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何說乾隆帝不是「敗家子」?

為何說乾隆帝不是「敗家子」?



為何說乾隆帝不是「敗家子」?


乾隆帝戎裝圖(左)及盔甲實物(右,現藏於巴黎軍事博物館)


假如有一個人,爺爺是世界頂級首富,有20多個兒子,100多個孫子,但是只有他最得爺爺的寵愛。爺爺去世之後,經過一番家產爭奪,最終繼承家業的是他的父親,而父親雖然有4個兒子,但早早就把他當接班人培養。年僅24歲,他就繼承了祖父與父親留給他的龐大的家族產業。這時候的他,是當不思進取、貪圖享樂的富N代?還是雄心壯志要做出比父祖輩更大的事業來?面臨著這樣處境的人,就是乾隆皇帝,而他所要掌管的,不是一筆錢,而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歷史悠久、苦心經營三代的強盛國家。乾隆皇帝大概是中國人最為熟悉的皇帝形象了,影視、小說、民間傳說等等都有大量乾隆皇帝的身影。對乾隆皇帝的評價也是一直爭論不休(大概也將一直爭論下去)。其中一個很有代表性的說法是:乾隆只不過是繼承了康熙、雍正留給他的豐厚遺產,乾隆盛世只是一個徒有其表的花架子。乾隆皇帝是不是一個敗家子呢?


乾隆帝繼承了前朝的奏摺制、軍機處等「家業」,但雍正帝留下的「火耗歸公」合理化財政改革等中斷了


雍正十三年,剛剛繼位一個月的乾隆皇帝頒布了一道上諭,在上諭中,他回顧了其祖父康熙皇帝與父親雍正皇帝的施政之道,他指出康熙皇帝「休養生息,民物恬熙,循是以往,恐有過寬之弊」,而雍正皇帝則「振飭紀綱,俾吏治澄清,庶事釐正,人知畏法遠罪」。他自己則要「時時以皇考之心為心,即以皇考之政為政。惟思剛柔相濟,不競不求,以臻平康正直之治」。[1]這一道上諭表明了新繼位的乾隆皇帝的政治態度,一方面他認識到康熙的統治過於寬鬆,另一方面他雖然強調要繼承「皇考(雍正)之政」,但實際上也委婉的指出了雍正統治過於嚴厲。所以他自己要「剛柔相濟」,找到寬與嚴之間的平衡點。[2]


乾隆秉承了清朝皇帝的一貫作風,相當勤奮。通常早上五點就起來,沐浴、更衣、用膳、讀書,七點準備再早朝接見群臣。此外一天大部分時間要處理各項國家事務,要對大量的奏摺和公文進行批覆。中午處理完主要政務之後,乾隆會抽時間召見新任官員,了解他們的情況。中午2點吃過午餐,下午是乾隆皇帝的私人時間,可以練習書法、繪畫,乃至看戲。如果沒有緊急政務要處理,一般8點左右就會就寢。當然了,如果如發生重大軍事行動,乾隆及其軍機重臣會比往常更加忙碌。[3]


為何說乾隆帝不是「敗家子」?


軍機處外景



歐立德把乾隆一朝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他登基到乾隆十三年(1748),這一年乾隆的原配妻子富察氏去世。這一階段乾隆有效的樹立了其權威。第二階段是乾隆十三年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這一階段乾隆取得了偉大的成功,這一階段乾隆進行了多次南巡,是傳統文化藝術的支持者,還鞏固與擴大了清朝在西北、西南地區的主權。第三階段是乾隆四十一年到其去世。這一年乾隆任命和珅為軍機大臣,政府腐敗和頻發的叛亂逐漸加劇,最著名的莫過於山東王倫起義與川楚白蓮教起義。帝國的權威在道德與政治層面受到削弱。[4]


大體來說,乾隆統治最初幾年的統治基調,更像是雍正朝的延續,例如對奏摺制度與軍機處的繼承,這些制度加強了清朝皇帝對國家事務的管理,增進了君臣之間的溝通渠道。還有雍正時期確立的秘密建儲、攤丁入地、改土歸流等等政策,都得到了延續。同時乾隆皇帝又強調其「寬嚴相濟」的統治理念,對雍正時期嚴厲的政策則有所調整,如罷開墾、停捐納、汰僧尼等等。[5] 而且,即使是在繼承雍正之政的名義之下,雍正的一些政策的本質也還是發生了改變。以雍正時期著名的「火耗歸公」改革為例。雍正的改革,本質上是希望通過火耗合法化的收入來提高地方行政管理能力,這是「近代國家發展的重要一環」。然而到了乾隆朝,雖然火耗歸公的政策看上去沒有變,雍正皇帝的改革原則卻在逐步被破壞。最終火耗變成了正項錢糧一樣,成為各省經費的正式來源,需要接受戶部的督查,各省再也不能靈活支配火耗來支持地方財政。到了乾隆晚年,地方財政不敷支用的情況下,新的不合法的「陋規」又大量出現了,歷史形成了一個循環。[6]

