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梁皇懺》的起源與基本內容

《梁皇懺》的起源與基本內容

去惡向善是佛教的根本教義之一。佛教認為,人生是有久遠劫生死相續而來,今後還需經長期的修行,以至於成佛,其間重要的是消除往昔所造的惡業,發願今後修行,永不退轉。佛教懺法正是懺除所犯罪過,以便積極修行的一種佛教儀式。


中國佛教的懺法起源於晉代,漸盛於南北朝,至隋唐大為流行,鼎盛於南北朝的齊梁時代。《梁皇懺》即是中國佛教懺悔儀式中出現較早也流行最廣的一種佛事活動。本文現對《梁皇懺》的起源和基本內容介紹如下:


一、《梁皇懺》的起源

《梁皇寶懺》是梁武帝為了超度皇后郗氏而制的《慈悲道場懺法》,後來就簡稱為《梁皇寶懺》。梁武帝,姓蕭名衍字叔達。心中樂善,愛好修行,拜一代高僧志公和尚為國師。在位四十六年,壽八十有六。梁武帝的元配夫人郗氏生性嫉妒,對六宮動念出口猶如毒蛇。她還妒忌梁武帝學佛修行,曾扯破佛教經書《妙法蓮華經》;她輕欺三寶,曾將蔥,蒜,韭等幾種污菜以及腥膻之肉外邊用面包裹,假意供佛齋僧,破僧凈戒,壞佛清規。幸好僧人皆有智慧,自造齋飯,巧妙換掉郗氏的污齋。她見僧人吃齋,以為自己惡行得逞,便掩口竊笑。


郗氏生活在宮中不懂惜福,更不知因果報應的厲害,天天在造輪迴之惡業。於是在她三十歲時突然死亡。因生前心懷嗔毒,死後墮落為蟒蛇。數月之後,武帝忽聞寢殿外有窸窣之聲,視之猛然見一蟒盤踞殿上,武帝大驚失色。此時蟒蛇說人語道:我主不要心驚,蟒乃宮中郗氏遭貶。妾因不信佛法,墮落畜道得此苦報。至今尚無穴藏身,肚中飢餓,遍身鱗甲多諸毒蟲,恆抱痛苦,無有休息,只得奔投乞賴我王,憫念昔日夫妻之情,施恩救拔。吾若得脫此苦,銜環當報,不負主恩。


梁武帝聞聽此言已是魂飛魄散,良久方才蘇醒。於是急忙拜請志公禪師,問:郗氏因何故墮落蟒蛇?


志公禪師說:因她心不信佛,嫉妒六宮,不敬三寶,不修片善。郗氏娘娘把王宮當作了天堂,只享福,不造福;不信因果,不怕報應。武帝問:怎樣才能超度郗氏?

志公禪師說:如果超度,需我主發心,大辦齋供,請高僧,建道場,稱揚佛法。我皇需親自禮拜,檢錄藏典,誦經懺悔。武帝依師之言行事。遂請志公禪師等依經律懺罪要義,制懺文三十卷,為郗氏懺悔。


眾僧建壇行道禮拜方畢,見一容儀端嚴的天人對梁武帝說:我蒙佛力,得脫蟒身,將生天上,故來禮謝。


此懺能夠災消吉至,罪滅福生。蒙彌勒菩薩夢中賜名為慈悲道場。此懺法因始於梁武帝,故稱為《梁皇寶懺》。


拜懺時,由法師帶領大眾按照皈依,斷疑,懺悔,解冤,禮佛,報恩,迴向等懺儀形式,藉由共修,以提起大眾虔誠懺悔的正念,並時時返觀自照,讓身心在懺悔中破除心礙,獲得清涼。後世高僧去繁取要,改集為十卷。


這部由梁武帝發起的懺悔文,因為超度郗氏皇后效果明顯,歷代拜懺的感應更是層出不窮,度化了無量眾生而流傳至今,所以被稱為寶懺。《寶懺》突出的是懺字,因為若沒有真正的懺悔就不是慈悲道場,不能稱其為寶。

《梁皇懺》的起源與基本內容



二、《梁皇懺》規模宏大,共有十卷,分為十五門。


第一、二卷有六門


第一門是皈依三寶,說明皈依三寶的意義、原因及具體方法,勸化眾生髮心皈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賢聖;

第二門是斷疑,因一切眾生未能離開疑惑,所以對於佛法生起許多障礙,因此必須斷疑,方能對佛法產生真知灼見,進而發心求無上菩提;


第三門是懺悔。因為要發菩提心,首先要懺除往昔所造諸惡業,使自己具有清凈之心,然後才能發起勇猛向上之心;


