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溫病千百治,居然還有這種方法!

溫病千百治,居然還有這種方法!

小編導讀


春季,是一幅飽蘸著生命繁華的畫卷,卻也是一個易發疾病的時節。比如溫病,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冬不藏精,春必溫病」的說法。關於溫病的治療,小編前段時間已經介紹過3種方法了,今天再分享一種方法——祛濕清熱法!具體怎麼用呢?且看正文!


祛濕法是以具有祛除濕邪作用的藥物,包括芳香化濁、苦溫燥濕、淡滲利濕等類藥物為主所組成的,具有宣通氣機,運脾和胃,通利水道,泄化濕濁以祛除濕邪,清解邪熱的一種治療方法。祛濕法適合於濕熱性質的溫病,包括濕溫、伏暑、溫熱夾濕等。

由於濕邪有輕重和表裡上下層次部位的不同,而且還有孰輕孰重的差異,因此祛濕法要隨之而異,同證而變,總之是使濕邪與熱邪各有出路,概而言之有三條途徑。


1


宣氣化濕法


宣氣化濕是針對濕熱之邪阻遏氣機,氣滯濕停而設,用具有宣通氣機、透化濕邪作用的方葯使氣機暢達,氣化水行。本法適用於濕溫病初起,邪在上焦,瀰漫於三焦,阻滯氣機,症見發熱微惡寒,身熱午後尤甚,汗出熱不解,胸悶脘痞,小便短少,苔白膩,脈濡緩。

代表方:《溫病條辨》三仁湯。


濕為有形之物,熱蒸濕布,瀰漫三焦,隨氣而行,同時又具有阻氣性,氣機為濕所阻,則水液不行。其治療當宣展氣機,化氣以行水,氣化則濕亦隨之而化。宣氣首當宣肺,因肺主人一身之氣。濕熱病治療中宣氣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


2


燥濕泄熱法


燥濕泄熱是針對濕熱並重,濕熱交蒸,里熱轉盛而設,用具有辛溫開郁、苦溫燥濕、苦寒清熱燥濕作用的方葯,使濕邪得燥,熱邪得泄。本法適用於濕溫,濕漸化熱,濕熱並重,阻遏中焦之證。症見發熱,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飲,脘痞腹脹,泛惡欲吐,小便短赤,苔黃膩等。

代表方:《霍亂論》王氏連朴飲。


3


分利濕邪法


分利濕邪是針對濕熱之邪蘊阻於下焦,膀胱氣化失司,泌別失職而設,用具有滲濕利尿作用的方葯使濕邪從下焦膀胱而去。濕阻下焦症見小便短少或不通,熱蒸頭脹,身重口渴,渴不多飲,苔膩。


代表方:《溫病條辨》茯苓皮湯。

祛濕法雖有芳化、苦燥和淡滲的不同,但在臨床運用時,每多相互配合使用,如芳化與苦燥相結合;芳化與淡滲相結合;三法同時並用等。一般而言,芳香宣化偏於開宣上焦肺氣,透化濕邪;苦燥泄熱偏於清化中焦濕邪,燥濕泄熱;淡滲利濕偏於滲利下焦之濕熱,使濕從小便而去。因濕熱之邪常相互裹結,熱蒸濕動,瀰漫上下表裡,阻滯氣機,所以臨床上這三種治法可配合使用,使三焦通利,氣化水行,在濕熱病的治療中也常是集三法於一方之中,各有所側重而已。


祛濕法使用注意事項


祛濕之葯有傷陰耗津之弊,凡素體陰分不足或濕邪化燥者當慎用或不用,因濕邪化燥屬溫熱範疇,陰分不足祛濕則更傷其陰。


使用祛濕法當明確濕邪所在部位,並權衡濕與熱的輕重而選用相應的化濕葯和祛濕法,掌握因勢利導,祛濕不傷陰,清熱不礙濕的原則。

祛濕法使用同時當注意脾胃運化功能,配用健脾醒胃、消導行氣等葯,使脾升胃降,運化水濕。


版權聲明


本文選自《中醫溫病學講稿》(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車念聰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微信號ydzhongyi)推薦發表,封面圖片源於網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讀中醫 的精彩文章:

病症發作有時辰,掌握時間規律,你也可以治未病!
國醫大師裘沛然:用針莫忘灸,熒熒焰火起沉痾!
讓醫生「頭痛」的頭痛,國醫大師有高招
仲景學術與《黃帝內經》有關係嗎?
震驚世界:黃帝玩直播?這麼浪的事必須圍觀~

TAG:悅讀中醫 |

您可能感興趣

溫病千百治,常用的還是它!
這個百年名方,堪稱治療溫病初起的「九陰真經」!
喝三豆水,防治各種溫病傳染病。
溫病大家劉景源:濕郁脾胃得這樣治!
經常口渴?你可能被溫病「纏身」了
夏天女性要注意這幾種高溫病
溫病大家劉景源:濕熱並重證得這樣治!
外感病演變六經病證,三種方法全面指導溫病
6月到了,這5種「高溫病」須警惕!送你破解方
三伏天最該防的4種高溫病你知道嗎?
《溫病條辨》用地黃(十三)地黃之忌,溫病濕熱內蘊,「濕熱熏蒸,誤用血葯滋膩,邪必難解」
吳鞠通《溫病條辨》治濕邪一:濕為陰邪,陰陽並損,且多虛實夾雜
溫病的本質是鬱熱!
外感溫病第一方:銀翹散漫談
《溫病條辨》用地黃(七)「一葯多用,清滋補瀉兼俱」之滋陰潤腸,溫病之不大便,不出熱結、液干
溫病大家劉景源:經典解讀溫病的病因!
來看看烏梅白糖湯治癒溫病發熱的神奇醫案
別讓「溫病」發生在孩子身上!
吳鞠通《溫病條辨》治濕邪二:濕為陰邪,陰陽並損,且多虛實夾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