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教符咒的起源與演變

道教符咒的起源與演變

.

道教符咒的起源與演變



符籙的靈驗與否,


歸根結底是在於

自我至誠內修中


證得的元神。


資料圖


文/李遠國


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符咒一類的巫術起源甚早。在世界範圍內,符法類器物是人類史前文化的一個重要類別。1906年,考古學家在前南斯拉夫的溫卡發掘了350座史前的墓葬,在陪葬品中最豐富的就是用各種材料製成的符咒物,如雕成人面形狀的耳環,飾有人頭和蛇的青銅扣針,其數量之多,品種之全,乃是人類考古史中罕見的。在離俄羅斯莫斯科東北150公里的松基爾和兩個經仔細安放的男孩屍體一道發現了8000餘件穿有孔的猛馬牙珠子、北極狐犬齒、各種環狀裝飾物和手鐲,此外在一具男屍和女屍旁發現了數量較小的珠子和手鐲以及紅赭石(距今2~2.5萬年)。(加里特·郎普《宗教起源探索》)更重要也是為數最多的圖像文獻,是洞穴繪畫和器物上的裝飾圖案。這些在世界各地出土的舊石器時代的宗教崇拜物,遍布西歐、中歐、美洲以及東南亞、遠東地區,說明歷前時代存在著某種類型的巫教(薩滿教)。崇拜物題材與形式各具民族特色,顯示了不同的文化背景。

道教符咒的起源與演變



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符咒一類的巫術起源甚早。(資料圖)


這類符咒飾物,在中國也有許多發現。1972年在陝西臨潼姜寨的史前遺址一少女墓中,出土了一對玉耳墜,墜上的骨珠竟多達872顆,顯然這是具有神聖意義的符咒物。在遼寧的紅山文化遺址、廣東的石陝文化遺址,江淅的良渚文化遺址、中原的龍山文化遺址,均出土了大量的玉龍、玉豬、玉虎、玉龜、玉魚、玉鳥、玉蟬、玉佩、玉壁、玉箍、玉琮等,這些造形精美的玉器,或用於護身辟邪,或用於溝通天神,其功用與後世道教符完全一樣,它們應是符的起始形態。


最早的符咒

按照西漢司馬遷的歷史觀,中國文明的曙光肇於軒轅時代。直承黃、老之學的道教,對於這位中華文明的始祖備加推崇。道書說黃帝一邊平亂治國,一邊煉丹修道,至功德圓滿,鼎湖飛升,成為神仙的共祖。這樣一來,道教的各種法術便與黃帝有了直接的聯繫。


北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一百《軒轅本紀》詳述了黃帝的各種傳說,說他東到青丘,「見紫府先生,受《三皇內文》大字,以劾召萬神」。又巡遊五嶽,「躬寫形象,以為五嶽真形之圖。」同書卷三《道教本始部》亦說:「伏羲受圖,軒轅受符,高辛受天經,夏禹受洛書,四聖稟其神靈,五老現於河渚,故有三壩五典,常道之教也。」教外文獻也有類似的記載,如《山海經》中即說黃帝製造「桃人」、「桃符」,驅鬼辟邪。《龍魚河圖》亦說:「帝伐蚩尤,乃夢西王母遣道人,被玄狐之裘,以符授之。曰:太乙在前,天乙備後,河出符信,戰則克矣。黃帝寤,思其符,不能悉諦,以告風后、力牧。曰:此兵應也,戰必自勝。力牧與黃帝俱到盛水之側,立壇,祭以太牢。有玄龜銜符從水中出,置壇中而去。黃帝再拜稽首,受符視之,乃夢所得符也。廣三寸,袤一尺。於是黃帝佩之以征,即日禽蚩尤。」這些雖然皆為傳說,但卻透露出符籙之術起源甚早的信息,考古中發現的上古時的各種符咒飾物,即可證明此點。

道教符咒的起源與演變



人面方鼎湖南省博物館藏(圖源:李遠國)


