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王龍溪「致良知入悟三訣」的差錯與利弊

王龍溪「致良知入悟三訣」的差錯與利弊

王陽明先生的得意大弟子王龍溪說:補充釋其師門「致良知」嘗有入悟三種教法:


一、從知解而得者,謂之解悟,未離言詮。


二、從靜中而得者,謂之證悟,猶有待於境。

三、從人事練習而得者,忘言忘境,觸處逢源,愈搖蕩,愈凝寂,始為徹悟。


後人把這個「致良知入悟三種教法」進一步表達為:一、讀書學習理入,二、靜修省察觀入,三、事上磨練行入。


其實,從現代心理學理論中,我們可以知道,人是因果動物,人的行為,除了受本能支配之外,就是受認知意識支配,有什麼樣的認知就會產生什麼樣的意識,有什麼樣的意識就會產生什麼樣的動機,有什麼樣的動機就會有什麼樣的行為。


如果在因果邏輯起點上,一個因是被人認為是站不住腳的,人就不會有後續的行動或後續的行動一定不堅決並半途而廢。同樣,如果對因起點認知錯誤,必然導致人的行為錯誤。

所以,知,讀書學習理入,「明明德」知良知是「致良知」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行,事上磨行入是「致良知」必不可少的另一個環節。「知行合一」致良知,致=知+行,與「知」對應的另一半就是「行」。其一,「知」的目的是「行」;其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行」為目的的「知」必須從「行」中求。且,行,不只是一個「對行的知」問題,還是一個「對行的能」問題,其中這個「行的能力」比「對行的知」重要得多。其三,行,是積極心理暗示與積極潛意識養成性格與養成行為習慣必不可少的、也是最有效的環節。


靜坐,靜修省察觀入,是一種很有效的求知方法,更是一種積極心理暗示與積極潛意識養成性格與養成行為習慣的方法,但不是必不可少的環節。現實中,很多人並沒有靜修省察觀入,只有理入與行入,只要方法得當,同樣可以在理入與行入的過程在達到很好的積極心理暗示與積極潛意識養成性格與養成行為習慣效果。


靜坐,靜修省察觀入,在儒學中沒有這項專門功夫與學問,這項專門功夫與學問是佛教、道教的看家本領,因為佛、道兩教無須經世致用紅塵練心,有得是時間,缺得是事上磨的機會。而經世致用者,缺得是時間,有得是事上磨的機會。


所以,靜修省察觀入,是王龍溪後加入的自我體悟,是不能與陽明先生「致良知」「知行合一」之法並駕齊驅的第三方法。這一差別,我們在學習陽明良知心學時必須明辨。

白鹿洞陽明書院 皇甫金石2017年01月28春節初一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像盧梭一樣坦蕩
陽明心學中相信的力量
鑽研心學後 體會到前所未有的神妙
佛教是至善圓滿的生命教育

TAG:王陽明心學 |

您可能感興趣

鮑鵬山:沒有良知,知識也是野蠻的
梁啟超論王陽明:知行合一與致良知
自由、權利與良知,三個值得深思的故事
王陽明:致良知,修聖賢,養氣度!
致良知三部曲之「致真誠」
王陽明:堅信正義和良知 知行合一
知善知惡,是良知
我心中的致良知
《與黃勉之書》:致良知的功夫要義
滿族的良知與血質
朱乙夫的畫作與良知
呂后對張良知恩圖報,張良卻在辟穀絕食
養氣:良知與正義感的培養
王陽明心學的三大核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王陽明思想淺讀:知行合一致良知,萬物一體為大公
路正才能拜真:讓所犯之罪,喚醒人類文明的良知
靜能生慧——「致良知」研習札記十六
王陽明:有良知的你,並非一無是處
宗性法師:改變影響良知的不良情緒——中隨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