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溫病大家劉景源:濕熱並重證得這樣治!

溫病大家劉景源:濕熱並重證得這樣治!

溫病大家劉景源:濕熱並重證得這樣治!



小編導讀

溫病學是研究溫病發生髮展規律及其診治和預防方法的一門臨床學科,是一門基礎理論和臨床實踐緊密結合的學科。在溫病學界,劉景源是目前國內研究與應用《溫病條辨》的代表性專家,今天就分享一篇劉景源關於解讀濕熱並重證候的文章,一起來品讀吧!


中焦濕熱並重的證候既可見於濕溫病中,又可見於暑溫與伏暑中的暑濕病,其病變中心部位在脾胃,多表現為脾濕與胃熱並重。其治療要用辛溫、苦溫與苦寒藥物相配,辛開苦降,燥濕清熱。因為濕是有形之邪,熱為無形之氣,熱易清而濕難去,所以治療濕熱並重的證候仍然要以祛濕為重點。


1


里虛邪陷

五十四、濕熱上焦未清,里虛內陷,神識如蒙,舌滑,脈緩,人蔘瀉心湯加白芍主之。


濕在上焦,若中陽不虛者,必始終在上焦,斷不內陷,或因中陽本虛,或因誤傷於葯,其勢必致內陷。濕之中人也,首如裹,目如蒙,熱能令人昏,故神識如蒙,此與熱邪直入包絡譫語神昏有間。里虛,故用人蔘以護里陽,白芍以護真陰;濕陷於里,故用乾薑、枳實之辛通;濕中兼熱,故用黃芩、黃連之苦降。此邪已內陷,其勢不能還表,法用通降,從里治也。


人蔘瀉心湯方(苦辛寒兼甘法)


人蔘二錢,乾薑二錢,黃連一錢五分,黃芩一錢五分,枳實一錢,生白芍二錢。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杯服。

【講評】本條是講上焦濕熱內陷中焦而導致中焦濕熱並重的證治。上焦濕熱內陷中焦的前提是中焦里虛,正氣不足,出現里虛的原因,或是中焦脾陽素虛,或因誤治,尤其是誤用苦寒攻下,損傷脾陽。總之,中焦陽虛,抗邪無力,致使上焦濕熱內陷中焦而發為中焦濕熱證。因其里虛在先,所以其證候既有濕熱,又有陽氣虛,屬虛實夾雜證。其臨床表現可見身熱,頭身重痛,視物不清,神志不清,納呆食少,身倦乏力,舌苔淡黃而滑,脈濡緩。


分析其病機,身熱是中焦濕熱鬱蒸所致。濕熱鬱蒸於肌肉,阻滯氣機,所以頭身重痛。濕熱上蒙,清竅不利,所以兩目如蒙,視物模糊不清。濕熱蒙蔽心包,可以見神志不清,但是它與痰熱蒙蔽心包證的神昏譫語不同,因其濕熱鬱蒸於氣分,如同霧霾蒙繞胸腔,使氣機不利,心包被蒙,但營陰並未損傷,所以病情輕淺,濕去則竅開。脾虛濕困,運化失權,則納呆食少。陽氣不足,功能低下,所以身倦乏力。舌苔滑,脈濡緩主濕邪內蘊,舌苔淡黃主熱邪內蒸。


因為本證是既有濕熱中阻,又有脾陽不足的虛實夾雜證,所以治療要燥濕清熱與補氣溫陽並施,方用人蔘瀉心湯加白芍。方中用人蔘補氣,乾薑溫振脾陽,使中焦的陽氣恢復,則濕邪容易祛除。乾薑與黃連、黃芩、枳實相配伍,辛開苦降,燥濕清熱,宣通氣機,使濕熱邪氣下行。方中用芩、連還有制約人蔘、乾薑之溫性,以防其補氣溫陽而助熱的作用。白芍制約乾薑、芩、連之燥以保陰液。從整體來分析,這個方劑是寒溫並用,溫不助熱,寒不傷陽,燥不傷陰,可以說其性持平,祛濕與清熱並重。在臨床使用本方時可以加入厚朴、白蔻仁、生薏苡仁以增強辛開苦降,滲利濕濁的作用。


2


濕阻機竅

五十五、濕熱受自口、鼻,由募原直走中道,不飢不食,機竅不靈,三香湯主之。


此邪從上焦來,還使上焦去法也。


三香湯方(微苦微辛微寒兼芳香法)


