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了凡四訓》:改過之法,積善之方,立命之學,謙德之效

《了凡四訓》:改過之法,積善之方,立命之學,謙德之效

《了凡四訓》是明朝的袁了凡先生,結合自己親身經歷和畢生學養,為了教育自己的子孫而作的家訓。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深刻,兼融儒釋道三家思想和真善美中華文化,通過「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章,論證「種瓜得瓜」「善有善報」「積極進取」「有願皆成」之理。《了凡四訓》本為訓子書,但漸為勸世寶典。數百年歷久不衰,時至今日,仍然是膾炙人口、滋育身心的傑作。

《了凡四訓》:改過之法,積善之方,立命之學,謙德之效

知行合一:改過之法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這是袁了凡一生行動的準則。《了凡四訓》,尤其是「改過之法」,集中體現著知與行的正向交互。

知過為先。「未論行善,先須改過。」「過不論久近,惟以改為貴。」「過」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覺。「心」為知之源,因而,「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動乎四體,其過於厚者常獲福,過於薄者常近禍」。

改過先改心。「過由心造,亦由心改。」了凡為此開出處方:「第一要發恥心」「第二要發畏心」「第三鬚髮勇心」。這貼「三心」葯,與孔子的「知恥近乎勇」,與孟子的「四端」說,一脈相承,特別發人深省。

改過須明理。何以為「過」?了凡聲明:「善改過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

有心有行,改過不難。了凡作如下推導:「具是三心(恥心、畏心、勇心),則有過斯改,如春水遇日,何患不消乎?」「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陽當空,魍魎潛消。此精一之真傳也。」

對改過方法則作如下指導:「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驗亦異。」「大抵最上治心,當下清凈,才動即覺,覺之即無。苟未能然,須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須隨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為失策。」

事上改,理上改,心上改,循序漸進,或多管齊下,都不失為改過策略,可行并力行,奏效。

《了凡四訓》:改過之法,積善之方,立命之學,謙德之效

為善與善為:積善之方

積善,可謂了凡修身功課,也是其濟世、勸世良方。「積善之方」通過正反事例列舉,告誡世人「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同時進一步剖析「為善當善為」。

了凡的學說之所以深入人心,在於「勸」(倡導)與「說」(析理)辯證結合。好心不做好事,結果適得其反,問題就出在稀里糊塗,不辨「真假、端曲、陰陽、是非、偏正、半滿、大小、難易」。由此,了凡強調:「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這樣的清醒,難能可貴。現選摘數條佐證:

關於真假。「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又根心者真,襲跡者假。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為善不可「偽」啊。

關於是非。「人之為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現行雖善,其流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也。現行雖不善,而其流足以濟人,則非善而實是也。」為善不在形式而在「實質正義」。

關於半滿。「前者物雖薄,而施心甚真」,「今物雖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故「此千金為半,而二文為滿也」。

惠不在大,要義在「舍」,「內以破吾之慳,外以濟人之急」。於此,了凡苦口婆心,再次為「積善之方」開示良方:「所謂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達者內舍六根,外舍六塵,一切所有無不舍者。」何謂捨得?舍而有得(德)也。

了凡一生,善事不計其數。為寶坻全縣百姓請命減賦一事,便功德無量,「善心真切,一行可當萬善」。他所設計的「功過格」,簡便易行,為純化社會風氣起到了莫大的「教具」功用,深受推崇。《袁了凡傳》云:「了凡既歿百有餘年,而功過格盛傳於世。世之欲善者,慮無不知效法了凡。」當然,那僅是學點皮毛,為善根本還得從心做起。

《了凡四訓》:改過之法,積善之方,立命之學,謙德之效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了凡不凡。不凡在其守凡不妄為,又超凡脫俗大有作為。

37歲遇雲谷禪師前,袁了凡完全被鎖定在家鄉老先生算定的「命數」中。迷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因而,「澹然無求」,「原來只是凡夫」。

醍醐灌頂,一句「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讓袁了凡人生積極反轉。「立命之學」一章,作者大量引述雲谷禪師當年教誨,借禪師之口指點人生,傳授真諦。

「務要積德,務要包荒(包容),務要和愛,務要惜精神。」「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作者由是「知非」,人生從此「痛刷」一新。這段經歷,對作者是一次涅槃,對讀者是思想洗禮。晚清曾國藩受此影響而更名號為「滌生」。

銘心感悟,記錄於茲:「余初號學海,是日改號了凡。蓋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從此而後,終日兢兢,便覺與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戰兢惕厲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毀我,自能恬然容受。」

簡直脫胎換骨,無疑開創新天地。於是,自勉自律,善行三千,又三千,又「一萬」(心愿修得「合縣減糧,萬民受福」)。求福為己,行善利人,何樂而不為?

「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閑(防禦)己之邪。」「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

最後,了凡以切身體驗告誡世人:「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立命之學,泣血相告。

「滿招損,謙受益。」「謙德之效」一章,多引述前賢教導,同時也從親聞親見親歷中提煉出親身感受:「每見寒士將達,必有一段謙光可掬。」謙為美德,因而必須懂得敬畏:「舉頭三尺,決有神明。趨吉避凶,斷然由我。」謙亦為善行,因而需要砥節礪行:「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佛教語,意為給人無微不至的幫助),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國學是民族精神寶庫,珍視寶庫,就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了凡四訓》中的「善論」,促人警醒,催人奮進,但其不免牽強的命運說與唯心的善惡因果論,則需甄別批判。辯證「捨得」,智慧「揚棄」,何嘗不是讀國學經典的「為善善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陳來:回望梁啟超、胡適關於「國學入門書目」的論爭
手書、寸箋、函札等書信別名知多少
陳來—回望梁啟超、胡適關於「國學入門書目」的論爭
解讀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義:仁、恕、通、和
稻盛和夫—企業領導人必備的5種資質

TAG:大道知行 |

您可能感興趣

《了凡四訓》改過之法,積善之方,立命之學,謙德之效
妙光命理風水: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隨著佛教的影響,「放生」也成了積善行德的方法
一個小短片告訴你:何為「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拯救一城人性命的聖女都有什麼樣的結局?
結善緣,積善福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古人哲理枕邊書《圍爐夜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誰也躲不過因果》,積善可以得福,積德可以增壽!
歷代家訓名句: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一天一段國學:圍爐夜話之15 積善遺子孫,散財養德行
《坤元齋》多積善因,必得善果!
聽一首佛歌《誰也躲不過因果》,積善可以得福,積德可以增壽!
練太極拳不可不知張三丰!與道無緣,尋他不著。積善種緣,真人自來真事和歷史文化功績!
歷代家訓大全: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美文精選,多行善事,多積善德,終有善緣善果
由於佛教的影響「放生」也成了積善行德的方法 是否考驗人性
承負—積善之家 必有餘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