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兵家聊南京的水(1):長江與南京

兵家聊南京的水(1):長江與南京

水是城市發展的基礎條件,風水理論將水比做「地之血脈」,把「得水為上」作為選址的重要因素,古今中外野外駐軍的首要條件就是靠近水源。南京的歷史早期可以說是一座水城,六朝以前(含六朝)從軍事地理的角度,可用易守難攻來定位。如果沒有強大的水軍,攻下南京幾乎是不可能的。

兵家聊南京的水(1):長江與南京

秦漢時期南京水系示意圖(圖注)

孫子曰:「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歷史上,「水」的變化是最大的。「山」一旦生成,除了局部的人為作用外,幾乎是幾千上萬年矗立在那裡,既不可能搬動,也不可能大規模改造,搞得「不識廬山真面目」(當然小山頭除外)。愚公移山的故事講了上千年,太行山、王屋山還在那裡。所以對史上地形地物和地點的定論,依據「山」是最可靠的。而「水」是最不可靠的,用「水性楊花」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從軍事視角看南京的水一共3篇:長江與南京、秦淮河與南京、玄武湖與南京。第一個出場的,自然是長江。

長江經過南京段,在寧鎮山脈和老山山脈的夾持下,在歷史時期大的流向沒有太大的變動。但局部的江段和兩岸不僅有變動,而且變得面目全非。兩山脈之間距離約10~20千米,長江主泓在這兩山之間,一會兒擺向江左,一會兒擺向江右,甚至佔滿了兩山之間的凹谷,江面達40里寬。江水退出的地方,形成河漫灘,河漫灘堆積久了就形成沖積平原,所以長江沿岸的濱江平原大大小小的也不少。

江出老山山脈之後,江岸曾經到達六合區瓜步鎮,此距對應的江南棲霞山40里,站在瓜步山上南望,已是汪洋一片,難見對岸。劉宋時期鮑照《瓜步山碣》有「瓜步山者亦江中渺小山」之說,此時瓜步還在江中。至唐代「潤州大風從東北,海濤奔上涉瓜步洲,損居人。」說明瓜步已成洲,能住人了。現在瓜步山下是一望無際的沃野,「惟見長江天際流」。

兵家聊南京的水(1):長江與南京

南京長江大橋(圖注)

長江中的沙洲生成、位移和淹沒,更是以百年、十年甚至幾年、一年來計算。正如宋朝王安石詩云:「迷子山前漲一洲,木人圖去失編收。」史料上幾百年前的沙洲當今早無蹤影,甚至幾十年前的沙洲已不在史料記載的位置。太平軍和清軍激戰的江浦和下關之間的九洑洲,原先在江中,後來向江浦靠岸,現在已不見蹤影,早就併入江邊的田畝中。八卦洲生於隋末,當時名新州,又名薛家州。在解放前後主泓還在北岸,當今的北汊江當年是主航道;幾十年功夫,如今主航道早已移到江南一邊。江心洲據解放初期記載,迎水的洲頭每年都要回縮一二百米,而洲尾每年都要生長一二百米,也就是說江心洲每年要向下游位移一二百米;遇到大洪水年份,位移距離還要大。解放後,通過人工圍砌,江心洲基本不再位移。歷史上由石頭城向南江中,有長命洲、張公洲、白鷺洲、蔡洲、加子洲(茄子洲)、烈洲等連串沙洲,並在靠江東一側形成夾江,稱「小江」。孫權說:「秣陵有小江百餘里,可以安大船,吾方理水軍,當移居之。」小江(夾江)在歷史上經常發生戰事,或是水師進軍南京的水道。陳友諒在這裡中了朱元璋空城計,未敢進入秦淮河口;曾國荃軍在這裡大敗太平軍,佔領秦淮河口,切斷了太平軍的糧道。

說到長江的變化,有一處不得不提,因為與歷史上的南京戰事密切相關,即秦淮河入江口。秦淮河在歷史時期的入江口幾經變遷,這還涉及到南京城西重鎮石頭城的確切位置。史載,春秋戰國時期,秦淮河在冶山(冶城)南流過,直接向西進入長江。六朝時秦淮河入江口因這一段長江西移,原先江面變為江灘,秦淮河繼續向西延長了河道,在今莫愁湖向江東門一帶入江,這一江灘洲汊當時稱白鷺洲,即李白詩「二水中分白鷺洲」是也。再後期白鷺洲完全靠岸,變成了陸地,秦淮河改道向西北,經清涼山(石頭城)下入江,清涼山下是秦淮河入江口。再後長江繼續西移,河西也變為陸地,秦淮河北流經定淮門向北入江(「定淮」也是古人希望秦淮河安定,不要造成災害的意思),直至流到今三汊河口入夾江下游。

這裡就涉及到石頭城確切位置的問題。

兵家聊南京的水(1):長江與南京

俯瞰南京石頭城(圖注)

大多數學者認為石頭城建在清涼山上西部高地,即石頭城。但這一定位難以解釋六朝史料石頭城被淹十幾次的史實。如永和七年(351年)七月甲辰,「濤水入石頭,溺死數百人」;太元十三年(388年)冬十二月,「濤水入石頭,毀大衍,殺人」;太元十七年(392年)六月甲寅,「濤水入石頭,骸胔相望;航流敗,毀大航,漂船舫,有死者」;元興三年(404年)三月已丑半月夜,「濤水入石頭,飄波殺人,商旅方舟萬計」;大元貞明二年(588年)六月丁已,「大風自西北溺,濤水入石頭,淮渚暴溢,漂浮船舫」。

