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大河子民的遷移

大河子民的遷移

本期攝影書推薦

大河子民的遷移


《沙與水》,晉永權著,[法]羅伯特·普雷基主編,中國攝影出版社


如眾位所知,以長江、黃河為拍攝題材的攝影師不在少數,其中更不乏傑出者——朱憲民的《黃河人家》、於徳水的《黃河流年》、顏長江的《三峽》、王岩的《母親河》、黎明的《後三峽》等等。然而,晉永權的作品還是有些不同的味道。


21世紀最初的5年里,晉永權作為中國青年報的攝影記者,一次次的前往長江、黃河兩岸,追蹤那些或遷徙、或定居的移民們,記下筆記,拍下照片。這本圖文書帶著歷史的印記,讓我們瞥見大環境中每個平凡人的苦難與歡喜、無奈與憧憬。書中的文字與圖片是個人視角,卻也反應了群體面貌與國家記憶。


本書在編輯上的一個特殊之處是採用了「鏡像雙封面」的設計,分別把長江與黃河設置在書的正反兩端,設立兩個封面。這樣的設計使本書的主題彷彿大河兩岸的一個個移民形象一樣——清晰、卓然而立。並且,在拿到書後,你可以從它的任何一面開始閱讀。

不過,還是有個小遺憾。書中照片為佳能EOS-1N相機搭配黑白膠捲所拍,按說影像的質量不應該有問題(小編就這一點也跟攝影師確認了)。但最終書籍圖片的展示效果卻不夠好,尤其是影像暗部的細節表現差強人意——也許是紙張的問題,也許是印刷的問題。儘管如此,從另一方面來說,影像的模糊與粗糙感或許也會有助於觀者更好地體會攝影師拍攝時的情緒與心境吧。


正如本書主編羅伯特·普雷基所說:「晉永權通過《沙與水》中的文字和圖片,讓我們體會到了這些糾結的情緒,有懷舊、有悔恨,抑或絕望;也有興奮,還有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在中國兩大母親河——長江和黃河的兩岸,我們遇到了原本無緣相見的人們,我們體會著他們的經歷、痛苦及積極向上的樂觀主義精神。


晉永權如是說……


順江而下


年以後,2000年8月13日清晨,重慶雲陽縣南溪鎮送別的情形,在我的記憶中依然揮之不去。


這一天清晨,南溪鎮雲霧繚繞,安寧秀麗。但一早四鄰八鄉陸續趕來送別的人們,打破了這裡的寧靜。第一聲抽泣傳出過後,哭聲便響成一片,幾乎每一位移民都被許多或粗壯或纖細的手緊緊拉著,以至車隊久久無法啟動。

大河子民的遷移



從重慶雲陽到上海崇明島,2000年8月

大河子民的遷移



重慶雲陽,2003年8月

大河子民的遷移


從重慶雲陽到上海崇明島,2000年8月



是長江三峽庫區向東部11個省市外遷移民中的第一批。這首批移民將在長江上航行三天四夜,遷往中國東部長江入海口的一座島嶼——上海崇明島。


那一次,我在毫無心理準備之下,就感悟到了這一群體的氣息,還有大江大河逆來順受的容顏。那麼直接,那麼無遮無攔,赤裸面對。對於那些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來說,山、水,還有人,乃至萬物,離別,甚至等同於永別,誰都有理由在這一刻盡情地表達自己的情感。

大河子民的遷移



從重慶雲陽到上海崇明島,2000年8月

大河子民的遷移



從重慶雲陽到上海崇明島,2000年8月

大河子民的遷移



上海崇明島,2000年8月


婚禮與葬禮



民搬遷日子到來前,移民村鎮上的婚禮日漸集中。趕在遷徙之前,在家鄉把婚禮辦了,這也是不少年輕人及他們父母的願望。對於不可知的未來生活,婚姻是維繫家族、故鄉、記憶、情感的牢固紐帶,此刻人們更加看重這根紐帶。


但,顯然與婚禮數量同時增加的還有葬禮,並且增量很大。在鄉村,這都是需要隆重對待的大事情。在一些擁擠的街道上,甚至可以看到婚禮與葬禮隊伍同時出現的狀況,各辦各的,互不相擾。這種情形在平日是很少見到的,婚禮遇見葬禮,這被認為是很不吉利的事情,更是應該極力迴避的。但現在,就是在一個村鎮的公共空間內,人們不再忌諱這樣的事情,而這一切都源於即將到來的移民搬遷,時間緊迫,倉促之間這些事情都要辦。

