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許倬云:將台灣人聯繫在一起的不是捷運,而是祭祀圈

許倬云:將台灣人聯繫在一起的不是捷運,而是祭祀圈

許倬云:將台灣人聯繫在一起的不是捷運,而是祭祀圈



文 | 許倬雲

台灣是我離開大陸以後,安身立命之所。在這裡,我度過青年期,我的職業生涯也在台灣開始,雖然後來在海外工作,此心從未離開台灣。對台灣的民俗信仰,我也有些認識。而且,我有幸認識林衡道先生和幾位台灣民俗學家,經過他們的說明,我才對台灣的民俗信仰的細節,有比較清楚的認識。


台灣的眾神,以城鎮中的寺廟而論,有下面所列的若干項目:文廟(孔子廟)、武廟(關帝廟)、城隍廟、文昌祠、龍王祠、天后宮、火神廟、先農壇、烈女節婦祠。神農大帝、太子爺(中壇元帥)、齊天大聖、孚佑帝君(呂洞賓)、濟公活佛,虎爺、猴將軍等,大樹公,有應公(萬姓公媽、大眾爺、大墓公、萬姓爺、水流公、普度公、義勇爺、義民爺,十八王公……等等。以上的神明,其實大半和大陸各處相同:有專門功能的神,例如,關帝、城隍等等;也有一些例如太子爺、齊天大聖、呂洞賓等人,這是從民間的傳說和故事之中,擷取其事迹,奉為神明;虎、猴、大樹等等,則是對於若干長壽、或是神奇的動、植物的一種崇敬;至於有應公、萬姓公媽、義民等等,則是一般沒有後嗣的死亡者,民間共同祀奉,以免成為厲鬼,作祟人間。還有一些「王爺」,例如溫府、池府、三十六王爺等等,則是死於非命的冤魂;三十六王爺,有人認為他們是三十六個趕考的讀書人,中途遭了海難,也有人認為,這些是遭逢瘟疫,全船人都在中途病死。不過從台灣燒王爺船、送船出港,在中元慶贊的儀式看來,乃是將瘟神隨著王爺船,送出海外,這些「王爺」,可能就是代表瘟神,再加上最常見的「王爺」是溫府王爺,此「溫」可能就是瘟疫之「瘟」的同音字。


另有一些神明,則是開拓台灣各地移民,追念自己家鄉的保護神,將家鄉的主要神明,帶到台灣奉祀,作為團結同鄉的中心。因此,泉州人供奉清水祖師、廣澤尊王、靈安尊王、保生大夫(名醫吳本)、保儀尊王。漳州人供奉開漳聖王(唐代開拓漳州地區的陳元放)、輔信將軍(馬公爺)、德天大帝(俗名林放,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所有林姓家族,都尊他為祖先)。客家人供奉的三山國王,乃是潮州城外三座山的名稱,代表故鄉的記憶。------這種移民懷念故鄉的神明崇拜,不僅在台灣有之,遠赴南洋,移址在當地幾百年的華僑,同樣會將故鄉的保護神,帶到海外,永遠奉祀。一則是慎終追遠,不忘故主,記憶自己的來源,更重要者,則是在新到的地方,來自同一地方的開拓者,可以聚集成群,彼此合作。在台灣歷史上,族群械鬥,乃是常有之事,泉、漳之間的鬥爭,福建和廣東(客家)之間的鬥爭,是開拓過程中,經常發生的事件。械鬥中的死亡者,也被祀奉為「義民爺」或「大眾爺」。開拓台灣,許多悲痛的回憶,也就隨著這些族群保護神的奉祀,留在人心。

許倬云:將台灣人聯繫在一起的不是捷運,而是祭祀圈


台灣義民爺祭祀活動


台灣奉祀神明的習慣,和我故鄉無錫的祀奉制度頗不一樣。無錫的寺廟,佛教是佛教,道教是道教,地方上紀念的人物,各按其性質和事迹,各有各的寺廟。在台灣卻是相當程度的混雜,一家寺廟,幾乎沒有例外,都會成為許多不同神明的共同奉祀之地。下面是以台北萬華龍山寺作為例證。

