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韓愈的教子「讀書詩」

韓愈的教子「讀書詩」

韓愈的教子「讀書詩」

劉偉見

劉偉見教授,現任北京社科院國學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研究所國學研究室主任,管理學博士,曾任中國致公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 歐洲高管教育學院客座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30集電視連續劇《王陽明傳奇》學術總顧問。 出版《論語抉微》等個人專著6部。

韓愈的教子「讀書詩」《符讀書城南》

韓愈曾給兒子寫過一首讀書詩,詩名是《符讀書城南》,此詩中很多成語與名句為後人所傳誦。是韓愈的兒子韓符在城南讀書時,韓愈寫給他的一首勉勵他讀書的詩。給孩子寫一首詩專門深談讀書,這在古今並不多見。陸遊有一首《冬夜讀書示子聿》:「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也算一例。韓愈這首關於讀書的詩,把讀書之理講得很透,父母也可以和孩子分享,通此詩,可以發起孩子讀書的興趣,也可以反照自己,培養讀書的習慣。

木之就規矩,在梓匠輪輿。人之能為人,由腹有詩書。

山裡砍了一棵樹,你要把它做成器具,如桌椅板凳,沒有「梓匠輪輿」是不行的。「梓匠輪輿」來自於《孟子》,是指什麼呢?就是木工活。如木工造車輪或木箱子,無規矩不成方圓,要有斧子把它劈好,有刨把它刨好。

木要通過方圓規矩的方式才能夠成材,「人之能為人,由腹有詩書。」,那麼人要成為真正的人,肚子里要有詩書的涵養。你看,韓愈把讀書,尤其是腹有詩書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認為人要成為人,一定要讀詩書。這個詩書不是我們今天說的認識幾個字,或者有個學歷。而是有詩書的熏染而明事理的人。

蘇東坡說:腹有詩書氣自華。此詩書能潤澤人。詩者,《詩經》也。孔子認為讀了《詩經》會說話,孔子說,《詩》,可以群,會跟人打交道;可以怨,內心有不開心,你知道怎麼排解;可以觀,可以觀察周圍的事物,各種變化的苗頭在哪裡,有一雙很厲害的眼睛;可以興,可以激昂精神。比如我們有時候很疲倦,幹什麼都覺得很沒意思,讀《詩經》可以一股子精神提振起來,人跟人的區別就在這裡。走在馬路上,走在人群里,一看這個人精神氣宇不一樣,那是因為他有一種昂揚之氣。大丈夫就有這種氣概。所以孟子說,「凡夫,待文王而後興」,即一般人,因有文王在,可以被激揚精神,出來干一番事。像英雄豪傑可以無文王而興,文王不在世了,但是我們自己對自己的生命有所交代,我們自己這種精神能提振起來,這是讀詩經可以「興」。所以《詩經》一定要讀。要體會「溫柔敦厚,詩教也」。書是《尚書》,古人認為「疏通知遠,書教也」。即《尚書》的教化能使人思維貫通,由近知遠。所以古人以詩書合稱,形容人有文化修養。在韓愈看來,人之能為人,須由詩書作為軌範來陶煉。由此,詩書之教是成人之必備。

詩書勤乃有,不勤腹空虛。欲知學之力,賢愚同一初。

讀詩書,要勤奮地讀,如果不下功夫勤讀的話,就像你肚子里沒吃東西一樣是空的。「欲知學之力,賢愚同一初。」原來聰明人和傻子,最早的時候是一樣的,只是因為學,所以人和人顯現出明顯的差別。孔子講「性相近,習相遠」。人沒有那麼大的差別。好多人對我說,老師你怎麼知道這麼多東西,我不認為我讀了多少書,但自己願意下功夫。所以,讀一本是一本。同時,日常也要堅持讀書與學習。我過去做出版社社長十幾年,我讀的書不比專門做學問的人少,因為以前有司機開車,社裡離家遠,每天路上來往兩個多小時,在路上,在車裡我讀了不下100本書,我車的後排座上基本上都摞著書。所以,人和人的區別沒有那麼大,「賢愚同一初」,聰明人和傻子,最初是一樣的。