人面方鼎,高38.5厘米,口長29.8厘米,寬23.7厘米,商器體呈長方形,立耳,四柱狀足,為商代後期鼎常見的樣式。鼎腹的四面各以浮雕式人面作主體裝飾,面部較為寫實,特徵突出,十分醒目。表情威嚴肅穆,高顴骨,雙眼圓睜,眉彎曲,唇緊閉。雙耳肥大,上飾勾雲紋,下有手爪形紋飾,地襯雲雷紋。鼎腹的內壁有銘文「禾大」二字,「禾」字象形,是穀子成熟時,谷穗沉甸甸下垂的形象,故此鼎可能是為慶祝豐年或者祈求豐年而鑄造的禮器;也有可能是鑄器者的名字,即物主標記。腹部四角有外凸的扉棱,並帶有齒狀凸飾,使形體莊重而富於動勢。足上部飾獸面紋,也飾扉棱,與腹部呼應,下有三道弦紋。耳外側飾陰線夔龍紋。整個裝飾層次豐富,清晰精緻,主題鮮明。此鼎形制雄偉,在裝飾上以人面為飾,是目前全國唯一以人面紋為飾的青銅鼎。人面的形象極其奇異,寬圓的臉龐,彎如新月的眉毛,豐厚的嘴唇,正視的雙目,兼存威嚴與祥和。寬厚的雙耳耳垂下,有爪形墜飾;耳上的「幾」形,則表示其頭上也有髮飾或冠帶存在。形象極奇異,使人望而生畏,有冷艷怪誕之感。李學勤先生將大禾方鼎聯繫到黃帝「四面說」,認為他就是中華人文始祖黃帝。


道教的符咒來源於中國上古的巫術、戰國的黃老道、方仙道,而被社會廣泛接受。


《辰州符咒大全·序》說:「符咒之術,由來久矣。黃帝受之於西王母,而傳之少昊;少昊傳之顓頊,代廣其意,而綿傳不絕。李耳盡發其秘,仗符咒而開道教,從者眾矣。後當春秋戰國之世,術者見世之終不為也,乃退隱岩壑,以修養為事,符咒幾於此絕焉。至漢順帝時,有張真人名陵者出,得異書於石室,入蜀之鶴鳴山息居修鍊,以符籙為人治病,驅鬼役妖,無不立應。人乃尊之。後得天師號。今道教所以不衰者,良以有天師也。天師之所持以役使鬼神之道,全仗之符咒為主。符咒之力,可見其偉矣。」


高度評價了符咒之術。


符號背後的意義

從符號學的視野來看,道教的符籙是獨具特色的符號與圖像。從象徵、聯想,到符號、約定,符號約定,是符號縱聚聯想的基礎。這是一種共同文化基礎之上集體性的契約聯想。符號伴隨著人類的各種活動,人類社會和人類文化就是藉助於符號才能得以形成的。原始先民的偶像神靈崇拜,正是藉助符號加以建構的。就是人類步入數字化時代,計算機語言普及時,符號語言也沒有消失。在時間的隧道里,以遠古中走來的卍、十,中國的太極圖、埃及的金字塔之類的符號,都釋放過或還在釋放著能量,並對人類文化產生過重大的影響。符籙正是道教文化最重要的標識。


圓形符彩陶罐俯視圖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甘肅蘭州出土(圖源:李遠國)


從現有的考古發現看,史前時代的幾乎所有創造,都莫不與圓形緊密結合在一起。仰韶文化各個遺址出土的各種玉器,除了一些動物的造型外,其中絕大多數如環、佩、玦、琮、璜、璧等皆為圓形;而所有的陶器,或整體器形為圓形,或剖面為圓形,或紋飾為圓形,表現了先民們力圖追求圓的意識。

道教符咒的起源與演變



太極圖彩陶紡輪屈家嶺文化河南淅川出土(圖源:李遠國)


在河南淅川出土的陶紡輪上的圓形紋飾,我們尋找到了最早的太極圖,圖中由黑白二色構成的圖案,陰陽互依,猶如兩條活潑的魚,頭尾互動,正是陰陽契合、太極思想的完美演繹。這是後世各種各樣的太極圖式的始祖,它們都已有六千餘年的歷史。


