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二十品·高清拓片
《龍門二十品》是洛陽龍門石窟造像中二十件書法精品,選自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二十方造像題記,是魏碑書法的代表。
魏碑上承漢隸,下開唐楷,兼有隸楷兩體之神韻。其中十九品在古陽洞,一品在慈香窟。二十品的稱呼最早見於清代康有為所著的《廣藝舟雙楫》和方若所著的《校碑隨筆》。內容一般是表達造像者祈福消災的。它的書法藝術是在漢隸和晉楷的基礎上發展演化,從而形成了端莊大方、剛健質樸、既兼隸書格調,又孕楷書因素的獨特風格,是北魏時期書法藝術的精華之作、「魏碑」體的代表。
一、《牛橛造像》
全稱《太和十九年十一月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為亡息牛橛造彌勒像記》,龍門二十品之一。高100厘米,寬34厘米,是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氏(後改"尉"姓)為亡去的兒子牛橛所造,過去曾有牛橛龕之稱。造像碑座中間雕刻蓮花一朵,左右二力士抬手作托舉狀,形象生動逼真。碑文字體端莊整肅。
造像龕在古陽洞北側,位於楊大眼龕上方。龕高140厘米,寬106厘米,深21厘米,圓券形,龕楣刻十一童子牽花繩,童子手持蓮花,二童子間刻蓮花蕾,兩端各一飛天,飛天頭前一淺雕小飛天。龕楣下方左右,身著胡服的供養人。主尊是戴寶冠交腳彌勒坐像,為彌勒上兜率天宮時的菩薩形象。頭光內刻蓮花,外刻七身坐佛。背光外參外層火焰紋由各以坐佛為中心的十七組火焰紋組成,內層十身飛天分兩側相對以瓔珞供養。二獅蹲距彌勒膝下,交腳下刻力士,手托彌勒雙足。
《牛橛造像記》是屬於端方峻整,風格雄強,結體緊勁之中而又開張舒展的一品。在題記中的每個字都是精進挺峭,橫划起筆多做側鋒斜入,捺劃波勢銳利,點成三角,垂筆作懸針狀,轉折處重頓,具有凌厲果斷、爽朗峻拔之風。字形趨扁,結體茂密而左右舒展,神態寬博曠達而意境高古,在北魏楷書中屬精品力作。遼河碑林將其造像題記鐫刻在古代館中。
清代道、咸以降,碑學日盛,書法界對龍門石刻書法藝術興趣日濃,直到民國初逐漸出現了《龍門四品》、《龍門十品》、《龍門二十品》等幾種拓片選本,尤以《龍門二十品》最為流行。其中有:有正書局石印《龍門二十品》;日本二玄社《書跡名品叢刊》輯入膠印本;日本《書苑》龍門造像專號;藝苑真賞社珂羅版印《龍門造像廿品》;文物出版社以北京圖書館所藏清乾嘉拓本精印了《龍門二十品》。從乾嘉至清末,龍門書體受到了諸多書家學者的極力推崇。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稱頌「北朝人書,落筆峻而結體庄和,行筆澀而取勢排宕。」康有為在對龍門二十品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研究後,在《廣藝舟之宋齊梁陳》中予以高度評價,贊其有十美:「魄力雄強,氣勢渾穆,筆法跳躍,點畫峻厚,意態奇逸,精神飛動,興趣酣足,骨法洞達,結構天成,血肉豐美。」並說「魏碑無不佳者,雖窮鄉兒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異態,字亦緊密非常……故能擇魏世造像記學之,已自能書矣。」
釋文:
太和十九年十一月,使持節司空公長樂王丘
穆陵亮夫人尉遲,為亡息牛橛請工鏤石,造此