瓜蔞皮二錢,桔梗三錢,黑山梔二錢,枳殼二錢,鬱金二錢,香豉二錢,降香末三錢。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溫服。


【方論】按:此證由上焦而來,其機尚淺,故用蔞皮、桔梗、枳殼微苦微辛開上,山梔輕浮微苦清熱,香豉、鬱金、降香化中、上之穢濁而開郁。上條以下焦為邪之出路,故用重;此條以上焦為邪之出路,故用輕;以下三焦均受者,則用分消(分析極清——朱評)。彼此互參,可以知葉氏之因證制方心靈手巧處矣!惜散見於案中而人多不察,茲特為拈出,以概其餘。


【講評】本條是講由口、鼻而入的濕熱邪氣傳入中焦,濕熱並重,困阻脾胃的證治。其臨床表現可見身熱,頭重如裹,昏瞀眩暈,鼻塞,重聽,胸悶脘痞,納呆不飢,舌苔淡黃而膩,脈濡。


分析其病機,中焦濕熱鬱蒸,所以見身熱。熱蒸濕動,上蒙清竅,濁邪害清,就出現頭重如裹,昏瞀眩暈,鼻塞,聽力下降的表現,也就是吳鞠通在條文中所說的「機竅不靈」。濕熱阻滯中焦,氣機不利,所以見胸悶脘痞。脾不升清,胃不降濁,受納與運化功能呆鈍,所以納呆不飢。舌苔淡黃主熱,舌苔膩,脈濡主濕。


吳氏在本條方論中說「此證由上焦而來,其機尚淺」,可見本證是由上焦傳入中焦的初起,也可以說是上、中焦同病,所以臨床表現既有濕熱上蒙清竅的「機竅不靈」見症,又有濕熱阻滯中焦「不飢不食」的表現。因其病勢尚淺,所以治療用輕宣之法以宣暢氣機,使邪從上焦而出,從中焦而化,方用三香湯,「三香」,是指鬱金、香豉、降香三味葯。方中栝蔞皮、桔梗、枳殼上行,寬胸理氣,宣上焦之氣機。香豆豉透表化濕,使邪有出路。鬱金、降香、黑山梔相配,入中焦以辛開苦降,開郁化濕。諸葯配伍,宣表、開上、暢中,使邪有出路,濕化熱清而病解。


吳鞠通在方論中指出:「上條以下焦為邪之出路,故用重;此條以上焦為邪之出路,故用輕;以下三焦均受者,則用分消。」這段話的含義是,第五十四條是講上焦濕熱內陷中焦的證候,所以用乾薑與黃連、黃芩、枳實相配,辛開苦降,使邪氣下行,其所用藥物是大辛大熱配大苦大寒,所以稱為「用重」;本條是講上焦濕熱初傳中焦的證候,病勢輕淺,治療以輕宣透化為主,用藥輕靈,使邪氣從上而解,所以稱為「用輕」;下面的第五十六條是講濕熱瀰漫三焦的證候,因其涉及的部位是上、中、下三焦,所以治療要用分消走泄法。吳氏的這段話對上、中、下三焦濕熱病的治法作了高度的概括,對臨床有很大指導意義。他在方論中還指出:「彼此互參,可以知葉氏之因證制方心靈手巧處矣!惜散見於案中而人多不察,茲特為拈出,以概其餘。」這就是說,「中焦篇」濕溫門的條文,大多來自葉天士的《臨證指南醫案》一書,因為原書中是以病案的形式散在出現,所以讀者很難從中總結出治療規律。吳鞠通對葉案進行了深入研究,把其中的案例錄入《溫病條辨》的濕溫門中,給葉案中所用的方劑確定了方名,使之留傳後世,而且從這一系列案例中總結出了濕熱病的治療規律,給後世提供了臨床指導。由此看來,吳鞠通不僅繼承了葉天士的學術思想,而且又有所總結與發揚,可以說他有功於葉氏。但是也應當看到,葉氏的醫案只是平時的臨證記錄,是在他去世後經華岫雲收集整理刊刻而成書。這些醫案並未經過葉氏系統整理,也未必都是有效案例,吳鞠通一概收錄於濕溫門中,就使得濕溫門的內容給人駁雜凌亂的感覺。


