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為何說上海是中國龍文化的重要故鄉

為何說上海是中國龍文化的重要故鄉

為何說上海是中國龍文化的重要故鄉


田兆元教授在華東師範大學書香年華講座上的演講

為何說上海是中國龍文化的重要故鄉


上海青龍鎮遺址考古展上展出的宋代青龍鎮龍紋


田兆元攝


眼下,「千年古港——上海青龍鎮遺址考古展」正在上海博物館展出。許多人看了以後都會有這樣一個印象:上海開埠前原來這麼繁榮!考古發掘出土的大量唐宋時期瓷器,有力地證明了青龍鎮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事實上,青龍鎮只是一個縮影。今天我要給大家講一個更加古老的故事,即關於上海作為龍文化故鄉的故事。講述這個故事,最單純的目的是還原歷史事實。相信在了解基本的歷史事實後,我們會增強對上海這座城市的文化自信,從而為尋找城市文脈、構築城市精神找到傳統文化的支點。

站不住腳的「小漁村」之說


一直以來,有一種說法:上海過去就是一個小漁村,自1843年開埠以來才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這是誰說的呢?小漁村又在哪裡?


有人說,這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人霍賽在《出賣上海灘》一書中所說的。但在我看來,那是一本充滿殖民者傲慢話語的冊子,說的是英美人佔領上海的事情,其中也並未講到漁村的故事。


那麼,漁村的概念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1500年前,南北朝時期的梁簡文帝寫過一篇《浮海石像銘》,說婁縣松江之下有個地方,「曰滬瀆,此處有居人,以漁者為業」,指的是松江有條叫滬瀆的河流,有人住在那裡以打魚為業。上海前身婁縣這麼一個小小的地點,怎麼就變成了「上海只是一個小漁村」呢?在那之前,在那之後,上海地區演繹了多少英雄故事,豈是一個「小漁村」所能涵蓋的?


現在討論這個問題,不是要爭論過去有多麼了不起,而只是想說明「上海開埠前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漁村」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某種程度上,這一說法誇大了殖民者的功勞。它對於建立上海城市的文化自信是有害的。究其原因,這種錯誤的歷史觀念強調西方人給上海帶來了繁榮,而在此之前上海歷史上曾經的繁榮就被遮蔽了。上海隨之被說成「文化無根」的城市,沒有自己主流的文化傳統。顯然,這不是事實。

事實上,上海地區有著悠久的文化傳統,是我國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考古發現證明,上海已有6000年的歷史。6000年前,上海地區就有了成熟的打井技術,由此可見當時人們的生活經驗和智慧。隨著考古不斷有新進展,上海目前已建立自人類活動之初至商代末期的完整考古年代序列: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廣富林文化、馬橋文化,時間大約距今6000年至3000年。


上海當時雖然是一個不大的地方,但以地名命名的古文化就有兩個:崧澤文化和馬橋文化,這是十分突出的文明積澱,一般地區沒有這樣的深厚傳統。而介於二者之間的廣富林文化,以更為豐富的文化遺存,昭示著上海地區歷史上曾經的區域文化中心的特質。


標準龍圖案曾在這裡流行


作為中國文化代表的龍文化,一般被認為主要起源於北方地區、中原地區。所謂濮陽之龍、紅山文化之龍,都有五六千年的歷史。而鳳文化則被認為起源於東南方,河姆渡文化的雙鳳朝陽牙雕配飾距今7000多年了。


需要指出的是,我們確認一種文化的代表,並不全是根據年代。比如,關於我國文化遺產的代表形象,並沒有選擇河姆渡文化的雙鳳朝陽器型,而是選擇了比河姆渡文化晚幾千年的成都金沙遺址中的四鳥繞日圖案。所以,出現時間相對較晚卻也有6000年歷史的上海文化,也可說是中國龍文化的故鄉。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在這裡做一些具體分析。

在上海地區古文化中,有自我獨特屬性的崧澤文化受到浙江地區文化的輻射,具有豐富的鳥文化特徵。但另一方面,龍文化在距今5000多年左右的上海也有著鮮明的表現。良渚文化是上海乃至長江三角洲地區史前文明的高峰,在青浦福泉山遺址已經發現了兩處良渚文化權貴墓地。墓葬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象牙器、陶器等,反映了當時上層的生活狀況。我們看到良渚文化的出土文物,龍文化形象很精美。如1984年出土的良渚文化蟠螭紋鏤空足帶蓋陶鼎,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這件帶蓋的陶鼎,鏤空的足間有龍,而蓋上、腰身上的龍紋更加精彩。後來青銅器上的龍紋,可以視為這種陶鼎龍紋的摹本。


龍雖然起源於北方與中原等地,但曾經的標準龍圖案在上海及其周邊地區強勢存在併流行,這是過去為人們所忽視的。其中的雙龍紋,如交龍紋、蟠龍紋和一頭二身、二身一頭、S紋,都是後來常用並延續到今天的典型龍紋。


