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以人為本 尊道貴德:論老子文化生產觀的理論向度與時代意義

以人為本 尊道貴德:論老子文化生產觀的理論向度與時代意義

本文借鑒文化產業的理論框架,開創性地提出老子的文化生產觀問題,主要圍繞誰來生產文化、生產什麼文化、怎樣生產文化三個方面展開論述。


作者簡介


王乃考,男,漢族,副教授,現供職於廈門大學嘉庚學院,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訪問學者,主持、參與教育部各類課題多項。

摘要


老子思想博大精深,歷久彌新。本文借鑒文化產業的理論框架,開創性地提出老子的文化生產觀問題,主要圍繞誰來生產文化、生產什麼文化、怎樣生產文化三個方面展開論述。最後結合當下資本主義文化生產的矛盾性,希望用中國傳統精神建構我國文化產業思想體系,尤其可以借鑒老子的文化生產觀的指導,引導中國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在「以人為本,尊道貴德」的原則下健康有序發展。


一、概念界定與研究意義


(一)文化

以人為本 尊道貴德:論老子文化生產觀的理論向度與時代意義



文化是什麼?(資料圖)


要想了解文化產業是什麼,就要首先明白文化是什麼?文化這個概念可大可小,眾口不一,在不同的領域與場合都有不同的意。有的理解我等同於知識或學歷,比如一個老農指著一個大學生說:「你看,人家有文化。」有的理解幾乎等同於文學和藝術,把時尚、餐飲、運動、廣告、雜誌和日產生活等忽略不計,導致發展文化事業時過於單一。有的「將文化理解為一種意識形態,是對外部物質條件的反映和對階級利益的表達。」這種觀點似乎有不少道理,但也可能會引起較大的思想矛盾和文化鬥爭,更不可能在這樣的觀念下搞一個全社會各階層認同的文化產業。


後來,文化研究者更傾向於把文化理解為「一種整體生活方式」、「一種普通的生活方式」,「所謂一種文化,它指的是某個人類群體獨特的生活方式,他們整套生存式樣。」雷蒙德·威廉姆斯認為,文化是指某個時期一個民族、一個團體或人類總體的特定生活方式。現在總體看來,較為合理的認識還是把文化視為人們的生活方式及其體現的精神價值,即人們怎樣生活,期待什麼樣的生活,認為什麼樣的生活才是有意義的。本文是在這樣一個文化概念基礎上展開論述的。

(二)文化生產


「產業是一種有組織的勞動,其實質是生產。」所以,要理解文化產業,還要明白文化由誰生產。「生產就是藉助腦力勞動或體力勞動用工具(或符號)創造各種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根據這樣一個推理,文化生產就是創造與加工文化內容的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只有我們明白了文化由哪些人生產,我們才能更準確地理解文化產業的內涵與外延。文化生產不是近代才出現的,它是伴隨著人們開始思考與實踐「怎樣生活、怎麼更好地生活」這些日常問題就開始了的。這不是我一個人的說法,例如趙月枝教授也強調過:「中國的街區公共場地上自娛自樂的 『票友』們和下棋的退休老人們也是文化生產者。雖然他們的文化生產不是國民經濟統計表上文化產業的一部分,對GDP沒有直接貢獻,但是,正是他們的活動使生活方式豐富而多樣。」


(三)文化生產觀


這裡所說的文化生產觀,是指關於文化生產的認識與理念。文化產業是近現代工業化生產影響下的產物。老子所生活的時代,沒有現代文化產業,但有文化生產。老子思想體系中,多處提到了誰生產文化、怎麼生產文化、生產什麼文化等文化生產觀。而這個重要問題,長期被學界忽略了。


(四)研究問題與意義

文化工業( Culture Industry),是被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的對象,也是我國七八十年代文藝理論界批評的對象。但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影響,文化的工業化生產越來越成為一種重要的文化生產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解放與發展了文化生產力。因此,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後,世界多個國家逐漸對文化工業有了正面意義上的理解,制定了積極推進文化產業( Culture Industries)的有關政策,也形成了不少文化產業觀念與理論。

以人為本 尊道貴德:論老子文化生產觀的理論向度與時代意義



西方雕塑風格(資料圖)

顯然,不管是對文化工業的批判,還是對文化產業的大促進、大發展,我們都是依據了西方近現代「文化生產」的相關理論。這些理論產生的背景是資本主義文化批量生產的時代,能否適應中國延續千年的文化生產方式呢?我們直接使用這些理論指導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生產實踐,是否有「削足適履」之嫌呢?


