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書法大家林散之談筆法墨法

書法大家林散之談筆法墨法

書法大家林散之談筆法墨法



談筆法】

功夫須在用筆,畫之中間要下功夫,不看兩頭看中間,筆要能留。


握筆不可太緊,要虛靈。


右軍有四句話:平腕豎鋒,虛左實右,意在筆先,字居心後。


東坡講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王右軍講執筆之法,虛左實右,意在筆先,字居心後。

包世臣的反扭手筋不行。做作。


執筆要用力。不用力還行嗎?要虛中有力,寬處亦見力。顏魯公筆力雄厚,力透紙背,無力如何成字?王大令下筆千鈞。力要活用,不要死的;死力不能成字。


寫字要用勁,但不是死勁,是活的。力量要用在筆尖上……


執筆要鬆緊活用,重按輕提。


寫字要運肘,運臂,力量集中。光運腕,能把字寫壞了。腕動而臂不動,此是大病。千萬不能單運腕。

腕動而臂不動,千古無有此法。


拙從工整出。要每一筆不放鬆,盡全力寫之。要能收停,不宜尖,宜拙。


筆要勒出剛勁,不能軟而無力。


筆要寫出剛勁來,筆亂動就無此勁了。


不要故意抖。偶而因用力量大而漲墨出來,是可以的。中間一豎要有力,圓滿,不讓勁。……寫得光潤,碑上字的毛,是剝蝕的緣故,不能學它的樣子。

筆要振迅。規行矩步是寫不好字的。寫字要在有力無力之間。……


太快!要能留得住。快要殺得住。米字也是駿快,也是要處處能停。


筆筆要留。


寫字快了會滑,要滯澀些好。滯澀不能象清道人那樣抖。可謂之俗。字宜古秀,要有剛勁才能秀。秀,恐近於滑,故宜以緩救滑。字宜剛而能柔,乃為名手。最怕俗。

現代人有四病:尖、扁、輕、滑。古人也有尖筆的,但力量到。


枯、潤、肥、瘦都要圓。用筆要有停留,宜重,宜留,要有剛勁。


平,不光是像尺一樣直。曲的也平,是指運筆平,無菱角。


斷,不能太明顯,要連著,要有意無意中接得住。要在不能尖。


要能從筆法追刀法。字像刻的那樣有力。


要回鋒,回鋒氣要圓。回鋒要清楚,多寫就熟了。


屋漏痕不光是彎彎曲曲,而且要圓。牆是不光的,所以雨漏下來有停留。握筆不可太緊太死,力要到筆尖上。


用筆千古不易,結體因時而變,要能理解此中道理。


字硬、直,無味。


字,不看兩頭看中間,每一筆不放鬆,儘力寫之。


寫字,一定要講究筆法和墨法,要講究執筆,講究指功、腕功和肘功。寫字時要做到指實掌虛,先懸腕而後懸肘。


古人書法嫉尖,宜禿、宜拙,忌巧、忌纖。


古人論筆,用筆需毛,毛則氣古神清。


古人千言萬語,不外「筆墨」二字。能從筆墨上有心得,則書畫思過半矣。


寫寸楷即可懸肘。先大字,後漸小,每日堅持20分鐘,逐漸延長。


運筆直來橫下,看字要著重筆畫中間,逐步養成中鋒習慣,終生受惠。


無基本功懸腕則一筆拖不動。


東坡論書,握筆要掌虛、指實。


圓而無方,必滑。


方筆方而不方,難寫。


可以內圓外方,不方不圓,亦方亦圓;過圓也不好,柔媚無稜角。正是:筆從曲處還求直,意到圓時覺更方。此語我曾不自吝,攪翻池水便鐘王。


書家要懂刀法。印人要懂書法。行隔理不隔。


筆筆澀,筆筆留,何紹基善變,字出於顏,有北碑根基,正善於留,所以耐看。


古人作書,筆為我所用,愈寫愈活,筆筆自然有力,作畫也一樣。


懸肘是基本功之一,猶如學拳的要「蹲襠」,蹬得直冒汗,水到渠成,便能舉重若輕。


遊刃有餘,舉重若輕。力量凝蓄於溫潤之中,比如京劇凈角,扯起嗓子拚命喊,聲嘶力竭,無美可言,誰還愛聽?