許倬云:將台灣人聯繫在一起的不是捷運,而是祭祀圈


萬華龍山寺山門


萬華龍山寺,廣泛祭祀諸位神祇,包括佛、道、儒三教重要神祇。現在根據該寺導遊資料,說明神祇奉祀的布局:龍山寺主要可分為前殿、大殿、後殿三個殿,此外可細分為許多廳,共有神祇百餘尊,七座香爐。龍山寺有觀音爐、天公爐、媽祖爐、水仙尊王爐、註生娘娘爐、文昌爐、關聖爐共七爐,信眾順序,上香七爐參拜。其中,爐體較高、靠近大殿的為天公爐;體積最大、位於中庭靠近前殿的為觀音爐。後殿由中間開始往兩旁參拜;同樣靠近中間的,先拜龍邊後拜虎邊。前殿供奉三寶佛,依佛教儀軌,先至前殿禮佛後,再行參拜。

許倬云:將台灣人聯繫在一起的不是捷運,而是祭祀圈



萬華龍山寺大殿(中殿)

大殿又名圓通寶殿,主祀觀音佛祖。(圓通二字取自佛家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觀音佛祖:即觀世音菩薩,亦稱觀音媽,象徵「大悲」,阿彌陀佛脅侍菩薩。文殊菩薩:象徵「大智」,普賢菩薩:象徵「大行」,均是釋迦牟尼佛脅持菩薩。韋馱菩薩、伽藍菩薩,和四大天王,都是佛教護法。據說,智者大師度化曾經關羽靈魂,關羽從此也成為佛教護法。另有十八羅漢塑像,供奉左右。


後殿,分別供奉性質並不相同的神明:天上聖母殿主祀天上聖母(媽祖),文昌殿與關帝殿,文左武右,也奉祀於此。天上聖母:道教神祇,本名林默娘,即媽祖、媽祖婆、天后。這是台灣民俗信以中,最重要的神明。這一位福建湄洲「討海」為生家庭的姑娘,據說生而不能言,因此稱為默娘,她的父兄都是在海上工作的人員,有過一次海難,船隻傾覆,據說默娘的神靈出竅,在海上救了父親和哥哥,而且因為她手持紅燈,引導救難者,將海難人員救回陸地。福建沿海,不是水手就是漁民,都是討海維生,林默娘就成為他們的保護神。雖然她成神以前,只是少女,可是她的神像,卻是一個端莊的皇后:早期的臉色是黑面,到後來卻是演化為白面的貴婦人。從海上生活的保護神,她的位階逐漸升高,終於成為一切凡民的母親形象。其功能和大陸上的觀音,極為類似。她的左右副手,為千里眼、順風耳。兩者本來都是在海上航行,必須具有的特殊能力。但是,逐漸演變為千里眼是替媽祖,觀看世間的災難,順風耳是聽聞世間的哀號。我們人生在世,窮則呼天,痛則叫娘,媽祖正如同母親一樣,成為世人尋求庇佑和救濟的對象。

許倬云:將台灣人聯繫在一起的不是捷運,而是祭祀圈


萬華龍山寺後殿


天上聖母殿左廳,奉祀水仙尊王:夏朝君主禹,即海王、海神。常見之四陪祀為伍子胥、屈原、李白、王勃。城隍爺:陰間行政神、負責賞善罰惡。福德正神:土地之神,保護農業、商業,即土地公。龍神:為雨神、海神。這些都是典型的功能之神,屬於道教系統的神祇。無錫的民間信仰,也一樣有這些神明。


天上聖母殿右廳主祀註生娘娘。附祀池頭夫人:據說是奉祀一位在泉漳械鬥中,為了喚醒壯丁應戰,而被突襲的漳州人殺死的孕婦;也奉祀十二婆者,產婦的保護神。這一段的情形不言而喻,中國傳統醫藥,生產的階段,風險最多,生產孩子,等於在鬼門關上走了來回。媽祖供奉的旁邊,有對於婦女特別護佑的神明,也是理所當然。


文昌帝君殿主祀文昌。一般文昌宮、廟、閣、寺,多奉祀五文昌帝君。本寺奉有文昌帝君、大成魁星、紫陽夫子。(文昌星君、文魁星君、紫陽夫子、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合稱五文昌。)中國的傳統士大夫,經過科舉,方是正途出身。因此,奉祀文昌,也是為了讀書人的需要,只有獲得文昌的佑護,讀書人才有上進的機會。華陀廳,不言而喻,供奉華陀仙師:華陀是漢代名醫,號稱醫神。這一個特殊功能,是為了一般人,人人需要的護生保健。------這些日常生活中,面臨的許多關口,都必須有特殊的神明,護佑信眾,離禍得福。