由其不能學,所入遂異閭。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由其不能學,所入遂異閭」,生下來不學,沒有學的慾望和動力,所以聰明人和傻子,讀書人和不讀書的人由此走向了不同的階層。異閭指門庭階層的不同,住的房子也不一樣,人生的道路由此分開了。「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張家的孩子和李家的孩子同在一個小區,三四歲的時候,叫彤彤的、歡歡的一起玩,孩提時都差不多。

少長聚嬉戲,不殊同隊魚。年至十二三,頭角稍相疏。

小時候一起玩的孩子都差不多,就像水裡的魚,一排,一群都看不出太大區別。孩子也都差不多這樣,小時候玩的時候很容易從眾。但是到了十二三歲,孩子就冒出一點東西出來,不一樣了。但這時候還表現在形象上,髮型、衣服、甚至愛好,行為的差異慢慢多起來了。我們師門裡有一些小弟子,已經跟著我二、三年了,慢慢地每個人的才性、天性、智慧打開的層次顯現有點不一樣了。我一直認為七八歲到十五六歲乃至十七八歲,這個階段特別重要,決定人的一輩子。七八歲時有時候孩子的思想還沒辦法滲透進去,都由父母帶著,你看七八歲之前孩子還會聽你的;八九歲開始跟你作怪;到了十一二歲身體有點變化的時候,開始和你鬥智斗勇;到了十四五歲叛逆,這個時間一定要有聖賢經典滲透進去,他才能夠把握。有時候真不在於孩子的家境如何。比如前幾天,國內一個大明星的孩子在我們詩經班裡跟著學《詩經》。她年齡是最小的,才七歲左右。上我的《詩經》課的第一天她媽媽就特別驚訝,她媽媽也是很有名的明星。她說「這孩子從來不會在大庭廣眾之下這麼積極。」我其實當時問大家誰能將詩經中的一個場景畫個圖,她就自己上來了,在黑板上畫了一幅小畫。她媽媽特別驚訝,說她怎麼好像一下子有點打開的感覺。對了,孩子打開才最重要。我教的少年國學子弟有的很小,但我讓他們學的經典都很深,但他們都能懂。有的不太懂的,也會浸染在我所營造的六藝氛圍里。在「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的次第熏習下,孩子們慢慢地有些東西就打開了。所以,古人認為到十二三歲時,孩子們就「頭角稍相疏」,髮型會有點變化。由形變到心變,這裡面需要謹慎地給予精神營養。過去王安石教兒子元澤,主張「先入者為之主」。即讓最優秀的老師,最好的知識營養先佔據孩子的心靈。不然,孩子就落入庸常了。

二十漸乖張,清溝映污渠。三十骨骼成,乃一龍一豬。

到了二十歲,孩子各種才性、乖張、怪逆就出來了。你的孩子沒到二十歲的時候,你還看不出來。二十歲離開你之後,他的天性與習氣完全發露,人的區別就很明顯了。上次有一個中央大型企業集團的董事長帶他孩子到我這裡來請教,他說父母都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對自己的孝順是真的還是假的,連父母都看不出來,到生病的時候慢慢能看出一點東西,人沒到去世之前有些情感的真偽說不清楚。這是從人性的角度來說的。我們不要說我們把自己的孩子都培養的很成功,也許到了老病孤死那一天,他都有可能不回來看你。那是有可能的。「二十漸乖張,清溝映污渠。」到二十歲的時候,才性已經定性了,水清水濁一眼即見。到了三十歲,是條龍還是條豬,基本上成型了,所謂才性已定也,這輩子沒有太大的改變希望了,是龍是豬就看出來了。

