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最早的公民教科書如何誕生

最早的公民教科書如何誕生

最早的公民教科書如何誕生



撰文:畢苑

《東方歷史評論》微信公號:ohistory


1


1917年,中華書局出版了浙江吳興人方瀏生編輯的國民學校用《公民讀本》(兩冊),台灣教育史家司琦教授認為這是「我國最早的公民教科書」。若限定在國人自編教本的範圍,筆者同意司琦教授的論斷。《公民讀本》是1922年壬戌學制建立公民科之前為數不多的公民教科書之一,其「編輯大意」說明主旨是教授「公民所必需之知識及道德」,並列出八個要點:


甲,民國組織之大要;

乙,民國立法、行政、司法之大要;


丙,國民與國家之關係,及其權利、義務之大要;


丁,國家財用與國民生計之大要;


戊,法治國之精神;


己,自治制之大略,及其能力之養成;

庚,國際競爭及現世界之趨勢;


辛,民主國立國之元氣。


教本上冊有國家、國民、民族、國體、政體、國會、政府、法院、國民之權利義務、法律與道德、自治和選舉等課文,下冊有軍備、警察、戶口、租稅、國債、預算決算、貨幣、教育、生計、公眾衛生、外交及歐戰等課目。


第一課《中華民國》,說明我國兩千年來「君主專制,不足圖治」,因而「起革命軍於武昌,全國響應,清廷遜位,中華民國於是成立」。開篇講述國體變革過程,給人強烈的歷史定位感。


《政體》一課對比立憲與專制,說明分權制衡機制:

「立憲與專制之別,即在主權作用之有限無限。蓋立憲之國,既有憲法,以定政權所屬。又設國會以立法。設法院以司法。政府失政,國會得彈劾之。訴訟裁判,法院主之。行政官不能干涉。故政治趨於正軌,人民無所冤屈。專制國則反是。政權無限,威福自專,人民冤苦,末由陳訴。積久潰決,必起革命。現代各國,或由人民請求,或由君主自動,均已改為立憲政體。否則人民革命,變為民主國體,而行立憲政體。我中華民國亦其一也。」


《國會》一課告訴學生,國會由人民選舉議員組成,「國會之行為,不啻人民之行為」。國會職權包括立法權和監督財政權:「凡政府收入支出,事前必編造預算,求國會之同意。事後必編造決算,得國會之承認。」


《政府》一課講述大總統的性質、產生方式、權能及任期,並介紹國務院的組成及政務施行程序。


《選舉》一課強調「選舉為人民之權利,故人民不當放棄選舉權」,選舉的原則是:「其人而果善也,雖與我絕無私交,我當舉之。其人而不善也,雖權足以制我,利足以動我,我亦不當舉之也……」

課文最後總結中華民國的根本精神:「自大總統以至各級官吏,皆為國家之公僕。故人人皆治人者,人人皆治於人者,人人自由,人人平等。」


這些課文在今天看來是非常基礎的政治常識,是作為一個現代公民的必備知識。很難想像在近百年前的教科書中已經有如此妥當周全的論述。


該書為「國民學校」用書。民初學制劃分小學校為「初等小學校」和「高等小學校」,初小修業4年,袁世凱任大總統後將「初等小學校」改為「國民學校」,修業年限不變。作者說明這部讀本就是遵照《國民學校令實施細則》而編。課文文辭雅馴、論述中平,沒有空洞的道德說教,以近代國家結構和運行機製為核心,強調國體變更、政體改革的意義和中華民國的歷史地位,這是一種寶貴的現代啟蒙。


讀本的編輯者方瀏生已不可考,不過筆者搜羅查知他編寫過數種教本。191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他編著的兒童識字書《蒙師箴言》,同年中華書局出版的他編寫的高等小學用《新式修身教科書》已發行至第7版。該書的校訂者皆是學有專精、具有新知識和新理念的學者——主要校訂人是著名政治家、法學家、外交家王寵惠,1917年王寵惠結束護國運動後赴京擔任法律編纂會會長,在此期間校訂了該讀本;另一位校訂者是著名教育家、出版家、中華書局的創辦人陸費逵。該著通過教育部審定並多次再版,市場影響俱佳。


更重要的是,如果對照方瀏生自己所編著、銷量不錯的《新式修身教科書》——觀其第一冊22課目錄:慎獨、不妄語、尚朴、有恆、進取、求知識、修技能、勇武、致良知、力行……,可以看出《公民讀本》已形成自成一體的知識結構,在知識內容和觀念培養上與「修身」教本幾無重合。在「修身科」尚未退出課程體系、「公民科」尚未登上歷史舞台之時,它開創了日後公民教科書的知識體系,標誌著公民教科書的誕生。