彌勒像一區,願牛橛捨於分段之鄉,騰逰無礙
之境,若存託生,生於天上諸佛之所,若生世界
妙樂自在之處,若有苦累,即令解脫三塗惡道,
永絕因趣,一切眾生,咸蒙斯福。
二、《一弗造像題記》
又稱《一弗為張元祖造像記》。正書,10行,一行3字。造像龕位於古陽洞北壁,是龍門二十品造像龕之一,下方鄰比丘惠感造像龕,是龍門二十品中最小的兩個造像龕之一。龕高36厘米,寬19厘米,深30厘米。龕為忍冬卷草紋尖拱楣圓券形,連珠紋立柱,龕底施水波紋。內刻袒右肩斜披袈裟佛及二菩薩。龕下錈刻造像記。據造像記文記載,此龕造於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步輦郎張元祖在當時可能是一名給帝王荷步輦的,地位低微的人,其妻一弗氏為他造的龕也小。康有為評價此造像記的書法是"沉著,勁重"。民國初白麻紙原石拓,因年代久遠,紙黃而鬆軟。這個造像記字數很少,只有寥寥30字。「太和廿年,步輦郎張元祖不幸喪亡,妻一弗為造像一區,願令亡夫直生佛國」。字數雖少,但卻端莊整肅,大氣凜然。全篇方筆為主,顯得沉著,厚重。書法風格遒勁沉穩。但在嚴整之中也不乏靈動之筆。比如「造」的走之兒的橫折折撇,「為」的一長撇,都顯得神采飛揚。而「張」的弓字旁,「願」的「頁」字部則顯得較為奇崛。而章法同樣富於變化,比如最後一行「亡夫直生佛國」,曲直變化,奇正相生,令人嘆為觀止。
銘文:
太和廿年,步輦郎張元祖不幸喪亡,妻一弗為造像一區,願令亡夫直生佛國。
三、始平公造像記拓片(易培初跋)
《始平公造像記》本是附屬於佛龕的題記,全稱為《比丘慧成為亡父始平公造像題記》,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498),刻於河南洛陽龍門古陽洞北壁。題記由孟達撰文,朱義章楷書。此碑與其它諸碑不同之處是全碑用陽刻法,逐字界格,為歷代石刻所僅見,在造像記中獨樹一幟。記文內容寄造像者宗教情懷,兼為往生者求福除災。清乾隆年間始被黃易(1744-1801)發現,受到書壇重視,列入「龍門二十品」,此碑文方筆斬截,筆畫折處重頓方勒,結體扁方緊密,點劃厚重飽滿,鋒芒畢露,顯得雄峻非凡,被推為魏碑方筆剛健風格的代表。
康有為稱龍門石刻「皆雄峻偉茂,極意發宕,方筆之極規也」。而《始平公造像》又是龍門石刻中的代表作。
【釋文】
夫靈蹤( )啟,則攀宗靡尋;容像不陳,則崇之必( )。是以真顏()於上齡,遺形敷於下葉。暨於大代,茲功厥作。比丘慧成,自以影濯玄流,邀逢昌運,率渴誠心,為國造石窟( )( ),系答皇恩,有資來業。父使持節、光祿大夫、洛州刺史、始平公,奄焉薨放。仰慈顏以摧躬(),匪鳥在( ),遂為亡父造石像一區。願亡父神飛三(),智周十地,( )玄照則萬( )斯明,震慧響則大千斯( )。元世師傅、父母眷屬,鳳翥道場,鸞騰兜率,若悟洛人間,三槐獨秀,九棘雲敷,五有群生,咸同斯願。太和()二年九月十四訖。朱義章書,孟達文。
四、《北海王元詳造像記》局部
【釋文】維太和之十八年十二月十一日,皇帝親御六旌,南伐蕭逆。軍國二容,別於洛汭。行留兩音,分於闕外。太妃以聖善之規,戒途戒旅,弟子以資孝之心,戈言奉淚。其日,太妃還家,伊川立願,母子平安,造彌勒像一區以置於此,至廿二年九月二十三日,法容刻就,因即造齋,鐫石表心,奉申前志。永願母子長餐化年,眷屬內外,終始榮期,一切群生,咸同斯福。維大魏太和廿二年九月廿三日侍中,護軍將軍、北海王元詳造。
五、解伯達造像記拓片