飛黃騰踏去,不能顧蟾蜍。一為馬前卒,鞭背生蟲蛆。

我們小時候在一起,「提孩巧相如」,倆人還是好朋友,七八歲玩在一起,十二三還在一起,二十歲好像還可以打打招呼,到了三十歲「一龍一豬」之後,那個讀書好的孩子可是如龍「飛黃騰踏去」,你看那個孩子培養得,唰地就起來了,那真是一條龍。「不能顧蟾蜍」,龍飛哪會老回頭照應蟾蜍。你們雖然是一個小區出來的,但你見都見不著他。你們高中、大學同學現在也分出來了,是吧。有時候一比較,有的人在街頭賣東西,有的人在政府作官員。你回到老家一看會很吃驚,有的同學很年輕就顯得很滄桑,在街鋪上干各種事情,我倒不是說這個職業不好,我們沒有輕視職業的意思,但是人畢竟是有一個區別,你通過自己奮鬥,打開智慧,你就能做不同的事情。所以,同一小區養了兩個孩子,一個就像龍一樣飛起來了,他看都不看那個蛤蟆一眼,詩中把沒出息的孩子叫蛤蟆。就是那條龍飛起來了,他還看那個蛤蟆嗎?對不對?小時候可能兩個人關係很好,大了還真不一定,因為太懸殊了。「一為馬前卒,鞭背生蟲蛆。」有些人成為人上人,有些人成人馬前卒,替人趕車,背上長蟲子長虱子了,一身的邋遢。

一為公與相,潭潭府中居。問之何因爾,學與不學歟。

有些人就作公作相,特別有出息,「潭潭府中居」。《幼學瓊林》里說,「潭府是仕宦之家,衡門乃隱逸之宅。」以後看到「潭潭」二字,就知道講的是仕宦之家。「問之何因爾,學與不學歟。」為什麼人有這麼大的差異,在同樣的起點,小時候玩在一起的兩個人,人生的道路發生這麼大的一個差異?韓愈說,不是你家裡有沒有錢,不是你有沒有天分,只在於你學和不學而已,就這一點差別。人真不是說要考什麼樣的大學,而在於學與不學。所以韓愈不是說一定要考一個好學校,他可不是這樣,而是要讀詩書打開智慧。重點在「學」,而非學校。

金璧雖重寶,費用難貯儲。學問藏之身,身在則有餘。

就是黃金寶玉,雖然是重中之寶,很值錢,但是你沒辦法往身上都裝著,你要藏還得用一個屋子把它藏起來,還要額外花費儲存,可是學問不一樣,「學問藏之身,身在則有餘。」學問都帶在身上,只要身在學問就可以無限豐富。過去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是胡說八道。其實人真正的是要通道。昨晚你們師母跟我講,郵電大學又跳了一個學計算機的博士,北京這幾年很多大學跳了多少博士,包括北大也有自殺的,你看父母心裡該有多難受!這些年大學裡居然連大學語文都取消了,過去學理工科的還有點大學語文,還稍微讀點孔孟之道,現在讀理工科的本身人文知識基礎就差,還沒有人文通識教育。我這些年還做了些為理科生普及人文的事情,到哈工大、哈工程、東北林大、瀋陽建工等理工院校專門公益去講如何培養點人文和生命的基本人文通識,還真是影響了一批小孩,他們有時候給我寫信,在網上、微博上有互動。前兩天還有個哈工大的孩子告訴我,當年聽了我的課,現在一直在讀四書,我說「好」。因為這些知識,包括《幼學瓊林》的知識,都是我們每個人都要掌握的生活之學。我給你們講的孔子聖跡圖也是,孔子一輩子經歷了這麼多事情,他有這麼多方法去面對,他還能夠開心。你現在碰上別人加工資你沒加,就痛苦死了,活都不想活了。好多人就是這樣,情緒很容易崩潰,心情很容易被弄糟。所以「學問藏之身,身在則有餘。」走在哪裡都不怕,一身的功夫,不怕。

君子與小人,不系父母且。不見公與相,起身自犁鉏。

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和出身沒有關係,其實和爸媽沒有很必然的關係。「不見公與相,起身自犁鉏。」你沒看見自古而來,那些做三公當宰相有出息的,家裡多是種地的,父母甚至一文不識,不認識字。這是在講人和人的區別到底在哪兒?人是可以塑造的,跟外在環境其實沒有必然關係,就是孔子講的:不怨天,不尤人。「尤人」就是,怪別人不好。如怪爸媽不好,把我生在這個家庭里,家裡窮,所以我沒上學。說這種話的人,不會是真正做事情的人,因為他隨時為自己的失敗尋找各種外在的借口。沒有從自己身上找。所以不在於父母,也不在於家庭所處的階層,有很多公相「起身自犁鉏」。那天我爸還跟我說,你還記得你小時候在我們家門口自己寫了一幅對聯用小刀刻在門框上嗎?我說我都不記得了,他說我記得好像是:自古耕讀有卿相,從來日月無虛明。我說我都沒印象了,我們那個老門已經拆掉了,沒想到我還寫了這麼個對子。就是這個道理,就是耕田讀書能夠出卿相。我爸居然還記得這句。小時候有時候想到一個好句子,那時候沒有微博,所以就東刻一下,西畫一下,現在有微博,可以寫在微博上了。