關聖帝君殿主祀關聖帝君。袝祀關平,周倉。關公的崇拜,在中國各處都有,有些地方,供奉關帝是因為他義薄雲天,也有的地方,是因為他武功過人、可以驅邪除魔。在台灣和中國華南一帶,關帝的功能卻是兼具財神的地位。關於這一點,我也和一些民俗學家討論過,為什麼在廣東、福建,關帝公變成財神?至今還不得其解。據說是因為,三國演義中說到,曹操要留住關公,上馬金、下馬銀,天天供奉關公。但在關公辭曹,卻留下所有的金銀,只挑了錦袍作為紀念。但我認為,這個說法也相當牽強,也許只是因為他的神力高強,無所不管,才有功能的混淆。


三官大帝:天官大帝、地官大帝、水官大帝。龍山寺供奉三官大帝之一,水官大帝。地藏菩薩:象徵「大願」,乃是超度地獄亡魂的救贖者。月老廳奉祀月下老人,簡稱月老,又尊稱為「月老公」,掌管人世間姻緣之事,故常有信徒向其祈求戀愛順利。(唐朝續玄怪錄。)廊下供奉「監名神君」,即四神獸之白虎,位於月老廳外牆上。

許倬云:將台灣人聯繫在一起的不是捷運,而是祭祀圈



萬華龍山寺模式圖


龍山寺奉祀的神明眾多,功能複雜,而且佛教、道教,以及一般民俗的神明,都供奉於同一寺廟內,奉祀的殿堂位置,也並不能完全反映神明名稱所代表的地位。這一現象,只是反映台灣的民俗信仰,習慣於在一個神聖的地方,集中所有應當祀奉,不容忽視的神明,祈求他們的佑護,也避免得罪任何一個無意中忽略的力量。楊慶坤先生特別指陳,中國的民俗信仰,非常具體而功利,要照顧到生活之中方方面面,所有不可知的神力。台灣是個開拓的社會,橫渡黑水洋,從福建、廣東,跨海到台灣,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也必須面臨瘟疫、颱風、地震等種種天災,以及族群鬥爭種種人禍,生活非常不安全,也不容易預料將來的後果。台灣俗諺:「二死三留五回頭」;移殖台灣的艱難可知。在這種情況下,恐懼、希望是分不開的,因此,在一個神聖的領域,信眾寧可包羅萬象,不管道教、佛教,或者生活中值得崇拜的人物,能夠在前殿、後殿走一圈時,處處都可以敬禮、處處都可以膜拜、也處處都可以祈禱。甚至於一些特定的地方,比如,生育之神、婚姻之神,保平安之神,這些特殊的需求,也有一定可以祈禱的地方。


台灣的民俗祭祀,雖然神明眾多,關帝、王爺,以及各種原鄉神明的祭祀,形形色色,然而,仍以媽祖祭祀為最重要。此處,也以媽祖祭祀的繞境為例,說明與地方小區的關係。台灣媽祖廟不亞於二千餘處,幾乎每個鄉鎮都有一個供奉媽祖的寺廟。至於台灣何處的媽祖廟建立最早?各處都在爭論。台灣的習慣,新設的媽祖廟,必須從主廟,迎接一位分身,也帶來一些香爐之中的香灰,號為「分香」。這一制度,也就確定了廟與廟之間的先後主從關係,從某個主廟分出來的,可能不只一家,因此,各處的媽祖有頭媽、二媽、三媽等等排序,確定其尊卑長幼。這一串的「分香」,就構成以同樣主廟為中心的祭祀圈。當然,全島許多媽祖祭祀圈,整合成為媽祖的信仰圈。這個信仰圈,可能籠罩全台,除了執意否定民俗信仰的基督徒、回教徒以外,其他並不特別承認、也不特別否認者也除外,整體而言,大概佔全省四分之三的人口,是屬於媽祖信仰圈內的。在全島各處的媽祖信仰圈中,其中,繞境最遼闊的兩處,一家是彰化的南瑤宮,一處是台中大甲的鎮瀾宮。兩處都號稱是直接從湄洲直接迎台供奉的主廟。前者涵蓋的範圍,大概從彰化一直延伸到嘉義,有二、三百處鄉鎮,每處都有一個媽祖廟宇,是從南瑤宮迎奉的。後者涵蓋的範圍,是從新竹到台中,跨過大甲溪,有五十餘處相當規模的媽祖廟,是從鎮瀾宮分香。這兩家廟宇的出巡,各有自己不同的時間,每次巡境的信眾,包括迎來媽祖聖駕,跟隨遊行隊伍繼續前行,然後再跟隨回到主廟,其行程都有七、八天,人數都在十餘萬上下,其規模非常可觀。