大量漩渦紋的出現,構成了一個「圓」符的世界。《易·繫辭》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作為中國哲學中的「道」、「器」範疇的起源,首先產生於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實用器物由其最基本的實用功能逐漸升華,從而引導出形而上的超現實的意義。彩陶的圓形紋飾,正是形象的展示了虛與實、陰與陽、道與器的內在聯繫。老子講,道是「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周行不殆」就是圍繞圓圈無休無止、無始無終地運動,這形象地說明了道的本質:其運行既沒有起點,又沒有終點,它不斷地向前運行,又不斷地返回自身,這種終而復始、無始無終的特性,正好就是圓的特性。基於這樣的認識,道家之道似乎就是一種圓道,道教之太極圖就是一種圓符。


「卐」、「卍」起源於史前文化,是人類最古老的符號之一。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西亞美索不達米亞時期的陶器上,就發現了「卐」字元號。進入青銅時代,「卐」字紋在歐洲也甚為流行,作為裝飾性符號,在早期基督教藝術和拜占庭藝術中亦屢見不鮮。已知中國的「卐」字紋,最早見於內蒙古敖漢旗小河沿文化與青海柳灣馬家窯文化的陶器上,後來青銅器上有所延續。但更早的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了一陶盤,陶盤內由四鳥頸、鳥頭、鳥喙按順時針方向組成風車般圖形,即卐字元號。不同的是,它由具象物組成,不是抽象的。但鳥即太陽,與卐字元號意義同一,故可推測距今7000年前的組合鳥紋,或許是中國「卐」字元號的祖形。

道教符咒的起源與演變


萬字元彩陶青海柳灣墓地出土(圖源:李遠國)


在青海柳灣墓地已經發掘出土的2萬多件彩陶中,專家們發現了319種不同形狀的符號和圖案。許多像現在的文字,如「工」、「北」、「中」、「巾」;有的則是簡單的幾何形,如「+」、「-」、「×」、「|」等等。繪有萬字紋符號的柳灣彩陶一共有28件,有順時針和逆時針兩個方向。在我國各地發現的岩畫中,如內蒙陰山岩畫、雲南滄源岩畫、廣西花山岩畫、連雲港將軍崖岩畫、四川珙縣岩畫、西藏、青海等地岩畫,都畫有太陽神或象徵太陽神的畫像。太陽神一般頭部作圓形,光芒四射,或人物執太陽,或畫圓日形,並畫有「卐」符號。《辭海》說:卐是「古代的一種符咒、護符或宗教標誌。通常被認為是太陽或火的象徵。在古印度、波斯、希臘等國的歷史上均出現過。婆羅門教、佛教、耆那教等都曾使用。」


農耕時期的特殊語言


紅山文化是新石器時期發源於我國北方地區的一種發達的原始農耕文化,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紅山文化彩陶是其典型的代表器物,彩陶紋飾多樣,蘊含豐富。這一時期,先民們製作彩陶不僅限於用來作為炊具、容器,還被當做生產工具、祭祀用品和點綴生活的工藝品。絢麗精美的紅山文化彩陶,突出地代表了當時社會取得的文明發展成就。


紅山文化彩陶紋飾、圖像內容豐富,蘊含深邃。據目前已知的考古資料,其彩陶紋樣多達二、三十種。過去,人們一直以為這只是一些「裝飾圖案」,隨著考古研究的深入,這一結論已逐步被打破。考古研究表明,在人類活動早期,圖飾符號作為一種特殊語言,就已經成為人類傳遞情感和思想、分享信息和經驗的一種重要文化行為和傳承載體。古人云「有諸於內,必形於外」,就是告訴人們,所有特殊的甚至玄妙的外在形式,必然蘊含著主人要表達的內涵、信息。已經破解的紅山文化彩陶紋飾內涵證明,其內容絕大多數蘊含著有關天體宇宙、陰陽變化、萬物生靈、繁衍生息等重大題材,蘊含著人類早期活動孜孜不倦、勤於探索的奧秘。

道教符咒的起源與演變



符籙彩陶瓶紅山文化類型龍鄉博物館藏(圖源:李遠國)