總起來看,吳鞠通能夠很好地繼承葉天士的學術思想並加以整理髮揚,做出了很大貢獻,但是由於學識水平和臨床經驗所限,書中也難免存在一些問題。對於這些問題,應當予以指出,但也沒有必要求全責備,只要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結合臨床實際深入思考,是可以做出判斷的。


3


濕熱夾痰阻滯胃脘


三十九、陽明暑溫,脈滑數,不食,不飢,不便,濁痰凝聚,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去人蔘、乾薑、大棗、甘草,加枳實、杏仁主之。


不飢不便而有濁痰,心下痞滿,濕熱互結而阻中焦氣分,故以半夏、枳實開氣分之濕結,黃連、黃芩開氣分之熱結,杏仁開肺與大腸之氣痹。暑中熱甚,故去乾薑。非傷寒誤下之虛痞,故去人蔘、甘草、大棗,且畏其助濕作滿也。


半夏瀉心湯去乾薑甘草加枳實杏仁方(苦辛寒法)


半夏一兩,黃連二錢,黃芩三錢,枳實二錢,杏仁三錢。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虛者復納人蔘二錢、大棗三枚。


【講評】本條是講濕熱夾痰濁凝聚中焦,阻滯胃脘的證治。其臨床表現多見:發熱,口乾不欲飲,心下痞滿,按之濡軟不痛,納呆不飢,時作嘔惡,大便不通,舌苔黃膩而滑,脈滑數。


分析其病機,本病多發於夏季,因熱盛多雨,濕熱瀰漫,內犯人體,傷及脾胃,脾失運化之力,胃失和降之功,以致濕熱內停,鬱蒸於中焦。濕熱相煎,則痰濁內生,濕熱痰濁內郁,正邪相爭,則見發熱。濕阻氣機,氣化不利,津不上承,則口乾,但有濕痰內停,所以口雖干而不欲飲。心下,是指胃脘部,濕熱痰濁互結,阻於胃脘,氣機不通,所以見痞滿,因為是痰濕阻滯,而非燥屎內結,所以按之濡軟不硬、不痛。痰濕阻滯,胃納呆鈍,所以納呆不飢。胃氣上逆,則時而嘔惡。濕阻氣機,傳化失司,腑氣不降,所以大便不通。舌苔黃,脈數主熱盛,舌苔膩而滑,脈滑主痰濕內蘊。


本證的心下痞滿與大便數日不下,都是因濕熱痰濁阻滯氣機所致,並非燥熱內結的陽明腑實證。其痞滿部位在心下而不在腹部,而且按之濡軟不痛,大便雖然數日不下,但並不燥結,與陽明腑實證的燥屎內結,腹滿痛拒按判然有別,二者不可混為一談。


本證是濕熱夾痰阻滯於胃脘,所以治療要用辛開苦降,燥濕清熱,化痰行氣法以開痞散結,方用《傷寒論》的半夏瀉心湯加減。半夏瀉心湯由半夏、黃芩、乾薑、人蔘、炙甘草、黃連、大棗組成,是治療外感寒邪,太陽表證未解,誤下損傷脾胃,以致表邪內陷,脾胃升降失常,中焦氣滯所致的心下痞證。本證是外感濕熱之邪,濕熱痰濁互阻心下所致的心下痞,因其並非傷寒誤下的虛痞,而且有濕熱痰濁內蘊,所以去掉原方中甘溫壅補的人蔘、大棗、甘草及辛熱的乾薑。方中重用辛苦溫的半夏,以燥濕化痰,和胃降逆,去中焦的痰濁而止嘔惡。黃芩、黃連苦寒清熱燥濕,與半夏同用則辛開苦降,祛除濕熱痰濁,開痞散結。枳實苦辛寒,降氣破結,使氣行則濕動,以增強攻逐痰濁之力。用杏仁以宣降肺氣,清肅上源。諸葯相配,共奏燥濕清熱,化痰行氣,開痞散結之功。吳鞠通在分注中分析本方說:「以半夏、枳實開氣分之濕結,黃連、黃芩開氣分之熱結,杏仁開肺與大腸之氣痹。暑中熱甚,故去乾薑。非傷寒之誤下虛痞,故去人蔘、甘草、大棗,且畏其助濕作滿也。」他的分析是非常簡練而精闢的。


