,實際上「文心」是一個出發點,「遊藝」實際上是具體做什麼的態度。一個是出發點,一個是切入點。



重看孔子的「游於藝」:筆墨背後的學養境界與人格


知名文藝評論家、畫家謝春彥在發言


非常慚愧,我也畫了很久的畫。但是越畫感覺到越難畫,越不敢畫。兩個月以前我的腳骨折了,就不出門了,在家看書,看了很多的書,有現代的,有古代的。最近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後,在報上讀到很多諸如此類的文章,我在生病無聊的時間,就把我從前看的古書拿出來看看。我想這個「游」字,有很多含義在裡面。我看前幾天有一個解釋,說就是遊戲,我想當然有遊戲成分在裡面,但是不能等同於遊戲。有一位書畫家,跟老一輩的書畫大家都很熟,常說與老書畫家交往「白相」到一些畫了,我那時候很反感,因為藝是根據游—要游到你自己和別人能夠承認的水平上。尤其是中國」五四「前後的100多年來,社會的風風雨雨,不可能不反應到藝術上來。更加不可能不折射到影響到你的書上來。我們年輕的時候,對藝術懷著比較虔誠的態度,我畫那麼多年畫,梅蘭竹菊畫得少,顧村言曾畫過一幅題自作詩的梅花贈我,這就不是「白相」,我心裡是感動的。對文化還是應該有一種情懷在裡面。



重看孔子的「游於藝」:筆墨背後的學養境界與人格


「文心遊藝」展覽中的參展作品《屈子行吟圖》局部(顧村言)



「游於藝」是孔子講的,他有幾個條件,他講了「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然後再講「游於藝」。這是文化和文人的概念,實際上,孔子里講的「游於藝」是六藝。從前中國長期以來的科舉制度,讓每一個中國的讀書人,都有希望——這個希望就是要有修養。最後要有家國情懷。因為我們在古代講,文人大概有兩種,一種是辭章之學,我想這個辭章之學就是現代我們講的藝術的概念是比較接近的。而經濟之學,就是至少你要考什麼進士,你要對這個國家所面臨的狀態你要提出方法。

所以我說,五四前後,那時候中國薄弱在現實當中抵抗不了列強。所以那個時候要想來改造,就是要西學中用。我們走了很多的彎路。當年康有為到了義大利,去看了「文藝復興三」大家的作品,他非常感嘆,他覺得中國的畫要趕超。他在西方的文藝復興時代的大師作品裡,看到了跟宋代的東西有些接近的。但是我們把這個東西可以說各種歷史條件下的,那時候包括徐悲鴻也好等等,他們所提出來的治國平天下,包括治文化的藥方,給中國本身的文化和規劃,態度是比較消極的。


最近,央視的詩詞大會熱之後,反思當下的年輕人,也確實應當要有琴棋書畫的修養。今天參加展覽的五位年輕畫家提出來「遊藝」的觀點,這說明當下的一些年輕人對從前激進的,比較輕慢對傳統文化的態度有很大的轉變。這是值得慶幸的。但是我也很擔心,尤其是這幾年,中國人有錢了,常常有另外一種思潮,認為所有全世界的東西都不如中國的好,這種盲目的想法,與之前的文化虛無主義都是應當值得警惕的。


我覺得今天他們五位,雖然他們不是經常在一起切磋。有一點是共鳴的,就是對中國藝術這個「游」的態度,有一種非功利的超脫態度。一個人要畫好畫是非常難的,如果說你畫好畫,還有一個問題,你要走向市場,要把你的藝術做得更好。沒有一定的經濟條件,拿什麼支持?但最重要的是你得喜歡,孟子講過「學之者,不如好之者,好其事,不如好其人」。真的喜歡了,你才能下功夫,你才能抵擋住誘惑。我們很年輕的時候,作家柳青在《人民日報》發了一篇他創業時候的體會,他講了一句「選擇從事文藝工作,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說到畫畫,真正畫好的人不多,但是說很多人都沒有花工夫嗎?其實也下過功夫,可能下的方式不對。所以這個「游」是很值得研究的,他既要全身心的投入,由內往下,比如黃賓虹先生,到了眼睛幾乎失明的時候,還是義無反顧的「游」下去。還有我比較熟悉的劉海粟先生,到了九十幾歲,近一百歲的時候,基本上他還保留了這樣雄強之心。對於藝術,無往而不前的精神,這點是非常重要的。


