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碑拓 龍門二十品

碑拓 龍門二十品

龍門二十品中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僅有一品在位於老龍洞外的第660窟(慈香窯)。這些造像記中的功德主多是北魏的王公貴族、高級官吏和有道高僧。他們為孝文帝歌功頌德或為祈富欀災而開龕造像。他們的名字多在史書上有所記載。這些造像記中往往涉及當年的史實,因此,龍門二十品不但是北魏時期書法藝術的精華之作、魏碑書法的代表作,也是具有研究價值的史料。

本碑拓本收集了龍門二十品中的十幾品,實屬難得,龍門二十品不但是北魏時期書法藝術的精華之作,魏碑書法代表作,也是具有研究價值的史料。

「龍門二十品」計有:

一、 《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為亡息牛撅造像記》

二、 《步轝郎張元祖妻一弗為亡夫造像記》

三、 《比丘慧成為亡父始平公造像記》

四、 《北海王元詳造像記》

五、 《司馬解伯達造像記》

六、 《北海王國太妃高為亡孫保造像記》

七、 《雲陽伯鄭長猷為亡父等造像記》

八、 《新城縣功曹孫秋生、劉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記》

九、 《邑主高樹和維那解伯都卅二人等造像記》

十、 《比丘惠感馬為亡父母造像記》

十一、《廣川王祖母太妃侯為亡夫廣川王賀蘭汗造像記》

十二、《邑主馬振拜和維那張子成卅四人為皇帝造像記》(優填王造像題記)

十三、《廣川王祖母太妃侯為幼孫造像記》

十四、《比丘法生為孝文皇帝並北海王母子造像記》

十五、《輔國將軍楊大眼為孝文皇帝造像記》

十六、《安定王元燮為亡祖亡考亡妣造像記》

十七、《齊郡王元佑造像記》

十八、《比丘尼慈香、慧政造像記》

十九、《比丘道匠為師僧父母造像記》

二十、《陸渾縣功曹魏靈藏薛法紹造像記》

龍門二十品之《北海王元詳為母子平安造彌勒像記》。1、2、3頁

簡稱《北海王元詳造像記》。造像記高88厘米,寬42厘米,是元詳隨北魏孝文帝南伐遷都至洛陽的歷史實錄。

造像龕位於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北壁,長樂王丘穆靈亮夫人尉遲造像龕上方。龕高138厘米,寬102厘米,深17厘米,在古陽洞中屬於中型洞窟。龕內主佛為交腳彌勒。兩側脅侍菩薩皆雙手合十侍立。圓拱形龕楣內刻十五天人持花繩。

造像記記載該龕為太和十八年十二年十一日立願,太和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三日完工,歷時近三年又九個月。

銘文:

維太和之十八年十二月十一日,皇帝親御六旌,南伐蕭逆。軍國二容,別於洛汭。行留兩音,分於闕外。太妃以聖善之規,戒途戒旅,弟子以資孝之心,戈言奉淚。其日,太妃還家,伊川立願,母子平安,造彌勒像一區以置於此,至廿二年九月二十三日,法容刻就,因即造齋,鐫石表心,奉申前志。永願母子長餐化年,眷屬內外,終始榮期,一切群生,咸同斯福。維大魏太和廿二年九月廿三日侍中,護軍將軍、北海王元詳造。

龍門二十品之《比丘慧成為亡父始平公造像記》4、5、6、7、8、9頁

簡稱《始平公造像記》本是附屬於佛龕的題記,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498),刻於河南洛陽龍門古陽洞北壁。題記由達撰文,朱義章楷書。康有為稱龍門石刻「皆雄峻偉茂,極意發宕,方筆之極規也」。而《始平公造像》又是龍門石刻中的代表作。《龍門二十品》是龍門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題記拓本,北魏書風的代表作此碑與其它諸碑不同之處是全碑用陽刻法,逐字界格,為歷代石刻所僅見,在造像記中獨樹一幟。記文內容寄造像者宗教情懷,兼為往生者求福除災。清乾隆年間始被黃易(1744-1801)發現,受到書壇重視,列入「龍門二十品」,此碑文方筆斬截,筆畫折處重頓方勒,結體扁方緊密,點劃厚重飽滿,鋒芒畢露,顯得雄峻非凡,被推為魏碑方筆剛健風格的代表