看不出用力,力涵其中,方能回味。


有筆方有墨。見墨方見筆。


不善用筆而墨韻橫流者,古無此例。


寫大字要用臂力,不能光用腕力。用臂力才能力透紙背,這是真力。


寫字時手不能抬得太高,也不能拖在下面,要上到下一樣平,這叫平肘。還要虛腕,虛腕才能使手中的筆自由轉動,隨心所欲。


用筆千古不易 結體因時而變

書法大家林散之談筆法墨法



【談墨法】


寫字要有墨法。濃墨、淡墨、枯墨都要有,字「枯」不是墨濃墨少的問題。 多搞墨是死的,要惜墨如金。


懷素能於無墨中求筆,在枯墨中寫出潤來,筋骨血肉就在其中了。


王鐸用干筆蘸重墨寫,一筆寫十一個字,別人這樣就沒有辦法寫了,所謂入木三分就是指此。


把墨放上去,極濃與極乾的放在一起就好看,沒得墨,裡面起絲絲,枯筆感到潤。墨深了,反而枯。枯不是墨濃墨淡。


笪重光論用墨:磨墨欲濃,破水寫之方潤。


厚紙用墨要帶水,薄紙、皮紙要用焦墨寫。


用墨要能深透,用力深厚,拙中巧。


會用墨就圓,筆畫很細也是圓的,是中鋒。


用墨要能潤而黑。用墨用得熟不容易。


笪重光:「磨墨欲熟,破水寫之則活。」熟,就是磨得很濃。然後蘸水寫,就活了。光用濃墨,把筆裹住了,甩不開。


早年聞張栗庵師說:「字之黑大方圓者為枯,而乾瘦遒挺者為潤。」誤以為是說反話,七十歲後,我才領悟看字著重精神,墨重筆圓而乏神氣,得不謂之枯耶?墨淡而筆干,神旺氣足,一片渾茫,能不謂之潤乎? 「潤含春雨,乾裂秋風。」不可僅從形式上去判斷。


墨有焦墨、濃墨、淡墨、渴墨、積墨、宿墨、破墨之分,加上漬水,深淺干潤,變化無窮。「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墨要熟,熟中生。磨墨欲熟,破之用水則潤,惜墨如金,潑墨如瀋,路子要正,切勿邪途。


有筆方有墨。見墨方見筆。


筆是骨,墨是肉,水是血

書法大家林散之談筆法墨法



【解讀林散之學藝心經】


劉曉林


林翁散之,書畫詩文俱精。諸般機緣,書名掩蓋其他。世人不知,非先生不能。


近日,區區拜讀林翁為自己的書法集所作序言很是感慨。先生不是神仙,他也是從懵懂而入堂奧、從自發而到自覺,從少知而至多知。在文中,我讀出了如下:


1、包括天才在內任何人在宇宙面前要有發自肺腑的謙卑才是,否則便出現無窮的狂人囈語。「余淺薄不文,學無成就,書法一道,何敢妄談。」「童年摹習,白首粗成,路具軌轍,非敢言書法也。今不計工拙,影印以行,深得識者指其瑕疵,以匡不逮,是為序。」作為對藝術諳悟殊深、已近暮年的先生尚如此認為,你我應作何想?


2、真正的藝術家如以逐名浮利為人生的主旨,其想不遠離藝術都難。「若馳鶩浮名,害人不淺,一再延稽,不可救藥……」個人的認識與實際生活都會受階段性的制約,一時為某些因素所困而做的權宜之計可以理解;如果一拖再拖,把名利放在藝術的前面,這就不可救藥了!


3、人要學會靜心,只有靜心才有聽進、採納師友建議的可能。人這種高級動物最容易自以為是,殊不知道自己的認識在特定的狀態下是多麼的主觀!林散之先生持張栗庵函求謁黃賓虹,得黃翁箴言:中國書畫若想大成一定要掌握運筆用墨之道。


4、賢達、書本上的「高論」多如牛毛,你我要學會分析;只有明究竟,知道了所以然,你我才會將「高論」來辯證運用。否則,「高論」失效,你我會增添更多的困惑。黃翁傳授「白黑之說」,林先生聞言,悚然大駭:「平時雖知計白當黑和知白守黑之語,視為具文,未明究竟。今聞此語,恍然有悟。即取所藏古今名碑佳帖,細心潛玩,都於黑處沉著,白處虛靈,黑白錯綜,以成其美。始信黃先生之言,不吾欺也。」


