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二戰中北非戰役:盟國曾因為丘吉爾的「巴爾幹戰略」喪失整個北非

二戰中北非戰役:盟國曾因為丘吉爾的「巴爾幹戰略」喪失整個北非


二戰中北非戰役:盟國曾因為丘吉爾的「巴爾幹戰略」喪失整個北非



圖示:1942年8月19日,西部沙漠,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訪問中東期間來到阿拉曼地區

北非局勢錯綜複雜


1940年,希特勒發動的「閃擊戰」摧垮了號稱擁有「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並將大英帝國的遠征軍驅離了歐洲大陸。


勝利之後的德國人,對於下一步的戰略選擇在高層中曾經產生了巨大的分歧。德國海軍元帥雷德爾向希特勒建議德國的戰略重心應該轉向地中海,他認為這裡是大英帝國最薄弱的一環。如果德國人控制了地中海,就可以輕易的征服了北非以及中東,取得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那麼大英帝國將會徹底崩潰。但是,希特勒認為只有征服英國本土才能迫使英國投降,征服中東根本不足以讓英國人屈服。所以,希特勒拒絕了雷德爾的「南下戰略」,而是專心的準備在歐洲準備著自己東征西討的「偉業」。


地中海和北非,對於希特來說或許只是「雞肋」,但是對於希特勒的盟友墨索里尼來說卻是一塊「香餑餑」。義大利的獨裁者雖然一心想要恢復羅馬帝國的輝煌,要「將地中海變成義大利內陸湖」。但是羸弱的國力,讓他不敢輕易挑釁在北非擁有巨大利益的英國和法國。如今,當德國人在西線獲得巨大勝利之後,他也看到了趁火打劫的機會。當時的義大利,在北非擁有50萬裝備精良的部隊,在衣索比亞和厄利垂亞也有20萬左右的部隊。義大利在非洲,不僅在軍隊數量上擁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在技術兵器上也是處於絕對的優勢。墨索里尼認為,一旦他的軍隊在非洲發起攻擊,那麼將會輕而易舉的從英國人手裡奪取北非乃至整個非洲。

因為,他的對手——英國人——在北非的軍隊僅僅只有五萬多人,而且被德國死死的壓制在英倫三島上。雖然,丘吉爾的戰時內閣決議「把能夠從本土決定性戰鬥中節省出來的一切人力、物力用於所有防禦埃及的敵人」,想要實施對北非英軍的援助卻是困難重重。一方面,英國本土面臨德國人的入侵,人力、物力的使用已達到一種極限,根本無法抽調力量去援助遙遠的北非。雖然,從敦刻爾克撤退回來33萬大軍,但是這支幾乎丟掉了所有裝備的軍隊,不可能赤手空拳的去援助北非。另一方面,由於歐洲大陸基本被希特勒的納粹德國所佔據,英國的軍事運輸船隊想要通過地中海對北非進行援助必將面臨空襲的危險,如果選擇繞道好望角進行援助對於北非的英軍無疑於「畫餅充饑」。


當然,英國人曾經的盟友法國,在北非依然保持著強大軍事存在。在北非的法國軍隊,人數眾多,裝備精良,但是他們受到了維希政權的控制。這個屈服於德國的傀儡政權,或許不會主動讓自己的軍隊向英國人發動攻擊,更不會讓他們去協助英國人作戰。


孤立無援,強敵壓境,北非的英軍沒有被嚇倒,也沒有向法西斯屈服,他們選擇用戰鬥捍衛大英帝國和他們軍人的榮譽。



二戰中北非戰役:盟國曾因為丘吉爾的「巴爾幹戰略」喪失整個北非


艱苦的拉鋸戰


1940年6月中旬,英軍第7騎兵團、第11騎兵團和第60來複槍旅就開始對義大利軍隊發起小規模的襲擊。雖然這幾次襲擊的戰果看上去並不是那麼輝煌,但是卻極大的提高了英軍的士氣,因為他們明白在與義大利人的對決中,他們必將成為沙漠的主人。