此龕完成時間有太和十二年和二十二年兩種不同意見。造像記在龕的右側,高130厘米,寬40厘米。此造像記是龍門二十品中唯一的陽刻作品,而且署有孟達撰文,朱義章書寫。碑文字跡方重,雄強厚密。

始平公造像記,在洛陽市南部郊龍門石窟古陽洞北壁。魏孝文帝(元宏)太和二十二年(公元498年)九月十四日造汔。其文字作為書法藝術則在著名的「龍門二十品」(《龍門二十品》是龍門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題記拓本,北魏書風的代表作。)中尤為第一珍品。它一反南朝靡弱的書風,開創北碑方筆的典型,以陽剛之美流傳後世。

銘文:夫靈蹤( )啟,則攀宗靡尋;容像不陳,則崇之必( )。是以真顏()於上齡,遺形敷於下葉。暨於大代,茲功厥作。比丘慧成,自以影濯玄流,邀逢昌運,率渴誠心,為國造石窟( )(),系答皇恩,有資來業。父使持節、光祿大夫、洛州刺史、始平公,奄焉薨放。仰慈顏以摧躬( ),匪鳥在(),遂為亡父造石像一區。願亡父神飛三( ),智周十地,( )玄照則萬( )斯明,震慧響則大千斯()。元世師傅、父母眷屬,鳳翥道場,鸞騰兜率,若悟洛人間,三槐獨秀,九棘雲敷,五有群生,咸同斯願。太和()二年九月十四訖。朱義章書,孟達文。

龍門二十品之《邑主馬振拜和維那張子成卅四人為皇帝造像記》9、10頁

簡稱《馬振拜造像記》,正書,連額書「邑子像」可見一百二十八子,書法峻麗,別有風味。景明四(503)年八月刻。在古陽洞頂部。正書,9行,一行15字。額正書『邑子像』三字。最初選拓的〈龍門二十品〉中無此題記,康有為提出質疑,方岩〈校碑隨筆〉以〈優填土〉為唐刻而刪去。顧燮光〈夢碧移石言〉亦如此。

銘文:

景明四年八月五日,邑主馬振拜、維那張*成、維那許興族三十四人為皇帝造石像一區。……

龍門二十品之《比丘尼慈香、慧政造像記》11、12頁

簡稱〈慈香造像記〉。袖龜三(520)年三月刻,在慈香窟。正書,10行,一行10或11字不等。

銘文:

大魏神龜三年三月二十()日,比丘尼慈香慧政造窟一區,記乙。夫零覺弘虛,非體真邃,其跡道建崇,日表常范,無乃標美幽宗,是以仰渴法律,應像營微,福形且遙,生託煩躬,願騰無礙之境,建及()恩,含潤法界,()眾()澤,()石成真,刊功八萬,延及三從,敢同斯福。

龍門二十品之《比丘惠感馬為亡父母造像記》13、14頁

簡稱《惠感造像記》,正書,14行,一行5字。可見六十六字,書法沉勁方重, 猶存隸意。景明三(502)年五月刻。古陽洞北壁。有翻刻本,第12行『顧』字左上缺一點;末行『像』字缺二筆。

銘文:

景明三年五月三十日,比丘惠感為亡父母敬造彌勒像一區,願國祚永隆,三寶彌顯,曠劫師僧、父母、眷屬與三塗永乘,福鍾竟集,三有群生,咸同此願。太和年造。

龍門二十品之《步轝郎張元祖妻一弗為亡夫造像記》15頁

簡稱《一弗造像題記》。正書,10行,一行3字。造像龕位於古陽洞北壁,是龍門二十品造像龕之一,下方鄰比丘惠感造像龕,是龍門二十品中最小的兩個造像龕之一。龕高36厘米,寬19厘米,深30厘米。龕為忍冬卷草紋尖拱楣圓券形,連珠紋立柱,龕底施水波紋。內刻袒右肩斜披袈裟佛及二菩薩。龕下錈刻造像記。據造像記文記載,此龕造於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步輦郎張元祖在當時可能是一名給帝王荷步輦的,地位低微的人,其妻一弗氏為他造的龕也小。康有為評價此造像記的書法是"沉著,勁重"。民國初白麻紙原石拓,因年代久遠,紙黃而鬆軟。這個造像記字數很少,只有寥寥30字。「太和廿年,步輦郎張元祖不幸喪亡,妻一弗為造像一區,願令亡夫直生佛國」。字數雖少,但卻端莊整肅,大氣凜然。全篇方筆為主,顯得沉著,厚重。書法風格遒勁沉穩。但在嚴整之中也不乏靈動之筆。比如「造」的走之兒的橫折折撇,「為」的一長撇,都顯得神采飛揚。而「張」的弓字旁,「願」的「頁」字部則顯得較為奇崛。而章法同樣富於變化,比如最後一行「亡夫直生佛國」,曲直變化,奇正相生,令人嘆為觀止。

銘文:

太和廿年,步輦郎張元祖不幸喪亡,妻一弗為造像一區,願令亡夫直生佛國。

龍門二十品之《廣川王祖母太妃侯為亡夫廣川王賀蘭汗造像記》15、16、17頁

簡稱《太妃侯造像記》。景明四(503)年七月刻。在古陽洞頂部。正書,29行,前22行一行6字,字較大;後7行,一行4字,字較小。

銘文:

景明四年十月七日,廣川王祖母太妃侯,自以流歷彌劫,於法喻遠,囑遇像教,身乘達士,雖奉聯紫暉,早頃片體,孤育幼孫,以紹蕃國,冰薄之心,唯歸真寂。今造彌勒像一區,願此微音,資潤神識,現身永康,朗悟真覺。遠除曠世無明惚業,又延未來空宗妙果。又願孫息延年,神志速就,胤嗣繁昌,慶光萬世,帝祚永隆,弘宣妙法,昏愚未悟,咸發菩提。……

龍門二十品之《齊郡王元佑造像記》18、19頁

簡稱《元佑造像記》熙平二(517)年七月刻。古陽洞南壁。正書,14行一行16字。末為年款2行9字。古陽洞南壁的刻石完好,而北壁泐損較甚。造像記位於龕底中間,高38厘米,寬38厘米。從墓志銘和造像記文字內容看,造像記似為元祐撰文。元祐。文成帝拓跋濬之孫,齊郡王元簡之子,孝文帝的堂兄弟。499年(北魏太和末年)元簡去世,元祐襲父爵封齊郡王,後官至涇州刺史,其母(常氏)也被封為齊國太妃。元祐於519年(北魏神龜二年)卒於洛陽,年僅32歲。元祐是一個頗有才氣與靈性的皇家顯貴,其墓誌稱他「銳志儒門,遊人文苑,訪道忘食,從義遺憂」,因此其造像記碑也顯得文體殊別,字句鏗鏘,被認為是一篇極好的祭文。它位於古陽洞南壁最上層西端,兩側各有一造像龕。

銘文:夫玄宗沖邈,跡遠於塵關,靈范宗虛,理絕於埃境。若不圖色相以表光儀,尋聲教以陳妙軌,將何以依稀至像,彷佛神功者哉?持節、督涇州諸軍事,征虜將軍、涇州刺史、齊郡王祐,體蔭宸儀,天縱淑茂,達成實之通途,識真假之高韻,精善惡二門,明生滅之一理,資福有由,歸道無礙,於是依雲山之逸狀,即林水之仙區,啟神像於青山,鏤禪形於玄石,締慶想於幽津,嘉應於冥運,乃作銘曰:茫茫玄極,眇眇幽宗,靈風潛被,神化冥通,舟輿為本,曠濟為功,德由世重,道以入鴻,超觀凈境,遐絕塵(),圖形泉石,構至雲松,()()()(),()()三空,福田有慶,嘉應無窮。熙平三年七月二十日造。