5、再偉大的藝術家都要明了一個道理:宇宙間萬物不存在絕對的完美,一切完美都是人類自定義的結果。對藝術家而言,最重要的是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心性、才學、閱歷等)來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藝術之路。人生想有所成就很重要的一點便是取長補短、揚長避短,藝術更是如此。「古今大家,成就不同,要皆無病,肥瘦異制,各有專美。人有所長,亦有所短,能避其所短而不犯,則善學矣,君其勉之。」


6、事物的屬性最終要通過其內在的蘊涵(或格調)來詮釋,而非外在(表相、形式等)。怎樣才能做到自身(包括藝術)格調的提升?首先要明確知道優劣的標準,換言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優劣才行。否則連什麼是好壞都不知道,之事一味的想當然怎麼能行?「凡病好醫,唯俗病難醫。醫治有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多,則積理富、氣質換;遊歷廣,則眼界明、胸襟擴,俗病或可去也。」平時我們講見多識廣、身經百戰,這對豐富、提升一個人的認識很有幫助。對此,賢達蘇東坡也深有同感:「作字之法,見淺識狹學不足,終難成其妙也!」


7、人生需要真正的實踐,當然自己的真正思索也可以歸納到實踐的範疇。如果一個人講實踐(他學)與感悟(自修)結合起來,那他所取的成就更會不得了。「余復敬聽之,遂自海上歸,立志遠遊,夾一冊一囊而作萬里之行。自河南入,登太室……出三峽,下夔府,覘巫山十二峰,雲雨荒唐,欲觀奇異,遂出西陵峽而至宜昌,轉武漢,趨南康,登匡廬,宿五老峰,轉九華,尋黃山而歸。得畫稿八百餘幅,詩二百餘首,遊記若干篇;行越七省,跋涉一萬八千里,道路梗塞,風雨艱難,亦云苦矣。」


8、萬物的變化是自然的過程,而非故意為之。非自然的事物(藝術)多會得形忘神,天然之美方為大美。「頤養之深,醞釀之久,而始成功。由遞變而非突變,突變則敗矣。書法之演變,亦猶是也。蓋日新月異,事勢必然,勿容驚異。」許許多多的藝術家在做著「求變」,為什麼「求變」卻不知道!?「求變」的背後應為「求好」;另外,一個藝術家在藝術上是否有「變」,最好是在其回首生命時再做總結,哪能在自己的藝術進程中在大肆喧囂著:我又「變」了!平心而論,這樣的想法很滑稽。有些事物的「部分」可以變,有些則永遠不能。比如構成事物的要素點線面,比如某些法理。「余學書,初從范先生,一變;繼從張先生,一變;後從黃先生及遠遊,一變;古稀之年,又一變矣。唯變者為形質,而不變者為真理。審事物,無不變者。變者生之機,不變者死之途。 」


9、藝術與人生一樣都有「軌跡」存在,連續性越強的「軌跡」 越經得住推敲、越耐品賞。當今社會上有不少的所謂藝術家為求一己之「位置」在做著層出不窮的花樣,嘗有聊發誑語者:我比畢加索抽象多了!?請問:你是否知道畢加索的藝術經歷了多少人生的思索?「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得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起點的A怎麼能與終點的A同論呢?沒有坎坷哪來的滄桑?也許高明的演員與模仿者可以做到近似,但終究有洞察的人存在!吃了「催熟劑」的水果怎能同瓜熟蒂落的水果相提並論!!「余初學書,由唐入魏,由魏入漢,轉而入唐、入宋、元,降而明、清,皆所摹習……以宋之米氏,元之趙氏、明之王覺斯、董思白諸公,皆力學之。始稱右軍如龍,北海如象,又稱北海如金翅劈海,太華奇蜂。諸公學之,皆能成就,實南派自王右軍後一大宗師也。餘十六歲始學唐碑;三十以後學行書,學米;六十以後就草書。草書以大王為宗,釋懷素為體,王覺斯為友,董思白、祝希哲為賓。」