台灣在鄭氏時代,管轄的疆域,主要在南邊,台南、高雄、屏東一帶,超過台中的部分其實不大。康熙征台,全台才列入中國的版圖,設立治所,也是逐步進行。從鄭氏到甲午割台,台灣的開拓過程,連續進行三百年,因此,無論哪個政權,其治所的分布,及治理的深度,相當有限。移民來歷,主要有泉、漳和客家;他們之間既有競爭,也有聚合。媽祖廟乃是這些分、合的據點。再次一階的據點,就是各地原鄉帶來的保護神廟宇,例如,開漳聖王的祭祀,就是漳州移民的中心。超越這些原鄉神明的祭祀圈,由於媽祖是南方海疆,中國海上活動者的主要保護神,當然就成為統合這些不同原鄉移民者的共同中心。客家移民有時屬於這個圈子,更多時候他們是聚合於三山國王和關帝信仰之下,不過,他們也不會否定媽祖。本處以兩個最大的媽祖廟巡境為例,也是因為他們聲勢最盛,涵蓋的地區相當廣大。


媽祖出巡繞境,其隊伍通常包含頭媽以外的其他諸媽若干位。信眾抬著神轎,前有開路,後有扈從,到了各處分香的廟宇,當地的隊伍也會加入,包括當地的神轎和隨從的其他輔助神明。這些神明之中,最不可缺者,則是千里眼、順風耳兩個海上活動,必須要用的副神。此外,前面引導的主神中,有判官等有職事的「工作人員」,再前面前導者,則是七爺、八爺:謝、范二將軍,名諱「范必罰」、「謝有恩」,一高、一矮,一黑、一白。從這名諱,可以了解,犯了錯誤必有處罰,向神明謝罪,可以得到寬恕。這二位將軍的名諱,說明媽祖也還是具有懲惡獎善的神明。不過,從平日祭祀的情況來看,上廟燒香者,總是有一個特定的目的,求禱告媽祖的,或是其他副祀神明的保佑,脫離災難,獲得幸福。那一祈禱過程之中,似乎未必包括對於行為的檢討和反省。祈求得到了結果,回廟謝恩的奉獻,則頗有報償恩典的意義。換言之,在這一種民俗信仰之中,祈求幸福、避開災難,是一個功能性的交換。先有許願、後有還願。台灣開拓過程之中,不可知的災難太多,任何收穫都是得來不易,有這種心態,我們也不忍厚非。

許倬云:將台灣人聯繫在一起的不是捷運,而是祭祀圈



媽祖出巡祭祀活動


等而下之,如果沒有得到回報,有些信眾也就可能不再回廟,甚至可能改投其他神明,祈求護佑。更等而下之,台灣有一個惡風俗:信眾可能迎接一個小神明回家事奉,為了完成特定的目標,例如,在抽獎風行、或是股票旺盛的時代,信眾的要求,是某個神明開示「明牌」。如果中了,他們當然會向神明謝恩;如果沒有中,每次開獎之後的第二天,河邊上常常飄來一些斷手、折足,破壞的神像!信仰,顯得非常現實!每個陰曆的初一、十五,很多店家會在門口的土地,或者店內關帝神龕前,燒香供奉。如果那個月的生意,特別興旺,供獻的供品,也會比較豐盛。從這些細節,我們也可以了解,這些民俗信仰的實用性。


