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探訪明帝陵 走近那些未開放的明代帝王陵寢

探訪明帝陵 走近那些未開放的明代帝王陵寢

2017年4月10日訊,近日,世界文化遺產「明十三陵」中崇禎皇帝的陵墓——思陵被盜引發關注。據文物愛好者指出,此次被盜的是思陵「石五供」中的一對石燭台。

製圖 馮晨清

對不少人來說,思陵比較陌生。事實上,思陵本身有著曲折的歷史。它是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帝朱由檢及皇后周氏、皇貴妃田氏的合葬陵墓。由於崇禎皇帝生前沒有給自己建造陵墓,在崇禎皇帝自殺後,被葬入田貴妃墓。直到清朝入主北京後,才給崇禎皇帝陵墓建造了地上建築。雖然本世紀初,當地加強了對思陵的保護,但思陵依然顯得格外滄桑。

在昌平的明代十三座帝王陵寢中,像思陵這樣未開放的共有十座,只不過有的簡樸,有的奢華,在數百年的歲月里,這些陵寢建築飽經滄桑,歷經時代更迭,各有各的命運。本期品讀將帶讀者走近那些未開放的明代帝王陵寢。

1

三座明代陵寢已開放

位於昌平的明代十三座帝王陵寢,只有明成祖的長陵、明穆宗的昭陵以及明神宗的定陵對外開放。

如果要去定陵和長陵參觀,都會走過神道,這是如今十三陵景區的起點。神道全長7.3公里,向北直達長陵。其他各陵的神道也是從這條神道分出,因而這條神道又被稱為十三陵總神道。沿著神道,會依次看到石牌坊以及紅色的大宮門,大宮門是十三陵陵墓區的正門,俗稱「大紅門」,是皇權至高無上的象徵。門向南,分三洞,是陵區的總門戶。

大宮門的門口左右立下馬碑二方,正面刻有「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八個字。當時官員到這裡,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皆由步行進入陵區,否則以大不敬論罪。大明律還規定,陵區內一草一木都不得擅動,否則以「謀毀山陵」論罪,且「山嶺內盜砍樹木者斬,家屬發配從軍」。大紅門往北,有一座正方形的重檐歇山式建築,四面有門,高約三丈,它是長陵神功聖德碑亭,建於宣德十年(1435年)。亭內是明成祖朱棣的神功聖德碑,碑身正面刻的是明成祖長子——明仁宗朱高熾撰寫的碑文。碑的背面刻的是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高宗撰寫的《哀明陵三十韻》,詳細記述了長陵、定陵、思陵等幾座陵墓的狀況。

在碑亭北側,神道東西各有一列石雕群,統稱石像生。十三陵的石像生以一對石望柱開始,其後800米的神道上排列有石獸12對。

沿著神道,就能走到長陵。長陵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寢。它保留了明代最為原始的建築,其主殿祾恩殿,比故宮太和殿面闊還要寬3米。而且這座大殿通體為楠木建成,自建城之日起便屹立在這裡,經歷了近600個寒暑。與其同時期建成的宮廷建築或是被改建,或是被焚毀,可以說祾恩殿是少數倖存至今的明初木結構建築。

長陵的西南側是定陵,相距2公里,從長陵出來後,沿著昌赤路在環陵路左轉,走過定陵西橋一直往西就到了定陵。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鈞(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合葬陵寢。陵園整體制度模仿永陵(後面會詳述),由於明末農民起義軍以及清軍兩次破壞,陵園主體建築已經基本無存,只餘下建築基礎。但定陵最大的看點莫過於十三座陵寢中唯一開啟的地宮。每年這裡都會吸引大量的中外遊人前來進行「探秘之旅」。

定陵的西側為昭陵,離昭陵不遠,從定陵廣場出來,有一條小路(裕陵路),沿著裕陵路往南,進昭陵村再往西走就是昭陵。昭陵是明穆宗朱載垕(隆慶皇帝)和他的兩位皇后的合葬陵寢。1987年至1992年間,十三陵特區依據史料記載,並參考長陵的部分建築進行了復原。昭陵的特有布局開啟了此後明清兩代帝陵的建築模式,比如在陵寢興建「月牙城」以及神廚、神庫、宰牲亭共處一院建於陵前左側的設置,都是源自於昭陵的建築格局。

2

簡樸的景陵

與精妙絕倫的永陵

除了上述的三座陵寢之外,其餘的十座陵寢均屬於封閉管理狀態。即使到了陵寢前,沒有相關部門的特別批准,是難以踏入陵寢半步的。筆者因為機緣巧合,得到陵區的批准,得以一覽十座未開放的明代帝王陵寢。

以長陵為界,其左右兩側集中了十座左右的帝王陵。長陵右側不遠處就是景陵,沿著懷長路來到長陵村就能找到景陵。明景陵是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與皇后孫氏的合葬陵寢,後世稱朱瞻基和他的父親、在位不到一年的明仁宗朱髙熾所統治的時期為「仁宣之治」。不過,朱瞻基喜愛鬥蟋蟀,因此也被稱為「蟋蟀天子」。景陵是十三陵中除思陵外最小的一座帝王陵,而且景陵緊挨十三陵中面積最大的長陵,顯得更加小巧。