他有一次,給人題字,他寫了四個字「真氣流衍」,不論你畫那個畫派,包括畫西洋畫。中國畫也好,西洋畫也好,但是你從更大的眼光去看,都是人類文化的一種信息。這裡面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他把自己的內心,傾瀉在紙上。所以我覺得「文心遊藝」這個切入點怎麼個「游」法?是很值得探討的。前一陣在春節前,據說北京舉辦過一個名聲很大的畫家展覽,據說買畫者通宵排隊——在北方有霧霾又是氣溫零下的情況下,數百人在排隊買價格不菲的某人的大作。我覺得也是一種(炒作的)亂象。因為畫畫到這種程度,就跟初衷有悖了。就像楊致儉先生是制琴操琴,再高雅應該也是與心靈相通的。


這個「游」,又要認真對待,孔子當時講的前提有三個:道,德,仁。在這三個前提下,孔子說「游於藝」。到那個時候的藝,提出了六藝是很全面的,不僅僅是文藝,所以,要真正做到,游於藝,游得好,在這樣游的狀態下,能夠做出成績來,都很不簡單。

20多年前,林散之先生100周年,我不認識他,機緣巧合主辦方讓我來給他做100周年的展覽。當時我寫了一篇《林外觀林》。當時我提出來,就是20世紀有三個大書法家,使我觸動的。一個是毛澤東,他是政治家,更重要的是他是一個具有浪漫主義情懷的詩人和書法家。他在寫字的時候,幾乎是沒有什麼可以擊敗他的。後來我聽老大哥作家白樺先生講(因為他跟毛澤東的女兒很熟),就問他毛澤東怎麼寫字?他說毛澤東寫字大部分是寫在中央人民政府的信紙上的。我們後來看到的放大十倍幾十倍一百倍,卻仍然使我們感到有一種精神在。這可以看到,中國的書法家,在「游於」書法的時候,即使像毛澤東那樣,其實沒有什麼可以把他拘禁的。


我根據自己的體會,中國的書法跟繪畫是非常緊密的。你思想再解放,你要畫中國畫,你沒有書法的種種規律用筆,你無法畫。我們看到有一種情況,有的人字寫得還可以,畫也可以,但是我體會到,中國書法的筆劃,可以說是一直變的。他這個遊戲規則畢竟是非常完善的,但是每個朝代還是有不同的寫字。如果我們不是畫中國畫的,也不是寫書法的。比如說現在提倡讀詩讀詞,(但也不要絕對化),我那天講,比如說讀唐詩宋詞,托爾斯泰肯定沒有讀過唐詩宋詞,你能說托爾斯泰沒有修養嗎?


「文人」是一個很長的,隨著歷史變化而變化的概念。近代學者陳衡恪曾提出,「文人畫有四個要素:人品、學問、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不管是「文人畫」還是「新文人畫」,作者一定要有深厚的文化積澱,畫面文氣、雅正,有知識含量,有讀書人的情懷,有對傳統文明的獨到見解,「畫中有文人情趣,畫外流露文人思想。」


比如說到評論,在《紅樓夢》中非常重要的的評論是脂硯齋,脂硯齋因為他太了解曹雪芹了,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來講,脂硯齋也是一種知心的評論。我覺得因為游於藝的創作者,他也是社會當中的一份子,對於藝術來講最早是由於他的愛好,實際上他慢慢的又變成了有很多社會意義在裡面,那麼你不能不考慮在「游」的時候,他的社會影響力。所以要雅要正,我想就是應當相對來說有一個,帶有社會性的藝術標準了,這就是「游於藝」的人,他不可躲避的責任,對中國人來講家國情懷。所以我們在孔子所說的,「道德仁」的前提下「遊藝」,我們需要約束自己也要放慢自己。因為藝術最重要的一點,如果你畫出來都一樣的話,也沒什麼意思。生命是不應該重複的。如果中國畫,還算一種文化的話,我相信應該有一種精神在,應該有一種家國情懷在,要把自己的性情揮灑到紙面上來。這種「遊藝」的態度,可能是藝能夠成為藝的非常重要的前提。


重看孔子的「游於藝」:筆墨背後的學養境界與人格


「文心遊藝」展覽中的山水畫作品局部(朱忠民)