英國人屢屢偷襲得手,絲毫沒有讓義大利人警醒,認為自己擁有兵力優勢的他們在9月13日才慢慢騰騰的集結好6個師近8萬人的兵力。與行動緩慢的義大利人相比,英國人迅速完成了軍隊的集結完畢,雖然他們只有3萬人。但是英軍在中東軍總司令韋維爾將軍憑藉275輛戰車,毅然向8萬義大利軍隊發起了主動攻擊。或許出乎所有人的預料,英國陸軍的攻擊出奇的順利,尤其是英軍的50輛重型坦克讓義大利人的防禦武器幾乎形同虛設。一場原本應該及其慘烈的廝殺,變成了英軍的武裝大接管和義大利人的潰散。到了1941年2月,英國軍隊已經逼近的黎波里,將義大利軍隊趕出非洲指日可待。


但是,就在的黎波里的道路已經向英國人敞開之時,阻攔英軍進軍步伐的人居然是他們的首相丘吉爾。對於地中海利益過度關注的丘吉爾,看到義大利人的慘敗後,認為自己可以通過地中海向巴爾幹半島發起一次進攻,這樣的進攻必然會對德國造成致命打打擊。於是,他命令前線的韋維爾將軍停止進攻,並將全部力量調集起來準備參與希臘作戰。並將北非英軍的大部分作戰飛機和5萬軍隊,調往了希臘。只可惜,這5萬英軍在希臘遭到了滅頂之災,幾乎全軍覆沒於那個歐洲文明的發源地,僅僅被俘人員就達到了12000人。丘吉爾的的戰略短視,不僅讓英軍士兵在希臘白白流血犧牲,更險些讓英國徹底失去北非。


就在英國人為丘吉爾的「巴爾幹戰略」忙亂之時,已經對自己的軍隊和將軍們失望之極的墨索里尼,將挽救自己在北非命運的希望完全寄希望於自己的盟友希特勒。對於自己盟友的求援,希特勒雖然對於北非和地中海的利益很不關注,但是又必須給自己的盟友一些「力所能及」的支援。於是,在但是德國陸軍中,還屬於年輕將領的隆美爾得到了希特勒的青睞,讓他率領兩個師的「非洲軍團」加入了北非戰團。

隆美爾和他的非洲軍團來了,在北非英軍主力卻被調往了希臘,此消彼長。軸心國在北非戰場望風披靡的局面,眨眼間就被扭轉。雖然隆美爾的兵力雖然處於劣勢,在坦克和火炮上也不佔優,但是德國人卻佔據著空中優勢。英國人雖然表面看來在裝甲戰車的數量上擁有壓倒性的優勢,但是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俘獲的義大利人的坦克,因為英軍在戰爭的損耗無法得到補充,不得不用這些磨損的已經很厲害的義大利貨來填充自己的裝甲師。所以,當隆美爾指揮德軍在戰機的掩護下發起反擊式,英國軍隊的坦克部隊就因為一系列的機械故障和燃油耗盡等問題損失大部。


僅僅兩周時間,英軍在隆美爾的攻擊下就不得不向後撤退了600多英里,僅僅在托卜魯克保留了最後的據點。隆美爾的勝利不僅讓英國人顏面盡失,甚至讓墨索里尼也開始擔憂隆美爾的孤軍冒進是否會招致滅頂之災。同時,正在全力準備對蘇聯作戰的德國統帥部也開始擔心,由於無暇顧及北非戰場,隆美爾的補給將無法保障。但是,得到希特勒的支持的隆美爾還是展開了新的攻勢,希望一舉解決托卜魯克,解決未來作戰中的後顧之憂。英軍為了挽回敗局,也為了解救在托卜魯克固守的那支部隊,也開始組織力量發起反擊。結果雙方圍繞托卜魯克展開一系列的拉鋸戰。在這一輪較量中,英國人的兵力居於絕對優勢,技術裝備也佔據壓倒性優勢,但是德國人的88炮卻讓英軍的攻擊無功而返。