全稱《司馬解伯達造像記》。北魏太和間刻,正書。在古陽洞北壁。正書,14行,其中6,7,8行,一行3字,余皆一行5字。可見64字。龍門二十名品之一。
此記具有筆力方峻、氣勢雄強的時代風氣,又不拘成法地發揮自我創造意識和智慧,表現出豐富的審美情趣和創造才能。
點畫方截、峻厲、雄強,時寓圓柔之筆以破板滯。起筆有直、斜、橫落及輕重之別,點畫長短、方圓兼用。撇捺開張,極縱其勢。波磔長腳有刀劈劍削般的勁利。轉角有翻折、頓折及圓轉之法互用。撇能上重下輕、上輕下重兼施。尤以「道」、「達」、「延」字的橫捺,由大弧度的圓潤曲勢轉大起落的方截勁利的長腳,最為獨特。
【釋文】
都綰闕口游激校尉,司馬解伯達,造彌勒像一區,願皇道赫寧,九荒沾泯,父母康延,智登十地,仕達日遷,眷屬道場,聲求響和,斯福必就,六趣群生,咸同此願。太和年造。
六、《孫保造像記》拓片
《孫保造像記》,全稱《北海王國太妃高為孫保造像題記》。約刻於太和,景明年間。在古陽洞頂部。正書,5行,一行6至12字不等。造像龕位於窟頂偏北側,與廣川王祖母太妃侯為亡夫造彌勒像龕(鄰近約60厘米)和廣川王祖母為幼孫造彌勒像龕呈三角形佈於窟頂。像龕高110厘米、寬80厘米、深14厘米。圓券形龕楣,龕內主尊為交腳彌勒菩薩,坐雙獅座,二菩薩雙手合十置於胸前佇立兩側。背光及龕楣無飾,似未完工。推測此龕開鑿開景明年間。造像記高40厘米、寬26厘米。記述了高太妃為元保"失鄉播越",經年疾患,未免夭折而痛苦,專此造彌勒像一軀,祈願亡故的愛孫能"永脫百苦"。
銘文:
孫保失鄉,播越**,**歷載,終始冥愆,未及免之,不幸早死,今為保造像一區,使永脫百苦。魏北海王國太妃高為孫保造。
七、《鄭長猷造像題記》拓片
《鄭長猷造像題記》,造像龕位於古陽洞口上方南側,共六龕,均為圓券形淺龕。分上、中、下三排,每排兩龕,其大小不等。圓楣拱內刻卷草葡萄紋,主尊為交腳彌勒(已經殘破)。左右二脅侍菩薩侍立。景明二年九月三日(公元501年)完成。造像記位於佛龕右側,高50厘米、寬35厘米,記景明二年鄭長為亡父、母皇甫、亡兒士龍以及其妾陳玉女為亡母徐,各造彌勒像。碑文書法有上承漢隸、下啟唐楷的重要意義。
銘文:
前太守護軍長史,雲陽伯長猷為亡父敬造彌勒像一軀,一軀鄭長猷為母皇甫敬造彌勒像一軀,一軀鄭長猷為亡兒士龍敬造彌勒像一軀,一軀鄭南陽妾陳玉女為亡母徐敬造彌勒像一軀。景明二年九月三日誠訖。
八、《孫秋生造像記》
《孫秋生造像記》全稱《孫秋生劉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記》,在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南壁。北魏宣武帝(元恪恪)景明三年(502年)五月廿七日造訖。此碑書犀利剛勁,寬博樸厚,較《始平公造像》筆法多變,龍門二十品之一。孟廣達文,蕭顯慶書。楷書十五行,行三十九字。字體方勁峻拔,沉著勁重。筆法凝練自如。
造像龕位於古陽壁第二層,左側鄰比丘法生造像龕由新城縣功曹孫秋生,劉起祖二百人等造。造像龕通高254厘米,寬154厘米,深60厘米,是二十品造像龕中的五大龕之一。四龍尖拱圓券形,龕楣上有飛天,下有十一尊佛,兩立柱為八棱素麵,蓮瓣形柱頭,下有力士托舉。主佛結跏跌坐,背光雕刻精細,內容豐富。頭光中心為蓮花,外層十三尊坐佛環繞,再外層十二身飛天供寶。飛天外熊熊燃燒的火焰紋背光直至龕頂,佛右側為觀世音,左側為大勢至二菩薩服侍。龕下中間是二龍盤繞著的香爐,兩側刻供養人胡跪禮拜,外端左右各飾一獅子。