肖谷:遊藝也包括游於自己的內心


剛才謝老師比較宏觀,從歷史上包括他對「遊藝」這兩個字的文化分析。這個題目叫「文心遊藝」,我想講講這個「心」字,遊藝,其實是有前提的,那個前提是來自於心。你心有多大,你的游就會有多廣游得多深。實際上我個人認為,這個心是一種當下性的,我們是當下活的、跳動的、有生命力的。這個心還有一種過程,這個游三點水非常好,代表了過去、現在、將來,這三個都有了,心就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什麼東西?可能有三種重要的文化組成核心:儒教、道教、佛教。為什麼說這三種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呢?這三種文化正好代表三種不同觀點,比如說道教,道教其實最重要講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天地的關係。最重要的是人和自然的關係。儒教是講人與人的關係,佛教是講的人與心的關係。



重看孔子的「游於藝」:筆墨背後的學養境界與人格


肖谷發言



我們在山水畫裡面,實際說我們今天畫的多數是山水畫,中國畫過去表現也比較多是山水畫,反觀剛才我說的山水文化,實際上當中有兩種內心的東西,也是反應文化關係,比如說水,水在我們中國繪畫當中是非常講究的。瀑布、水塘、小溪、流水、大河、大江,所有不同形態的水,在中國文化里是有講法的。水隨著我們失去,它的流淌,令我們的思維會生得很遠,甚至是一種遠方。石頭也是有講究的。所以山水裡面的山與水實際上是有這樣含義的,山水裡面會反映樹。其實樹在中國傳統文化里也是有講究的,至少有三個關鍵詞。首先樹作為現實或者自然界存在的植物,實際上首先是要有形狀,這個形狀是怎麼個形狀?不同的樹有不同樹的形狀。第二個,樹有枝,它從形往上走。本身樹的姿態,還有文人心中的姿態。第三個要有勢,這種勢是一種文化趨勢。所以每一個藝術家不同的修養,都會表現出不同的形,不同的形、枝、勢。有這種感受,在我們的山水裡面,山水的表現就有「文心」,接下來是「遊藝」。


其實游,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是很有講究的,「游」字除了歷游大山大水之外,實際上還有遊藝於自己內心。中國畫裡面有一種手卷,我們過去叫臥遊,不出門房,但是走遍天下。有內心的遠大情緒在裡面。這種臥遊,包括了所有對自然,對自己內心以及對文化的追求。


我之前大概花十幾年功夫在研究明代沈周的《東庄圖》,沈周把他家鄉東庄各種各樣的景色,畫了24幅,送到了京城。吳寬每每到了心煩意亂的時候,需要寧靜的時候,就打開。稱之為《臥遊於東庄》。這個作品最終的完成,在畫面上的審美完成,應該是藝術家和觀眾之間的互動完成,我們能感受到藝術家所表現的情緒,而這種情緒對於我來說又能感受到,也是我所希望的。這些東西都取決於心,我的心要是毛了,我心要是不安寧了,我的畫一定會出現。所以這個心實際上在整個人類文化史當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你有什麼樣的心,人家就會感受到你心理的情緒。


所以「文心遊藝」有遞進關係,首先是文,這個文不是其他的心,是文心,有了文心以後才可以游,可以遊藝。所以「文心遊藝」這當中,四個字裡面,就是游字是一個動詞。這裡面,這種游顯得包容性很大。所以我雖然不畫國畫,但是我在看這些畫時候,我就會把很多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作品所體現的氣息,我會對照觀察。我剛才說了,清代早期的四王,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所有的了解,而且這當中對自然的描述,那種和自然的感應,實際上非常到位,所以他就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剛才謝老師說了,康有為見到了文藝復興三傑作品,有很多感觸。我對中國文化的表述或者造型的原則、審美,我覺得和西方人的審美相比,我很長時間都在做這樣的比較,我認為西方的這些造型原則和審美,其實是不藝術的。實際上離藝術是很遠的,因為西方文藝復興之後,所形成的造型原則是很主觀的。比如說三維空間,其實是很主觀的東西,應該是不藝術的東西,因為三里空間所說的近大遠小,實際上自然界沒有近大遠小,他完全是根據人的眼球構造來驗證自己認為的法則,滿足人眼球結構的造型。所以感覺很舒服,其實自然界不是這樣的。這樣一來帶來了什麼問題?就帶來了造型上的原則,因為有這個原則,所以他在西方繪畫中,他必須按照這個原則來做,超過這個原則我們就認為他不對,這樣一來,因為麻煩人們眼睛的需要,而和自然不一樣。其實這麼多年以來,幾百年以來,實際上是一種很大的錯區,對於人本身審美其實是一種衝擊。剛才謝老師說了,小孩子寫書法,他沒有那種觀念,這就是最根本的東西,中國繪畫是什麼?中國的是亞洲的,我們的造型原則,我稱之為是兩度半空間。亞洲的造型文化最重要特點是,它的深度不像歐洲人的深度,他有一個強制性的銷售點,是人為的。這種深度是根據藝術家需要來做的,我覺得他多深,我就多深,要多淺我就多淺。一個強制性的和一個藝術家可以控制,哪一個更藝術呢?