英國人的失敗,讓丘吉爾受到了極大的刺激。為此,他先是撤掉了曾經在北非立下赫赫戰功的韋維爾將軍的職務,由奧金萊克爵士負責指揮北非英軍。在為奧金萊克調集了大量的援軍和技術裝備後,這位脾氣略顯暴躁的首相開始不斷催促下,1941年他發起新一輪的攻擊。雖然,奧金萊克也認為沒有完成足夠的戰爭準備,但是面對首相的催促不得不發動了新一輪攻擊。由於英軍將領們中的絕大多數對於指揮裝甲軍團作戰十分陌生,結果造成了英軍逐次將裝甲部隊投入到戰場。這樣一來,英軍原有的技術裝備方面數量上的優勢被大大抵消,隆美爾利用有限卻非常集中的裝甲兵團和先進反坦克炮對英軍形成了致命打擊。不過,當這次戰役結束後,德國人還是在英國人的打擊下「傷痕纍纍」,不得不停止進攻。甚至有33000軸心國人員被俘,而英國人損失的人員不到軸心國的一半。但是軸心國成員中被俘的絕大多數是義大利人,德國人只有少量的文職人員被俘,英軍則損失了大量的征戰多年的老兵。更為致命的是,英軍的坦克損失要遠遠高於軸心國。


於是,雙方之間在1941年底到1942年初形成一個短暫的「停火」時期。藉此機會,雙方開始重新集結兵力準備再戰。相對於掌握地中海制海權和制空權的英國人,可以輕易調配資源和兵力,隆美爾獲得的支援只能說聊勝於無。但是,這次隆美爾終於獲得的相較以往老式坦克優秀得多的3號坦克,於是隆美爾再一次搶先發起了攻擊。憑藉3號坦克厚達50毫米的裝甲,以及在北非作戰經驗豐富的老兵,德軍在戰場上不斷突破英軍的防線,幾乎可以說是摧枯拉朽。


二戰中北非戰役:盟國曾因為丘吉爾的「巴爾幹戰略」喪失整個北非



丘吉爾點燃「火炬」


1942年6月,隆美爾和他的「非洲軍團」在北非戰場取得了一系列得勝利之後,已經逼近了開羅和蘇伊士運河。


戰場的勝利為隆美爾帶來了陸軍元帥的軍銜。但是,元帥的權杖無法改變非洲軍團面臨的殘酷現實,那就是前一階段的作戰已經讓非洲軍團的武器彈藥、技術裝備和燃料消耗殆盡,兵力的使用也達到極限。此時,被勝利沖昏頭腦的「沙漠之狐」放言,如果可以得到足夠補充,只需10天就能攻下開羅。對於自己愛將的建議,希特勒極力支持,甚至不顧來自德國參謀部和盟友墨索里尼的反對。可是,希特勒的支持不過是一道攻擊命令,還有1個德國傘兵旅和1個義大利傘兵師,以及區區1.3萬噸的物資,這對於已經進入「物資戰爭」的非洲軍團來說不過是杯水車薪。


可是,當缺乏補給,已是強弩之末的非洲軍團在1942年7月1日進至阿拉曼之時,仍然引起了英國人的恐慌。駐守在亞歷山大港的英國艦隊通過蘇伊士運河退到了紅海海域,在開羅的英國軍政機關開始焚燒各種文件,有人戲稱這一天是「紙灰星期三」(1942年7月1日是星期三),驚慌失措的開羅百姓也紛紛撤出開羅。全世界的輿論認為英國人即將輸掉了在北非的戰爭,失去埃及以及中東。以倔強和不輕易屈服而著稱的英國首相丘吉爾,也宣稱北非的英國第八集團軍陷入了絕境。


丘吉爾如此示弱,並非是對戰局失去了希望,而是他正處在「最困難」的時期。一方面,北非的軍事失利,讓他憂心忡忡。另一方面,他還必須面臨來自美國和蘇聯的壓力。早在1941年9月,斯大林就向自己的美英盟友提出在西歐開闢第二戰場的建議,對德國實施戰略夾攻的要求。到了1942年5月,由於蘇聯戰事吃緊,斯大林再一次提出了開闢第二戰場的建議。美國軍方也認為,已經捲入戰爭的美國應該集中全力向希特勒的「歐洲堡壘」發動進攻。他們甚至還威脅,如果英國不願意在1942年在法國登陸對歐洲大陸發起攻勢,美軍就將離開歐洲戰場,集中力量去太平洋戰場消滅日本人。


