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余世存:身教重於言教,閱讀也是修行

余世存:身教重於言教,閱讀也是修行

余世存:身教重於言教,閱讀也是修行


余世存:身教重於言教,閱讀也是修行


余世存:畢業於北大中文系。學者,作家,自由撰稿人,曾任《戰略與管理》執行主編,《科學時報》助理總編輯。著有《非常道》《大民小國》《老子傳》等。


讀書是一生的事。好書常讀常新,閱讀跟人生相伴而行。無論人生社會、世道人心如何變動,凈洗自己身心的方式之一是閱讀。閱讀是提高我們生命質量的最佳途徑,如果我們認識到生命資源的無限可能性,閱讀即是在開發這一可能性。


閱而實行:個人生活先於宏大敘事

大學時候(八十年代末)我的閱讀受西化影響很深,包括到現在都拒絕看或說很少看中國電影。西方的人本主義對人的尊重比較突出,而在中國的文藝表達中,我們或搞笑或宏大敘事,忽略了個人。直到今天我們社會仍非個人本位,而是官本位、故事本位、物質本位。當然,我的青年時代對中國文化本能排斥,也是受五四影響,認為中國傳統不利於現代化,後來一直在調整,到今天為止漸漸走向平和,我既接受東方也接受西方。


於讀書中重新發現我們自己的作家、學者也有很厲害的,他們有莎士比亞我們有關漢卿,他們有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而我們也有老子、孔子這樣的人,一步一步在經歷、轉化,發現自家文化也有貼切安頓人的功用,這個閱讀的過程伴隨了半輩子。90年代有幾年春天都會重讀一遍《莊子》。每次的閱讀點都能夠給我帶來興奮,寫作出現轉機。09年到貴州遊玩時看到德國作家黑塞的《悉達多》,屬於探索心理式的,這本小冊子讓我覺得我也可以寫我們自己的故事。後來在杭州,用了半個月把《老子傳》寫完,一口氣到底,寫得非常快,幾乎是我個人創作中最好的作品了。據說黑塞的那本是美國大學生們的常年讀物,半個多世紀印行極廣,要是我這本也能成為大學生或高中生的閱讀物就好啦。


最近快做成了一件事。緣起自十多年前在日本旅行,看到基本上每個旅館都會有一本英文和日文的佛經,還有聖經。今天在東京明天到奈良、沖繩,可以接著讀,潛移默化的延續性,讓人印象深刻。在美國的旅館也會放經典讀物,以聖經為主,和其他文學作品。這樣的小細節讓人感受到一個社會對文化的繼承,經典文化是他們隨處可見隨手可觸及的背景。五四後,我們多少缺了這種共通的知識背景。


我遊說了不少人,後來學兄李克先生咬牙,組織人花了三年,把先秦經典做了匯注,從《易經》、《尚書》到老莊孔孟,一百二十萬字的大部頭。現在看來,每個民族文明成長的早期,幾乎異質同構,我們跟西方文明沒有本質不同,我們也有自己的《創世紀》:《易經》、《尚書》;自己的《利未記》:《禮記》;雅歌和詩篇:《詩經》;我們也有自己的四大福音或說是七大八大福音:老子福音、孔子福音、墨子福音、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福音;我們有自己的啟示錄:易經繫辭傳、莊子的天下、大學中庸……所以讀經只讀孔子就偏了,他只讀了一家福音,把中國文化攔腰斬斷一半。我們用佛經、聖經、古希臘以來的西方文本和中國自家文本來注這部書,相互發明,上下前後匯通。這個工作很累,也很好玩,相信讀者讀起來也會感到趣味。


閱而明心:持續一生的自我教育

我們的學者對現代性包括現代生活的觀察和分析,跟社會大眾的要求是不太匹配的。城市的小資、白領或中產階層,都還是在努力尋找新的東西,反而我們的知識服務(或產品)跟不上來。現在成堆的讀經熱、養生熱、靈修熱,閱讀環境相當嚴峻。而這其中也有知識人的責任,包括文化、出版相關從業人員,都是快餐式的閱讀,很少有人主動給自己創造一個閱讀世界。我們對新知的捕捉是不到位的,止步於「知道分子」,整個社會的心態沒有沉澱。文明或世道進入中年狀態,就如同人進入中年一樣,面臨著物質極大豐富而心智最為虛無的考驗。


哈佛大學哲學系的黃萬勝教授近年轉向價值哲學領域的研究。我問他為什麼?他講了一個美國紐約街頭的隨機調查,大概90%以上的上班族,誠實地承認自己不幸福。現代生活出現了很重要的危機,如何為現代人們提供生存的價值?他找到了四個關鍵詞,安全,公益,信賴,學習,最基本的價值就是學習,學習的價值。孔子語錄的第一句話便是:學而時習之。所以「學習」不應只是古代的聖人意識到,也是現代國民應該意識到的,學習是人一生最重要的價值之一。對我們來講,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閱讀。