目前中國社會科學界正在建設我國這些社會科學理論體系,筆者2016年曾發文提出用中國精神構建我國文化產業思想體系的思路,並進而探討用這樣的文化產業思想體系指導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生產實踐的意義。本研究借用西方文藝復興的文化精神,回溯先秦時期老子關於文化生產的有關認識,並用有關文化生產的研究框架、理論對照研究,初步形成關於老子文化生產觀的系統性認識,即從誰生產文化、怎麼生產文化、生產什麼文化三個維度加以考察。


二、聖人以「無私」之心生產文化


文化生產者是以文化資源為生產資料、文化技術為生產工具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人。他們在生產、傳播、存儲、分配、消費等一系列活動中,需要通過編碼生產「意義」,在文化產品或服務中滲透思想、意志、情感及願望等。


文化生產者首先會遇到編碼的困境,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1章)也就是說,文化生產者發明和使用符號表徵事實,但符號與事實之間只是相對接近的,也就是說,符號世界表徵事實世界的「原真性」都是相對的。「無名」是事實世界原有的狀態,「有名」是認識、解讀世界的源頭,正如老子所言:「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第1章)


因此,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是一個被人表徵過的世界,你永遠不要說你看透了世界,因為你是借用了別人的眼睛——別人對世界的表徵工具。自19世紀末以來,中國倍受西方列強欺凌,國人失去了自信,希望「師夷長技以制夷」,紛紛到西方尋求治國的制度、方法與技能。最終的結果是什麼?我們的國人越來越不自信,因為我們是拿著西方的觀察世界的「表徵工具」在看待我們自己和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於是,愈加茫茫然而不知何所從。


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第2章) 也就是說,當文化生產中,我們統一了美的標準與認識,「不美」同時也被界定了;統一了善的標準與認識,「不善」同時也被界定了。這顯示了文化生產本身的相對性與矛盾性,我們應該尊重文化的多樣性,不應該用西方視角或東方視角固化地看待世界與問題,因為「常無欲」,方可「觀其妙」。


但是,有一些文化生產者為了維護階級統治,也或者為了刺激消費,設計了許多造成人與人之間、階層與階層之間區隔的符號。老子曰:「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第3章)其實,這些「賢」、「貴」、「欲」都是文化生產的符號,正是因為這些經濟符號、政治符號等,才形成了人間的階層區隔與分化。

以人為本 尊道貴德:論老子文化生產觀的理論向度與時代意義



道法自然(資料圖)


優秀的文化生產者應該效法自然,遵循大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第5章)文化生產者應該像這樣減少自己的「立場」,站在「道」的高度。「道」雖不仁,卻讓萬物自然運行,讓百姓自由生活。


老子又曰:「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第6章)可見,「道」不生不滅,創造萬物,無處不在,自動運行。文化生產者應該發現道、順應道,這樣生產出的文化才能夠讓人間充滿著自然之韻、和諧之美。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第7章)文化生產者遵循道來生產文化,「不自生」一些無病呻吟的文化,才能被長久流傳;文化生產者以「無私」之心生產文化,才能讓世界接受他生產的文化。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第8章)這是對文化生產者的基本要求。優秀的文化生產者應該做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


說到底,優秀的文化生產者就是聖人。值得注意的是,老子眼中的文化生產者是無為而治的聖人,這種聖人並不依賴於言語與法令來規範世人,而是以自己的身體力行,來「行不言之教」以達天下希及之的「無為之益」這樣的效果。也就是說,文化生產者其實並不直接生產儒家那樣的仁義禮智信的人倫規範,而是追求復歸自然,復歸本性的自然天真,而不機心自恃,以智心相較,這樣的社會是才是「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從生到死,都不衝突。


三、生產「尊道貴德」的文化


(一)「惟道是從」的普適性文化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第40章)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源於道。文化生產者首先應該生產具有普適性的文化。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第42章)當人類社會具備了普適性的文化之後,起他文化生產行為才會觸類旁通地產生


文化生產者是不是一定是社會精英?「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第52章)