但是,丘吉爾堅持他的巴爾幹戰略,認為從地中海開闢歐洲的第二戰場要比橫渡英吉利海峽在法國海岸登陸要容易的多。為了執行這一戰略規劃,已經掌握地中海制海權的盟軍就必須控制北非。在控制北非以後,可以利用北非為跳板,向義大利以及巴爾幹半島發起攻擊。當然,丘吉爾如此重視地中海和北非,還因為這裡可以縮短英國從大西洋經蘇伊士運河向印度洋進行的運輸線,幫幫助英美每年減少100萬噸的商船噸位。所以,為了保證英國不必在1942年將有限的兵力投入到反攻歐洲大陸的作戰中,丘吉爾需要一場「苦情戲」來消除蘇聯的壓力,換取美國總統羅斯福的支持。英軍在北非的失敗,為丘吉爾向羅斯福總統求援提供了一個契機。


羅斯福總統當然不能坐視因為開羅陷落,而導致大英帝國的崩潰,所以他同意美軍在北登陸,挽救北非「不可收拾」的局勢。在獲得羅斯總統的支持後,丘吉爾提議在北非登陸作戰代號為「火炬」,並由美國將軍出任此次作戰的總指揮。丘吉爾的向美國軍方的示好和妥協,沒有換來美國軍方的好感,美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和海軍部長金上將依然持反對意見。於是,英國在在1942年8月派遣5000名加拿大士兵發動了「迪厄普突襲」。結果,3369名加拿大官兵的鮮血,證明了1942年在法國登陸開闢歐洲第二戰場存在極大的風險。


美國軍方只能接受「現實」,委派艾森豪威爾出任「火炬」行動的統帥。但是,美英雙方在登陸地點的選擇,登陸日期依然分歧巨大。英國希望美軍能在1942年10月7日,在非洲北岸實施登陸,然後直撲突尼西亞,對隆美爾的非洲軍團進行夾擊。但是,美國軍方認為,登陸的準備工作需要一定的時間來完成,所以艾森豪威爾決定登陸日期為11月8日。同時,為了避免引起德國人的警覺,登陸地點選在了卡薩布蘭卡。英國人同意了登陸時間,卻堅決反對美國人選擇的登陸點,因為卡薩布蘭卡與突尼西亞相隔千里,在這裡登陸對於危機重重的埃及來說,可謂是遠水解不了近渴。經過爭論之後,美英雙方達成妥協,雙方共集結10萬大軍,調集了258艘各型船隻在三個不同地域實施登陸,美軍在卡薩布蘭卡和奧蘭進行登陸,美英聯軍則在阿爾及利亞實施登陸。


丘吉爾點燃的「火炬」,沒有開闢歐洲第二戰場,卻成功的將隆美爾的「北非軍團」置於死地。



二戰中北非戰役:盟國曾因為丘吉爾的「巴爾幹戰略」喪失整個北非



阿拉曼戰役


盟軍的設想是,在北非進行登陸作戰的部隊由西向東發動攻擊,在埃及的英國軍隊則從西向東發動攻勢。東西夾擊,形成一把「鐵鉗」,將隆美爾和他的非洲軍團圍殲在利比亞,從而肅清北非的軸心國勢力。


想要完成這一計劃,首先就是英國人要穩定埃及的戰局。為此,英國向埃及派遣援軍和運輸物資。在得到大量援助後,英軍在奧金萊克的指揮下發動了一系列的反攻。隆美爾的進攻停止了,德國人被擋在距離尼羅河三角洲60英里的地方轉入了防禦。但是英軍的損失慘重,也沒能收復失地。極度不滿的丘吉爾前往開羅改組了英國中東軍司令部,由亞歷山大接替屢戰屢敗的奧金萊克出任總司令,並將第八集團軍的指揮權則交給了當時還是中將的蒙哥馬利。