《邑主高樹和維那解伯都卅二人等造像記》20、21頁

簡稱《高樹造像記》,正書十行,一行14字。可見一百三十九字,書法峻整勁健。景明三(502)年五月刻。在古陽洞北壁。造像龕位於古陽洞北壁右側,與步輦郎妻一弗為亡夫造像記為鄰。龕高94厘米、寬78厘米、深13厘米,主佛結跏趺坐,主佛兩側有二脅侍菩薩,均有背光。此龕完成於景明三年五月三十日。造像記位於造像龕左下方,高40厘米,寬28厘米。記載邑主高樹、解伯都等三十二人的邑社造像,共同祝願仙逝父母及見存眷屬的來生。造像時間於孫秋生二百人造石像記同年同月完工,發願文也大致相同。

銘文:

景明三年五月三十日,邑主高樹、唯那解伯都三十二等造石像一區,願元世父母及現世眷屬,來身神騰九空,跡登十地。三有同願。…

《雲陽伯鄭長猷為亡父等造像記》21、22、23頁

簡稱《鄭長猷造像》,正書,可見八十四字,書法勁厲樸拙,結體方整,隸意較重。景明二(501)九月刻。古陽洞南壁。正書,8行,一行12字。有翻刻本,其第7行『敬造』敬字左上點漏刻。造像龕位於古陽洞口上方南側,共六龕,均為圓券形淺龕。分上、中、下三排,每排兩龕,其大小不等。圓楣拱內刻卷草葡萄紋,主尊為交腳彌勒(已經殘破)。左右二脅侍菩薩侍立。景明二年九月三日(公元501年)完成。造像記位於佛龕右側,高50厘米、寬35厘米,記景明二年鄭長為亡父、母皇甫、亡兒士龍以及其妾陳玉女為亡母徐,各造彌勒像。碑文書法有上承漢隸、下啟唐楷的重要意義。

銘文:

前太守護軍長史,雲陽伯長猷為亡父敬造彌勒像一軀,一軀鄭長猷為母皇甫敬造彌勒像一軀,一軀鄭長猷為亡兒士龍敬造彌勒像一軀,一軀鄭南陽妾陳玉女為亡母徐敬造彌勒像一軀。景明二年九月三日誠訖。

龍門二十品之《比丘道匠為師僧父母造像記》24、25頁

簡稱《道匠造像》。無年月。正書,13行,一行7字。可見九十一字,書法方駿規整。無造像紀年,依據其風格和所處位置,當在北魏孝文帝太和末年和宣武帝景明初年間。名列《龍門二十品》之中。

造像龕位於古陽洞北壁,高樹解伯都三十二人造像龕上方,大小不等共五龕。

左側大龕,高133厘米,寬90厘米,深12厘米。圓券形楣,飾忍冬紋。龕內主尊為戴冠交腳彌勒,有項飾。坐雙獅座,頭光中心刻蓮花,圍繞九尊坐佛,火焰紋舟形背光。兩側菩薩雙手合十而立。菩薩頭頂上方各一小龕,內刻一坐佛。

造像記位於大龕右側,小龕中間,高22厘米,寬46厘米,內容是比丘道匠,造像六區,原「皇道更隆」,原與亡故的師僧父母「魂興神遊」,同至「大慈與一切眾生樂」的西方極樂世界,以求避絕三途惡道。

銘文:

大覺去塵,有生謂絕,尋處刊形,則應合無方,升峰由源,思果依本,是以比丘道匠,住與妙因。今悟盡性,竭已成心,造像六區。上為皇道更隆,三寶無點,願師僧父母,魂與神遊,宿與慈會,身終百六,視絕三塗,動不遠於如來。有氣者咸資來業。

龍門二十品之《安定王元燮為亡祖亡考亡妣造像記》25、26頁

簡稱《元燮造像》正書,可見九十五字,並有淺刻佛像二幅。書法峻美,結體古雅。正始(507)年二月刻。古陽洞南壁。正書,13行。一行9字。

銘文:

魏聖朝太中大夫安定(石壞空五格)王元夑造亡祖親太妃亡考太傅靜王亡妣蔣非及見存眷屬敬就/靜窟造釋迦之容並其立侍眾彩圓飾雲**然願亡存居眷永離穢.....