不見三公後,寒飢出無驢。文章豈不貴,經訓乃菑畲。

你們沒看見那些三公,當了宰相,爺爺是宰相、主席、部長的,現在家裡窮的叮噹響,出去連驢都沒的騎,還別說馬車。兩代前家裡還很有錢,當年曾國藩,當然他們家族現在還源遠流長,很繁榮,因為曾國藩不要錢,他弄了錢就去辦學,賑災,他臨死前家裡就5000張銀票。他這樣的人要錢可以很有錢,過去晚清的時候,包括軍閥大戰的時候,各路軍閥,錢多得很,打下一個縣城錢就不得了,可是曾國藩給兒子他們都沒怎麼留錢,所以子孫都很好,都讀書,遺子千金,不如遺子一經,給他一本經書讓他讀透比什麼都強。所以你爺爺不是當了三公嗎,你不是富二代嗎,富不過三代,「寒飢出無驢」,衣服都穿不暖,沒衣服穿;肚子沒東西吃,出去也沒有座駕。「文章豈不貴,經訓乃菑畲。」不要認為文章,讀書沒有真富貴在裡面,傳統的經書里有遺訓,菑畲(zī yú):指耕讀。耕田讀書,是有真道在裡面的。

潢潦無根源,朝滿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

在農村呆過的知道,早晨大雨來了,發現路面一大攤水,你覺得水挺多的,到下午一看,水沒了。這就是「潢潦」,是無根之水,無源之水,通常是一會有一會無,所以其他的東西都像這水一樣,無論是財富、權力還是官位,都是這樣,嘩地好像有,一會兒就沒了,只有學問奪不走,就像孟子講的:「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求就有,不求就沒有。自己要修心性,學問就是這個東西。「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人要是不懂歷史,沒有文化,智慧沒有打開,就是一頭牛一匹馬,只不過穿著人的衣服而已。恩格斯也說過,一個不懂歷史的人永遠是個小孩子。前兩天我招待一個來北京學習的同學,另外在北京的同學也來了,其中有個同學我不喜歡他,過去如此,現在也如此,他一直就是這麼一個個性,他隨時要通過大量地誇自己和顯現自己來搶奪一個話題,現在還是這個特點。他的一句口頭禪是「像我這種身份在怎麼怎麼樣。」我有時實在看不下去我就直接跟他說:「我不喜歡你。要不是同學來,我不會和你聚的。」他聽了,像過去一樣馬上就特別生氣。我以為,人一定不要「馬牛而襟裾」,要有變化。君子上達,小人下達。不學,人就不斷地在沉淪;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學的,比如你來聽一堂課。你看有些人大老遠地來了,尤其是你們其中有些人已經堅持一兩年了,陸續學下來,在我們這個體系裡面修身修心,去體會這個東西,也是精神上的一個放鬆。你非得晚上去喝酒,喝得酩酊大醉,還傷身子,所以孔子講「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這是三種有害無益的快樂。

行身陷不義,況望多名譽。時秋積雨霽,新涼入郊墟。

因為在外面只是一個應酬,追逐表面的這些東西,陷入不仁不義中,隨時就會被環境帶走。我經常講,這個時代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比如你們坐在這裡,我給你們講了一套身心的修習之學,過一會兒,從這走了之後,到了下一個場合,和朋友喝酒喝到半夜,又去唱歌去了,就是在這裡的好東西才留了片刻就煙消雲散了,這個時代之病就是,會有各種場合各種機會去沖刷或者修改才剛剛打開的有點純粹或者良善的東西。所以怎麼保養它,比如你擦乾淨了,明天怎麼才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有自靜自清的方法。