急切盼望英軍反攻的丘吉爾,希望英軍立即發起攻擊,但是這個以倔強著稱的老頭遭到了更為固執的反對。不論是亞歷山大還是蒙哥馬利,都堅持在英軍沒有準備好之前不會發動反擊。經過多番「爭吵」,丘吉爾不得不同意了延期反擊的計劃。蒙哥馬利在這段時間竭盡所能的集結部隊,補充技術兵器,儲存戰備物資。兩個月的時間,蒙哥馬利組織起了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兵力達到10個師又4個旅共23萬人,坦克1440輛,火炮2311門和戰機1500架。而他的對手隆美爾,雖然也號稱擁有12個師又1個旅,但是人員裝備都沒有及時得到補充,兵力不過8萬人左右,坦克只有540輛,各型火炮1219門,戰機350架。英軍不僅在軍隊數量上處於絕對優勢,在技術裝備的數量上和質量上也是居於壓倒性的優勢。英軍反擊的時機成熟了,蒙哥馬利決定以第30軍為主攻部隊從右翼發起攻擊,並以第10軍的3個裝甲師作為第二梯隊,隨時準備投入右翼的戰鬥;而第13軍的部隊在在左翼發起策應攻擊,牽制德國兵力;在突破非洲敵人防禦後,補給敵人喘息機會繼續向西追擊,直至解放利比亞全境。


1942年10月20日,英軍的反攻開始了。掌握空中優勢的英軍對軸心國的機場、補給線、軍隊的集結地進行了持續三天的轟炸,當英軍的空中打擊逐漸減弱之時,地面部隊的進攻開始了。10月23日夜,英軍用1000多門火炮對軸心國的軍隊實施了20分鐘的火力打擊。可惜火炮壓制並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當英國人的步兵發起攻擊時,遭到了德軍頑強的抵抗。經過一天的激戰除了在德軍的防線上打入一個「楔子」外,再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英國人的進攻被阻止了。隆美爾沒有力量對英國人進行反擊,只得依靠完善的防禦工事和反坦克炮不斷消耗英軍的力量,希望能迫使英國人放棄進攻。可以說,隆美爾的戰術是成功的,膠著的佔據讓蒙哥馬利數次更改作戰計劃,進展不順讓身處倫敦的丘吉爾感到焦慮。但是,損失慘重英軍依然可以重新集結力量投入進攻,隆美爾卻沒有可以隨意調動的戰略預備隊了。到了11月2日,在抗擊了英軍新一輪的攻擊後,隆美爾的兩個裝甲師僅僅剩下不到30輛坦克和2000餘人。此時,蒙哥馬利還擁有600多輛坦克,他沒有給隆美爾任何喘息的機會,持續不斷發起攻擊。終於,在11月4日英軍從德軍和義大利軍隊的結合部打開了突破口,英軍的三個裝甲師迅速通過突破口並不斷擴大戰果。不過,行事謹慎的英軍浪費了切斷德軍的退路,活捉隆美爾的機會。讓隆美爾成功的擺脫英軍的追擊,逃到布埃拉特重新部署防禦,以期「捲土重來」的機會。



二戰中北非戰役:盟國曾因為丘吉爾的「巴爾幹戰略」喪失整個北非



把自由的「火炬」送入北非


10月24日,就在英軍地面部隊向德軍防線發起攻擊的第二天,美軍的兩棲登陸部隊已經從美國的港口開始出發,幾天後英軍港口的運兵船也開始揚帆起航,向各自不同的登陸地點前進。


為了完成這次登陸作戰,英美聯軍先期投入了10萬軍隊,編成了東、中、西三個編隊。其中,在卡薩布蘭卡地域登陸使用的部隊為美軍達到3.5萬,在奧蘭地域登陸使用的部隊為3.9萬美軍,在阿爾及爾地域登陸的部隊為2.3萬英軍和1萬美軍。


