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民俗中的中醫智慧:印脾與小兒「脾常不足」

民俗中的中醫智慧:印脾與小兒「脾常不足」

二月二龍抬頭,與古代天象有關。

古人將「二十八宿」按照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劃分為「四象」: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其中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龍形星象,即東方蒼龍。春天農耕開始,蒼龍星在東方夜空開始上升,從農曆二月二始,每天的「龍抬頭」時刻,均約提前一點,經過一個多月時間,整個「龍頭」就抬起來了。

民俗中的中醫智慧:印脾與小兒「脾常不足」

約從明末清初始,我國滿族流傳有「二月二印脾」的習俗。

這天剛亮婦女們就起來,她們在院子里和大門外的平地上,用硝灰畫上各種不同的圓圈,圈內畫個十字,在八點來鍾,她們把孩子前襟和兜肚解開,讓孩子們趴在十字中間,肚子帖地印脾,孩子媽媽則在圓圈旁邊禱告著:印脾十字中,龍盤圈裡形,帶走腹中病,肚子永不疼。

民俗中的中醫智慧:印脾與小兒「脾常不足」

這種祈禱,目的是祈求把孩子的食積帶走消除,保佑小孩子不得大肚子食水病。這類印脾的舉動,實際上是提示婦女養育孩子,飲食有節,避免吃生冷零食,以免孩子們得上食積,亦稱食水,即腹中有硬塊等癥狀,古代醫生稱此為痞疾,是消化系統病症。

古代醫家通過長期觀察,總結了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認為小兒「脾常不足」,就是說小兒脾胃薄弱,易患消化系統疾病。小兒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生機旺盛,發育迅速,年齡越小,生長越快,因而所需要營養物質和液體相對地都比成人為高。但嬰幼兒的脾胃運化功能尚未健全,腐熟水谷,運化水谷精微的功能薄弱,若餵養不當,或飲食失節,很容易引起脾胃運化功能的紊亂,而導致小兒脾胃疾病。如臨床多見乳積、停食、疳積和腹瀉等病證,多表現嘔吐,泄瀉等癥狀。古代醫家觀察到小兒臨床多見脾胃疾病這一特點,在治療時,常要顧及脾胃之氣。

「脾常不足」的論述,是古代醫家對小兒易於發生脾胃疾病的生理病理特點的高度概括,這裡大家需要知道一位兒科醫生:萬全。萬全是我國明代著名中醫學家,世醫出身,祖、父均為兒科醫生,至萬全更以兒科馳名。萬全在總結前人經驗和個人臨床實踐體會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小兒生理病理學理論,提出了「三有餘、四不足」學說,即肝常有餘、心常有餘、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腎常虛;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對中醫兒科是一大貢獻。

民俗中的中醫智慧:印脾與小兒「脾常不足」

作者:翟志光,字守拙,男,中醫學博士,副研究員,孔伯華名家研究室副主任醫師,擅長治療皮膚病、男科病。

本文為岐黃之約合作夥伴孔醫堂授權發表,未獲授權拒絕轉載。


岐黃之約是中國最大、最嚴肅的傳統健康養生原創內容平台,匯聚著名中醫名家、知名養生達人。北京同仁堂醫館館長關慶維、四大名醫孔伯華傳承人、世界孔子協會副會長孔令謙、暢銷書《求醫不如求己》作者中里巴人、中醫國際形象大使、美女中醫李智等親自撰稿,傳播權威健康知識,讓大眾養生成為習慣,讓健康走進萬家。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岐黃之約 的精彩文章:

中醫名家:用雙手締造孩子的健康–小兒推拿治咳嗽(一)

TAG:岐黃之約 |

您可能感興趣

老中醫說:家中常備這一物,補腎祛濕常健康!
民間中醫與中醫愛好者:促進中醫發展不可忽略的力量
中醫治小兒陽強症,小朋友太「硬」了
韓國繼承中華民族的中醫精髓,卻把中醫說地一無事處!
中醫名家的「小兒健脾益氣方」 治小兒病的大醫之法
名老中醫宋祚民:拿一道家常菜就能預防天冷中風 不信?
感悟中醫:中醫是用智慧看病
中醫小常識,好珍貴!
華佗的智巧,中醫的智慧
中醫中的「神」是什麼意思?
老中醫說:傷口久不癒合, 如何中醫中藥治療
脾臟對人體的意義 中醫如何健脾
經典中醫眼中的中藥「毒」性是怎樣的?
中醫養生中的那些小技巧?
老中醫:中餐中的黑色瑰寶,女性最應該多吃!補血養顏!
號稱水中人蔘,老中醫說它是補腎健脾的中藥
治脾胃病的常用方葯,老中醫畢生心血共享!
一個中醫大夫眼裡的正宗中醫、民間中醫和偽中醫
中醫教您治小兒夢遊 調和肝脾、鎮靜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