2


方瀏生的《公民讀本》並非無源之水。


眾所周知,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已經產生了含有政治權利和社會結構意義的「公民」概念,不過古希臘的公民將婦女和奴隸等排除在外。近代意義上的「公民」伴隨著資產階級政體的確立而建立,公民作為政治參與的主體在各國憲法中獲得認可。在中國傳統典籍中,「公民」一詞出現很早。《韓非子》中有「是以公民少而私人眾」,但其含義略近於「具有公心之人」,並不具有政治參與內涵。正如馬克斯·韋伯認為的,傳統中國沒有發展出近代公民觀念。


晚清以來,近代政治常識尤其是國家制度學理等知識開始引介到中國。尤其是清末十年,日文法政類書籍被國人大規模翻譯出版。熊月之曾列舉出清末「譯作最多,成效最大」的若干法政著作,指出它們「將西方國家觀念、國際觀念、法制觀念、天賦人權觀念、權利義務觀念、自由平等觀念,集中而具體地介紹進中國」。這些近代公民應具備的常識推動了「公民」概念的萌發。中國近代意義上的「公民」概念出現於19世紀末。1899年,改良派思想家何啟、胡禮垣在《新政真詮》中呼籲設議院、張民權,指出「議院一開,則用人之法必變,無論科甲之士,商賈之家,皆得為議員,但須由公民舉」,金觀濤、劉青峰認為這是中國人最早用「公民」指國家成員的意義。1902年梁啟超發表對於教育政策的看法,呼籲「今日欲立國於大地,舍公民自治,其無術矣」,「公民」一詞在梁啟超這裡更加具有近代政治參與內涵。蔡元培曾指出中國公民教育從晚清開始,19、20世紀之交「公民」意識的萌芽證明了他的論斷。


在這種浪潮的推動下,晚清一些新式教科書中,逐漸出現有關近代公民知識的課文。1903年文明書局出版一套「蒙學教科書」,其中《蒙學修身教科書》是近代學制確立後的第一部較有影響的修身教本。此書分修己、保身、待人、處世四章,有關守法、納稅、財產和政治等內容屬於「處世」章,相關課文有:


「納稅者皆有監督用此稅項之權。」


「我於公財產無取用之權,我於私財產有支付之權。」


「天下無無政治之國家……同一政治,必民之多數以為可者,方著為令。」


這些論述已明顯屬於近代政治常識,是對國家和社會的新認識。


中華書局的創辦者陸費逵在晚清也編有修身講義。1910年清廷尚未覆亡,他的講義就論述「君主國體」和「民主國體」的區別,「立法、行政、司法三權」並立的「立憲政體」與「專制政體」之別,較早介紹三權分立等知識。這些固然是晚清新政和立憲輿論浪潮的推動,但也不能不讓人佩服其膽識。


1906年廣智書局出版了麥鼎華譯日本元良勇次郎著《倫理學》,課文雖然論述「臣民相互之關係」,但開篇先論「自己」,其後講「國家組織」、「政府與人民之關係」等。蔡元培為之作序,申明中國傳統學術缺乏國家倫理和「蔑視個人之權利」之弊,認為此書可補此不足,「吾願我國言教育者,亟取而應用之,無徒以《四書》、《五經》種種參考書,擾我學子之思想」。該著是晚清少見的強調「個人權利」的著作。或許正是由於蔡序對「個人權利」的肯定,學部大為不滿,指斥該書「中西學說雜揉其中,且有蔡元培序文,尤多荒謬,下令查禁」。不過這部書還是很受學堂歡迎,商務印書館加以變通,署名「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編輯而出版,各省中小學堂「仍多用之」。


清政府於1905年底成立學部,為實現「國定本」目標而與民間出版機構展開競爭,它的教科書也介紹一些近代政治知識。學部第一次編纂高等小學《國文教科書》有一課「國家三要」:「孟子曰,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政事者,主權之謂也」,「一國之人,當同心協力,以助其君上共保主權,勿使為他人干預也」,教育目的是使「通國之民,皆具忠君愛國之誠心」。由於學部所編教科書數量較少質量一般,影響不如文明書局、商務印書館等民營機構的新式教科書。


民國建立之後,教科書中的政治常識有所增加,也更接近近代政治學。


伴隨民國建立而出版的《共和國教科書新修身》可做代表。其高小用書共8冊,每冊十幾至二十幾課不等。涉及近代政治知識的課文有自由、人道、守法律、納稅、服兵役、選舉、博愛、人權、國際道德等,數量明顯比晚清增多,法國大革命的「自由平等博愛」精神在教科書中獲得高度肯定。「人權」一課講道:「人權者,人人所自有、而非他人所能侵損者也」。人權「有對於公眾之權,有屬於個人之權」——「組織社會、參與政治、選舉議員,舉吾學識之所及、皆得發佈於外、以求有益於人類,此人權之對於公眾者。信教自由、營業自由、生命自由、財產自由,意志所在即權力所在,非他人所得干涉。此人權之屬於個人者。」課文要求「使學生知保護人權」。「共和教科書」通過教育部審定,當月就再版5次,四個月後再版達15版,獲得很好的市場認可。