功曹為漢代時設的官職,北魏是將軍府諸曹之一,此官多用本地大族權貴任職,位居六至九品。中散大夫為職事官之加官,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定為四品上,二十三年定四品下。
碑中記載的新城縣,治所即今河南省伊川縣城南5公里的平等鄉古城村。戰國時期屬韓地,新城縣為新城郡所轄,龍門稱「伊闋」。西漢屬河南郡。東漢,三國屬河南伊。西晉恢復河南郡。北魏孝文帝時伊闋改為「伊闋口」,同新城縣共屬司州所轄。隋朝建都洛陽,文帝改新城縣為"伊闋縣",歸河南郡。唐朝改歸河南府管轄。
戰國時期,秦將白起由韓城出發曾駐軍新城縣,北上「伊闋」擊敗韓,魏的二十四萬聯軍,這是歷史上空前的一場「伊闋」大戰。新城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鎮。宋代新城縣改為「伊闋鎮」,歸陸渾縣管轄,伊闋口名為龍門鎮。元代該城荒廢,伊闋縣建制不復存在。城牆現保存尚完整,因當地群眾傳說戰國後期諸侯混戰,王子超作亂,周郝王曾避難此處,故至今仍有"郝王城"稱號。
孫秋生,劉起祖只是北魏新城縣的功曹,官職並不高,他們能在孝文帝遷都洛陽之時,組織包括官居四品的職事官在內的二百人造像作原,祈「國祚永隆,三寶彌顯」,表示對北魏王朝的忠誠,可見他們必是地方的大族權貴者。造像碑通高153厘米,寬50厘米,碑文由孟廣達撰文,蕭顯慶書寫。此碑與始平公造像記是龍門二十品中僅有的兩塊(品)有撰文者,書寫者的碑記。
銘文:
大伐太和七年,新城縣功曹孫秋生、劉起祖二百人等敬造石像一區,願國祚永隆,三寶彌顯。有願弟子榮茂春葩,庭槐獨秀,蘭條鼓馥於昌年,緊暉誕照於聖歲。現世眷屬萬福雲歸,洙輸疊駕。元世父母及弟子等來身神騰九空,跡登十地,五道群生,咸同此願。孟廣達文,蕭顯慶書
九、《高樹造像題記》
全稱《邑主高樹、唯那解伯都卅二人等造像題記》。正書十行,一行14字。可見一百三十九字,書法峻整勁健。景明三(502)年五月刻。在古陽洞北壁。造像龕位於古陽洞北壁右側,與步輦郎妻一弗為亡夫造像記為鄰。龕高94厘米、寬78厘米、深13厘米,主佛結跏趺坐,主佛兩側有二脅侍菩薩,均有背光。此龕完成於景明三年五月三十日。造像記位於造像龕左下方,高40厘米,寬28厘米。記載邑主高樹、解伯都等三十二人的邑社造像,共同祝願仙逝父母及見存眷屬的來生。造像時間於孫秋生二百人造石像記同年同月完工,發願文也大致相同。
銘文:
景明三年五月三十日,邑主高樹、唯那解伯都三十二等造石像一區,願元世父母及現世眷屬,來身神騰九空,跡登十地。三有同願。
十、《惠感造像記》
比丘惠感在龍門的造像有多個,其中僅古陽洞就有四處。這些比丘惠感是同一人還是有多位同名號的僧人,因無資料佐證目前仍不清楚。這一造像記碑在古陽洞北壁三層西側,兩端各有一小龕。
造像記正書,14行,一行5字。可見六十六字,書法沉勁方重,猶存隸意。景明三(502)年五月刻。
銘文:
景明三年五月三十日,比丘惠感為亡父母敬造彌勒像一區,願國祚永隆,三寶彌顯,曠劫師僧、父母、眷屬與三塗永乘,福鍾竟集,三有群生,咸同此願。
十一、《賀蘭汗造像記》
全稱《廣川王祖母太妃侯為亡夫賀蘭汗造像題記》。屬「碑式」題記,有額無字,螭圖盤繞。名列《龍門二十品》之中。
史載廣川王曾世襲三代,第一代賀蘭汗於延慶二年(472年)被封為廣川王,位中都大官,太和四年(480年)卒。其子諧襲位,太和十九年(495年)諧病故,高祖孝文帝曾「素服深衣哭之」。後其子靈遵再襲爵第三代廣川王。在這裡,侯太妃是為亡夫、第一代廣川王賀蘭汗造像,當時已是景明三年(502年),賀蘭汗也已死去22年,侯太妃成為祖母了。造像記碑位於古陽洞窟頂東側中間位置,盤龍首,長方座,造像龕位於窟頂東南側,二龕並列。與造像記緊鄰的左龕,高100厘米、寬64厘米、深8厘米。右側龕高80厘米、寬75厘米、深8厘米。左龕主尊為戴寇交腳彌勒,右側龕內三尊造像與左龕相同,兩龕頂外均有四比丘。此龕完成於景明三年八月十八日。