在康熙朝、雍正朝的基礎上,乾隆帝的十全武功及聯姻、司法、宗教等文治手段,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實現了王朝對西北、西南邊疆的治理


乾隆五十七年十月,當乾隆皇帝收到廓爾喀的降表之後,龍顏大悅。寫了一篇《御制十全記》,記錄在他當政期間的重大軍事行動所獲得的勝利,「以昭武功而垂久遠」。「十」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有十全十美之意。所謂的「十全武功」,按照乾隆自己說的是:「十功者,平準噶爾二,定回部一,打金川為二,靖台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爾喀降,合為十。」[7]具體來說就是:乾隆十二年(1747)至十四年(1749)的大小金川之戰、乾隆二十年(1755)平定準噶爾達瓦齊部之戰、乾隆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757)平定準噶爾阿穆爾撒納之戰、乾隆二十三年(1758)平定南疆大小和卓之戰、乾隆二十七年(1762)至乾隆三十四年(1769)的緬甸之戰、乾隆三十六年(1771)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大小金川之戰、乾隆五十一年(1786)至乾隆五十三年(1788)平定台灣林爽文之戰、乾隆五十三年(1788)至乾隆五十四年(1789)的安南之役、乾隆五十五年(1790)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兩次廓爾喀之戰。


平定回部,將軍兆惠黑水突圍。


乾隆朝的軍事行動並不止這十次,正如《御制十全記》中所說的:「其內地之三叛弗屑數也」,「十全武功」所關注的是發生在大清邊疆地區的作戰。這隱含的內在邏輯就是乾隆認為的「武功」,不是對內地反叛的鎮壓,而是對邊疆地區的征戰(當然有自衛,也有進取),客觀上來說是維護了中國版圖的統一的。雖然說十次軍事行動的羅列,有湊數的嫌疑。如廓爾喀之戰,強行分為了兩次「武功」。但是總體而言,乾隆朝的軍事行動還是意義十分深遠的,尤其是準噶爾、回部之戰,不僅消除了長久持續的北方游牧民族對中原王朝的威脅,而且強化了清朝對蒙古、西藏與新疆等地區的主權,成為今日中國西北版圖的基礎。而緬甸、安南、廓爾喀之戰,則確立了今日中國南部邊疆的界線。現代中國的國家版圖,最終就是在乾隆朝所奠定下來的。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中國歷史地圖集》主編譚其驤先生就指出:「歷史上的中國」的版圖,應該以清朝完成統一以後,帝國主義侵入中國以前的清朝版圖作為歷史時期中國的範圍。[eight] 但是應該注意,乾隆對維護大一統格局的貢獻,不僅在於其「武功」,還在於其「文治」。乾隆皇帝是通過聯姻、政治、宗教、經濟與司法等多種手段,來實現對蒙古諸部、西藏、新疆以及西南地區的治理,其意義十分深遠。


在中央集權技術的效率、傳統農業經濟的增長、國家版圖的擴大與鞏固方面,乾隆帝領先於清以前歷代皇帝,興旺了大清的「家業」,但對中國被西方稱作「停滯的帝國」,負有「領導責任」

所謂的「乾隆盛世」,是我們中國人對歷史上最近的一次,而且也是感受最深刻的一次傳統王朝的「盛世」了。戴逸《乾隆帝及其時代》的這個概括,很能體現我們對所謂「乾隆盛世」的認識:


乾隆統治時期,清王朝國力鼎盛。當時,經濟繁榮、國庫充裕、社會安定、戶口大增,邊疆的統一得以鞏固,中國的版圖於此奠定。而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達到了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高峰。但在高度的繁榮昌盛之中,社會矛盾逐漸激化,外國資本主義勢力也叩關而至,清王朝正走過了全盛的階段,幾千年從未有過的嚴重危機正在日益臨近。



為何說乾隆帝不是「敗家子」?