4


濕熱並重瀰漫三焦


四十二、暑溫、伏暑,三焦均受,舌灰白,胸痞悶,潮熱,嘔惡,煩渴,自利,汗出,溺短者,杏仁滑石湯主之(上兩條濕輕熱重,此條濕熱兩停——朱評)。


舌白,胸痞,自利,嘔惡,濕為之也。潮熱,煩渴,汗出,溺短,熱為之也。熱處濕中,濕蘊生熱,濕熱交混,非偏寒偏熱可治,故以杏仁、滑石、通草先宣肺氣,由肺而達膀胱以利濕,厚朴苦溫而瀉濕滿,芩、連清里而止濕熱之利,鬱金芳香走竅而開閉結,橘、半強胃而宣濕化痰以止嘔惡,俾三焦混處之邪各得分解矣。


杏仁滑石湯方(苦辛寒法)


杏仁三錢,滑石三錢,黃芩二錢,橘紅一錢五分,黃連一錢,鬱金二錢,通草一錢,厚朴二錢,半夏三錢。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講評】本條是講濕熱並重以中焦脾胃為中心瀰漫三焦的證治。本證多見於暑溫、伏暑中的暑濕病,濕溫病從陽化熱也可以發生。其臨床表現是:潮熱,汗出,心煩,口渴,胸脘痞悶,噁心嘔吐,大便溏泄,小便黃少,舌苔灰垢,脈濡數。


分析其病機,本證是因濕熱並重,以脾胃為中心瀰漫上、中、下三焦所致。濕熱交蒸,所以見身熱,午後陽明經氣主令,正氣奮起驅邪,因而每於午後熱勢增高,發為有規律的潮熱。熱蒸濕動,滲出肌表,則見汗出。熱擾心神則心煩,熱傷津液則口渴而小便黃少。胸脘痞悶,是濕阻氣機所致。濕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司,胃氣上逆,則見噁心嘔吐。脾濕下注大腸,則見大便溏泄。舌苔灰垢,脈濡數,都主濕熱內盛。潮熱、汗出、心煩、口渴、小便黃少主熱盛,胸脘痞悶、嘔惡、便溏主濕盛,所以說本證屬濕熱並重。胸悶、心煩病在上焦,脘痞、嘔惡病在中焦,大便溏泄、小便黃少病在下焦,所以說本證是濕熱瀰漫三焦。


本證從病變性質來看,屬濕熱並重,從病變部位來看,是濕熱瀰漫三焦,所以其治療既要燥濕,又要清熱,而且要分消走泄,以祛除三焦瀰漫之邪,從而達到吳鞠通在本條分注中所說的「俾三焦混處之邪各得分解矣」的目的。杏仁滑石湯是燥濕清熱,分消走泄的代表方劑。方中杏仁入上焦,降肺氣以通調水道。鬱金配杏仁以宣通氣機。黃芩、黃連入上、中焦,清熱燥濕,與橘紅、半夏、厚朴相配,是苦寒與辛溫、苦溫並用,辛開苦降,燥濕行氣,以祛中焦之濕。滑石、通草清利濕熱,利下竅而通暢三焦。諸葯配伍,開上、暢中、滲下,宣通氣機,分利濕濁,使瀰漫於三焦的濕熱邪氣分消而解。吳鞠通在分注中所說的「以杏仁、滑石、通草先宣肺氣,由肺達膀胱以利濕」這句話是很有深度的,杏仁開上焦,滑石利下竅,通草通三焦,使濕邪下行而驅,是確有實效的治療方法,這也是吳鞠通治療濕熱病的用藥特長之一。


5


濕熱膠結


六十三、脈緩,身痛,舌淡黃而滑,渴不多飲,或竟不渴,汗出熱解,繼而復熱,內不能運水谷之濕,外復感時令之濕,發表、攻里,兩不可施,誤認傷寒,必轉壞證,徒清熱則濕不退,徒祛濕則熱愈熾,黃芩滑石湯主之。


