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教與他教修行心性之別:戒律是修行之樂,度人是全真之德

道教與他教修行心性之別:戒律是修行之樂,度人是全真之德

道教與他教修行心性之別:戒律是修行之樂,度人是全真之德



戒,不等於禁止,而是一種行為上的引導。正是圍繞著內丹修鍊的目的,全真教派才建立起其獨具特色的宮觀生活,並由此展開了它有別於傳統道教的教團形式。

文/清虛道人


1


全真教的戒律與佛教的戒律


基於內外丹在修鍊理念上的區別,全真教對於教徒的個人修持也有著不同於早期天師道的要求。獨身、素食、坐寰等等諸多戒律上的要求,使得全真教在宋元時候成為一門全新的道教教派。從表象看,全真教的成立和宋朝時期民族融化、不同流派思想的交融有著密切的關係。如重陽祖師倡導三教合一,這與其早年受到儒學的教育並參加科舉考試有很大關係。並且佛教在當時不論是從教理教義還是從宗教形制上都已經逐漸完善,在歷經了隋唐比較開始放的思想風氣後,佛教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遠遠超越了道教。所以重陽祖師提出三教合一的宗教宗旨時,在教團組織的創建和內部教化上必然要受到儒家和佛教思想的影響。

道教與他教修行心性之別:戒律是修行之樂,度人是全真之德



重陽祖師倡導三教合一(資料圖)


從這個角度來看,很多人就容易誤解為全真教設定的一些宗教戒律與佛教的戒律有極大相似性,這是在對道教內丹修鍊不了解的基礎上做出的淺層次認知。全真教設定戒律的出點是基於個人性命上的修鍊。佛教雖然也講心性的修行,但這已經是中國化佛教的主張了。所謂中國化,在這個過程中會明顯受到儒道兩家思想的影響。全真教因為要求教徒修鍊內丹,所以戒律的目的也就很明確了,其不是為了限制教徒的俗世的生活,而是希望能夠通過持戒的方式來實現修行上的目標。


戒,不等於禁止,而是一種行為上的引導。正是圍繞著內丹修鍊的目的,全真教派才建立起其獨具特色的宮觀生活,並由此展開了它有別於傳統道教的教團形式。

其實,早期全真教並沒有如同佛教一樣設立懲戒性的戒律,即通過戒律的方式來規定教徒哪些行為是不被允許的、一旦觸犯了戒律將會受到何種懲罰等等內容。畢竟,戒律和懲罰都不是修行的最終目的。重陽祖師在《立教十五論》中對教徒寫下的具有教規意味的內容,更多的是循序善誘的具有勸導性的言語,即以一位師長的身份對後學者進行教導。又如丹陽祖師有《十勸》語錄,其寫道「一不得犯國法;二見教門人須當先作禮;三斷酒色財氣;四除憂愁思慮;五遇寵若驚;六戒無明業火;七慎言語、節飲食,薄滋味、棄榮華、絕憎愛;八不得學奇異怪事;九居庵不過三間、道伴不過三人;十不得起勝心」,這十條規勸從內容上看也都是在勸勉門人的日常行為舉止,是沒有表現出任何與懲罰相關的條律的。


1


戒律是修行之樂


面對師長的勸勉,門人有聽和不聽的自由,在修道人眼中這或許就是緣分的概念,並沒有因為門人不聽從教導而對其做出相應的懲戒。箇中原因,大抵與早期全真教的教團剛剛成立而更側重於發展壯大教團組織的歷史現狀有一定的關係。以宗教修行的眼光來看,任何一個宗教都應該是秉持著悲天憫人的心腸去度化眾生。懲戒和勸導雖然有可能實現同一個結果,但因為出發點是不相同的,所以最後呈現出來的狀況也有可能完全不同。宗教的修行,是要能夠實現一個「樂」字,持戒是一種樂,而不是為了戒律而強行改變自然的行為。「空持萬千偈,不如吃茶去」,說的就是這樣的道理。

道教與他教修行心性之別:戒律是修行之樂,度人是全真之德


真正重要的是實現最後的目的(資料圖)


金人元好問曾記述他經目的全真道徒形象說:


「貞元、正隆以來,又有全真教。咸陽人王中孚倡之,譚、馬、丘、劉、諸人和之。本於淵靜之說,而無黃冠禳禬之妄;參以禪定之習,而無頭陀縛律之苦。耕田鑿井,從身以自養,推有餘以及之人,視世間擾擾者差苦自便然。」

從元好問的口中,我們也可以猜度出當時全真道的宗教生活和戒律與更為嚴格的佛教之間的區別。在世人眼中看來,佛教是有「縛律之苦」的,全真教道教徒雖然也有規定以行乞等方式去歷煉心性的做法,但他們本身是有多種不同的修持方法的。全真教徒希望通過某種途徑來實現自己修行的目的,如郝大通祖師在趙州橋上的靜坐、辟穀,如丘祖磻溪六年背人過河等等,都祖師親身力行的佐證。


元好問還提到「耕田鑿井,從身以自養,推有餘以及之人,視世間擾擾者差苦自便然」,可見當時的教徒即便身處於比較清苦的環境中,依然是認定這是「自便」的情況,且還會把這種淡看人間是非的修行態度「推有餘以及之人」,這也正是早期全真道的戒律更傾向於勸導概念的表現方式和最終目的。真正的戒律,戒的永遠是修持的心,如同儒家所講的「慎獨」,心不亂,則身正。單純去修持身形上的端正,由此再返歸到心性上的修鍊,這是由末逐本的方式。只有心性上的寂然,所以才會以戒律的方式去驗證。由此也足見佛教戒律和道教戒律本質上的不同。


對全真教徒來講真正重要的是能夠實現自己最後的目的,而非是忍受戒律所規定的限度。所以在道教中並沒有「忍辱」的說法,而是「守辱」和「忘辱」,他們樂在戒律之中,而不是要受到戒律的束縛之苦,這已經在修行的層次和境界上與他教的心性之說有了高下之分。修行之事,唯有樂在其中才是大境界。(編輯:憶慈)


聲明


1.本文源自騰訊道學獨家稿件,文/清虛道人。如喜歡本文歡迎轉載,但請務必請註明作者與文章出處。


2.文章作者觀點與立場,不代表騰訊媒體的觀點與立場。


3.喜歡該類內容歡迎上微信關注「騰訊道學」微信公眾號!

道教與他教修行心性之別:戒律是修行之樂,度人是全真之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尷尬!敬了這麼多年的香……竟然沒有一次敬對了
王重陽與全真教:王重陽祖師有預知未來的神功

TAG:騰訊道學 |

您可能感興趣

道教的戒律與禁忌,修道之人不可不知!
依道奉行——道教戒律與道德的關係
般若文海:戒律就是修行人的生命
道教戒律與道德
道教的五戒十善,道教的根本戒律!
修行的三个阶段,都要以戒律作为基础
道教戒律的意义与类别
中國最令人尊敬的僧團:僧人們嚴持戒律,以清苦修行聞名
道教正一派之戒律!
道教主要戒律詳解
傳戒不能流於形式 把戒律學融入到修行和度人之中
明清之際,道教中興靠重整戒律
玄德堂——道教戒律與道德
道教戒律的意義與類別
道教的戒律與禁忌
正業識之性—改過自新,守持戒律
唐僧不能和女兒國國王成親,真的是因為佛教戒律嗎?
道教的戒律有哪些?
早期道教戒律怎樣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