馬戛爾尼出使中國前,英國國內想像中的「大使向中國皇帝」單膝下跪


總體而言,「乾隆盛世」主要還是體現在中央集權技術的效率、傳統農業經濟的增長、以及國家版圖的擴大與鞏固。[10]放在清以前的皇帝來比較毫不遜色,甚至可以說是空前絕後。但一旦與西方進行橫向的對比,乾隆不僅沒有把中國帶向工業革命式的變革道路,相反還強化了天朝上國的保守心態。到了乾隆晚期,整個社會確實越來越呈現出暮氣沉沉的景象。官員腐敗越來越嚴重,社會秩序逐漸走向解體,經濟發展也逐漸走向停滯。中國從西方人眼中的學習對象,變成了「停滯的帝國」,乾隆無疑是負有「領導責任」的。打個比方,乾隆就是一個當了六十年家族企業老總的繼承人。在其任上,公司員工增加了一倍多,公司的業務範圍遍及全國,但是人均產值並沒有相應增加,更危險的是,競爭對手已經通過「騰籠換鳥」,實現了產業升級,而乾隆公司卻還固守著傳統的粗放式經營。憑藉其龐大的體量,乾隆皇帝在交接班給嘉慶皇帝的時候,公司表面上還是全球產值最大的公司,但是很快就將被新興的企業所打敗。從這個意義上看,乾隆算是舊時代的優秀接班人,但也是讓中國這艘巨輪落後於世界潮流的不及格船長。[11](文/任公子)


參考文獻:


[1].《清高宗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卷4,雍正十三年十月甲戌條。[2].(美)歐立德:《乾隆帝》(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28頁。[3].(美)歐立德:《乾隆帝》,第32-34頁。[4].(美)歐立德:《乾隆帝》,第239-241頁。[5]戴逸:《乾隆帝及其時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11頁。[6].(美)曾小萍:《州縣官的銀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247-282頁。[7].《清高宗實錄》,卷1414,乾隆五十七年十月戊辰條。[eight]. 譚其驤:《歷史上的中國和中國歷代疆域》,《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1年第1期,第34頁。[nine].[戴逸:《乾隆帝及其時代》,第3頁。[10]. 借用珀金斯的概念,這一時期中國農業的發展只是「技術停滯中的產量增長」,而無質的發展。(美)珀金斯:《中國農業的發展(1368-1968)》(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年)[11].[ 不過,中國在近代所面臨的問題,並不能都算到乾隆皇帝頭上,在很多時候,他也無法駕馭日益強大的官僚集團。孔飛力所研究的叫魂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乾隆晚年和珅對皇權的侵奪和削弱就更不用說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史觀 的精彩文章:

二十歲的光緒帝為什麼要學英語?
乾隆帝排斥西方科技?他可能是最早知道牛頓的中國人之一
西方有多了解大清?看這20張地圖
亡國之君總被稱為敗類,康熙帝為什麼會「致敬」崇禎帝?
為什麼雍正帝一上台就打擊康熙帝的心腹太監?

TAG:清史觀 |

您可能感興趣

永璘,乾隆幼子,令妃小兒子,為何卻不遭乾隆待見?
袁世凱為何非堅持稱帝?他是這樣想的!
為什麼說大奸臣魏忠賢不死,大明朝不滅?這是為何?
清宮疑案:乾隆皇帝為何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誰?
霍光是忠臣?他為何要逼死漢武帝的愛女?
宋江為何自己不娶扈三娘?又為何不讓給林沖?
「弼馬溫」是小官,為何大家都說它是大官呢?
猴子為何不會說話?科學家來告訴你!
獨家揭秘:為何他功高蓋世!卻不是英雄而是梟雄?
俺家汪為何這麼怪?
宋江把扈三娘許給王英,為何不留給自己做老婆?原來是因為這!
此帝愛民如子、寬厚仁慈,為何只能稱明君,不能稱千古一帝?
俗話說好玩不過嫂子!那為何潘金蓮撩不到武松?
洪秀全為何只稱王,卻不稱帝?這有什麼嚴重後果?
霸王項羽為何不肯過烏江?是真的過不去嗎?
他是漢朝諸侯王,後宮妃子眾多,卻為何不能親近?
「猶豫」為何是美德?先賢給我們的別樣智慧
呼延灼為何排在秦明之後?又為何不把家眷帶到梁山?
孫權為何要向魏文帝曹丕稱臣?一件事把他嚇壞了!
乾隆究竟是滿人還是漢人?乾隆為何會身世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