此時,即將進行登陸的盟軍所面臨的第一個對手是20萬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法國軍隊,屬於法國維希政權的軍隊。這支曾經與英國作為盟友並肩在歐洲大陸作戰的軍隊,這支曾經被譽為歐洲大陸最強大陸軍的軍隊,此時面臨的是最為尷尬的境地。他們的任務是守衛法蘭西的海外殖民地,絕不允許任何外部勢力去損壞法國的海外利益。但是,他們同樣痛恨納粹政權,所以不願意為德國人作戰,高傲的法國人不願意承擔「德奸」的千古罵名。為了勸說這支軍心動搖,不知為誰而戰的維希政權軍隊,美國人在10月27日就派出了聯絡人員,並取得了法軍保持中立的承諾。


當然,取得法軍的承諾只是保證整個戰役成功的第一步,這支龐大的兩棲登陸艦隊還需要保證在數十天的海上行駛的安全。為此,英美兩軍都制定了嚴格的保密工作。但是,當盟軍的船隊在經過直布羅陀海峽時,德國人和義大利人還是發現了這支龐大的兩棲登陸艦隊。值得慶幸的是,軸心國的海軍羸弱的實力,無法奈何這登陸艦隊的護航軍艦,而擁有一定實力的法國維希政權的海軍又作壁上觀。再加上,軸心國害怕遭到盟軍的空中打擊,同時德國對盟軍登陸地點的判斷出現了嚴重失誤。盟軍的兩棲艦隊居然沒有受到任何干擾,在11月7日順利到達了預定的登陸地點。


接下來的任務似乎,就要簡單多了。11月8日,英美聯軍開始在三個登陸地點開始登陸作戰。由於事前的周密準備,英美聯軍的登陸更像一次武裝演習,甚至美軍的參戰部隊都被要求在登陸時不要向法國射擊,以免招來不必要的抵抗,所以登陸行動出奇的順利。當然,還是有法軍會象徵性的進行了抵抗。在奧蘭登陸區域,法國岸炮部隊進行了象徵性的反擊,造成了英國兩艘護衛艦的損失,傷亡600餘人。但是,當盟軍進行反制之後,法國人很快就放棄了抵抗,並與盟軍達成了和平協議,法軍承諾將將保持中立不再對盟軍進行武力抵抗。最終,盟軍用了6天時間,傷亡2200餘人的代價完成了在北非的登陸。


就在北非局勢即將無法逆轉之時,以往對北非和地中海戰略並不關注的希特勒,態度卻突然發生了180度的大轉變,決定繼續守住軸心國在北非最後的佔領地——突尼西亞。或許是他終於明白地中海的重要,或許是法國人棄抵抗刺激了他。他命令德國的機械化部隊進入法國南部,並利用空中運輸將大量武器、人員和物資投入到北非戰場。到了11月,1.5萬德國人和9千義大利人,還有100輛坦克運到北非,組成了「內格林」戰役集群。


但是,讓希特勒沒想到的是,他入侵法國南部的行動,刺激了那些還在北非宣布中立的法國軍人,他們選擇加入了北非的盟軍對德國作戰。自此,登陸的盟軍可以放心大膽的向西進行攻擊,不僅可以通過海運毫無顧忌的運輸援兵和補充物資,還得到了20萬法國軍隊的支持。到了12月1日在北非的盟軍已經達到了45萬餘人,其中英美聯軍有25萬餘人。這支盟軍與在阿拉曼戰役獲勝後繼續向西發動進攻盟軍,形成了一把巨大的鐵鉗,將北非的軸心國軍隊死死的夾在突尼西亞。



二戰中北非戰役:盟國曾因為丘吉爾的「巴爾幹戰略」喪失整個北非



北非解放


1941年11月17日,英軍第78師來到了突尼西亞。他們所面臨的德軍,不過是一個擁有第90軍這個空頭番號的3000名德國步兵。


但是,最先發起攻擊的居然是這支德國軍隊,他們希望用自己的勇氣來掩蓋自己在裝備和兵力方面的弱點。結果,無心戀戰的法軍在德國人攻擊下,心理防線首先崩潰,將自己的防禦陣地遺失殆盡。而英軍78師則的安德森將軍則以「完成兵力集結」為借口,浪費了援助法軍並反擊德軍的良機。到了英軍準備開始所謂的突尼西亞攻勢時,德軍不僅建立了完善的防禦體系,也重新補充了近三倍的兵力。安德森將軍對於完成對突尼西亞的進攻產生了懷疑,為此艾森豪威爾不得不再次增派部隊從700英里外的奧蘭前來支援。獲得支援後,英軍兵分三路開始了進攻。作戰開始後,英軍的進展還比較順利。但是當德國人的轟炸機不斷騷擾之時,盟軍在11月27日決定暫時停止攻擊。