人人都可以成為文化生產者,其產品不僅具備功能價值,亦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可以用於經濟市場或是文化市場上交換。上至受世人景仰的文學大師,下至跳廣場舞的大媽,不管是劃時代性的文學作品,還是風靡一時的廣場舞文化,正因為人人能以自己的思想精神、價值觀念和道德追求創造出文化產品,在產品中體現文化元素和文化價值。所以文化生產者本身具有普遍性這一性質。這個普遍性體現在文化的本質是為人的,老子崇尚的文化是呵護人的道心,即激勵人們「惟道是從」。


(二)「執古之道」的傳承性文化


文化是傳承性的,割裂歷史的文化是很難被接受與傳承的。優秀的文化是利於人們在生活中自然傳承的。文化生產者的傳遞性可以表現為顯性傳遞和隱性傳遞,顯性傳遞一般體現為老一輩的文化生產者作為他們所處文化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他們熟練地掌握精湛的技藝,他們作為一座活寶庫,在文化生產這場接力賽上為自己家族或者技藝延續出一份力,由家族內傳授和修習的模式傳遞,或者是由師傅帶徒弟的模式傳遞,又或者是通過不同媒介自習模式傳遞,這是一種一代接一代的鮮活傳遞方式。

以人為本 尊道貴德:論老子文化生產觀的理論向度與時代意義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資料圖)


「道隱無名」(第41章),隱性傳遞一般體現為在社會上廣泛交流和傳遞的過程,這種傳遞方式,其範圍不僅僅局限於傳統文化生產基地,也不能簡單等同於形式性的推廣運動,在傳遞的活動中,引起更多的人去關注文化生產者的價值內涵,激發更多的人繼承文化生產者的匠心精神。「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第43章)


老子是史官,他希望世人能夠「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第14章),道在人間是,實之又實的人生之路,這個路其實就是要尊道貴德。要傳承的正是這樣的古道,大道,正道。


(三)以「無事」為原則的簡易性文化


文化的接受過程是受傳者對文化內容解碼的過程,因此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解讀。「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第41章)上士聽聞到道,就努力去執行,認為道是人生之寶;中士同樣聽到這樣的道,但他受世俗的牽絆太多,時而努力,時而懈怠;下士聽到道,以為是天方夜譚,甚至譏笑為道者自苦其道,何不自娛樂自,何必心懷天下。當然如果為了讓老子之道能夠更加通俗易懂可行,引導更多的人們去修道行道,道化人生,那麼,文化生產者就應該簡單、通俗地設計文化內容,「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聖人皆孩之。」(第49章)讓自己生產的文化能夠更多惠及民眾,無論這些民眾是良善,還是不良善,是講信義,還是不講信義,都儘可能因人制宜地加以影響。


如果傳遞的文化內容過於複雜,反而不利於人民的生活,文化設計應該以「無事」為原則: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第57章)


又曰:「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第58章)


無事其實就是法自然,順應人心思安的特色,闡述,道為人生之寶,有道者可以「求以得,有罪以免」(第62章)。道是傳家寶,傳世寶。有道之家可「子孫以祭祀不輟」,有道之國,可以安享太平。


(四)「容乃公」的複合性文化


文化作為一種歷史現象,涵括了從過去到未來的歷史,是人類基於是人類社會與歷史的積澱物。有鑒於此,在「文化生產者」這一詞仍未賦予到具有文化價值的生產者上時,其生產發展過程中已呈現出一種疊壓關係,具有文化價值的生產者在此之中充當著疊壓、打破、共存的行為主體,由於文化生產所涉及的歷史範圍存在「老的在下,新的在上」的一種普遍客觀次序,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呈現出一種文化的漸進性。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第52章)


文化是在不斷繼承創新中發展的,因此,不同時代的文化都是在前期積澱的基礎上開據進取的。可謂是母子相抱,創意無限。

以人為本 尊道貴德:論老子文化生產觀的理論向度與時代意義



圖騰(資料圖)


換句話說,文化生產者個體之間存在了一種時間上的複合性。且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它會受到不同地域、種族等因素所影響,當我們以歷史發展作為縱向坐標軸,各種社會因素的組合作為橫向拓展面,在這種多元複合的形態下,若將某個地域範圍內時間斷面的文化生產者抽出剖析,會在此文化生產者身上及其文化產品中發現多重積累的文化沉澱,文化生產者利用這一複合性去創造出各式各樣的文化產品,呈現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和經濟形態。


