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清時期的滿族人如何取暖

明清時期的滿族人如何取暖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冬末春初,忽冷忽熱,偶有陣陣寒風,似乎比冬日裡的更加刺骨和凜冽。古代沒有空調,沒有暖氣,乾隆卻喜歡過冬天,有《冬日偶成》為證:「人苦冬日短,我愛冬夜長。皓月懸長空,朔風飄碎霜。垂簾在氍毹,紅燭明塗堂。博山炷水沉,和以梅蕊香。敲詩不覺冷,漏水夜未央。」


口袋房、萬字炕、暖房


自明朝中期到清末是繼西周前期、西漢末年到隋朝初年、兩宋時期之後的中國氣象史上的第四個寒冷期,這一時期被稱為「明清小冰期」,在國際上被稱為「現代小冰期」,大雪使得洞庭湖「冰合,人騎可行」,南方尚且如此,北方自然更加寒冷了。聚居在東北的滿族人,離不開口袋房、萬字炕,正如俗語所說 「口袋房,萬字炕,煙囪坐在地面上」。

明清時期的滿族人如何取暖



口袋房

明清時期的滿族人如何取暖


口袋房平面圖


口袋房又稱斗室,是指三間房多在最東面一間南側開門,五間房多東起第二間開門。整座房屋形似口袋,因此稱作「口袋房」。為了禦寒,牆壁都很厚,《寧古塔紀略》有載,「牆厚幾尺,然冬間寒氣侵入,視之如霜。屋內南、西、北接繞三炕,炕上用蘆席,席上鋪大紅氈」。口袋房開門的一間被叫作「外屋」或「堂屋」,西面屋又稱「上屋」。上屋裡南、西、北三面築有「∏」字型大土坯炕,叫作「萬字炕」,民間也稱為「拐彎炕」「轉圈炕」。室內「以西為尊,以南為大」,西炕用於祭祀祖先和神靈,擺放供物,不得隨意踩踏、坐卧或放置不清潔、不吉利的物品。南炕溫暖向陽,是家中的尊長寢居坐卧的地方,若有賓客前來,也要請到南炕上坐,若是賓客留宿也應住在此炕。平日在炕上就寢時,方向和位置也有一定的規矩。無論睡南炕還是北炕,正式就寢時,頭部都在炕沿一側,身體垂直於炕沿方向,不許平行於炕沿方向睡,因為只有在室內停放死人時才順著炕沿方向放。

明清時期的滿族人如何取暖


瀋陽故宮萬字炕


在寒冷的季節,把火炕都燒熱,室內就會因炕面散發的熱量更加溫暖。炕的用途不只是寢卧,滿族人在室內的大部分活動都是在炕上進行的,「無椅凳,有炕桌,俱盤膝坐」。不管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幾乎都使用口袋房和萬字炕。而火牆則是宮中貴族使用較多,實際上是一種地熱供暖,是將宮殿的牆壁砌成空心的「夾牆」,也稱「地炕」。

明清時期的滿族人如何取暖



火牆結構圖

清代皇宮中,皇帝辦公的三大殿(一般指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養心殿及部分寢宮的牆都是空心的,殿內地磚下面砌有縱橫相通的火道,直通向殿外廊檐底下地爐子的添火口,燒上上好的煤或木炭(清代皇宮用的「御煤」多是來自寧夏的太西煤,「烏黑髮亮,觸之不染,燃之無煙無味」,且有極高的發熱量。木炭則為來自涿州、通州、宛平、大興等近郊地區,用硬實木材燒成的按標準規格鋸成一節節的 「紅羅炭」。乾隆年間曾欽定過薪炭的供應標準:皇太后為120斤,皇后為110斤,皇貴妃為90斤,皇妃為75斤……依級別大小供應薪炭。供薪炭的日期也有規定:即在每年的農曆十一月初一時開始發放,在次年春暖花開時節停止發放。熱力順著火道和夾牆循環傳到整個大殿,即使在寒冷的冬日,也能瀰漫著濃濃的暖意。這些宮殿地下火道的入口一般都設在房屋的北邊,進氣口平日都用很厚的木板蓋住,還另設有排煙口,不僅可以排煙,還可通風供氧。設有地下火道的房間也叫「暖閣」,故宮博物院坤寧宮的東暖閣就是這種結構的典型代表。