龍鳳融合背後的文化傳統


距今4000多年前,東南沿海地區曾經發生過一件大事。《史記·孔子世家》是這樣記載的——吳伐越,墮會稽,得骨節專車。吳使使問仲尼:「骨何者最大?」仲尼曰:「禹致群神於會稽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其節專車,此為大矣。」

學者一般認為,這是夏文化對東南防風氏王國的一次征服,也是一次龍文化與鳳文化的交流。代表龍文化的夏族進入東南文化地區,開始了龍在東南文化的新征程。這是上海地區龍文化產生的重要背景。由此,上海地區開始了由鳳的文化世界向龍鳳交流的文化形態轉變,龍與鳳在上海及東南地區開始走向融合。我們看到,上海地區4000年前的陶器圖案上,龍鳳融為一體者開始出現。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樣的融合性圖案可以視為上海的一種古老傳統:文化講究融合,海納百川早早就開啟了。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講到歷史上有過龍鳳之間的衝突,即夏的龍文化與商的鳳文化經過很長時間的磨合。到了周代,這種衝突才整體上消失。但在個別地區,如荊楚之地,這種衝突還有。最典型的是馬山楚墓出土絲綢上的花紋圖案,龍鳳在激烈爭鬥。直到戰國、秦漢時期,這種融合才全面完成。


學術界有一種說法,即中原的夏商文化是東南地區良渚文化北上西進的結果。如果結合浙江地區玉器圖案與中原青銅器的關係來看,這種說法基本上是可以成立的。由此,關於良渚文化的去向,事實上不是消失了,而是在中華文明中持續地生存發展。那時的海侵災難及洪水神話,也為這種文化傳播提供了一個認識依據。可以這樣認為,龍文化在很多地方都有發生,但上海和東南地區是龍文化走向成熟的重要區域之一,此後龍文化進一步擴展為全民族的圖騰和標識。


主流的龍形象誕生於東部


再來看距今3000多年左右的馬橋文化。它既體現中原文化特質,與中原王朝保持一致,又可以看出原先本土文化的延續。


其中,透過與中原一脈相承的龍紋,我們既可以看到與中原文化的一致性追隨,又可以看到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本土文化主力遷移後,留守者的艱難堅持。對於馬橋文化的水準低於良渚文化的現象,人們解釋為自然環境的惡劣所致,但同時也應注意到文化中心轉移的影響。總的來說,馬橋文化時期(相當於中原夏商時期)的上海,已經堅定了龍文化的本土性。到了春秋時期,這種龍文化的承襲更是無處不在了。


戰國後期,上海地區為楚國春申君的封地。至秦始皇統一六國前,楚人統治上海百年,塑造了一種獨特的文化氣質和文化身份:申地,申文化。《說文解字》說,申,神也。申是神的古字,實際上就是一個兩頭蛇的形象。春申文化是龍文化的繼承者。我們看到春申君時代上海文化的龍圖案,就會看到這種自覺的文化追求。這種雙龍璧可以視為上海文化形象的代表:精美優雅,龍翔海上。


龍文化在北方、中原等地發生,由夏族帶到東南地區經營成熟,然後返回中原,至蔚為大觀。春秋戰國時期,人們把東方作為龍的國度,這一區域已經成為成熟的龍文化大本營。事實上,要不是依據考古發掘,我們已經無法得出紅山龍文化、濮陽龍文化的印象。因為這些龍是中國龍的前身,而非後來主流的龍形象。主流的、標準的龍形象是在東部誕生、在中原發揚光大的。因此可以說,上海和東南地區是中國龍的重要故鄉。


中華文化傳統實際上是在多個地域有了認同後,才最終形成整個民族國家的認同。比如,中華民族的祖先炎帝,他的故鄉在哪裡?陝西寶雞是炎帝的故鄉,山西高平也是,湖北的神農架更是,湖南的炎陵也是,這還不包括河南的相關地域。可見,文化是不斷發展的,往往會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產生高潮,形成一個個文化中心,成為遍布中國乃至海外的文化空間。這就是我們提出「上海是龍的故鄉」之理論基礎。


青龍鎮與「東海龍王」有淵源


有幾個標誌性的事件,有助於把我國東部確認為龍的故鄉:


第一,經典文獻明確記載著龍文化的東部方位。《禮記》中說:「前朱鳥(雀)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招搖在上。」青龍,或謂蒼龍,被指為東方之神。在春秋時期的隨國墓葬里,我們可以見到這樣的圖案。這種東部為龍的觀念,至少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完全形成並達成共識。


由於東部被經典文獻視為青龍之鄉,所以上海地區出現青龍鎮就是很正常的了。唐宋時期,青龍鎮是個大港口。上海博物館正在舉辦的青龍鎮遺址考古展中,我們可以看到當年這個「東南巨鎮」的繁榮景象。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一環,青龍鎮具有獨特地位。今天的青龍村、青龍塔、青龍寺等,也體現出上海歷史上與龍文化的淵源。我國其他地方也有青龍鎮,但上海出現青龍鎮的時間較早,這跟青龍與上海位處東方是相吻合的。從這個角度來看,上海地區是「左青龍」的重要承接者,擔當了中華文化符號傳承發展的大任。