老子之道強調的是兼容並包,「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第16章)老子告訴我們,只有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就能以包容的心態去接受各種事物,不持成見,不偏見,正因如此,才能做到公正周全。而做到了公正周全了,就可以為世人所推崇,而成為某一領域的行家裡手。這樣的行家裡手,是合乎天理民心的。而合乎天理民心的,是乎道大道的。這樣就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這也正是當下中國推崇綜合創新的原因所在。


(五)「樂其俗」的生活性文化


文化生產應該貼近人們的生活,不要過高地拔高文化,「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第64章)與其生產「高大上」的政治文化,不如服務於普通人的生活。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第80章)


人們的生活最根本的就是飲食起居,因此,文化應當是從根本上滿足人們這方面的需求,而不要去讓世人「見可欲」,而心亂;不要鼓勵人們去追求「難得之貨」,否則盜賊叢生。因此,老子推崇「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第3章)讓世人內心虛空,內涵充實,意志柔弱,尊道貴德,堅定不移。


四、「道法自然」地生產文化


現在光怪陸離的文化只是帶來了一時的喧鬧,並沒有給人多少沉思、自省的機會。老子早就對這樣的文化生產有了批判:「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第12章)那麼,怎樣生產文化,才是遵循天道的呢?


(一)「希言自然」的行動原則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第23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道在腳,唯身體力行。因此,要引導人們去從事於道,求道得道;引導人們去踐行德性,於是便積德進道。要防止一些人害道敗德,自取滅亡。要本著一顆一視同仁的心去善救人,善救物,而無棄人,無棄物。

以人為本 尊道貴德:論老子文化生產觀的理論向度與時代意義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資料圖)


讓百姓在樸素的文化消費中,明白大道理,減少過多的信息干擾。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第65章)


老子期望世人能夠以愚朴相待,而不是相較以智,這樣社會容易陷入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


(二)「信言不美」的純樸原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第81章)


大道唯在真,唯在信,唯在行。因此不過於求美,而是注重奉獻,在為人,與人之中,讓自己人生獲得更為豐富多彩的展現,最終取得「其名不去」(第21章)的效果。


用過多的修飾、美化,反而不利於真理性文化的傳播。「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第24章)


(三)「善下」的容納原則


文化傳播是一個累積性的過程,能一開始沒有多少影響,但只要不斷地生產、再生產、再傳播,就會形成很好的勢能,像水一樣,其力無窮。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第78章)


水最具低下的品格,正是這種「上善若水」的低下品格,成就了水「幾於道」的特性。大海所以成為大海,也是大海善處下所致。老子曰:「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第66章)百川歸大海,是大海善下之的特點決定的。因此,修道者要成就人生,就應當效法大海,效法大道的品格,因為大道是「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第2章)道生萬物,但不居功,不求回報。這樣,才能為萬物所尊貴。人從事文化生產亦當如此。


五、延伸討論:「天網恢恢,疏而不失」的文化生產觀


目前,文化產業即將成為各個國家的支柱性產業。但這個產業,是對人類社會從物質層面到精神層面的綜合影響,其重要性不可不察。如果文化生產的方向出了問題,人類社會就會面臨災難。


按照市場的邏輯,資本主義與其說是解放了人,不如說是解放了人的消費慾望。對於個體而言,基本的生存需要是比較容易滿足的。工業社會以後,資本主義崛起,大量的生產需要大量的消費,所以生產者需要刺激、撥弄、引導人們的消費慾望,以擴大再生產。這時候,作為生活方式及其精神價值的文化,被市場綁架了,文化成為了「以消費主義為核心的商業文化」。


在這樣的經濟背景下出現的文化產業,不僅自身是資本主義市場的產物,也是維繫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上帝之城」。在這座資本主義「上帝之城」之中,人們擺脫了宗教的奴役,卻不自覺地躺在了消費主義的溫床上。有些人簡而言之地把這種文化產業概括為:「文化搭台,經濟唱戲。」於是,在這個「上帝之城」系統中,站在社會高層的人不是利用「神」來號令世俗世界,而是通過誘發與引導慾望來號令天下。

以人為本 尊道貴德:論老子文化生產觀的理論向度與時代意義



金錢至上(資料圖)


或者說,在這座消費主義的「上帝之城」內,市場是自由的,消費是自由的,競爭是自由的,但文化生產與消費的背後有一個無形的手,似乎是《西遊記》中「如來佛的手心」,是文化生產者與文化消費者都無法逃脫的。