第二個,中國繪畫,我們稱之為散點透視,比歐洲的三度空間,某種角度來說,我覺得是中國繪畫是四度空間,或者是三度半空間。游是靠時間的,只有時間點才能完成遊藝過程。中國繪畫的藝術性,他的審美的寬度要比歐洲審美寬度大多了。到了這樣的程度以後,科學發達以後,照相機發達以後。歐洲藝術家就認為,我們過去做的是非常局限的,這不是藝術,或者說這種藝術是不能發展的。因為那時候所有繪畫只有一個調子,我們稱之為醬油調子。色彩的觀察反應更加多的時候,比如說印象派出來了,依然是三度空間的做法。最後整個西方的歐洲史的發展,大家可以看,不斷打破三度空間的做法,所以後來又各種各樣的流派出來了,不受三度空間的做法。這就是稱之為藝術樣式越來越多,藝術表現的個性,每一個人不同的情懷。所以藝術發展,從西方史和中國當代史,其實都有弊端。所以現在說,某一張畫,畫得像真的一樣,我聽到這個畫,根本上覺得這幅畫肯定是有問題的,所謂的有問題,基本上不算是真正的藝術品。


我說的這些,都是我對於繪畫的感覺,或者說我研究的小成果,今天我參加朵雲軒「文心遊藝」展覽,其實都在不同程度上,我感覺到他們都在探索中國傳統文化的養料。中國文化,或者發展過程中,其實最最有生命力的,就是要有鮮活的東西,有當代的感受的東西。對於展覽,也想提一些建議:有的畫裡面,還不夠靜,有點散,畫整體來說還不夠硬,虛和實還不夠,但有一點很好,尺寸很好,中國畫的尺寸這樣比較好,有很多畫,尺寸非常大,這都是當下為展覽做的作品,我稱之為是「展覽畫」,以為是越大越好,這是個誤區。畫不管多大,實際上就這麼大小,一樣能讓觀眾反應。



重看孔子的「游於藝」:筆墨背後的學養境界與人格


「文心遊藝」展覽中的山水畫(牛孝傑)



楊致儉:琴棋書畫,都是文人修養


我來之前,我覺得我今天來有兩個身份,第一個身份是學生,因為我小時候學過書法也學過繪畫。第二個身份是客人,這次是海上青年畫家展覽,古人說琴棋書畫,雖然說都是文人修養,都是知識分子必備的情懷。畢竟這兒是書畫展。但是我來了之後,覺得真學到了很多東西,也有不少感受。



重看孔子的「游於藝」:筆墨背後的學養境界與人格


楊致儉(左)演奏古琴



中國的古琴一般有兩個「3000」來表達,3000年的歷史,3000種琴譜。古琴一般有1米多長,古人認為是3尺6寸6,代表一年有366個周天。琴寬是多少?20公分左右,什麼意思呢?古人認為6寸,代表東西南北上西的六合。琴面彎彎拱拱的有點圓。琴上還有13個圓點是古琴的音階。為什麼是13個呢?中國的古人,認為一年有12個月。所以呢小小的古琴,大家可以看到,確實是跟自然溝通,跟天地交流的。琴棋書畫之所以都是文人的修養,我相信書法繪畫其實也是這樣的。剛才謝老師提到了毛主席的字,那麼奔放是因為政治家的高度在那裡。中國歷史上的大書法家大畫家都是高級文人。比如說像王羲之,打個比方,這些人如果要他們去填一個簡歷的話,難道他們一定會填書法家嗎?他們一定認為自己的文學修養,認為自己的國家抱負是第一位的,之所以放在一起稱為琴棋書畫,個人修養個人文化,整個文化造成的烙印是最厲害的。我女兒有一次開玩笑,他說爸爸你最開心了,你只要做你開心的事就行了。她說你不用上班,我說最辛苦了,做書法家也好古琴家也好,做藝術家是最辛苦的事情,但也是最開心的事情。要成為藝術家得從小有機會跟最好的老師學,就像謝老剛剛說的,年輕的時候跟那麼大大家接觸,第二個,老師肯教,把最好的版本教給你。第三個是,經濟條件要好,藝術家最要考慮的是格局、情懷。