大河子民的遷移



重慶巫山,2001年4月

大河子民的遷移



重慶巫山,2001年4月

大河子民的遷移



重慶巫山,2003年8月



巫山縣大昌鎮,我曾想去拍攝一戶人家的葬禮。老人81歲,平靜地在家中去世。這家人丁興旺,子孫滿堂,看起來準備也很充分,壽衣壽材一應俱全,家人按照老人的遺願事先已經選好了埋葬的地點——175米線,水庫最高蓄水標石之上的一塊地方。那天早上,我向這家人提出拍攝要求時,卻遭到了拒絕,並且不容商量。


我悶悶不樂地回到自己經常吃飯的那個小飯館,向小老闆打聽緣由,並向他打聽這段時間鎮子上的葬禮為何那樣多。小老闆頭也沒回,只顧忙著刷鍋洗碗,淡淡地說:「人家不答應,你就別去了,這些老人很多都是不願移民、死在外地,在家穿好壽衣,躺在床上,不吃不喝,幾天就死啰!」他淡淡地說著,我卻半天都沒回過神來。

大河子民的遷移



重慶巫山,2001年4月

大河子民的遷移



重慶巫山,2001年4月

大河子民的遷移



重慶巫山,2002年8月


老萬州的少年



那些破敗不堪、看起來像鄉鎮一般的小縣城比較,重慶萬州是一座城市,一座擁有自己性格的城市,一座與長江休戚相關有歷史的城市。


在21世紀的前幾個年頭,長江蓄水,這個城市的一半被拆除,渝萬高速(重慶至萬州)公路通車,陸路交通迅速便捷,城市千百年來的儀軌就發生了變故。萬州的歷史在此出現拐點。在官方主導的話語體系熱情歡呼「舊萬州」「老萬州」消亡的時候,那個歷史上的——事實上也就是幾年前的萬州,的確已經成為考古學意義上的往事了。

大河子民的遷移



重慶奉節,2001年5月

大河子民的遷移



重慶巫山,2002年11月

大河子民的遷移



重慶巫山,2002年11月



民期間,我再次來這裡時,長江兩岸的拆遷看起來頗觸目驚心,萬州城的一半將被淹沒,江邊佇立著殘垣斷壁,時時冒起的煙塵衝天而起。各類拆遷工具、本地居民、看熱鬧的遊人混雜在一起。空氣中翻騰著莫名的興奮之情,人們在廢墟間穿梭奔跑,大聲斥責,間或唉聲嘆氣,所有的人都變得躁動不安起來,我怎麼都難以理解,先前熟悉的城市何以面目猙獰,不可理喻。


主城區下游聚魚沱河段,萬州長江二橋即將建成通車。巨型橋墩下方,一戶人家的房屋已被拆除,廢墟上一位大約十三四歲的少年久久坐在那裡,不言不語。我舉起相機拍下兩張照片,他還是一動不動。周圍玩耍的年輕人告訴我,那是他的家,他每天都來這裡,誰都不理。


「工業化——城市化——移民,這位沉默的少年遭遇了所有的『發展』問題。」我在當天的筆記中記下了這段話。現今,這位少年在哪裡,他對「新萬州」感受如何?

大河子民的遷移



重慶萬州,2001年5月

大河子民的遷移



重慶巫山,2002年11月

大河子民的遷移



重慶巫山,2002年11月


第二次遷移



民們從內蒙古西部遷移到東部黃河邊緣,十來年過去後,在這一黃河岸邊的生態移民點,那些像沙一樣四處散去的人生活如何呢?不光作為外人的我無從知曉,就是向當地人打聽時,很多人也會驚訝地說:「哦,好像有十來年沒人提起這件事了。」為數不多的移民已經融入當地人的生活中,很難分辨出他們之間的差異了。中國人隨遇而安的本能再一次得到驗證。


