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瑜伽師地論》四無量心(4):解釋經義(1)

《瑜伽師地論》四無量心(4):解釋經義(1)

《瑜伽師地論》四無量心(4):

解 釋 經 義(1)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二

解釋經義(分十科)

一、慈俱心

現前饒益,故名慈俱。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六:「若《經》說言:慈俱心者。此即顯示於親、怨、中三品所緣利益意樂。」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慈相應心者,慈名心數法,能除心中憒濁,所謂瞋恨慳貪等煩惱。譬如凈水珠著濁水中,水即清。」

心和慈在一起活動,叫做「慈俱」。這個「慈」也是心,但是和心又不同。經上的意思,心本身是無記的,這個無記的心和這個慈在一起活動,就叫做「慈俱」;如果心和貪在一起活動,就叫貪俱;和瞋心在一起活動,那叫做瞋俱。唯識上這樣解釋非常的明白。

什麼叫做「慈俱心」?「現前饒益,故名慈俱」,「現前」就是現前有實際的行動,令有情獲得利益,叫做「慈俱」。

二、慈善友

饒益相故,名慈善友。

「饒益相故,名慈善友」,有饒益的相貌出現,叫做「慈善友」。慈是你的好朋友。具有慈悲心、又是一個善知識,名為慈善友。

其饒益相,略有二種:一、欲利益、二、欲安樂。

「其饒益相略有二種」,「饒益相」主要有二種,「一是欲利益,二是欲安樂」。慈、悲、喜這三種是「欲安樂」;舍是「欲利益」。

「欲安樂」是想要令你現在安樂;「欲利益」是將來得到安樂。先要利益你,你不願意接受,要你修學佛法,斷掉貪、瞋、痴,你不肯,那麼怎麼辦呢?就先令你安樂。先令你安樂,然後令你得利益,那麼你就容易接受,這是兩種饒益相。

此二種相,一切無量之所顯示。

這二種相是一切無量之所顯示。普遍希望一切有情得到利益安樂的意樂,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舍無量,都有這種意樂的。

三、無怨

無怨者,離惡意樂故。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六:「若復說言:無怨、無敵、無損害者,此則顯示利益意樂有三種相。由無怨故,名為增上利益意樂,此無怨性二句所顯,謂無敵對故、無損惱故。不欲相違諍義,是無敵對。不欲不饒益義,是無損害。」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無恚恨者,於眾生中,若有因緣,若無因緣而瞋,若欲惡口罵詈,殺害劫奪,是名瞋;待時節,得處所,有勢力,當加害,是名恨。以慈除此二事故,名無瞋恨。」

「無怨」是指內心說。「無怨者,離惡意樂故」。修四無量心,凡夫也可以修,聖人也修,菩薩也修,這是共於大小凡聖內外,大家都可以修的。其他的宗教徒也可以修,這是共有的。說到無怨,內心裏面沒有怨,「離惡意樂故」,遠離了惡的意樂,沒有傷害人的想法,內心裏面完全是清凈無染。表面上是利益人,內心裏面有惡的希圖,那怎麼能算是慈悲呢?現在說四無量心,心裏面沒有惡的意樂。

四、無敵

無敵者,離現乖諍故。

「無敵:離現乖諍」,沒有「敵」,沒有敵對的人。「離現乖諍故」,心裏面沒有惡意樂,表面上同任何人都不衝突。語言上大家都和和氣氣的。無敵,沒有敵意,語業上,現前不違背有情、不與有情諍論。

五、無惱害

無惱害者:離不饒益事故。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無怨無惱,恨即是怨,初嫌為恨,恨久成怨,身口業加害,是名惱。複次,初生瞋結名為瞋;瞋增長籌量,持著心中未決了,是名恨,亦名怨;若心已定,無所畏忌,是名惱。」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以慈心力除舍,離此三事,是名無瞋無恨,無怨無惱。此無瞋無恨,無怨無惱,佛以是讚歎慈心。一切眾生皆畏於苦,貪著於樂;瞋為苦因緣,慈是樂因緣。眾生聞是慈三昧,能除苦、能與樂故,一心懃精進,行是三昧。以是故,無瞋無恨,無怨無惱。」

「無惱害者:離不饒益事故」,這是在身業;無怨,離惡意樂是心是良善的;無敵是語言上和人家都很和氣;無惱害在是身業,表現在外的行動上「離不饒益事故」。「不饒益事」是做一些事情來傷害人。現在是遠離「不饒益事」,不做傷害人的事情,「無惱害」。

這樣說「無怨」、「無敵」、「無惱害」就是身、口、意三業都是清凈的。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記述千古一人的聖哲傳記——玄奘法師傳(四):6
天台八教(二)三藏教
《瑜伽師地論》四無量心(3):標出經上有關四無量心的法語
揭開敦煌遺書流落天津之謎
天台宗立名緣由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

您可能感興趣

《瑜伽師地論》四神足(4)廣釋(3):心三摩地
《瑜伽師地論》隨順學法(8)第二義(3)
《瑜伽師地論》四神足(2)廣釋(1):欲三摩地
《瑜伽師地論》於食知量:第三略義(2)顯諸句
《瑜伽師地論》四念住(2)
《瑜伽師地論》四念住(4)
《瑜伽師地論》四神足(3)廣釋(2):勤三摩地
《瑜伽師地論》四神足(5)廣釋(4):觀三摩地
《瑜伽師地論》四念住(3)
《瑜伽師地論》於食知量:第三略義(1)別辨相
《瑜伽師地論》四神足(1)略釋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9):二、住攝善法戒(1)
《瑜伽師地論》正知而住:辨次第。行等(4)語默(2)第二義
《瑜伽師地論》四神足(8)八種斷行(8)念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4):一、住律儀戒(4)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2):一、住律儀戒(2)
《瑜伽師地論》禪修的障礙和對治(5):顯略義
《瑜伽師地論》正知而住:辨次第。行等(3)語默(1)第一義
《瑜伽師地論》修行的障礙(1):依內障(1)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5):一、住律儀戒(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