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靜能生慧——「致良知」研習札記十六

靜能生慧——「致良知」研習札記十六

正德十五年(1520)六月,陽明先生來到贛州,倫彥式曾前來問學,並讓弟弟以諒給先生寫信詢問「學無靜根,感物易動,處事多悔,如何?」。因此,陽明先生於1521年五月在白鹿洞書院給倫彥式回了這封信。通過反覆聽誦原文,看原文註解,無論是「主靜」,即聖人之道,安定於仁義中正,無欲故靜;還是「心齋坐忘」即通過特定的訓練,讓自己心境空明,能像氣那樣虛靜,以相待萬物;最終都是體認「大道」。忘卻肢體感受,去掉頭腦作意,令虛靜之心與大道合一。文章通篇都在論「靜」之道。對此,我深有同感,人生大智慧中定有一個「靜」字也。

道家言:"靈台清靜,靜能生定,定能智慧生。」佛家也說 "靜能生慧,慧能生智。"儒家亦認為「靜能生慧」。總之,儒家、佛家、道家都認為,「靜能生慧」,「靜能開悟」,「靜能正道」。如今,靜對很多人來說已經變成奢侈品了。環境不靜人心不靜生活更不平靜,其實生活越接近平靜,內心越絢爛。太過用力太過張揚的人和事,一定是虛張聲勢的。內心的安靜才能換來真正的安寧。真正的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讓生活處處皆有美景。

靜能生慧,靜是調節精神的法寶,可以沉澱浮躁、也可以過濾淺薄。如春日驕陽,夏日清風,秋日楓葉,冬日白雪,時時展示著生命的活力,卻從不肆意張揚。靜能生慧,但也需要非一般的定力。諸葛亮說:「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三國戰亂之期,諸葛亮如果沒有那種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修為,又何有後來的「未出茅廬而三分天下」六出祁山、七擒孟而獲千古留名。經常會聽到這樣的感嘆:生活節奏太快,精神和身心都會莫名其妙的疲憊。所以真正要做到靜以修身是很難的。因為安靜和淡定大部分是和孤獨緊密聯繫的,習慣了喧鬧熱烈的生活,誰又能承受鬧市中的寂寞和孤獨。

人生是一次沒有回程的旅行,起點和終點既已定好,就要有智慧做好命運的主人。所謂一憂一喜皆心火,一榮一枯皆眼塵,靜心看透炎涼事,千古不做夢裡人。讓心靜下來,在靜中做事,讓事合乎天理,合乎內心的良知,就是在靜中磨練,讓自己起心動念合乎人間正道。在靜中悟道。致良知就是治自己,治理私慾、懶惰、愚昧等各種負能量,在靜中感受生活大智慧,讓生活更美!

今日新學一個詞:

集義:猶積善。謂行事合乎道義。

《孟子·公孫丑上》:「其為氣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

朱熹 集註:「集義,猶言積善,蓋欲事事皆合於義也。」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 澄 問:『有人夜怕鬼者,奈何?』先生曰:『只是平日不能集義,而心有所慊,故怕。若素行合乎神明,何怕之有!』」

附本次學習學習原文:

24.答倫彥式書

【24.1】

往歲仙舟過贛,承不自滿足,執禮謙而下問懇,古所謂敏而好學,於吾彥式見之。別後連冗,不及以時奉問,極切馳想!近令弟過省,復承惠教,志道之篤,趨向之正,勤卷有加,淺薄何以當此?悚息悚息!

【24.2】

諭及「學無靜根,感物易動,處事多悔」,即是三言,尤是近時用工之實。仆罔所知識,何足以辱賢者之問!大抵三言者,病亦相因。惟學而別求靜根,故感物而懼其易動,感物而懼其易動,是故處事而多悔也。

心,無動靜者也。其靜也者,以言其體也;其動也者,以言其用也。故君子之學,無間於動靜。其靜也,常覺而未嘗無也,故常應;其動也,常定而未嘗有也,故常寂;常應常寂,動靜皆有事焉,是之謂集義。集義故能無祇悔,所謂動亦定,靜亦定者也。

心一而已。靜,其體也,而復求靜根焉,是撓其體也;動,其用也,而懼其易動焉,是廢其用也。故求靜之心即動也,惡動之心非靜也,是之謂動亦動,靜亦動,將迎起伏,相尋於無窮矣。

故循理之謂靜,從欲之謂動。欲也者,非必聲色貨利外誘也,有心之私皆欲也。故循理焉,雖酬酢萬變,皆靜也。濂溪所謂「主靜」,無欲之謂也,是謂集義者也。從欲焉,雖心齊坐忘,亦動也。告子之強制正助之謂也,是外義者也。

【24.3】

雖然,仆蓋從事於此而未之能焉,聊為賢者陳其所見云爾。以為何如?便間示知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文教育人商南花 的精彩文章:

TAG:新文教育人商南花 |

您可能感興趣

陽明先生一生思想的精髓—「致良知」
四首詩讀懂「良知」
怎麼從生活小事致良知
致良知與幸福感
第一性原理與致良知
王陽明「致良知」思想的三重內涵
知行合一?致良知,讓人生華美綻放
致知與致良知的辨析
教育者,要喚醒學生尊重生命的良知
人生如茶,品的是良知
良知本體 真正的長生不老丹
《知行合一王陽明》之「致良知」
王陽明:人生導師是良知
王陽明的致良知,他說他的「致良知」能代表一切!這是真的么?
「知行合一」,是「致良知」
做實現良知幼教夢的正能量傳遞者
喚醒良知 激活能量
教育的最高境界 是喚醒孩子尊重生命的良知
王陽明心法精髓——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我不是葯神》 ——敬畏生命 遵從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