盟軍的暫停,卻給了德軍足夠的喘息之機。12月1日,內格林組織了40輛坦克進行反擊。雖然,兵力顯得極為單薄,但是其中兩輛全新的虎式坦克為核心的裝甲集群卻完成了一次對於邁傑爾柯達的迂迴行動。這次成功的行動,幾乎摧毀了美國第一裝甲師的B戰鬥群,這個戰鬥群在攻擊下僅僅剩下44兩坦克。德國人的勝利,讓他們有了足夠的時間去調集軍力。到12月中旬,德國人已經向突尼西亞派遣了1.5萬人,但是戰鬥部隊很少,其中1萬多人是基地行政人員。不過,對於北非的的德軍來說,與援兵同時抵達的80輛坦克更有價值。雖然,德國人獲得了支援,但是盟軍依然佔據優勢,盟軍的戰鬥部隊多達4萬人。只可惜,傾盆大雨讓聯軍不得不放棄了新一輪攻擊的計劃。


戰爭停頓了。盟國之間的爭吵又一次爆發,蘇聯政府一直催促英美儘早結束北非戰事,然後在歐洲開展第二戰場,以便緩解蘇聯承受的戰爭壓力。而英美兩國也一直在為新的攻勢不斷進行調整。希特勒再次抓住這一機遇向北非戰場運輸援兵。從1941年11月到1943年1月,希特勒將11萬餘人運到了北非,其中10萬餘人投入到了突尼西亞方向作戰,其中德國人為7.4萬,義大利人為2.6萬,另有200餘輛坦克,其中包括12輛虎式坦克。雖然,軸心國不論在兵力和技術裝備上依然處於絕對里的劣勢,但是軸心國具有內線作戰的優勢,可以集中力量來應對來自東西兩個方向的盟軍攻擊。


終於,戰火在停止了近一個月後再次爆發。1943年1月中旬,蒙哥馬利依靠著450輛坦克率先開始了新一輪進攻。面對蒙哥馬利的進攻,應該說面對盟軍巨大的物資優勢,只有36輛坦克的隆美爾沒有進行無畏的抵抗,開始大踏步的進行戰略收縮和後退。到了1月23日拂曉,蒙哥馬利兵不血刃的攻佔了的黎波里。但是,隆美爾的主力並沒有受到多大損失,他們也安全的退到了突尼西亞邊境的「馬雷特防線」。


為了防止隆美爾與到突尼西亞增援的德國第五坦克集團軍匯合,盟軍在2月初發起了攻擊。盟軍希望集中英軍第8集團軍和美軍第2軍,全殲隆美爾。第8集團軍則負責從正面進攻,美軍從右翼發起攻擊切斷在「馬雷特防線」德軍的向北撤退之路。可惜,作戰經驗不足的美軍,剛剛出發就遭到了德軍的反擊被迫退回到出去地域。到了2月中旬,德軍集中兵力再一次對於美第2軍發起攻擊。德國人的攻擊取得了極大的戰果,突進了150公里,不僅擊潰美軍一個裝甲師,造成美軍大量有生力量的損失,進而威脅到美軍在機場。盟軍不得不調集大量航空兵和裝甲部隊來阻止德國人的攻勢。最終,在3月3日才迫使德國人退回到了原出發陣地。