最簡單的道理:現代社會的國民都有責任在漫長人生中去教育自我。不是說大學畢業就不對自己負責了,頂多看一下養生醫療,實用的,快速的……東西。對心靈的探索也很重要,成長是延續的過程。如果用佛學解釋,我們都是在造業,現代生活的災難是我們的共業。在久遠的因果律之外,我們還受制於相關關係。信息文明的一個趨勢是進入了大數據時代,其關鍵原則就是在傳統的因果關係之外要注意人們生活的相關關係。比如北京的霧霾天氣,有很多人在罵,但罵者又有多少人在開車、抽煙,製造污染。這就是大數據視角下人們的相關關係,比單純談論道理、因果、罵政府和他人,這種調研知識更能讓每個人知道自己的位置。學習,能讓我們知道自己的德行。因此,首先要有責任把自己教育好、救贖好,不沉淪,進而影響周圍的人,負起更多責任,從這個角度看,學習、閱讀幾乎是持續一生的東西。


閱而生覺:保持開放,才能享受心靈自由


讀書也有次第,怎麼確信自己走在正信之途?如何保證閱讀的平衡?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的平衡,做不到就有可能出現次第錯誤。或者有往無返——進去了出不來,不能得到較為健康的內在秩序和外在生活。本來應該是情感、想像力發現發揮的時候,卻把精力都耗在邏輯推理上去;本來應該學習培養理性思辨的時候,卻任性衝動……這樣的人,一輩子既不會閱讀,也不會生活。有的人讀書很深,但他後來看再多的材料再多的書,引經據典不會超過幾本書,這說明他肩上扛著的不是自己的腦袋,而是那幾本書,他的思考不超過年輕時讀書的某些維度。因此,要學會閱讀,要學會健康地生活。如何做到這一點呢?我覺得需要用更高意識來觀照自己的當下,而不是活在本能中活在擁有中。

你看整個知青一代的文化烙印、心理結構都定在年輕時候了,心智反省和打開很重要。按照星相或易經的表述,每個人從一個太陽年裡取得的知識和能量是非常有限的,但是通過自由意志可以走向儘可能的圓滿,當然絕大部分人做不到。但閱讀可以救濟、救贖。在人生過程中要保持足夠的開放。有一個有趣的現象:你會發現自己的同學、朋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很多人的心智停滯不前,就認同某類集體意識或無意識了。有人觀察說,中國人哪一年出國,他對中國和世界的認知就基本停在那一年國人的群體水平。很難改,很少有人改。這現象挺有意思也挺可怕的。比如九二年之前到美國去的人多是反官本位者,社會也在罵官倒,他們到現在還在批評政府;九五年出去的人即使曾經是憤青是嘲笑官本位者,但社會在投機,社會有發展的空間和活力,這些出去的人就認同了中國的發展,即使他們享受著外國的好處,他們仍把「中國好西方不過如此」當作真理來宣揚……


周國平先生說:一個現代人負責任有意義的生活,應該是始終處于思考狀態的。每個國民自己有責任,知識分子也有責任。很多人回憶當年去木樨地拜見梁漱溟老先生,進家門看到他坐在椅子上,看著來訪者,兩眼如電,讓人的俗氣、惰性甚至貪念瞬間消失,而聊起天來,老人家又非常親切、平和。這就是知識人的人格力量,就有這個氣場。望之儼然,即之也溫。使濁者清,貪頑者廉,使懦者立,怯者勇強。可見閱讀也是一種修行,身教更重於言教。我們要不斷發掘人身的覺性,探索、修正,才能享受真正的心靈自由。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曾國藩讀書會 的精彩文章:

曾國藩:人在利益面前如何取捨?
孔子眼中的代溝: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辛棄疾到底做了些什麼,讓朱熹羨慕不已?
毛澤東、蔣介石家訓,大智慧養成大人生
劉禹錫經典詩詞:吹盡狂沙始到金

TAG:曾國藩讀書會 |

您可能感興趣

閱讀,也是一種美好的教養
關於閱讀胎教比較重要的幾件事,你一定要知道!
閱讀,是閱世,閱人,閱己,喚啟更好的自己
閱讀重要,悅讀更重要!小眾推薦,超治癒的!
教育的根本:閱讀無疑培養了一個人終身學習的能力|教學
中國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閱讀、寫作和邏輯訓練!
數字閱讀時代將再無真正的「閱讀」?
淺閱讀,還要深閱讀
幼教博士周育如:父母是寶寶的閱讀教練
這篇文章一定要閱讀完,教你如何防止成為備胎
閱讀:我希望成為你一生的修行
莫言:最好的老師就是閱讀
關於閱讀的名言
馬未都:養成閱讀習慣比閱讀本身更重要
雅思閱讀寶典之二:真假是非大亂燉,一句話教你破!
網路改變讀書人的,是閱讀的功力
親子教育:教導孩子學習閱讀
「世界讀書日」書香昆明,閱讀,讓生活更美好
美國研究:教養孩子的技巧,排第一位的不是閱讀,這點才是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