底下幾句是出於父子之情寫的,前面講了一大堆道理,後面落到父子之情的叮嚀上。「時秋積雨霽,新涼入郊墟。」城南這個地方到秋天了,又開始下雨了,天氣很涼,該加衣服了。

燈火稍可親,簡編可卷舒。豈不旦夕念,為爾惜居諸。

火要添足了,衣服要添足了,新涼,又添了燈火,此時節最適合讀書了。特別親切啊,因為是寫給孩子的嘛。「豈不旦夕念,為爾惜居諸。」作為爸爸來說,豈不是從早到晚,天天擔心你,「為爾惜居諸」,日居月諸,這是個來自詩經的成語,意思是日子在月的中間,快的很,時間過得很快。我是為你珍惜這個該好好讀書的時間。你看,從早晨到晚上,我就顧念著你,希望你認識到這個道理。因為韓愈也是這麼個書生,韓愈被稱為一代大儒,影響千古。過去講寫文章首推韓愈,《幼學瓊林》里講「文臣」第一句:韓柳蘇歐,故文人之最著。文人寫文章,他排第一。

恩義有相奪,作詩勸躊躇。

關於這首詩,有的人解得要麼失之平淡,要麼奇奇怪怪。聽我解,你會覺得這首詩很簡單,也很深刻。要是自己看,好多典故可能不見得一下子看得通。尤其是後兩句,各種瞎解,你們來猜猜是什麼意思?「恩義有相奪」,為什麼突然冒出這句話?

古人有這麼一句話:忠孝不兩全,恩義兩相奪。這句話是這麼來的。我們說「忘恩負義」。恩義是相對而言的,有時候出於「恩」而沒有「義」的話就有一個抉擇的問題,比如你是我的上級,曾經幫過我救過我,然後你現在變成一個壞蛋了,你讓我去殺人。你曾對我有恩,但在恩和義之間,我選擇什麼?恩和義有時候是會有衝突的。韓愈作為父親,從父親角度來說,恩和感情,和出於讀書這個大義這兩者之間也要作選擇,你看天氣已經冷了,他也愛護兒子,但是他覺得,與其愛護你眼前的身體,讓你吃好喝好,不如先讓他苦讀。我們有時候說男孩子要窮養,就是孩子要摔打一下,女孩子可以嬌養一點,但也要通大義,女孩如果沒有禮義廉恥,那是非常可怕的。我覺得現在的女孩子一定要讀《詩經》,為什麼?因為《詩經》正風、變風裡講了大量的女人怎麼處理感情的方式,包括有些男孩子怎麼去勾引你,「啊,天已經晴了,我們倆去野外吧。」女孩說:「好啊。什麼時候帶我去啊。」倆人就去了,這是在「變風」里發生的事情,就是時代風氣在已經變亂蕭條的情況下,各種人產生了各種情感不知道怎麼選擇。所以正風的周南,召南,孔子認為一定要學。不學,猶如人出生即面牆而立,寸步難行。變風的國風同樣可以用來觀照我們的不良情緒。《詩經》里有好多這樣的例子。家長對男孩有時候要狠一點,現在有些男孩養得太嬌,要摔打一下。我現在還記得,我在五六歲的時候,之前沒學過游泳,我爸也有點太殘忍了。我第一次學游泳,就是我爸一把抓住我把我扔到了水裡,「爸——」我拚命喊。快到岸時,又砰地推下去,「啊——」,嗆了一口水,接著撲騰,到了第二三天,我就會了。所以對自己的孩子,倒不是要多凶,但是小男孩要像小男孩的養法,男人就要頂天立地,還要有一股子勁,要能「興」,不能扭扭捏捏,那完蛋了。養法不一樣。「恩義有相奪」,從父親的角度來說,都喜歡對孩子物質上稍微滿足一些,這是從恩的角度來說。但從義的角度來說,從長遠角度來說,要培養你的話,雖然我想讓你在家裡呆著,好吃好喝悠閑著,但是你該讀書時就必須讀書。