第二,東海龍王的獨特地位進一步體現出上海一帶的龍文化故鄉屬性。青龍鎮的設立,還與四海龍王的說法有關。


相傳,東海龍王敖廣、南海龍王敖欽、北海龍王敖順、西海龍王敖閏中,以東海龍王為大。大約在西晉末年,有一部道教經典《太上洞淵神咒經》開始流傳,其中提到五方龍王,即東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和中央黃帝。這是原來的五帝體系與龍王信仰相結合的產物。接著,這部經典又說到四海龍王,並指出將四海龍王的神像放於住宅四方,可以保平安。唐代開始祭祀五龍王,宋徽宗封青龍神為廣仁王,後來《西遊記》叫出了敖廣這一名稱。至此,東海龍王可謂家喻戶曉。


面向東海的上海地區,是承接東海龍王文化遺產最直接的地區。四海龍王傳說的發生期是南朝時期,當時的文化中心在東南建康(即今天南京)一帶;上海地區在其東側,受到相關文化影響的輻射。過去,上海東部沿海密布龍王廟。隨著時代的發展,相關建築漸漸式微。但在影視、小說等作品中,依然可見東海龍王的身影。


第三,民俗文化中也有不少證據。上海有許多與龍相關的民間習俗。比如,崇明三民文化村連續六年舉行「二月二龍抬頭文化節」,舉辦各種慶典,為老人理髮,吃撐腰糕,弘揚「二月二」的習俗。


上海地區的水文化,也與龍文化具有獨特的伴生關係。歷史上的上海英雄,多與治水有關,如春申君就被傳說為諸多河流的治理者。一些以龍江、虯江命名的地域,也與龍文化傳說中「興雲布雨的善舉」密切相關。


當然,今天我們傳承龍文化,不是要回到「向龍王求雨」的過去,而是要了解和把握龍文化的精髓,弘揚那種積極向上、自強不息的龍的精神。上海常常被比作中國經濟的龍頭,更有東方龍的故鄉之實,我們應該自覺地將這種古老的龍文化作為文化基點,以深厚的文化積澱,激發城市的精氣神,提升海派文化的自信心。


此外,作為龍文化的故鄉和國際化大都市,我們還有責任在世界上傳播仁愛、和平、奉獻與奮進活力的龍文化形象,增強世界各國對於中華龍的親和力,有效加強與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與溝通。有理由相信,隨著中國影響力的提升,「中國龍」一定會騰飛於世界民族之林。


思想者小傳

為何說上海是中國龍文化的重要故鄉


為何說上海是中國龍文化的重要故鄉



田兆元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副院長、區域文化資源與應用研究中心主任、民俗學研究所教授。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理事,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常務理事。兼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長江大學楚天講座教授等。主要研究方向為神話學與民間信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民俗文化資源與應用等。主要著作有《神話與中國社會》(上海人民出版社)、《神話學與美學論集》(上海文藝出版社)、《盟誓史》(上海文藝出版社)等,主編《華東民俗文獻》30冊、《媽祖文獻》5冊等,撰寫學術論文70餘篇。

為何說上海是中國龍文化的重要故鄉



圖文來源:《解放日報》2017年03月21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民俗中國 的精彩文章:

中國神仙太多,男花神你肯定沒聽說過
招募 We need you!
「情系家風?家規?家訓」徵文啟事
如果四大名著落到了標題黨的手裡,會變成什麼樣?
網路小說都有些啥神話符號?——解讀《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系列

TAG:民俗中國 |

您可能感興趣

什麼是中國文化的「虎溪三笑」
龍鳳文化節:古老而又清新的中國風
這中國鄰國尊崇中華文化,文字帶有漢字痕迹,其貴族遵劉邦為先祖
中西方龍文化的差異,中國的龍才是真的龍!
中國的「龍」文化是怎麼來的?又是什麼時候成為中華民族的崇拜?
中國一小城市,對中國文化貢獻巨大但鮮為人知,京九鐵路為它改道
什麼才是中國的文化?
樓宇烈: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什麼?
山東半島—中國道教文化的重要源頭
中國傳統文化中龍圖騰是怎麼來的?
韓國國旗是如何誕生的?有人說是抄襲中國文化,你怎麼看?
為何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文化傳承了下來?
影響世界的中國文化瑰寶 不愧是四大文明古國
王彥伶:中國文化旅遊,重要的不是名山大川而是特色
中國的鬼文化,深刻影響了中國文化
三國文化日本繼承?中國應如何重拾文化自信
南懷瑾先生:中國文化的大關鍵——如何看待「義」與「利」
樓宇烈: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人文化成」
辜鴻銘對待中國文化的態度 為什麼說「日本人才是真正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