從河南洛陽南行十三公里左右,就到了著名的「四大佛窟」之一的龍門石窟。這裡兩山夾峙,有如門闕,伊水長流,一邊,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長眠的香山;一邊,是龍門山。在龍門山上,有自北魏至北宋開鑿的大大小小的佛窟,至今尚存的就有一千三百五十二個,有佛龕兩千三百四十五個,造像多至十萬餘尊,是中國雕塑藝術的寶庫。

龍門二十品 指洛陽龍門石窟造像中二十件精品。包括:

《孫秋生、劉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記》(公元502年)、《始平公造像記》(公元498年)、《北海王元詳造像記》(公元498年)、《北海王國太妃高為亡孫保造像記》(年月不詳,或於北魏太和、景明)、《牛橛造像記》(公元495年)、《一弗造像題記》(公元496年)、《司馬解伯達造像記》(公元477年-499年間)、《楊大眼造像記》(公元506年)、《魏靈藏造像記》(公元506年)、《鄭長猷造像記》(公元501年)、《惠感造像記》(公元502年)、《賀蘭汗造像記》(公元502年)、《高樹造像記》(公元502年)、《比丘法生造像記》(公元503年)、《太妃侯造像記》(公元503年)、《元燮造像記》(公元507年)、《慈香造像記》(公元520年)、《比丘道匠造像記》(年月不詳)、《馬振拜造像記》(公元503年)、《齊郡王元佑造像記》(公元517年)。書風古拙、天然率真、多姿多彩,為北魏造像刻字的代表作。----《古代碑帖鑒賞》費聲騫

《龍門二十品》造像記是典型的「魏碑體」,從筆勢上看,入筆露鋒,橫畫的書寫先豎向下方按再橫向右上方運行。平其凡先生認為,之所以出現這種「欲橫先豎,欲豎先橫」的現象,歸根結底是由於人們右手執筆書寫的緣故。右手執筆,最佳的線條是從上到下,從左至右的直線和呈「S」型的曲線,將這種最適宜右手執筆書寫的「S」型曲線壓縮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欲橫先豎,欲豎先橫」的筆形。在造像記中隨處可見方頭方尾、呈平行四邊形的橫畫,這應該是受當時刊刻工具的影響。

另外,龍門造像題記中,經常出現橫畫向右上方明顯的欹斜,且波磔明顯,帶有明顯的隸意,表現為收筆時按筆並上挑出鋒,在「二十品」造像題記中的「點」畫大多呈三角形,這是受刻刀影響的緣故。刀在石上運行較為遲鈍、生澀,不如筆在紙上運行流暢、快捷,同時,由於受隸書的影響,魏碑點畫有向上挑的波腳;還有些點畫為橫的寫法,把並列的點畫橫向連為一體。魏碑中長撇的典型特徵是頭部下筆處斜刻一筆,大約呈45度角,尾部較粗,收尾時末梢微微上揚或沿水平方向運行。捺畫多有波磔,微露鋒或不露鋒,保留隸意。有的捺畫下端水平如直線,完全是刀刻的工藝效果,如《始平公造像記》、《魏靈造像記》中的大部分捺筆方正峻厲,如刀刻一般,更顯得鋒芒畢露,雄健非凡。