其實我有一個比較傻的東西對待孩子,當然你們不要學,也很不好。這是我個人的經驗化的認識,不一定適合別人。就是前年,我們家的貓把紗窗給撓了一個洞,它就經常從那裡進出。我就覺得貓喜歡天空,就寵著它,但是會進蚊子,意味著會叮我也會叮我閨女悠悠。前年悠悠身上叮了好多包,我也是被叮了不少。但我有一個自私的想法,我就覺得人生於天地之間,讓蚊子叮叮怎麼了,說起來有點不科學。她媽媽並不知道我有這麼自私的想法,就是故意鍛煉孩子讓蚊子咬咬。睡不好就睡不好,有蚊子咬還能睡那麼香,這才好呢,有兩個蚊子就睡不好那就嬌氣了。我家閨女,也許我們太注重她精神氣宇的打開,我發現她居然很少哭。從一歲到十二歲,我只見過她六歲時哭過一次。前天我故意弄哭了她一回。因為我們現在搬到北大去住,「十一」那天,我說回去打掃一下房間,然後就發生了一個辯論,我就發脾氣了,我很少跟她發脾氣,見我第一次發脾氣,她就哭了,後來想終於弄哭她一回了。女孩子哭哭也挺好,要讓她適應這個情緒體系的妙用,哭也是一種妙用。

這首詩道理講得很透,講人和人的差別,不是說一定要讀死書,而是很形象描述了人與人因為讀書明理而差異巨大。這是一首很好的詩,可以跟孩子們分享,跟朋友們分享。尤其是「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還有「潢潦無根源,朝滿夕已除。」也很好,就是早晨一泡水嘩地來了,下午一看,沒了。好多東西,富貴就是這樣,富貴就是無源之水,只有心性打開之後,各種東西才有了實際意義。我們的人生在尋找什麼,你們慢慢會明白這一點。真正尋找的只有你自己知道,你在每天的時光的過程中,你過的開不開心,真正開不開心,內心的那個感覺不會騙你。

有一本書《父子宰相家訓》(張英 張廷玉著),張廷玉和父親張英,他倆都當過宰相,其中第一篇讀書篇,此中道理很受用。讀書篇里說沒有讀書習慣的人,經常會覺得,平常沒事的時候,一會兒心情就不好了。然後就是一遇到點什麼事情,就覺得我怎麼這麼倒霉啊,老是這樣。但真正讀書的人,比如蘇東坡、王陽明這些人,外面看曾經大紅大紫,其實人生的苦難與遭遇比普通人多得多。我的《歷代名家繪孔子聖跡圖精解》這本書,建議你們先讀下冊,上冊有些古文,怕你們讀不懂,下冊裡面很多典故我都是用大白話講的,你們都能夠聽懂。先讀讀孔子,他一輩子到底遇到哪些事,他是怎麼處理的,他怎麼能夠在充滿污濁的那麼一個混亂的社會裡,他自己的命運又是那麼悲苦,小時候死了爹,中年去流浪,老了兒子還死了,還有各種人追殺他,但是他能夠活到七八十歲,成為萬世師表,「不知老之將至」,快快樂樂,為什麼?這本書就回答了為什麼。所以讀書要明理為上。韓愈這首詩希望能帶給你們一些啟發。

本文由【大道知行】編輯整理,轉載請註明。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管理丨古代的名將與皇帝是怎樣管理下屬的?
「無為」並非無所作為
國畫中的裊裊琴音,天籟之音,千年迴響
朱光潛:談交友
馮友蘭:對於人生問題的一個討論

TAG:大道知行 |

您可能感興趣

教師讀書徵文
讀書的女子最美
讀書的美麗
勺子讀書:《蘇東坡傳》讀書筆記之孤獨的鬥士
【讀書】讀書漫談
忠厚愛人 讀書明理:鄭板橋的愛子教子之道
關於讀書的詩句,有關讀書的古詩大全
舜王廟裡的讀書聲
【中華詩詞】《讀書》
【老照片】讀書的女子最安靜、甜美
我和兒子的讀書路
讀書徵文
劉邦教育兒子:讀書寫字當靠自己
范中:感悟草書之讀書譜
怎麼讓孩子讀書背詩(下)
諸子經典 讀書唯勤
氣質美女蘇小玄:讀書、寫楷書的恬淡生活
童書推薦丨這本書教孩子把讀書當成一種習慣
大咖的五個讀書法,教你真正的讀透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