另一部《中華共和國民讀本》有「權利」一課講說:「政治家有言曰,魚之游泳於水中也,出於自然。人之生於斯世,其必有權利者,亦出於自然。此即權利出於天賦之說也。次之有社會契約之說……」天賦人權觀念和社會契約理論堂而皇之走進教科書中,這是很大的超越,也是民初教科書的突出特點。


「共和國教科書」和「中華教科書」幾乎壟斷了民初教科書市場,它們的影響不容小視。日益增多的近代政治知識說明,教授公民常識、培養兒童認識和參與社會的意識越來越成為普通教育固有之意。這種背景下,方瀏生《公民讀本》的出現也就順理成章了。


3


其實在1917年1月,有兩種公民教科書同時出版。一種是中華書局出版、方瀏生編輯的國民學校用書《公民讀本》,另一種是商務印書館出版、劉大紳編輯、陳承澤校訂的「共和國教科書」《公民須知》。就內容之完善和影響而言,前者略拔頭籌:《公民讀本》上下兩冊共30篇課文,內容豐滿,編校者影響較大;該書還有教授書配套發行,初版後不斷再版,1925年已至第18版。《公民須知》僅有19頁,未發現再版情況或其他後續影響。故而方瀏生編輯的《公民讀本》配得上稱「第一部公民教科書」。


要強調的是,公民教科書的誕生、公民教育的開展,離不開中國近代教育體制的建立。


20世紀初「壬寅-癸卯」學制建立,確立起近代教育制度,順應並推動了公民知識的傳播。不過從《欽定學堂章程》、《奏定學堂章程》,到民元頒布的「壬子癸丑學制」,都沒有「公民科」的位置。隨著「公民」概念被社會廣泛接受、公民教育觀念日益增強,它才逐漸從邊緣知識成為學堂課程。


1916年1月,教育部公布《國民學校令實施細則》,規定修身科從第三學年起,在原授「道德之要旨」外,加授「公民須知」。同年10月,教育部再發部令對施行細則進行修正,加入一項說明:「自第三年起兼授公民須知,示以民國之組織及立法、行政、司法之大要」。這是公民知識進入學校課程之始。方瀏生的《公民讀本》就屬於修身科目下的「公民須知」,本文開頭所列「編輯大意」即以此修正細則為根據。


方瀏生編寫《公民讀本》的時代,國家政局並不安靖,「共和」國號有名無實。教育界人士深思認為 「國民之無公民常識當為重要原因」(方瀏生也當是贊成者)。教育部於是聯合各界同仁成立教育調查會,於1919年擬定「養成健全人格,發展共和精神」為教育宗旨,明確指出「共和精神」包括「養成公民自治習慣,俾人人能負國家社會之責任」。公民教育成為「發展共和精神」的題中之義。幾年後的1922年,「壬戌學制」確立——這是中國近代存在時間最長、影響至今的學制系統,次年《新學制小學課程綱要》公布,「公民科」取代「修身科」成為學堂科目,由此書寫了中國公民教育的華章。此是後話。


公民作為現代民主教育的核心已成為當今社會的共識。近二三十年來,由於對近代教育思想及其價值的發掘,公民教育研究重新成為熱點。從正本清源的角度看,呈現歷史實景越來越顯示出重要意義。我們有必要回望並發掘曾經擁有的「公民教育」經驗。


4月1日下午,東方歷史沙龍第123期將在北京舉行,主題為「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漢學家喜龍仁的中國影像」,嘉賓為沈弘、雷頤、解璽璋,詳情請見東方歷史評論今天推送的第二條消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方歷史評論 的精彩文章:

周作人為何熱衷譯介童話?
運動年代的科學界
是什麼孕育了越南革命和革命者胡志明
延安「外交」與統戰:《馮雪峰全集》首次披露的歷史
如何避免歷史著作成為廉價政治宣傳品:為西班牙內戰寫史的故事

TAG:東方歷史評論 |

您可能感興趣

京都醍醐寺:密教文化的寶庫如何誕生
名震古今書壇的《集王聖教序》是如何誕生的?
《集王聖教序》是如何誕生的
宋詞的誕生與道教
佛教四大聖地之一,佛教的誕生地:菩提伽耶
天靜宮,道教鼻祖老子的誕生地,道教之祖庭
歷史新發現 佛教誕生在雲南昭通
《人民的名義》完結了,科技界的「達康書記」卻誕生了
關公郵票是如何誕生的?
《美女的誕生》韓藝瑟教你如何成為美妝魅力女王
首日奪冠!這部法影史上最燒錢的科幻大作是如何誕生的?
【肥志百科】手塚治虫,漫畫之神的誕生
鄭大附院攻克難題 國際首例新技術試管嬰兒誕生
日本最古的文章——漢式和文誕生
寶刀的誕生
武當山將成為世界道教聯合會誕生地
超科技之隱形衣的誕生!
國際選美皇后成功晉級《青春練習生》最強陣容誕生
《王者榮耀》的英雄是怎麼誕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