脈緩,身痛,有似中風,但不浮,舌滑,不渴飲,則非中風矣。若系中風,汗出則身痛解而熱不作矣,今繼而復熱者,乃濕熱相蒸之汗,濕屬陰邪,其氣留連,不能因汗而退,故繼而復熱。內不能運水谷之濕,脾胃困於濕也;外復受時令之濕,經絡亦困於濕矣。倘以傷寒發表、攻里之法施之,發表則誅伐無過之表,陽傷而成痙,攻里則脾胃之陽傷,而成洞泄寒中,故必轉壞證也。濕熱兩傷,不可偏治,故以黃芩、滑石、茯苓皮清濕中之熱,蔻仁、豬苓宣濕邪之正,再加腹皮、通草,共成宣氣利小便之功,氣化則濕化,小便利則火腑通而熱自清矣(作者於濕病反覆詳盡,多前人所未及,較之溫熱,尤為枕中鴻寶也——朱評)。


黃芩滑石湯方(苦辛寒法)


黃芩三錢,滑石三錢,茯苓皮三錢,大腹皮二錢,白蔻仁一錢,通草一錢,豬苓三錢。


水六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分溫三服。


【講評】本條是講脾濕與胃熱並重膠結於中焦的證治。其臨床表現是發熱,身痛,汗出熱減,繼而復熱,渴不多飲,或竟不渴,胸悶脘痞腹脹,小便不利,大便溏滯不爽,舌苔淡黃滑膩,脈濡緩。


分析其病機,本證是中焦濕熱裹結,膠結難解的病變。所謂濕熱膠結,又稱為濕熱膠著,是形容濕熱裹結,熱邪煎熬濕邪,像熬膠一樣,熱越煎則濕越黏,濕越黏則熱越熾,形成惡性循環,膠著凝結,難解難分。發熱是濕熱內蘊、正邪相爭之象。周身疼痛是濕熱瀰漫於肌腠、氣血運行不暢之徵。熱蒸濕動,濕邪從表而出,則見出黏汗,其味穢濁而量少。濕邪從表出而為汗,則熱也隨之而外散,所以汗出之後熱勢減低,然而大量的濕熱膠結於里,雖然有少量汗出,但內蘊之濕仍盛,濕不祛則熱無出路,所以汗止之後繼而復熱。需要說明的是,吳鞠通所說的「汗出熱解,繼而復熱」不符合臨床實際。因為熱蒸濕動,濕邪外滲而為汗,隨汗出而邪有出路,熱勢可以略減,體溫可以略有下降,但大量濕熱邪氣仍然蘊積於體內,所以體溫不可能降至正常,汗止之後仍然回升,這種情況應當稱為汗出熱減,而不是「熱解」,一字之差,卻大有區別。熱盛濕阻,氣化不利,津不上承,則口渴,但里濕蘊積,所以雖渴而不多飲,或竟不渴。濕阻氣機,則胸悶脘痞腹脹。氣機阻滯,膀胱氣化障礙,所以小便不利。濕熱下注大腸,則大便溏泄,因為濕熱膠結,黏滯難下,所以大便雖溏卻澀滯不爽。舌苔滑膩主濕滯,色淡黃主熱。其熱雖盛,但膠著於濕中不得宣揚,且氣機阻滯,所以脈不數而反濡緩。


關於本證的治法,吳鞠通在條文中說:「內不能運水谷之濕,外復感時令之濕,發表、攻里,兩不可施,誤認傷寒,必轉壞證,徒清熱則濕不退,徒祛濕則熱愈熾,黃芩滑石湯主之。」這段話明確地指出,本證是素有水谷之濕內蘊,又外感濕熱邪氣,內外合邪而發病。因為脾濕與胃熱並重,濕熱膠結於中焦,病不在表,所以不能用發汗解表法治療。雖然是濕熱膠結的里證,但並未形成熱結腑實,所以也不能用攻下法治療。如果因見脈緩、身痛而誤診為傷寒太陽中風證,誤用辛溫解表法治療,或因為見大便不爽而誤診為腑實證,用攻下法治療,則必然轉為壞證。濕熱膠結,熱邪與濕邪俱盛,單純清熱則濕邪不能去,單純祛濕則助長熱邪,所以必須以「黃芩滑石湯主之」。關於黃芩滑石湯的功用,吳氏在分注中說:「共成宣氣利小便之功,氣化則濕化,小便利則火腑通而熱自清矣。」所謂「宣氣利小便」,實際上是指通過藥物的開上、暢中、滲下作用而宣通氣機,氣行則濕行而水道通,小便利則邪有出路。這種治法,實際上是清利濕熱,宣展氣機的方法,仍然屬於分消走泄法的範疇。方中以黃芩、滑石為君葯,茯苓皮、大腹皮、白蔻仁為臣葯,其他葯為佐、使。黃芩清熱燥濕,以泄膠結之熱。滑石配茯苓皮、豬苓、通草以淡滲利濕,並從濕中泄熱,導濕熱從小便而驅。大腹皮配白蔻仁、黃芩辛開苦降,燥濕開郁,醒脾胃而宣展氣機,使氣行則濕化。其組方宗旨在於燥濕邪以展氣機,通三焦而利小便,使膠結的濕熱邪氣從小便而解。