因此,通過這樣的市場邏輯建構起來的文化產業,不僅體現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而且也不自覺地為資本主義政治服務,成為資本主義帝國對內控制社會、對外擴大市場的有力武器。在內部控制方面,資本主義把剛剛具備理性精神的人們導向了一種潛移默化的信仰——「拜物教」。這個信仰不一定具備以前宗教的某個儀式,它的聰明之處是讓絕大多數人渾然不知自己有這個信仰。於是,整個社會就是一個自由市場,「除了經濟市場外,還有政治市場、法律市場、宗教市場以及語言市場等」。


布爾迪厄把這種資本邏輯建構下的社會視為一個「場」:「雖然,場,不像遊戲,不是創造性地故意為之的產物,但它卻遵循規則,或者比之更好的規律性,儘管這些規則或規律性並不明確,也並未編集成典。」


場的規則給每個參與者提供了自由參與的機會,只不過是:「在任何時刻,都是玩耍者之間的狀況界定了場的結構。」正如在澳門的賭場中,賭場作為莊家,雖與其他遊戲者有相同的獲勝概率,但因為其巨大的資本讓其在這種平等的假象中具有超強的獲勝優勢。


在上述經濟邏輯與政治邏輯的影響下,也有相應的文化邏輯與之相適應:強者往往就是英雄,哪怕他是海盜;有錢就可以任性,美其名曰奢華,而不是浪費;勤勞未必能致富,引導全民玩轉資本;等等。人之初,並非善與惡,而是善與惡的交融體。這種文化邏輯會迎合、挑撥、刺激、誘導出人性惡的一面。


它雖然帶來了社會整體飛速發展,但也為人類命運埋下了隱患。文藝復興前的西方宗教社會,宗教利用人性善的一面給人類套上枷鎖;西方文藝復興弘揚人的權利,敲碎了這個枷鎖,其功勞是不可磨滅的。但是,在反抗、敲碎這個宗教枷鎖過程中,突出彰顯人性本身的力量時也把人性惡的一面不自覺地釋放、延續出來了。


縱觀上文,我們可以發現,老子的文化生產觀是有效修復資本主義文化生產弊端的一劑良藥。在我國當前也順應歷史潮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時候,一定要重視老子的文化生產觀,克服資本主義文化生產的矛盾性。這樣,我國的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才能健康有序地發展。(編輯:憶慈)


參考文獻:


1.王弼、 樓宇烈:《老子道德經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月。


2.詹石窗:《道教文化十五講(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9月。


3.王中江:《道家學說的觀念史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8月。


4.曾傳輝:《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2013)》[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2月。


5. 詹石窗、謝清果:《中國道家精神》[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


6.謝清果:《道德真經精義》[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5年版。


溫馨提示


「道化天下 世界玄同」有獎徵文活動投票環節開始啦!歡迎投下您尊貴的一票。投票以後,移步評論區留言,就有機會在投票結束後獲得精裝版《白玉蟾真人全集》一套哦,快來吧!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喜大普奔 武當山道教學院「第二期道教高功經韻培訓班」開始招生啦!
第六十回受盟威桐柏探父
鶴道人獨家2017年十二生肖運勢解析來啦 快來看屬狗同學的運勢
為何大眾布施往往只能得到福德 而非功德
進入道觀中不熟悉的神像能否跪拜

TAG:騰訊道學 |

您可能感興趣

玄德堂——道教天人感應的理論
真善美理論趣解歷史——三國演義的天時地利人和
毛髮與護髮的基礎理論知識
軍事理論課的重要意義
中醫體質理論的意義
量子理論的「前世今生」,愛因斯坦為何抵觸量子理論?
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研究︱唐培吉:從事理論教育乃終身之志
謝有順:諾貝爾文學獎的價值觀之四:要形成自己的寫作理論
大爆炸理論的新闡釋與意識產生之謎——柯林·麥金的自然主義二元論探微
閱讀照片:圖像理論與意義導論
最佳膚色理論的悖論
「知識型」皇帝康熙:自創地震理論
我國最著名的女軍事評論家李莉,可謂是科普了一代人的軍事理論
我國最著名的女軍事評論家李莉, 可謂是科普了一代人的軍事理論
新華社評論員:永遠保持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
亞里士多德主義和儒家思想在德性理論上是對立不可公度的!
中國傳統風水理論的基礎知識
丨理論心理學的歷史反思與時代擔當
勵志故事:不得不看的「博弈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