除上述9條外,轉益多師、汲取一切可學化為己有對所有想有所成就的人來講自然是不需闡述的真理。


任何人想在藝術上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我把林散之先生的文字作為結束與諸位共勉:「語云,一藝之成,良工心苦,豈不然哉。顧念乎生,寒燈夜雨,汲汲窮年。」


【林散之書法集自序】


林散之


余淺薄不文,學無成就,書法一道,何敢妄談。唯自孩提時,即喜弄筆。積其歲年,或有所得。綴其經過,貢采覽焉。餘八歲時,開始學藝,未有師承;十六歲從范培開先生學書。先生授以唐碑,並授安吳執筆懸腕之法,心好習之。弱冠後,復從含山張栗庵先生學詩古文辭,先生學貫古今,藏書甚富,與當代馬通伯、姚仲實、陳澹然諸先生游,書學晉、唐,於褚遂良、米海岳尤精至。嘗謂余曰:「學者三十開外,詩文書藝,皆宜明其途徑,若馳鶩浮名,害人不淺,一再延稽,不可救藥,口傳手授,是在真師,吾友黃賓虹,海內知名,可師也。」余悚然聆之,遂於翌年負笈滬上,持張先生函求謁之。黃先生不以余不肖,謂日: 「君之書畫,略有才氣,不入時畦,唯用筆用墨之法,尚無所知,似從珂羅版學擬而成,模糊凄迷,真意全虧。」並示古人用筆用墨之道: 「凡用筆有五種,曰錐畫沙、曰印印泥、曰折釵股、曰屋漏痕、日壁坼紋。用墨有七種:曰積墨、曰宿墨、曰焦墨、曰破墨、曰濃墨、曰淡墨、曰渴墨。」又曰: 「古人重實處,尤重虛處;重黑處,尤重白處;所謂知白守黑,計白當黑,此理最微,君宜領會。君之書法,實處多,虛處少,黑處見力量,白處欠功夫。」余聞言,悚然大駭。平時雖知計白當黑和知白守黑之語,視為具文,未明究竟。今聞此語,恍然有悟。即取所藏古今名碑佳帖,細心潛玩,都於黑處沉著,白處虛靈,黑白錯綜,以成其美。始信黃先生之言,不吾欺也。又曰:「用筆有所禁忌:忌尖、忌滑、忌扁、忌輕、忌俗;宜留、宜圓、宜平、宜重、宜雅。釘頭、鼠尾、鶴膝、蟬腰皆病也。凡病好醫,唯俗病難醫。醫治有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多,則積理富、氣質換;遊歷廣,則眼界明、胸襟擴,俗病或可去也。古今大家,成就不同,要皆無病,肥瘦異制,各有專美。人有所長,亦有所短,能避其所短而不犯,則善學矣,君其勉之。」余復敬聽之,遂自海上歸,立志遠遊,夾一冊一囊而作萬里之行。自河南入,登太室、少室,攀九鼎蓮花之奇。轉龍門,觀伊闕,入潼關,登華山,攀蒼龍嶺而覘太華三峰。復轉終南而入武功,登太白最高峰。下華陽,轉城固而至南鄭,路阻月余,復經金牛道而入劍門,所謂南棧也。一千四百里而至成都,中經嘉陵江,奇峰松翠,急浪奔湍,駭目驚心,震人心膽,人間奇境也。居成都兩月余,沿岷江而下,至嘉州寓於凌雲山之大佛寺,轉途峨嵋縣,六百里而登三峨。三峨以金頂為最高,峨嵋正峰也。斯日斜日四照,萬山沉沉,怒雲四卷。各山所見雲海,以此為最奇。留二十餘日而返渝州,出三峽,下夔府,覘巫山十二峰,雲雨荒唐,欲觀奇異,遂出西陵峽而至宜昌,轉武漢,趨南康,登匡廬,宿五老峰,轉九華,尋黃山而歸。得畫稿八百餘幅,詩二百餘首,遊記若干篇;行越七省,跋涉一萬八千里,道路梗塞,風雨艱難,亦云苦矣。 余學書,初從范先生,一變;繼從張先生,一變;後從黃先生及遠遊,一變;古稀之年,又一變矣。唯變者為形質,而不變者為真理。審事物,無不變者。變者生之機,不變者死之途。