半夏瀉心湯去乾薑甘草加枳實杏仁方、杏仁滑石湯、黃芩滑石湯三方都是治療中焦濕熱並重的方劑,方中也有相同的藥物,但其證候與組方原則又有所差異,臨床中應當鑒別使用。


半夏瀉心湯去乾薑甘草加枳實杏仁方是治療濕熱夾痰阻滯胃脘的方劑,其病位在胃脘,證候特點是濕熱夾痰,所以治療以辛開苦降,燥濕清熱,化痰行氣為法。方中用辛溫的半夏配苦寒的黃連、黃芩辛開苦降,又用枳實、杏仁宣通氣機,方劑的作用主要在中焦。


杏仁滑石湯是治療濕熱並重以脾胃為中心瀰漫三焦的方劑,其病變雖然以脾胃為中心,但邪氣已成瀰漫上、中、下三焦之勢,所以治療要以燥濕清熱,分消走泄為法。方中用「杏仁、滑石、通草先宣肺氣,由肺而達膀胱以利濕」,方劑的作用在於開上、暢中、滲下,「俾三焦混處之邪各得分解矣」。


黃芩滑石湯是治療濕熱膠結難解的方劑,其病位在中焦,脾濕與胃熱並重,難解難分,所以治療要以清利濕熱,宣展氣機為法。方中以淡滲利濕葯為主,配伍燥濕行氣之品,以通利三焦水道,「共成宣氣利小便之功」,使濕熱從小便而驅。


6


濕熱鬱蒸外發白


六十六、濕郁經脈,身熱,身痛,汗多,自利,胸腹白疹,內外合邪,純辛走表,純苦清熱,皆在所忌,辛涼淡法,薏苡竹葉散主之。


上條但痹在經脈,此則臟腑亦有邪矣,故又立一法。汗多則表陽開,身痛則表邪郁,表陽開而不解表邪,其為風濕無疑。蓋汗之解者,寒邪也。風為陽邪,尚不能以汗解,況濕為重濁之陰邪?故雖有汗不解也。學者於有汗不解之證,當識其非風則濕,或為風濕相搏也。自利者,小便必短。白疹者,風濕郁於孫絡毛竅。此濕停熱郁之證,故主以辛涼解肌表之熱,辛淡滲在里之濕,俾表邪從氣化而散,里邪從小便而驅,雙解表裡之妙法也,與下條互勘自明。


薏苡竹葉散方(辛涼淡法,亦輕以去實法)