這一輪的進攻,雖然讓盟軍手忙腳亂。但是,德國人也耗盡了最後的銳氣。到了3月17日,盟軍再一次對北非的軸心國發起攻擊時,軸心國再也沒有足夠的力量進行反擊。雖然,負隅頑抗的軸心國軍隊在局部戰場能遲滯盟軍的進攻,但是這種遲滯只是讓自己的喪鐘晚一些敲響罷了。3月27日,英軍第10裝甲軍繞過了「馬雷特防線」,對整個軸心國軍隊側翼形成了威脅,軸心國軍隊不得不向北撤退。由於軸心國後衛作戰組織得力,盟軍的攻擊決心略顯猶豫,所以軸心國軍隊退到了突尼西亞東北的三角區域,繼續抵抗。


4月20日,盟軍開始了對北非軸心國軍隊的最後一戰。但是在邁傑茲-巴卜一線狹長的正面戰線上,盟軍在兩周時間內沒有取得任何突破性進展。但是由於掌握著3000-架戰機、1100輛坦克、2000門火炮的盟軍最終還是砸開了軸心國的防線。5月13日,軸心國在北非的軍隊再無力抵抗盟軍進攻,宣布投降。由於,軸心國軍隊缺少有效的撤退工具,所以,24萬軸心國軍隊成為了盟軍的俘虜。



二戰中北非戰役:盟國曾因為丘吉爾的「巴爾幹戰略」喪失整個北非



尾聲


從1940年6月到1943年5月,圍繞北非盟國與軸心國展開了一系列廝殺。


軍人們在戰場上展現出的勇氣、智慧,在政治家們的嚴重不過是達到某種目地的工具。丘吉爾為了自己的巴爾幹戰略,是盟軍取得北非作戰勝利的重要原因。但是正是由於他對巴爾幹戰略過於重視,險些讓盟軍在北非遭受滅頂之災。


與丘吉爾相反,希特勒對於北非的和地中海的認識,前後差距如此之大。很難想像,如果希特勒在1940年就重視地中海和北非,那麼二戰的戰局是否會就此改變呢?是大英帝國投降,還是美國提前參戰,這都是假設。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在北非作戰後期,希特勒對於北非不是那麼的熱衷,就不會將大量的人力、物力調往北非,也不會有24萬軸心國官兵被俘。那麼,這支力量將會對盟軍最終取得勝利增添極大的麻煩。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戰 的精彩文章:

二戰德軍名將全是他的部下,堪稱國防軍之父,卻鮮為人知
二戰時期,日本的32個男人和1個女人被困在荒島,結果如何?
二戰後,納粹藏起來的寶藏都在哪,有個也許在中國
二戰時,蘇聯人為何談「德」色變?就因為德軍幹了這個
二戰時期最厲害的女人 一年獵殺309名德國士兵

TAG:二戰 |

您可能感興趣

「閃電伯爵」曼施坦、他無疑是二戰德國最強戰略家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二戰日本從戰略優勢走向劣勢的轉折點
澳大利亞的戰略災難?澳媒臆測中國正在打一場爭奪東南亞新戰役!
紅色空軍的戰略運輸利器:伊爾-76征戰四方很傳奇
伊拉克安全部隊重新奪回戰略性的舊摩蘇爾地區
今日亞洲|與俄合作受阻 特朗普全球戰略遭挑戰?
中國戰略思想史:魏晉南北朝中國戰略思想的黑暗時期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五十六課
俄羅斯亞太經濟戰略:莫斯科和北京的角度
中國軍售連失四單與巴基斯坦的國防戰略轉型
喬良:從南海仲裁和「薩德」部署看美國對華戰略圖謀
中國戰略思想史:漢代文人戰略家賈誼、晁錯、桑弘羊、劉安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五十四課
中國與紐西蘭舉行兩軍第八次戰略對話
《敦刻爾克》竟緣於希特勒的戰略失誤
英國智庫稱巴基斯坦的軍事戰略轉向俄羅斯
二戰聖克魯斯海峽之戰:日本海航打贏了航母對決,輸掉了戰略!
俄國防部稱IS向代爾祖爾大舉增兵:後者正遭受戰略失敗
俄羅斯全球戰略第一步:喚醒亞太軍事基地與美爭奪「大哥」寶座
敦刻爾克大撤退:整體戰略失敗下的一次戰術勝利
杜特爾特第一年:戰略過山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