《賀蘭汗造像題記》,題記高50厘米,寬35厘米。通篇50字,一氣呵成,以隸法入書,面目俊俏偉健,氣韻貫通漢晉,筆法奇逸,刀法朴茂方拙。
銘文:
景明三年八月十八日,廣川王祖母太妃侯為亡夫侍中、使持節、征北大將軍、廣川王賀蘭汗造彌勒像,願令永絕苦困,速成正覺。
十二、《馬振拜造像題記》
全稱《馬振拜等三十四人為皇帝造像記》,龍門二十品之十二。正書連額書「邑子像」可見一百二十八字。書法峻麗,別有風味。景明四(503)年八月刻。在古陽洞頂部。正書,9行,一行15字。額正書 邑子像』三字。最初選拓的《龍門二十品》中無此題記,康有為提出質疑,方岩《校碑隨筆》以《優填土》為唐刻而刪去。顧燮光《夢碧移石言》亦如此。
銘文:
景明四年八月五日,邑主馬振拜、維那張*成、維那許興族三十四人為皇帝造石像一區。
十三、《太妃侯造像題記》
全稱《廣川王祖母太妃侯造像題記》。景明四(503)年七月刻。廣川王祖母太妃侯氏在為亡夫廣川王賀蘭汗造像的第二年,又為其幼孫,第三代廣川王靈遵造彌勒像一軀,傾訴她「孤育幼孫,以紹蕃國」的「冰薄之心」。此碑也在古陽洞窟頂,距其為亡夫所作記碑大約1米左右,碑呈長方形,橫卧式。正書,29行,前22行一行6字,字較大;後7行,一行4字,字較小。
銘文:
景明四年十月七日,廣川王祖母太妃侯,自以流歷彌劫,於法喻遠,囑遇像教,身乘達士,雖奉聯紫暉,早頃片體,孤育幼孫,以紹蕃國,冰薄之心,唯歸真寂。今造彌勒像一區,願此微音,資潤神識,現身永康,朗悟真覺。遠除曠世無明惚業,又延未來空宗妙果。又願孫息延年,神志速就,胤嗣繁昌,慶光萬世,帝祚永隆,弘宣妙法,昏愚未悟,咸發菩提。
十四、《比丘法生造像記》(公元503年)
碑文全文:
夫抗音投澗,美惡必酬,振服依河,長短交目,斯乃德音道俗,水鏡古今。法生儌逢孝文皇帝專心於三寶,又遇北海母子崇信於二京,妙演之際,屢叨末筵,一降凈心,忝充五戒,思樹芥子,庶幾須彌。今為孝文並北海母子造像,表情以申接遇,法生構始,王家助終。夙霄締敬,歸功帝王,萬品眾生,一切同福。魏景明四年十二月一日比丘法生為孝文皇帝並北海王母子造。」
十五、《楊大眼造像記》
刻於北魏景明正始之際(500年-508年)。楷書,刻在洛陽龍門古陽洞。與《始平公造像》、《孫秋生造像》、《魏靈藏造像》並稱「龍門四品」。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將其列峻健、豐偉之宗。
楊大眼,北魏名將,南朝人形容他的眼大得像車輪子,《魏書》上說他「少有膽氣,跳走如飛」。宣武帝初年他奉命南伐,連拔五城,追奔至漢水,斬南朝輔國將軍王花,首虜2000餘。當他凱旋而歸,經伊闕時發願開龕,時當在正始三年夏秋之際。造像龕位於古陽洞北壁第二層大龕東起第三龕,右鄰魏靈藏造像龕。龕大且內容豐富,雕刻富麗華美,是古陽洞中的精品。
造像龕高253厘米,寬142厘米。尖拱形,龕楣中心刻廡殿頂殿堂,正脊中心為金翅鳥,殿內釋迦佛端坐。佛殿下二龍盤繞,二龍外側二仙人分騎象、虎而行。
龕內釋迦結跏趺坐,禪定印,兩側菩薩侍立。三尊雕像皆飾火焰紋背光。
造像記在龕右側,高126厘米,寬42厘米,盤龍首,長方座,正面刻五個小龕,圭形碑額上刻「邑子像」三字,所刻文字歌頌北魏將領楊大眼軍功顯赫的一生。