明清時期的滿族人如何取暖



故宮博物院養心殿東暖閣

酷愛皮草的滿族人


從遠古到現代,皮草一直是重要的禦寒服飾之一。到了數九寒冬,大量的紫貂、銀鼠、黑狐、猞猁、豹子都會變成滿洲貴族們身體上的暖帽、端罩、大襟、袖口和披肩等,就連地位較低的宮女和太監也會想要穿著一張老狼皮或是羊羔皮。然而,穿皮草也是要講時序規矩的,《道咸以來朝野雜記》記載:「衣冠定製,寒暑更換,皆有次序。由隆冬貂衣起,凡黑風毛袍褂如玄狐、海龍等,皆在期內應穿。由此換白風毛,如狐皮、猞猁、猧刀之類,再換銀鼠,再換寒羊皮。皮衣至此而止。」


滿族興起於白山黑水,有狩獵和穿著皮草的傳統,到了比家鄉暖和些許的北京城,也沒有削減他們對動物皮毛的熱愛,更是把貂皮穿出了新高度。從前,人們一般將毛皮衣服皮子朝外,毛絨一麵包上布帛朝里,而大清皇帝,偏偏喜歡「反穿皮襖毛沖外」。曾有人說三萬多隻貂都不夠為皇帝做一件端罩,並引用了清代乾隆二十一年十月十九日的《穿戴檔》中的記載,胡世傑奉旨問內務府相關人員:「貂尾有多少個,夠做端罩不夠?」總管馬國用、首領張玉隨應奏:「貂尾現有三萬一千九百六十個,不夠做一件端罩。」

明清時期的滿族人如何取暖



端罩


上面的說法難免有誇張之嫌。端罩是一種圓領、對襟、平袖、長及膝、左右垂帶的翻毛外褂,只有宗室成員和高級官員才能穿著。按《大清會典》的制度,端罩有黑狐、紫貂、青狐、貂皮、猞猁猻、紅豹皮、黃狐皮等幾種;按質地、皮色的好壞及其里、帶的顏色等內容,又分為八個等級,以此來區別其身份、地位的高低尊卑。若做一件上等的端罩,就要認真的挑選毛色、大小,不但耗時耗力,還要戕害許多生靈。

明清時期的滿族人如何取暖



《甄嬛傳》中皇帝與甄嬛穿著的端罩

種類繁多的禦寒物件


禦寒的物件種類很多,從帘子、毯子到手爐子、湯婆子,各有功能與特色。帘子,也稱「堂簾」,清代時紫禁城的造辦處曾在地安門外設有帘子庫,專門製作皇宮冬天或夏日使用的各種帘子。冬天掛的帘子有皮簾、棉簾、毛氈簾等,也是按官銜等級來懸掛:紫禁城皇帝、皇后以及妃子等寢宮內,為避冬寒均以裘簾錦幕,或以皮棉帷幕深垂。而太監宮女們的居屋則是使用蒲草製成的草帘子。除了簾幕,帝後以及嬪妃們的卧具則是很厚的「庫緞」(庫緞,又名「花緞」,原是清代御用「貢品」,因織成後送入內務府的「緞匹庫」而得名)、「栽絨」(絲絨織品之一)等,有時皇帝的床上還鋪著幾層大紅毯與明黃毯。

明清時期的滿族人如何取暖



滿族門帘


滿洲貴族取暖,最為人們所熟知的大概是火盆。火盆移動方便,從仍存於故宮的炭火盆文物來看,那時的炭火盆樣式非常多,太和殿的兩個炭盆均是用造價高昂的景泰藍燒制而成。《乾隆帝雪景行樂圖》中,乾隆與子女們觀雪玩耍,乾隆帝即「端坐火盆旁」。在室外還好,沒有一氧化碳中毒和著火的危險,在室內放置火盆,就需要有專人看守、不得馬虎。嘉慶二年(1797年),就因太監在看守火盆時,沒有將火盆內的炭火蓋嚴,使得火星復燃引起了一場大火。