當年在明仁宗朱髙熾彌留之際,曾交代明宣宗朱瞻基對於自己的後事要一切從簡,切不可像成祖朱棣修建長陵那樣,大興土木,勞民傷財。朱瞻基謹遵遺囑,只用了3個月便將父親明仁宗的獻陵修好。作為兒子,朱瞻基的陵墓自不可大過父親的陵墓,因此,朱瞻基死後,其陵墓終不敢超越獻陵,朱瞻基的景陵最終沒有太大的特別之處。

出景陵後,沿著環陵路走,來到另一條環陵路的分岔路口,一直往南,就能來到永陵村,在永陵村村委會附近就是永陵。

永陵是明世宗朱厚熜(嘉靖皇帝)的陵寢。明武宗朱厚照因為無後,所以便由他的堂弟朱厚熜以藩王的身份繼承大統。世宗在位期間發起了「大禮議」來通過對禮制的改革鞏固自己的地位,如將原有的天地合祀改為分祀,興建方澤壇(地壇)、朝日壇和夕月壇等。在陵寢制度上,世宗也動了很大的腦筋,甚至是準備開創一個全新的制度:將所有的妃嬪均安葬在永陵內。為此設計人員專門為永陵設置了一道外羅城,並按照世宗的意圖,還要在外羅城內東西兩側沿著陵宮正宮設置妃嬪的墓穴。雖然最終這個方案被否定,但永陵的外羅城並沒有被取締,而是依照原方案興建起來。

經歷了400多年的風雨,永陵外羅城已經全部成為遺址。甚至外羅城的城門也已經完全被毀。我們現在看到的紅門實則是永陵的「重門」。過了這道重門迎面見到巨大的台基,是永陵祾恩門的基礎。這座台基規模十分宏大,甚至超越了前代幾座陵寢祾恩殿台基的高度,而且中央御路的石雕採用了龍鳳戲珠圖案。而至於主殿祾恩殿,更是採用了精美絕倫的御路石雕,一前一後,拱衛在大殿南北兩側。永陵的這座祾恩殿,最初的建築形制採用的是屋頂制度中的最高等即重檐廡殿頂,面闊七間,所用的建設材料均為名貴的楠木。由於工程質量要求很高,因此建成後二百餘年仍然保存完好。

清代乾隆年間,對十三陵大修,由於缺乏現成的木材,於是乾隆皇帝將永陵的楠木大殿徹底拆毀,在原址上重建了一座規模很小的新祾恩殿,不僅屋頂形式改為了等級較低的單檐歇山頂,連面闊也被縮為五間,可謂是典型的「拆大改小」。永陵台基上能夠清楚看到清代改造的痕迹:規模巨大的明代台基上,疊壓著一座清代改建的縮小的祾恩殿的台基。兩座台基一起,向人們訴說著永陵的滄桑。

永陵取消了祾恩殿後的三座門,而直接是兩柱牌樓門以及石五供。過了石五供便是永陵的方城明樓。永陵的方城明樓以及寶城的形式,也是獨具特色的。為了使寶城內的封土(即民間俗稱的「墳頭」)填得盡量飽滿,永陵採取了像長陵一樣的封閉式寶城。長陵在寶城正前方的方城下,開有門洞,通過門斗,在方城內部向左右分出岔路可以登上寶城。永陵的方城則直接將門洞省去,而從方城的左右兩側專門建設了登城梯道。這種設計則是因為永陵方城明樓的獨特設計。永陵方城明樓是一座純磚石打造的明樓。從斗拱到椽子,再到刻有「永陵」二字的匾額均系石制,因此該明樓歷經400多年風雨,至今仍然不需要大規模修繕,可謂是「銅牆鐵壁」。正是因為大量採用磚石結構,所以明樓的整體質量加大,如果方城開設門洞,則勢必會有被明樓壓塌的危險。

永陵的另一大特色是寶城牆上的城垛。這些城垛全都採用名貴的花斑石。這種石料的質地異常堅固,雕琢起來十分費時費力。但是永陵的這些花斑石城垛,全部雕琢得十分平整,以至於能和城台上的其餘石料完美結合。由此可見修建永陵時所耗費的人力和物力之大。

3

慘淡的德陵

與寒酸的獻陵

離開永陵,沿著環陵路往東穿過德陵村,在村東北方向便是明熹宗天啟皇帝朱由校的德陵。

德陵是明政府營建的最後一座帝王陵。因為末代皇帝崇禎並沒有在生前營建陵寢,故而明亡後李自成的起義軍將他和周皇后埋葬在他的寵妃田貴妃的墓穴里。清政府後來將這座妃子墳改建為帝陵,這就是思陵。