銘文:
邑主仇池楊大眼為孝文皇帝造像記。夫靈光弗曜,大千懷永夜之悲,*踨不遘,葉生含靡道之懺,是以如來應群緣以顯跡,爰暨**,*像遂著,降及後王,茲功厥作。輔國將軍、直閣將軍、****、梁州大中正、安成縣開國子、仇池楊大眼,誕承龍曜之資,遠踵應符之胤,稟英奇於弱年,挺超群於始冠,其行也,垂仁聲於未聞,揮光也,摧百萬於一掌,震英勇則九宇咸駭,存侍納則朝野必附,清王衢於三紛,掃雲鯨於天路,南穢既澄,震旅歸闕,軍次之行,路經石窟,覽先皇之明踨,睹盛聖之麗跡,矚目徹霄,泫然流感,遂為孝文皇帝造像一區,凡乃眾形,罔不備列,刊石記功,示之云爾,武。
十六、《安定王元燮為亡祖亡考亡妣造像記》
十七、《齊郡王元佑造像記》
全稱《齊郡王元祐造像記》。熙平二(517)年七月刻。古陽洞南壁。正書,14行一行16字。末為年款2行9字。古陽洞南壁的刻石完好,而北壁泐損較甚。造像記位於龕底中間,高38厘米、寬38厘米。從墓志銘和造像記文字內容看,造像記似為元祐撰文。
元祐,文成帝拓跋濬之孫,齊郡王元簡之子,孝文帝的堂兄弟。太和末年(499年)元簡去世,元祐襲父爵封齊郡王,後官至涇州刺史,其母也被封為齊國太妃。元祐於神龜二年(519年)卒於洛陽,年僅32歲。元祐是一個頗有才氣與靈性的皇家顯貴,其墓誌稱他「銳志儒門,遊人文苑,訪道忘食,從義遺憂」,因此其造像記碑也顯得文體殊別,字句鏗鏘,被認為是一篇極好的祭文。它位於古陽洞南壁最上層西端,兩側各有一造像龕。
銘文:
刺史、齊郡王祐,體蔭宸儀,天縱淑茂,達成實之通途,識真假之高韻,精善惡二門,明生滅之一理,資福有由,歸道無礙,於是依雲山之逸狀,即林水之仙區,啟神像於青山,鏤禪形於玄石,締慶想於幽津,嘉應於冥運,乃作銘曰:茫茫玄極,眇眇幽宗,靈風潛被,神化冥通,舟輿為本,曠濟為功,德由世重,道以入鴻,超觀凈境,遐絕塵(),圖形泉石,構至雲松,()()()(),()()三空,福田有慶,嘉應無窮。熙平三年七月二十日造。
十八、《慈香造像記》
全稱《比丘尼慈香慧政造窟碑記》。這是「龍門二十品」中唯一在古陽洞之外的一品,它位於老龍窩北面的慈香窯主佛下部偏南,造像年代也是二十品中最晚的,當於北魏孝明帝神龜三年(公元520年)。造像記,正書,10行,一行10或11字不等。碑文記述了慈香慧政出家為尼的心境,希望「騰無礙之境」,乃至「延及三從」,照顧到天下所有的女子。
銘文:
大魏神龜三年三月二十()日,比丘尼慈香慧政造窟一區,記乙。夫零覺弘虛,非體真邃,其跡道建崇,日表常范,無乃標美幽宗,是以仰渴法律,應像營微,福形且遙,生託煩躬,願騰無礙之境,建及()恩,含潤法界,()眾()澤,()石成真,刊功八萬,延及三從,敢同斯福。
十九、《比丘道匠造像題記》
無造像紀年,依據其風格和所處位置,當在北魏孝文帝太和末年和宣武帝景明初年間。名列《龍門二十品》之中。
造像龕位於古陽洞北壁,高樹解伯都三十二人造像龕上方,大小不等共五龕。
左側大龕,高133厘米,寬90厘米,深12厘米。圓券形楣,飾忍冬紋。龕內主尊為戴冠交腳彌勒,有項飾。坐雙獅座,頭光中心刻蓮花,圍繞九尊坐佛,火焰紋舟形背光。兩側菩薩雙手合十而立。菩薩頭頂上方各一小龕,內刻一坐佛。
造像記位於大龕右側,小龕中間,高22厘米,寬46厘米,內容是比丘道匠,造像六區,原"皇道更隆",原與亡故的師僧父母"魂興神遊",同至"大慈與一切眾生樂"的西方極樂世界,以求避絕三途惡道。
銘文:
大覺去塵,有生謂絕,尋處刊形,則應合無方,升峰由源,思果依本,是以比丘道匠,住與妙因。今悟盡性,竭已成心,造像六區。上為皇道更隆,三寶無點,願師僧父母,魂與神遊,宿與慈會,身終百六,視絕三塗,動不遠於如來。有氣者咸資來業。