明清時期的滿族人如何取暖



銅胎掐絲琺琅大火盆


帶罩子的火盆就是熏爐,熏爐外的籠罩叫熏籠,熏籠製作精美,有青銅鎏金的,有掐絲琺琅的。有些大的熏籠重達數百斤,一米多高。如今故宮博物院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坤寧宮等處,都陳列有熏籠。《紅樓夢》中有關於熏籠的描繪:「晴雯只在熏籠上圍坐」,睡也睡在熏籠上。熏籠能坐能睡,可見有的熏籠是很大的。

明清時期的滿族人如何取暖



嵌琺琅三足熏爐


便於攜帶的禦寒物有手爐、足爐。手爐,也叫「捧爐」「袖爐」,有的手爐有提梁,有的沒有,可以直接放在袖子里。足爐又叫有腳婆、暖足瓶、湯媼、湯婆子等,是一種銅或錫製成的扁瓶,裡面灌上熱水,可放在被子內暖腳,與現代的熱水袋類似。此外,還有較大的內置炭火,外罩罩子的足爐。然而,乾隆皇帝晚年曾不用湯婆子,而用一種特別的方法:史載乾隆皇帝「冬一夜暖足,用大鵝子石爆火中極熱,以舊絮裹之,置諸被中,終夜溫暖異常,俗間所用湯婆子,不免有水氣也。」

明清時期的滿族人如何取暖



嵌琺琅花卉紋手爐

明清時期的滿族人如何取暖



湯婆子


光陰流轉,雖是冬去春來,難免「余寒猶厲」「東風料峭寒吹面」,自有滿洲貴族徒然傷感如納蘭,嘆殘燈、惜爐火,淺吟低唱「殘燈風滅爐煙冷,相伴唯孤影……閑愁總付醉來眠,只恐醒時依舊到樽前」。縱有「我是人間惆悵客」的凄清悲苦,也有「知君何事淚縱橫」的惺惺溫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民族宗教網 的精彩文章:

武當道士「神」在何處:傳道弘法 修身養性 弘揚文化
文化復興民族崛起,當代愛國傳道士
武陵仙山有多奇 儒道佛三教集一身
98歲瑜伽師似少女 談養生經
道教華山:太素元精石

TAG:中國民族宗教網 |

您可能感興趣

清朝時期滿族人對黃帝自稱「奴才」,背後原因竟然是
清朝覆滅之後,沒有了庇佑滿族人都何去何從?
勁爆!滿族人也搞反清復明!
民國時期的滿族人
為什麼清朝時期蒙古族人口出現了下滑?
滿族人的清明節叫三月節
清朝皇帝是滿族人,那他們上朝時說的滿語還是漢語?
誰不很批清朝誰就是滿族人,柏楊是被滿族的一個!
大清的滿族有一部分血脈竟是漢族人,他們源自北宋時期的皇族後裔
原來這麼多明星是滿族人,吳京也是滿族男兒
清政府不允許滿族人經商,否則,滿族人的生意早就做到了全世界
秦時明月最神秘的姬姓一族,三位族人都是美女而且實力都很強!
清朝太監都是漢人卻不是滿族人?滿族的歷史是怎樣發展壯大的
大清朝一定是滿族人的天下嗎?我看未必!
滿族人不辦滿族事,就是耍流氓!
真實清史只有滿族人才能自稱為「奴才」!又被清宮劇騙了
滿族人在大清滅亡後都去了哪裡?
清朝滅亡後,滿族人為什麼趕緊改為漢姓,聽聽滿清貴族後代怎麼說
五胡亂華時期北方漢人差點被羯族人殺盡,好在出現了救星冉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