德陵動工之時大明朝已經是日薄西山了,甚至連修建皇陵的錢都已經拿不出來了。德陵工程的總督導是崇禎皇帝,為了給自己的兄長修好這座陵寢,他東拼西湊地去借錢了。最終錢是到位了,但由於層層盤剝,最終落實到陵寢工程的也並不算多。所以德陵的工程質量非常拙劣,到了清朝初年,德陵的祾恩門和祾恩殿甚至就已經出現了瀕臨坍塌的局面。

除了陵宮建築外,德陵的另外兩大看點莫過於陵前的大石橋以及陵寢南側的德陵神宮監衙署遺址了。神宮監本是宦官二十四衙門的排除機構,負責陵寢平時的洒掃以及管理。明亡後這些閑置的衙門房舍便逐漸演變為湧入陵區的普通百姓的住房。德陵監的名字也逐漸被如今的「德陵村」所取代。

從德陵出來,沿著環陵路,回到昌赤路,一直往北,在長陵的左側,能依次看到獻陵、慶陵、裕陵、茂陵、泰陵和康陵。

明獻陵是明仁宗朱高熾的陵寢。和他父親的長陵相比,獻陵簡直可以說是「小得可憐」。明仁宗在位只有十個多月,因此去世前留有遺詔:「朕既臨御日淺,恩澤未浹於民,不忍重勞,山陵制度務從儉約。」他的繼任者宣宗皇帝朱瞻基也確實是按照這份遺詔來做的。正如前文提到的,獻陵僅僅用了三個多月的時間就建成。十三陵地區也流傳著一種說法:「獻陵最朴,景陵最小」。筆者的實地探訪,也印證了獻陵的簡樸。

由於地勢原因,獻陵被一座小山包分割成了前後兩個部分。其前院圍牆已經全部坍塌,整個院落在古樹的掩映下,全部成為遺址。祾恩殿基址已經有一部分被掩埋在底下,但是御路石雕仍然可以清晰看到。與長陵相比,獻陵的石雕簡直是有些寒酸:從頭到腳找不到一條象徵皇帝的龍的形象(清代陵寢大多數都是龍鳳呈祥圖案),而是只有一些如意雲紋和底部的五峰圖案。尤為讓人感慨的是,由於獻陵採用了這種簡單的圖案,後續的景、裕、茂、泰、康五座帝陵,即使是興建於明朝國力最為強盛的時期,也沒有一座敢於逾越祖制而採用龍紋,而是均採用獻陵的簡約型石雕。

繞過中間的風水山,便來到了獻陵的後院。院落前面的三路單孔石橋的欄板已經全部無存,筆者和守陵的大叔說明來意、出示證件,並給保衛科打電話確認之後,才得以進入這座已經封閉了二十多年的陵寢。

獻陵後院主體建築包括入口「三座門」、欞星門、石五供、方城明樓以及寶城。欞星門只餘下了兩根石柱的下半部分,石五供上面分別放置香爐,兩側的燭台和花瓶,保存相對較好。後面的方城明樓下本有通向寶城內的券道,但清代對十三陵進行大修之後,便將方城門洞封堵。這樣一來首先可以防止牛羊誤入寶城內部啃食草木傷及陵寢封土,同時也將施工後的一些廢料進行了處理,可謂是一舉兩得。

當時,為了方便守陵人員進行巡視,在方城的西側修建了一段登城坡道,俗稱「礓擦」,這段坡道登城,坡度非常大,若不是有後來修築的一些輔助設施,爬上爬下絕對是一件體力活。

獻陵方城明樓內是已故帝王的聖號碑。碑體上「仁宗昭皇帝之陵」幾個大字蒼勁有力。令人欣慰的是,雖然經過了500多年的風雨剝蝕,碑體上明代的彩繪仍然得到了極好的留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走近解州關帝廟崇寧殿
探究文明的矛盾與衝突 周敬之帶你走近「黑暗森林」
帶你走近神秘的印度「十勝節」盛會 教徒扮「十手魔王」慶祝
明天,王自如帶你走近諾基亞健康
走近岡仁波齊 去看看世界中心的雪山
走近秦嶺深處神秘的中華蜂
带你走近曾侯乙墓,感受战国古玉的辉煌!
香妃墓,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可以走近穹窿圓頂下的香妃傳奇
走近龍虎山 尋找風水之秘!
走近龍虎山 尋找風水之秘
一座古墓讓我們走近狄仁傑,揭開他的身世之謎!
走近曹雪芹,翻開一部滄桑滿懷的《紅樓夢》
藏匿在陽朔的幾所土磚房,走近一看,卻如此奢華!
紐西蘭沙灘上出現了奇怪的漩渦,走近後才發現這是最美麗的謊言
走近呂進,去看油畫里的秀美山村
男子森林發現一棵奇怪的樹,走近看清後連連嘆其神奇
《新木乃伊》大陸定檔!「刀鋒女」帶你走近美版《盜墓筆記》
老九門真是盜墓世家嗎?帶你走近歷史上真實的老九門
林語堂:離開了真實,即是走近於禽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