第四門是發菩提心,提出菩提心既是佛心,一旦菩提心生起,其功德智慧不可估量,本門還詳細論述了發菩提心的具體方法;第五門主要講述了如何發願。世出世間的一切成就,若無願心便難以獲得。為了成就一切功德,發願者於佛前以至誠懇切之心發大願,願現世所求皆辦,來世遠離八難三途。


第三至第六卷,共有四門。

第一門是顯果報,舉經典因果報應的例子說明罪惡的過患,並在此門中特別列舉了《雜藏經》的十二個故事和《罪業報應教化地獄經》的十六個故事,來說明因果報應的真實不虛;


第二門是出地獄,此門詳細講述了地獄的各種苦況,並分門別類地介紹了造作不同惡業所受的不同地獄果報,使未作惡者對地獄生起恐懼之心。如《慈悲道場懺法》卷四云:「復有眾生破佛禁戒,虛食信施、誹謗邪見,不識因果、斷學般若,毀十方佛,偷佛法物,起諸穢污,不清凈行,不知慚愧,毀辱所親,造眾惡事,此人罪報,臨命終時,風刀解身,偃卧不定,如被楚撻。」


以上懺文即說明了破佛禁戒,斷學般若所遭致的果報。


第三門是解怨釋結,指出眾生因貪、嗔、痴三毒而引起的彼此怨恨,其中最主要的是由貪心而引起。其對象是親緣眷屬,特別指出父母師長及身、口、意三業的因緣。對於因怨對入苦趣者,願以佛力、法力、聖賢力令此眾生,畢竟不復入於惡趣,最終不再噁心相向和楚毒相加,一切設施無怨親想,一切罪咎各得消除,一切怨對皆得解脫,同心和合,猶如水乳。


第四門是發願。願永離六道之痛苦,最終成就諸佛之功德。六道輪迴,苦不可言,只有發願心主人,才會精進向上,進修佛道,超脫六道輪迴,圓滿菩提佛果,示現人間,廣度苦海眾生。


第七卷至第十卷共有五門。


第一門自慶,共舉十五種值得慶幸的事情;警緣三,闡明三寶功德,勸請大眾報恩供養三寶;同時,因大眾降臨道場,所以懺主禮謝大眾;最後總發大願,願六道眾生成就智慧功德及身、口、意三業功德;


第二門為六道禮佛,為天道、諸仙、梵王、阿修羅道一切善神、龍王、魔王禮佛,願這些眾生能夠護持三寶;為人道禮佛分為七類:國王、諸王、父母、過去父母師長、十方比丘比丘尼、十方過去比丘比丘尼;為三惡道禮佛分為八類:阿鼻地獄、灰河鐵丸地獄、飲銅炭坑地獄、刀兵銅斧地獄、火城刀山地獄、惡鬼道、畜生道,為六道發願。


第三門迴向,說明迴向的意義及方法;


第四門發願,主要是信六根而發願——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另外又加上口願及具足無量諸行法門願。


第五門囑累,囑咐菩薩依本誓願力,不舍眾生,流通此懺法。


《梁皇懺》自梁代以來一直盛行不衰,該懺法因梁武帝的推崇而成為人們消除罪障,超度亡靈的最流行的懺法,直到今天,以拜梁皇懺來消罪滅愆,仍然是最受信徒歡迎的懺法,在現代寺院的水陸法會期間,《梁皇懺》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和尚 的精彩文章:

放縱嗔心的後果
持楞嚴咒八萬四千金剛藏做你保鏢
三祖南嶽般舟承遠大師
發三種心即便往生

TAG:小和尚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文明的起源
中國文化的起源——河圖洛書
宇宙的起源與演化,宇宙的基本結構
道教拜斗的起源
日本私攝影的起源
古駱國,駱氏的原始起源
《蟻人與黃蜂女》劇本已啟動,續集基本是黃蜂女的起源故事
中國傳統文化的起源(一)
茅山道術的起源和歷史
日本武士道的起源、發展和沒落
飲茶文化的起源 陸羽與《茶經》
華夏文化 的起源!
童年番《鐵臂阿童木》的前傳《阿童木起源》PV曝光
《刺客信條:起源》上古維序者揭秘 本身並不是聖殿騎士
內丹理論的起源與發展
巴蜀出土神秘古墓,推翻華夏文明起源
日本起源於韓國?韓國歷史又搞大新聞
開羅遊戲《金字塔王國物語》評測:開羅一切玩法的起源
從氣一元論看世界的本質(1)宇宙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