將無錫民俗信仰呈現的現象,和台灣的情形對比,我以為無錫的情況,代表一個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傳統,地方的資源,已經完全開發,而且經過長期的發展,已經到了穩定的地步。一個富足的地區,必須要注意到國家公權力和民間社會如何銜接,於是,神明之間的關係,也充分反映了這些需求。東嶽是代表中央權力,關帝和張中丞、于少保等等代表的是,保衛國族的英雄,而張大帝、南水仙和西水仙,代表的是地方層次的開拓和安定。前文已經提過:每個神廟,都是某一個行業的聚會所,這神,就是這個行業的保護神,凡此專門的行業,又和地方的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無錫是漕運的起點,南方收集的米糧,先收集在無錫附近,再上船駁運到華北。無錫是魚米之鄉之外,也是絲綢業的中心,於是船工、紡織工等等,也代表地方經濟重要的部分。每一家廟,都與某一群士紳有數代淵源;整體的廟會,以及平時寺廟在地方上發揮的功能,也有縉紳家族的充分參與。這些寺廟的活動,尤其每年一度的大廟會,正是整合地方菁英和社會經濟的各種參與者,呈現其共同體的團結性。在第一章我們曾經敘述過,無錫社會的福利工作,都是民間菁英領導,組織工商業者,共同照顧窮而無告、鰥寡孤獨的一般老百姓。這是一個成熟的社會,未知的意外不多,卻是需要經常保持已經確定的秩序,使其正常運作。


相對而言,正如前面所說,台灣是個開拓的社會,雖然從開拓到今天,也已經有了四百年;前面開拓三百年的過程,只是因為日本佔據台灣,曾經中斷。1949年以後,又有大批移民進入台灣。四百年來,台灣始終是在發展過程中,一個不穩定的社會。四百年間,由於政權的轉換和改變,始終沒有持續孕育和培養,社會的文化菁英層次。一切秩序和對付未知意外的機制,都成為百姓恐懼不安的因素。一方面,台灣的百姓必須要掌握手上能聚集族群的條件,譬如,帶來原鄉保護神的祀奉,以保持族群的團結;又譬如,對於種種意外的預防,和對於各種意外死亡者,哀悼和恐懼,都只能借神明的崇拜,獲得依靠和安慰。另一方面,開拓者可能常常是單身來台,他們沒有真正可以依靠的家庭和族群,在遭逢困難時,除了燒香以外,別無他途。他們求禱的庇護,也往往是特定的,疾病時向醫神祈禱,生育時向生育之神祈禱,婚姻向婚姻之神祈禱…,諸如此類。


龍山寺反映的現象,每個信徒,都有特定的項目,需要進廟求得神佑。寺廟之內,可以提供各種不同功能,讓信徒選擇自己需要的神明座前,祈求護佑。既然來了一趟,各處都走走,不要遺漏掉任何一位可能的保護者。也就因此,龍山寺等於是一個神明的集中地,進了廟門,幾乎無事不能辦。信眾在祈禱、供奉以外,也會求籤、卜卦,請廟中的執事,幫他們解答疑問,使他們能夠趨吉避凶。台灣的現象,反映了是還沒有完全穩定的社會,種種的改變,都在開拓之中逐步進行,開拓工作既是集體的、也是個人的,這就和無錫的小區共同體的集體認同,有極大的區別。


上面談到台灣媽祖廟的遶境範圍,幾個鄉鎮小圈圈,聚集為一個主廟籠罩的大圈圈,又聚集為同一信仰的信仰圈,這種社群擴大為小區,小區擴大為地域,正是開拓社會,先求擴張,然後求整合,才能夠有一個完整運作的社會。南瑤宮和鎮瀾宮的例子,顯示了一個大祭祀圈涵蓋的範圍,超過國家行政區畫的鄉、鎮、縣、區。從區位學的觀念來看,這兩大祭祀圈涵蓋的地區,其內部各地區,有分工互補的功能:有海港、有鐵路轉運中心、有公路網,有城市,有鎮集,有鄉、有村裡:在這一個圈子之內,工農商漁,各種行業的資源,就在本區之內交流,幾乎已可滿足日常的需求。這一個大祭祀圈的治安,有各廟宇的信眾作為基礎,有各廟宇的核心管理人員作為中心,當然還有地方,各行各業的領導者作為中堅,這個三層結構,已經可以將這個大區域,整合為一。許多福利工作,也可以在這個大圈之內,聚集眾人的勞力、物力,達到一定的程度。台灣在關帝信仰名下的醫院,稱為「恩主公醫院」,就是如此的例證。各處媽祖廟和其他廟宇,在大災大難時,常可集合眾人的力量,提供援助,在地方公益方面,他們也會集體地貢獻,參與其事。自從台灣民主化以後,這些大、小祭祀圈,乃是政治人物尋求草根支持的重要網路。例如,鎮瀾宮的總理,現稱「董事長」,是地方上的重要人物,如果有心,他幾乎毫無疑問,一定會當選為立法委員;他們的執事,也通常會當選當地的縣市議員。