最後我通過今天的分享談談體會,我想用九個字說說今天的體會。


始於好,開始一定是因為愛好,才會喜歡、入門,才會接觸。


經於勤,要精進一定是千錘百鍊。


成於文,如果沒有文化,沒有文學底子,沒有修養教養,就不會最終成功。



重看孔子的「游於藝」:筆墨背後的學養境界與人格



「文心遊藝」展覽中的同名書法作品


朱忠民:藝術是一種生活與藝術的態度


今天談這個話題是很正常的。因為每個人生活在當下,從事藝術也好,從事其他樣式也好,都是生活狀態。我們的展覽名稱叫「文心遊藝」,也是展示當前生活態度和藝術的態度。所以我們多次把自己對當下的思考體會展現給大家。今天在這裡交流,其實我好像也是專業的畫家,這種講法也不一定正確。我們狀態不是專業的,但是從事書畫的狀態是專業的,因為全部精力時間都放在上面。遊藝,對畫畫的人來說是一種狀態,看到美好的東西會嚮往,這就是一種狀態,一種追求的東西。


顧村言:詩文書畫是一種內在的需要


今天這個講座與對話的標題叫「遊藝」,其實說的是中國人的文化態度和生活藝術,也是表明我們對於藝術的態度,是一種追求。孔子講的「藝」是六藝,包括禮樂書數等,其實說的是中國古代文人的綜合文化修養,我們取其狹義的一面,就藝而言,當然也包括琴棋書畫,還有一句叫「文之極則畫」,對於藝術有著一種超脫於功利之外的喜愛,而且,是一種生活的狀態,我覺得這更能接近藝術所帶來的自在的心性。比如,就我個人而言,讀書遊歷與寫字畫畫,就是一種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是一種內在的需要,而與別的沒什麼關係。按照孔子的解釋,遊藝的前提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我覺得這樣的解釋對於中國人是得重新審視與反思,這是古人對於藝術的態度與前提,孔子說的其實也是一種人格的涵養,即藝術並不僅僅是藝術,也是一種培養人格的方法,裡面有一種士人的情懷與擔當。中國畫的筆墨在宋元及以後,理想的如同禪宗所言的「直見本心」,也就是說通過筆墨是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內心與人格,一件作品是不是看得到畫家的真誠、初心甚至掙扎,都是重要的,這是生命的印跡。所以,中國的藝術講究「雅正」之道,講究抒寫性情,中國藝術最後發展出寫意畫與東坡所言的「士夫畫」都不是偶然的。(文/宗和)


轉自澎湃新聞:http://www.thepaper.cn/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畢飛宇的《小說課》:閱讀不能左右我的寫作風格
曹東勃評《餵養中國小皇帝》:「小皇帝」的新問題
上海書評︱在全世界尋找喬治·奧威爾
郎費羅故居觀扇:從錢鍾書先生的「慫恿」談起
程佳客:如何用廚師思維烹食「推理」這道菜

TAG:澎湃新聞 |

您可能感興趣

你家室內養殖的花卉株形優美、人見人愛嗎?學學養花高手的方法
戴家妙:以學養人 以學養書
立秋之後,如何科學養肝?戳進來看我的!
跟國醫大師學養生——任繼學:養心為重,真氣滿身
肺癌患者的康復之路:我在鄉下學養生
跟《黃帝內經》學養生,跟《心經》學養心,跟《莊子》學養性!
科學養生:山珍海味一定養顏補身嗎?
賞書 看畫 學養生
跟《黃帝內經》學養生,跟《心經》學養心,跟《莊子》學養性
書法耐看全在學養,臨古人之跡師古人之法,書作終得古人之心
自帶精美壁紙的花藝美學養成神器
相聲大師馬三立的成功學:家傳基因學養厚、勤學苦練經驗多
孩子的大腦發育,究竟是怎樣的?如何科學養育?
看圖學養花技術,輕鬆學會月季的空中壓條繁殖法
科學養生遵循「管住嘴、邁開腿」
一個真正的書法家,學養、才情、靈氣、功夫要兼而有之!
科學養生方法:需要遵循「管住嘴、邁開腿」
儒者說:先學做人再學養生
《黃帝內經》養生法:如何科學食五味,才能科學養五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