二十、《魏靈藏造像記》
全稱《魏靈藏薛法紹造像記》,題記楷書十行,行二十三字。有額,楷書三行九字,額中間豎題「釋迦像」,字略大於兩側,額左題「薛法紹」,右題「魏靈藏」。北魏造像習慣用別體字,此題記尤多。雖刻造時間無明確記載,但書法風格酷似同窟的「楊大眼題記」,或疑同出於一人之手,當屬北魏刻石無疑。原石身高75厘米、寬40厘米、額高15厘米、寬15.5厘米,是龍門造像題記中碑刻和書法藝術的精品,也是龍門四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存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北壁。清乾隆年間錢塘著名學者黃易訪拓後始公佈於世。
《廣藝舟雙揖》將此記列入「能品下」,並云:「若《楊大眼》、《魏靈藏》、《惠感》諸造像,巨刃揮天,太刀砍陣.無不以險勁為主。」
乾隆拓本第三行「騰空」之「騰」字「馬」部可見,「空」字未損。共應二百一十五字。有一裂紋,自左上第二行斜下至第一行第十四字處。中有四處當是空格無字。光緒拓本「空」字已泐大半。民國十年鑿損百餘字。碑額已僅存「藏迦像薛法紹」大字矣。
此碑應是方筆露鋒之典型代表,因此最顯見用筆之妙。起筆都將鋒穎露在畫外,有的角棱若刀,有的細鋒引入,煞有情趣;即使畫也挺直有力,折筆顯見方棱;收筆處,有時斂毫便止,有時放鋒犀利,有時如《寶子》之上揚。筆畫或大或小,大者縱矛橫戈,如虎奔龍吟,小者輕微一點,如蜻蜓掠水,皆能順勢合情.絕無率意輕發。結體或取橫勢,或取縱勢,皆極意顯示雄踞盤關之威儀,懷隱瑰玉之神采。整篇看來,嚴整肅穆,端莊雋潔。
銘文:
夫靈跡誕遘。必表光大之跡。玄功既敷。亦標希世之作。自雙林改造。大千懷綴映之悲。慧日潛暉。唅生銜道慕之思。是以應真。悼三乘之靡憑。遂騰空以刊像。爰暨下代。茲容厥作。鉅鹿魏靈藏。河東薛法紹二人等。求豪光東照之資。闕兜率翅頭之益。敢輒磬家財。造石像一區。凡及眾形。罔不備列。願乾祚興延。萬萬朝貫。願藏等挺三槐於孤峰。秀九蕀於華苑。芳實再繁。荊條獨茂。合門榮葩。福流奕葉。命終之後。飛逢千聖。神颺六通。智周三達。曠世所生。元身眷屬。捨百鄣則鵬擊龍花。悟無生則鳳昇道樹。五道群生。咸同斯慶。陸渾縣功曹魏靈藏。


※近代史上最著名的書畫造假團隊
※百花齊放 唐詩宋詞
※明末人物畫的奇異畫風
TAG:郭關藝術 |
※碑拓 龍門二十品
※龍門二十品,二玄社超清版本
※北魏龍門二十品之《牛橛造像》
※經典‖龍門二十品之《馬振拜等三十四人造像記》
※龍門二十品:北魏 楷書《高樹造像記》書法欣賞
※經典‖龍門二十品之《賀蘭汗造像記》
※經典‖龍門二十品之《比丘惠感造像記》
※美輪美奐的《龍門二十品》附釋文
※龍門二十品全本,專治寫字沒勁道
※龍門二十品:世上最好的魏碑書法!
※經典‖龍門二十品之《孫秋生造像記》——醫治靡弱書風的一劑良藥!
※《新龍門客棧》中七大武林高手,致敬經典老片,翻拍新版能超越嗎
※世界上十大最令人讚歎的石鑿建築,龍門石窟排名第三
※伊河兩岸 龍門石窟
※經鼎玉器作品——三彩翡翠《魚躍龍門》動物牌鑒賞
※龍門二十品:北魏 楷書《馬振拜造像記》書法欣賞
※王元祥造像丨龍門二十品中的空靈、俊朗者
※二十年來初心未變 龍門洞內念誦皇經
※魏碑精品 龍門二十品之《太覺造像》又稱《比丘道匠造像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