從這些角度來看,我們才能夠理解,台灣的都市化,雖然已經逐漸跨越單一都市限制的條件,捷運、高鐵,將全台灣已經拴在一起。可是這些祭祀圈,才是具體落實的家鄉,一般常民生活起居,寄身託命的地方。在台灣的都市化,還沒有發展到美國的規模和程度時,這種祭祀圈界定的地方社會,可能是中國文化涵蓋區,少數還能發揮其功能的社會現象。美國的社會,地方區劃已經模糊了,一般的市民,基本上是個別零落的個人,存在無所寄託,心情孤單寂寞,生活也是無可依靠的。對於台灣目前還存在的現象,我們只能以將近黃昏的心情,欣賞無限的夕陽。


將無錫和台灣的社會比較,都屬於過去的,現在的中國正在由官方推動都市化,頗有揠苗助長的危險。台灣都市化,是從台灣工商業發展後,順潮而起的現象。這兩者,都會將中國文化的社會,引往美國式的都市大社會。上面的感慨,促使我們思考,在地方社會還沒有隱入歷史前,如何轉型,使得中國人移植了歐、美式大都會,其中芸芸眾生,還有一個可以安家落戶的地方小區,還有一個孩子們可以無所顧忌,在街上玩耍的地方,還有一個鄰里鄉長、互相救助、互相慰藉的地方。這些問題,我想值得我們大家共同思考,共同規劃。

許倬云:將台灣人聯繫在一起的不是捷運,而是祭祀圈



媽祖出巡祭祀活動


如果以聖和俗為區分,中國人的民間信仰系統,毋寧是以聖從俗:神明的系統,實際上就是政權管理的系統,一樣有套分工的制度。一般宗教超越的理念,在中國的民間信仰中,也還原於日常行為的模式;甚至於報應、輪迴等等觀念,在民間信仰之中,可能只是一個潛台詞,並非核心關懷。人和神之間的交流,基本上仍舊是人間之間的交易一樣,有承諾,也有還願,有祈求,也有報酬。於是,一般宗教中,神聖超越世俗的現象,在民間信仰之中並不顯著。在本章中,以無錫和台灣兩處民間信仰的廟會和出巡,作為例子比較,我們看見,這些信仰系統與小區的整合和營造,密切相關。而小區之內的共同生活體,發揮了許多功能;在一般的建制宗教之中,信仰關注生活的程度,反而不如這種廟會的深廣。民間信仰涵蓋的小區現象,真可以作為比較者,可能是前現代的歐美基督教會和天主教會,對於小區作為一個中心的團結力量。在近、現代中國,佛教、道教,很難具體組合台灣和無錫民間廟會如此深廣的祭祀圈,如此具體的世俗性。本文原標題《台灣的民俗信仰》


本文原標題為《台灣的民俗信仰》


【作者簡介】


許倬雲|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


【精華推薦】


·END·


大家∣思想流經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見 · 價值 · 美感


※本微信號內容均為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轉載將追究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聯繫ipress@foxmail.com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祝勇:顛沛半生,蘇東坡從來不失浪漫與尊嚴
成慶:書店衰落了,社會的整體精神很難提升
郭爍:偉大的異議者走了,美國最高法院要來個年輕人

TAG:騰訊·大家 |

您可能感興趣

許倬云: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許倬云:中國人的信仰和生死觀變化太大了
許倬云:《易經》成為經典,不是靠算命算得准
許倬云:傳統中醫為何不能算是科學
許倬云:周易思想對當代中國人有什麼用?
許倬云:中國文化中的自然、時空與人
許倬云:延續千年的中國人情社會
許倬云:中國的針灸與烹飪為什麼那麼獨特
專訪許倬云:二戰就是狹隘民族主義惹的禍
許倬云:為什麼中國人總要認祖歸宗
許倬云:「中國」概念與其經濟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