薏苡五錢,竹葉三錢,飛滑石五錢,白蔻仁一錢五分,連翹三錢,茯苓塊五錢,白通草一錢五分。


共為細末,每服五錢,日三服。


【講評】本條是講濕熱鬱蒸外發白的證治。其臨床表現是發熱,身痛,汗出不解,表情淡漠,胸悶脘痞,嘔惡,便溏,胸腹部發出白,舌苔白膩或黃膩,脈濡。


分析其病機,本證是中焦濕熱鬱蒸,外達肌表的病變。濕熱阻滯中焦,正邪相爭則發熱。濕熱瀰漫肌表,氣血運行受阻則身痛。濕熱郁久則熱蒸濕動而外達肌表,所以見汗出。其汗是由濕濁所化,並非津液外滲,所以量少而黏,氣味穢濁。汗雖出但濕熱不解,所以發熱,身痛不解。濕熱鬱蒸,陰霾瀰漫,蒙繞心包,心神被抑,所以表情淡漠。濕阻氣機則胸悶脘痞,胃氣上逆則噁心嘔吐,濕濁下注大腸則大便溏。白,吳鞠通稱之為「白疹」,是濕熱病的特有體征,多在濕熱病發病一周左右出現,形如粟米,高出皮膚,內有淡黃色漿液,狀如水皰,多見於胸、腹,有時延及背部,四肢很少出現,一般數量不多,幾個或幾十個,偶爾也有大片出現者。若白破潰,有漿液滲出。正常情況下可自行消退,退後皮膚如常,不留斑痕及色素沉著。白的發出,是濕熱鬱蒸,熱蒸濕動,濕熱外達於肌表所致,其從毛孔滲出者就是黏汗,而無毛孔處則濕邪郁於皮膚而發,所以白一般隨汗出而發,出1次汗即發1次。白與汗並出,是濕熱外達的徵兆,所以在汗出與發之後,發熱、胸悶等癥狀雖然不解,但是有所減輕。如果白空癟,內無漿液,稱為「枯」,是氣陰兩竭的徵兆。舌苔白膩,脈濡是熱蘊濕中之象,如果濕熱鬱蒸,熱已顯露則舌苔黃膩。


吳鞠通在本條分注中說:「白疹者,風濕郁於孫絡毛竅。此濕停熱郁之證,故主以辛涼解肌表之熱,辛淡滲在里之濕,俾表邪從氣化而散,里邪從小便而驅,雙解表裡之妙法也。」可見,白髮出的機理是中焦濕熱鬱蒸,外達於表,以至濕熱瀰漫表裡,治療就要透表與清利並施,以雙解表裡之邪。因為治療白要用宣透法使邪從表解,所以習慣上稱這種治法為「透」,方用薏苡竹葉散。方中以薏苡仁與竹葉為君葯,白蔻仁、連翹為臣葯,其他葯為佐、使。薏苡仁配茯苓、滑石、通草淡滲利濕,清利濕熱,薏苡仁、茯苓又有健脾之功。竹葉配連翹輕清宣透,因勢利導,使濕熱有外達之機,從而透外出,使邪有出路。白蔻仁辛溫芳香,燥濕醒胃,宣暢氣機。諸葯配伍,宣透與清利並施,宣通表裡,分消濕熱,是因勢利導的治法。如果出現枯,說明是氣陰兩竭,正氣無力托邪外出,治療要用生脈散補益氣陰以托達邪外出。


薏苡竹葉散是由三仁湯去杏仁、半夏、厚朴,加茯苓、連翹組成。兩方相比較,本方偏於清利,而且具有宣表透邪之長,三仁湯則以辛開苦降為勝。濕熱發的證候,如果見熱蘊濕中而舌苔白膩者,三仁湯也可以使用。


新媒體編輯:王丹


版權聲明:本文選自《通俗講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劉景源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微信號ydzhongyi)推薦發表,封面圖片源於網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讀中醫 的精彩文章:

中醫人必備:十二原穴結構功能解析,此文不看太可惜!
生死決診,一般人看不懂的神秘技巧!
如飲醍醐:中藥採集和炮製中的學問!
帶下病,不妨試試這個方劑!

TAG:悅讀中醫 |

您可能感興趣

溫病大家劉景源:濕郁脾胃得這樣治!
溫病大家劉景源:經典解讀溫病的病因!
溫病的本質是鬱熱!
《溫病條辨》用地黃(十三)地黃之忌,溫病濕熱內蘊,「濕熱熏蒸,誤用血葯滋膩,邪必難解」
熱熱熱熱熱熱!今日入伏,這些高溫病您中招了嗎?
來看看烏梅白糖湯治癒溫病發熱的神奇醫案
溫病大家吳鞠通:治溫病急症經驗,乾貨分享!
「溫病」根源,在於「鬱熱」
溫病千百治,常用的還是它!
冉潔:肺脹、溫膽湯、濕溫病診治心得
喝三豆水,防治各種溫病傳染病。
《溫病條辨》用地黃(七)「一葯多用,清滋補瀉兼俱」之滋陰潤腸,溫病之不大便,不出熱結、液干
吳鞠通《溫病條辨》治濕邪一:濕為陰邪,陰陽並損,且多虛實夾雜
論傷寒春變溫病夏變熱病
吳鞠通《溫病條辨》治濕邪二:濕為陰邪,陰陽並損,且多虛實夾雜
溫病千百治,居然還有這種方法!
劉景源教授溫病辨治匯講座——之十三
劉景源教授溫病辨治匯講座——之十二
夏天女性要注意這幾種高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