折畫的典型特點是右折筆的外輪廓呈三角形,外方內圓。還有的方折筆表現為斜刻刀法,突出右折筆,如《馬振拜造像記》、《元祥造像記》、《高太妃造像記》等方圓皆備;《候太妃造像記》已近乎楷書,圓筆佔主導地位。而《慈香造像記》中有圓轉一路的折筆,用筆趨向行書,圓筆變得俊爽。豎畫多表現為起筆處為方形,收筆處為左邊缺失或右邊缺失。提筆在魏書中表現比較突然,明顯不同於其它楷書中的提畫,「橫」的筆意盡失,來得比較直接。這種方法縮短了運筆時間,增加了點畫之間的呼應。勾筆也是楷書特有的筆形。甲骨文、金文中均無勾筆,隸書中只有「長彎勾」,到楷體中才出現了真正的「硬勾」,魏碑中的「勾」已與今天楷書的勾形無別。

結字特徵

一、結字總體特徵

由於楷法剛剛產生,新的法度尚未形成,「二十品」石刻文字仍保留了濃厚的隸書筆形和結體習慣,轉折處方整,橫、撇、捺劃收尾時出鋒上揚,用筆逆入平出,提按較少,隸法尚存,楷勢不足,結體稚嫩。這樣書寫者就有更大的發揮和想像空間,形成了風格多變的結體特徵。

(1)結體茂密,粗細均衡。在結字方面,魏碑文字比較密,結構不講究勻稱,字型重心多偏下。由於各種筆劃粗細基本一致,而使整個字排列更加緊密,鄧石如形容這類結體「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使不透風」。在「二十品」中,尤其是橫畫,沉著厚重、氣勢雄渾,符合北朝人粗獷的性格,如《始平公造像記》、《孫秋生造像記》等。

(2)隨意增減筆畫,異體眾多。北朝石刻文字結體上有一個顯著特徵,就是書者、刻者隨意增減筆劃,異體眾多。例如一個「魏」字,就有十幾種異寫形體,就連出現頻率較低的字,如「猷」,僅在《鄭長猷造像記》這塊碑中,就有好幾種不同的寫法。「薨」字我們看到不下幾種寫法,「將」字大約有15種寫法。另外偏旁的混用也比比皆是,不勝枚舉。在造像記中這類別字連篇、字型紛繁的特點,已經成為共識。

藝術欣賞

郭關簡介:生於湖南,畫家,古琴家,道教全真派道士。作品涉及書畫、音樂、詩文、斫琴、裝置等領域;知周易、曉音律、好古琴、喜操《幽蘭》《廣陵散》;二零零六年閉關參禪一年,出關後系統研習中觀、唯識學,畫風大變;二零一三年入龍虎山修道,通齋醮科儀;其曾就學於人民大學,宗教哲學碩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收藏。現「郭關繪畫全球巡迴展」已在台灣、佛光山、英國、墨西哥等地圓滿舉行。台灣建立有「郭關藝術館」,長年展示郭關作品數百件。

《平沙落雁》. 古琴演奏:郭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郭關藝術 的精彩文章:

陽氣不足之人千萬不要去的三大景點!
不正經的敦煌壁畫
文人寫意花鳥畫的啟導者
中醫經絡穴位來自高維次空間?

TAG:郭關藝術 |

您可能感興趣

龍門二十品
魏碑經典:龍門十二品
龍門二十品,二玄社原色
《龍門二十品》下
《龍門二十品》詳解
「龍門二十品」的顛沛流離史
龍門石窟二十五塔
值得收藏的龍門二十品拓片(遺珍)
魏碑代表作《龍門二十品》,品品皆不凡
龍門二十品之《高樹造像題記》
龍門二十品,二玄社原色掃描版!
龍門二十品之 鄭長猷造像題記
北山樓藏龍門北魏造像題記三十品
龍門二十品之《北海王元詳造像記》
《龍門二十品》風格與技法全面解析3
《龍門二十品》風格與技法全面解析2
《龍門二十品》風格與技法全面解析4之峻骨妙氣
六朝古寺龍門寺
二玄社中國法書《龍門十二品》(下)
二玄社中國法書《龍門十二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