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名氣是無形資產 觀復博物館不具可複製性
馬未都出生於1955年,曾當過幾年機床銑工,1980年開始文學創作。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他與著名作家王朔、劉震雲等人一起組建了「海馬影視創作室」,創作了頗有影響的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海馬歌舞廳》等。
《青年文學》雜誌編輯、作家……這些身份讓馬未都有大量的時間和機會閱讀各類文學作品。他也曾不止一次在活動中提到閱讀與閱讀習慣對一個人的重要影響。在他看來,養成閱讀習慣比閱讀本身更重要。
「書可以反覆讀,不強求每次讀書直接獲益。」馬未都說,每個人很難確定讀的什麼東西對人生有作用,「而且現在的讀書環境是很好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馬未都開始收藏中國古代器物。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收藏逐漸頗具規模。1997年1月,馬未都創辦的觀復博物館正式開館,是國內第一家法人資格的民辦博物館。
聊起創辦觀復博物館的經歷,馬未都感慨頗多。他說,民營博物館的經營確實是存在一些困難,「而我當年創辦觀復博物館的時候,場地是租來的,沒有固定館址」。
「因為註冊得早,我的博物館就叫了『觀復博物館』,地址在北京,但名字里沒有北京字樣。現在,我們要到全國各地去做博物館分館,走到一個地方,就得註冊一次:到上海要註冊為『上海觀復博物館』到深圳就得註冊為『深圳觀復博物館』,這就給我們辦館帶來了巨大麻煩。」馬未都透露,自己曾經向相關部門呼籲,能不能將觀復博物館辦成一個「試點」,開辦分館只需備案,無須註冊,「但這個障礙這麼多年也沒解決」。
馬未都覺得,目前國內民營博物館數量大致佔到了博物館總數的20%,觀復博物館算是一個比較成功的案例,仍然會有這些麻煩,就更不用說其他小一些的博物館,「我能支持到現在具有偶然性。我當過《百家講壇》主講人,還算受歡迎,也出書。我算是個有無形資產的人,辦博物館算沾了這些名氣的便宜」。
「所以,觀復博物館不具備可複製性。就全社會來說,要辦好民營博物館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上述偶然因素上。」馬未都期待,對於社會上公認辦得好的那些民營博物館,國家未來可以給予一些政策上、資金上的支持,讓其發揮更大的作用。(完)

※官方鼓勵民間合法收藏文物 利好消息或帶動收藏熱?
※殘疾人將獲哪些便利?「十三五」公共服務規劃列清單
※中超新季看點多:球星雲集名帥鬥法 年輕球員誰冒尖?
※《參考消息》今日看點:中國首發網路空間國際戰略;朝鮮宣稱將「超強硬」反制美韓軍演……
TAG:參考消息 |
※不可思議的水下博物館,被淹沒的人類文明藝術
※不拘泥於「物」,看那些耳熟能詳的「黑科技」如何走進博物館?
※馬未都的次元—觀復博物館裡的黑色
※博物館如何真正贏得觀眾?
※揭秘這個博物館展品素雅自然 而原料卻太重口!讓人真心受不了!
※為了讓藝術不再遙遠 博物館們都是怎麼做的
※如果不會講故事 你就不是「好博物館」
※帶你逛觀復博物館,看看馬未都的十件心頭好!
※摔碎博物館的無價之寶,還可以不用賠錢?
※這堆畫風清奇的博物館,沒去過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弄潮鵝
※這才是真正的「泡」博物館
※看似正常的大樓建築內部,卻是讓你完全不敢看的可怕博物館
※朝鮮反美博物館收藏的宣傳畫,看完整個人都不好
※博物館裡沉睡的動物,哪些可能復活?
※在博物館看畫展和自己撞臉是什麼感覺?看後不敢相信
※帶你逛逛「觀復博物館」,看看馬未都的十件心頭好!
※博物館策展時代:滿館精品為何觀眾沒有興緻
※順手牽猴:窮人逛博物館不是裝,他們才更需要文藝和夢想
※馬未都觀復博物館:瓷器里的那些款兒(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