還有一些學者認為清涼山上的石頭城是一小城,大城在冶城(冶山)西3里石頭津(應在今莫愁湖一帶),即秦淮河近長江河口處的碼頭(古時建在交通要道的碼頭稱津,津要),山上石頭城護衛河邊石頭津。這一說法可解釋石頭城(津)為何被淹。但把清涼山上的石頭城只作為石頭津的衛城,理由還不充足,一是兩地相距甚遠,有近10里,不能視為一處,一旦敵人來攻,也難以保衛石頭津;二是石頭城如不守在秦淮入江河口,軍事價值絕無古書上說的這麼大。

我贊成大多數學者的說法,但也要補充一點。就是清涼山上的石頭城經過歷朝歷代不斷修建擴大,佔地已不只是清涼山西部山頭,即今鬼臉城一處,而是向北向東擴建,城北部應已下山,沿今石頭城路向北,接近草場門和江蘇教育學院一帶。宋人《東南防守利便》言:「桓溫西征,朝廷空虛,以劉波頭領五千人,鎮石頭。」我軍現代軍營,一個團一兩千人,駐營區面積0.5~1平方千米,5000人相當於3個團,至少要駐守2平方千米。史料記載,石頭城最多時要駐軍一兩萬人。現在鬼臉城上高地也就0.5平方千米。石頭城向南延不可能,因為已抵秦淮河,向東延縱深不大,只能到清涼山,不足1千米。只有向北延,至草場門,這一片大約2平方千米。該書還說石頭城「今之西北、東南、西隅,當隨地形高下,為之措置」,是說隨地形走向、高下建築的。今草場門外大街往北地形又開始上升,經古林公園,又下降到定淮門,再上升至丁山飯店,繼續北延高高低低至獅子山。其中清涼山至古林公園(古為馬鞍山、四望山)之間地形平坦,草場門外大街從這裡向西過草場門橋,秦淮河隨長江水漲,完全可以淹及此地。「大風自西北溺,濤水入石頭」,此地正是石頭城西北方向。所以筆者認為秦淮浪潮衝進石頭城,應是石頭城內北部戍區,即草場門至草場門橋一帶。吳時的石頭城到梁代已稱「石頭戍」,「戍」即衛戍區,不是一個小據點,而是一個要塞。平定侯景之亂時,《陳書》(卷56)記載「(平侯軍)僧辯及諸將遂於石頭城西步上連營立柵,至於落星墩……王僧辯等進營於石頭城北。」《陳書》(卷1)記載:「高祖即於石頭城西橫隴築柵,眾軍次連八城,直出東北。」侯景叛軍防衛王僧辯軍也「於石頭城東北立柵拒守」。

筆者認為,六朝之後,石頭城已擴建成「石頭戍」,在其西面幾個階地上連營立柵,應與高祖在石頭城西橫隴築柵連八城是一地。由於此城柵「直出東北」,筆者判斷,就應是清涼山、馬鞍山、四望山、獅子山一線。這一線連成低岡,可稱「壟」,方向正指東北,建八城容量也夠。《東南防守利便》稱四望磯「西臨大江,南連石頭城。溫嶠討蘇峻於四望山築壘以逼石頭」。也是一輔證。隴西即長江,水陸防禦兼顧。

下篇預告:軍事視角下的秦淮河與南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腦洞大開的歷史 的精彩文章:

聊南京的山,沒有比這篇文章說得更好更細更透的了
哪個古城打仗最多?古都西安只排第三,第一卻是它
隋文帝就知道欺負南人?看人家怎麼對付北方三勢力
晉滅吳之戰,東吳丞相親自率軍發動唯一一次反攻
魏滅蜀之戰,唇亡齒寒的東吳就不知道出兵助蜀?

TAG:腦洞大開的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兵家聊南京的水之一:長江與南京
7月1日春秋航空石家莊直飛北海南京南昌南寧
南京 南京
從軍事視角看南京的水(2):秦淮河
古代的北京、南京、西京、東京、中京,都在哪兒呢?
京滬、鄭州武漢、南京杭州、西安重慶、哈爾濱大連為何爭航空樞紐
我國的東京、西京、南京、北京、中京你知道在哪裡嗎?
閒遊南京中山陵(圖)
五大書畫造假基地:天津、北京、上海、南京、廣州
薩沙談南京保衛戰:德械88師玉碎南京雨花台
中國現在有北京、南京,那麼東京、西京呢?
今日賽事地區安徽黃山深圳浙江杭州江蘇南京江蘇啟東
南京3小時「直飛」越南河內
豆瓣日記:長江穆斯林南京
【南京著名風水大師/南京周易算命大師/南京辦公室旺財風水】南京古建築設計,祠堂風水
南京棲霞山
1983年的南京市:雄偉壯觀的長江大橋,遊人如織的中山陵
南京、長沙、杭州、西安、青島、鄭州……為什麼你們都想做國家中心城市?
航拍南京「最美」鄉村 江南田園風光令人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