1999年,來自內蒙古烏蘭察布興和縣等地的移民到達磴口淘井移民區時,這裡還是荒蕪之地。他們是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對外宣稱的20萬生態移民和異地扶貧移民試點工程中的一部分,也是當年磴口縣「再造一個河套」宏大計劃的一部分。但試圖依靠人的意志再造一個河套平原的計劃顯然是主觀意志的產物,原因很簡單,自然、地理這些客觀條件都不具備,大規模開墾土地,以及人口過度增長,帶給這裡的都將是災難。

大河子民的遷移



內蒙古磴口淘井,2003年2月

大河子民的遷移



內蒙古磴口淘井,2004年2月

大河子民的遷移



內蒙古磴口淘井,2004年2月



民陸續搬遷過來,但巨大的生態壓力在這一狹小區域內也隨之出現——灌溉用水鹽鹼化程度高及土地沙化嚴重等。由於前期準備工作失當,導致到來僅僅兩年的移民們面臨第二次搬遷。


阿茨就是二次移民建起的定居點,到這裡後,人均耕地大約有10畝。加上有黃河水灌溉,莊稼收成不成問題。另外,移民們的文化程度普遍比套區老戶要高一些,他們適應這裡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後,就會有發展。這一點,與長江三峽外遷移民群體相似。

大河子民的遷移



內蒙古磴口淘井,2003年2月

大河子民的遷移



甘肅民勤,2002年5月

大河子民的遷移



內蒙古磴口淘井,2003年2月


「要


知道,來的時候,烏蒙( 烏蘭察布盟) 那邊的宣傳口號是:人去就可以了,到那啥都有,一把鍬都不用帶。」從1998年開始,李福榮就做移民工作,他熟知其中的每一個環節:「哪有那樣的事呀,雖有一些配套的移民補助安排,但一些剛到的移民確實很窮。」曾有移民跑到他的辦公室,說家裡炒菜沒有醋,能不能讓他幫忙解決一下。移民開始那幾年,移民辦的走廊里經常躺滿要求解決問題的人。


2001至2002年間,經歷了初來乍到時的反覆搬遷、面對一片片生地,以及耕作習慣方式的改變、移民補償時限的到來等諸多問題,這一批移民度過了一段茫然無措的日子。而現在,這些當年被截訪的移民們卻大多適應了現在的生活,他們大多已經知足了,對眼下的狀況感到滿意。

大河子民的遷移



內蒙古磴口,2003年2月

大河子民的遷移



甘肅秦王川,2003年4月

大河子民的遷移



內蒙古磴口淘井,2003年2月

大河子民的遷移



晉永權


攝影家,《中國攝影》雜誌社常務副社長,曾供職於中國青年報、中國攝影出版社;出版著作《最後的漢族》《出三峽記》《紅旗照相館》《每一聲快門都憂傷》等;系列攝影作品《儺》被國內外多家博物館、美術館收藏。


文圖選編自《沙與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影像國際 的精彩文章:

三影堂2017全年工作坊時間表已公布
2017全國農民攝影大展徵稿啟事
「東南佛國杯」全國佛教文化攝影大展今起徵稿

TAG:影像國際 |

您可能感興趣

抗戰中故宮國寶大遷移的三條路線
十大動物遷徙奇蹟 澳洲紅蟹大遷移排名第8
滿洲民族遷移簡史
美國樹木正向西遷移
世界最大古檉柳林因建水電站要遷移 或致全軍覆沒
哈利王子協助最大規模的大象遷移,拯救了數百隻大象
遷移中的鄉愁:變化的城市與鄉鎮空間
二戰後德意志民族的遷移,現今東普魯士、蘇台德幾無他們的蹤跡
河流乾涸如沙漠 兒童被迫遷移無法上學
揭秘中國歷史上的國寶大遷移!
珍稀蝴蝶大規模遷移墨西哥 場景震撼
國寶遷移之謎:西部小城出土江南重寶,農民挖出,專家難言來路
王健林買下好萊塢還在青島建,無錫橫店群演大軍準備遷移
有寵三句半:梨園狗市搬新址 9成商家大遷移
中國歷史上商朝的首都為什麼要頻繁遷移
山西加速破除戶籍遷移壁壘 農村籍高校生來去自由
跟蹤人類的遷移路徑
男子遷移祖墳棺材內出土龍鳳金碗,專家稱國之瑰寶!
靠鳥糞致富的世界最小島國,如今預舉國遷移到外國的一幢大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