書法之變,尤為顯著。由蟲篆變而史籀,由史籀變而小篆,由小篆變而漢魏,而六朝,而唐、宋、元、明、清。其為篆,為隸,為楷,為行,為草。時代不同,體制即隨之而易,面目各 殊,精神亦因之而別。其始有法,而終無法,無法即變也。無法而不離於法,又一變也。如蠶之吐絲、蜂之釀蜜,豈一朝一夕而變為絲與蜜者。頤養之深,醞釀之久,而始成功。由遞變而非突變,突變則敗矣。書法之演變,亦猶是也。蓋日新月異,事勢必然,勿容驚異。居嘗論之,學書之道,無他玄秘,貴執筆耳。執筆貴中鋒,平腕豎筆,是乃中鋒;卧管、側毫,非中鋒也。學既貴專,尤貴於勤。韓子曰「業精於勤」,豈不信然。又語云「學然後知不足。」唯有學之,方知其難。蓋有學之而未能,未有不學而能者也。余初學書,由唐入魏,由魏入漢,轉而入唐、入宋、元,降而明、清,皆所摹習。於漢師《禮器》、《張遷》、《孔宙》、《衡方》、《乙瑛》、《曹全》;於魏師《張猛龍》、《敬使君》、《爨龍額》、《爨寶子》、《嵩高靈廟》、《張黑女》、《崔敬邕》;於晉學閣帖;於唐學顏平原、柳誠懸、楊少師、李北海,而於北海學之最久,反覆習之。以宋之米氏,元之趙氏、明之王覺斯、董思白諸公,皆力學之。始稱右軍如龍,北海如象,又稱北海如金翅劈海,太華奇蜂。諸公學之,皆能成就,實南派自王右軍後一大宗師也。餘十六歲始學唐碑;三十以後學行書,學米;六十以後就草書。草書以大王為宗,釋懷素為體,王覺斯為友,董思白、祝希哲為賓。始啟之者,范先生,終成之者,張師與賓虹師也。此餘八十年學書之大路也。


語云,一藝之成,良工心苦,豈不然哉。顧念乎生,寒燈夜雨,汲汲窮年。所學雖勤,所得甚淺。童年摹習,白首粗成,路具軌轍,非敢言書法也。今不計工拙,影印以行,深得識者指其瑕疵,以匡不逮,是為序。


一九八五年元月林散之於玄武湖畔


《黃河口書畫》由東營區美術家協會、東營市文化傳播聯合會書畫院主辦,是黃河口(東營)地區書畫愛好者的「掌上家園」;東營書畫宣傳新媒體;書畫新聞資訊、賽事展覽、學習交流平台;掌上書畫圖書館。


以下方式關注我們:


1、打開微信搜索公眾號「黃河口書畫」,加關注。


微信公眾平台題字:許好成(中國書協會員、榮寶齋特聘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畫院許好成工作室導師)


本平台歡迎書畫家、收藏家、評論家及書畫愛好者等投稿,亮出您的作品和高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翰墨齊魯 的精彩文章:

東營青年畫家蘇醒作品入選「挖掘·發現——第五屆中國油畫新人展」
吳讓之《篆書唐宋詩》,名詩配好字,相看兩不厭
山東推薦——最具潛力藝術家藝術展

TAG:翰墨齊魯 |

您可能感興趣

字法、筆法、墨法——書法欣賞的步驟和方法
書法中的腕法、身法、筆法
書畫家李俊邑:刀法依筆法而存在,筆法靠刀法而傳神
什麼是筆法?書法入門為什麼要學筆法,書法筆法訓練,筆法訣竅詳解
筆法決定墨法淺議
在書法學習中對書法的筆法、布白、章法該不該圖解分析
書法運筆與筆法透析
書法筆法的方與圓
高手書法之筆法:十四筆法剖析
筆法秘訣
書法基礎:永字八法和五指執筆法里的筆法奧妙
書法五體筆法差異
書法家曹寬——筆法嫻熟自然 渾厚華滋
散翁筆法、墨法60談
書法常見筆法弊病
雲逸書院書法培訓班內部筆法技巧
書法的筋骨墨韻哪裡來——介紹捻管中鋒筆法
筆法衰絕——中國書法的中落
筆法衰絕 中國書法的中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