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濟南岱宗街泰山行宮的歷史變遷

濟南岱宗街泰山行宮的歷史變遷

碧霞宮,為祭祀碧霞元君的道場,因泰山頂上有碧霞靈應宮,故名。碧霞元君,即「泰山聖母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庇佑眾生,靈應九州」,是道教中的重要女性神袛。因為碧霞元君的道場是泰山,所以各處的碧霞宮也稱「泰山行宮」。明代,碧霞元君的地位逐漸上升,遍布全國南北各地。對碧霞元君祠的修繕,明英宗是第一位皇帝。正德二年(1507),明武宗下詔在泰山天書觀舊址建碧霞元君殿。明正德十一年(1516),分封到濟南的第一代德王朱見潾(德庄王,明英宗次子)在德王府後重建碧霞宮。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第三代德王朱載墱(德恭王)又對碧霞宮進行重修。碧霞宮的後殿祀有真武神像,為明代藩王祝釐祈禱之所。

據明崇禎《歷城縣誌》在記述「碧霞宮」時寫道「行宮以十數,以德府後為古。」由此可知,明代,位於德府後、今百花洲東岸的碧霞宮為濟南最古老的泰山行宮。明代詩人王象春曾寫有《北芙蓉泉》一詩,詩曰:「碧霞宮左北芙蓉,深葦荒蘆閉乳鍾。傳說每年驚蟄日,居民床底吼蛟龍」。

碧霞宮在明代為德王主持修建和致祭的道教道場,到了清代中期,「常為省會祈雨之所,地方官朔望行香,以四月十八日致祭,禮同東嶽廟」。據清道光《濟南府志》、民國《續修歷城縣誌》等志書記載,清代,官方對這座碧霞宮的維護依然很重視。乾隆三十九年(1774),重修碧霞宮;嘉慶辛未年(1811),山東布政使朱錫爵主持維修碧霞宮,並將碧霞宮東畔水官廟前北芙蓉泉清理出來,上面建起亭子,周邊景觀頗為雅緻。當時詩人范坰有《詠北芙蓉》詩云:「碑上名泉已遍探,濋泉大比盡流甘。碧霞宮外新亭好,秋水芙蓉一鏡涵。」道光乙未年(1835),山東巡撫鍾祥因在此祈雨靈應,再次將碧霞宮修繕一新。當時,碧霞宮前殿對懸著清朝御題的「廣生普育」和「資生普潤」二匾。

碧霞宮大殿舊貌清末至民國早期的地圖上,碧霞宮依俗稱被標註為「娘娘廟」,旁邊的街巷因此稱「娘娘廟前街」、「娘娘廟街」。20世紀30年代,娘娘廟街改稱「岱宗街」,街名依然和碧霞宮息息相關。民國時期,泰山行宮曾作為「警察廳」、城內公安分局駐地,1928年「五三」慘案時曾遭日軍炮擊。民國二十八年(1939),濟南名人辛鑄九等人曾發起重修泰山行宮。當時所立的重修泰山行宮石碑在2009年3月於百花洲北側的大明湖路被發現,碑文撰文者為辛鑄九,書丹人為李筱東。 新中國成立後,泰山行宮改為岱宗街小學,1975年後改建為濟南六十六中學,不久又成為濟南十七中學的分校和教師宿舍。

碧霞宮以東舊有水官廟及風神廟,水官廟建於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因禱雨靈驗,從德平縣(清代濟南府德平縣,今位於德州臨邑)迎神位來濟南城內供奉。水官廟一側為風神廟,也稱風伯廟,建於嘉慶六年(180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蘭山古縣「黃梅岩行宮乾隆行宮」來歷
揭秘泰山行宮歷史變遷:曾遭日軍炮擊
李來亨在茅麓山建造的聖帝行宮是李自成之行宮
唐玄宗舉行泰山封禪大典,此人卻將30口棺材擺在皇帝行宮!
「漫話古城」衚衕趣聞——大、小安市衚衕與慈禧行宮
雄安史話:白洋淀里的皇帝行宮
雄關、行宮、城牆:一組戰前河北各地風景照片
讀史|歷史上的「雄安」:康熙在白洋淀設行宮
康熙也在這裡建造行宮——涼城「天池」岱海
趙孟頫書法拓本《長興州修建東嶽行宮記》
趙孟頫書法拓本《長興州修建東嶽行宮記》欣賞
《行走黃河故道》為什麼要在皂河乾隆行宮舉行啟動儀式
濟南"挖"出最早的泰山行宮 塵封已久終揭開神秘面紗
耗時兩年,胡宗南為蔣介石修建了一座西北行宮
豫劇《風雨行宮》全場 舞台板(下)王紅麗主演
俄境內的大唐公主行宮遺址:江山如畫,見證一個遠嫁公主的霸氣
解放前的中南海,一直是封建帝王的行宮和宴遊的地方
前身泰國王室行宮,經建築師設計後,成為湄南河畔一顆明珠
大順皇帝李自成行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