內蒙古赤峰市龍鄉博物館藏的一件紅山文化彩陶瓶,此瓶通高35.5厘米,口徑12.5厘米,腹圍45厘米;平口、直腹、筒型;腹中部有左右各一枚圓形穿耳,平底,底徑與口徑相等。全器從口沿到底部通體以硃砂、墨繪製的紋飾圖像,色彩濃艷,筆畫粗壯,書寫規整,極為莊重。從圖像的總體形式和書寫風格分析,可以推定這件彩陶瓶上的圖像,就是道教最早的「符籙」圖文。

從器物造型看,此器與紅山文化目前所見的陶器的器型不同,既不是炊器也不是儲器,應該是一件與宗教行術時有關的禮器或法器,平口直筒形便於存放、取用符、咒或竹木符簡。從圖像的結構形式看,彩陶瓶紋飾從上到下渾然一體,極似漢字篆體(九迭篆)的結構布局,整齊嚴謹,莊重大方,其文字構成極為複雜,但上下連貫,左右相依,筆劃屈曲多變,繁而不亂,多而不雜,其書寫風格與《道書》所說「雲篆」相符,即「符如行雲,字如篆書」,是遠古時期「符籙」圖像中最為規範的「雲篆」。


從「符籙」特徵分析,該器以黑、紅兩彩作為「陰陽之道」的象徵,紅色表示陽,黑色表示陰。五千年前紅山文化的天體宇宙觀和道教倡導的「道法自然,返樸歸真」的宇宙觀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它表明,符籙道術是紅山文化祭祀中重要的行祭形式,道教的起源與其一脈相承。


道教活動的重要工具


道教是一個「重生」的宗教,十分關注民眾的生存與社會的發展。它們通過各種宗教活動,廣泛地參與社會的生活,其中符籙便是道教救民禳災、安邦濟國的重要工具。如安鎮社稷,救度國祚,調和陰陽,禱雨祈晴,禳災祛疾,保生祈壽,超亡度靈,各種科儀法會,都離不開符籙,符籙已成了道教活動及古代民眾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成份。正如張繼先所說:「吾家法籙,上可以動天地,下可以撼山川,明可以役龍虎,幽可以攝鬼神,功可以起朽骸,修可以脫生死,大可以鎮邦家,小可以卻災福。」(《三十代天師虛靖真君語錄》)張宇初天師指出:「符籙彌多,皆所以福國裕民,寧家保己。是以歷代崇奉皈依者,皆獲感應,隨所禱叩,旋有異征,其太上設教之驗,信不誣矣。」(《道門十規》)也就是說,符法的功用一是用於祈福求祥、安邦鎮國,這是它作用於社會的功能——福國裕民;一是用於驅邪治病、修道成真,就是它作用於個人的功能——寧家保已。這就是道教符籙的基本功用與文化要素。


道教符籙法是以氣論為核心的。按照氣生萬物的世界觀,道教認為從天、萬物、人,乃至形形色色的東西,都是由於陰陽二氣運化而產生的結果,作為通靈達神的符咒也不例外,它們都是先元氣演變而成的。《雲笈七籤》卷七說:


「一切萬物莫不以精氣為用,故二儀三景,皆以精氣行乎其中。萬物即有,亦以精氣行乎其中也。是則五行六物莫不有精氣也。以道之精氣佈於簡墨,會物之精氣,以卻邪偽,輔助正真,召會群靈,制御生死,保持動運,安鎮五方。然此符本於結空,太真仰寫天文,分置方位,區別圖像符書之異。符者,通取雲物星辰之勢。書者,另析音句詮量之旨。圖者,畫取靈變之狀。然符中有書,參以圖象;書中有圖,形聲並用。」


符籙依元氣運化而成形,符者合也。


「以我之神。合彼之神;以我之氣,合彼之氣,神所無形而形於符,作此而彼應,此感而彼靈,果非於符乎?天以龍漢開圖,結氣成符;人以精神到處,下筆成符,天人孚合,同此理也。書符之法,不過發先天之妙用,運一氣以成符。」


道教符籙法強調神氣為用,三寶合煉。五代譚峭指出:


「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氣相乘而聲。」「聲導氣,氣導神,神導虛,虛含神,神含氣,氣含聲,相導相含。」(《化書》)

《太上靈寶凈明飛仙度人經法釋例》說:「字者氣所結也,符者字之精也。咒者字之理也,含者字之音也,以丹染紙,字之與符,托此而形容也,以口念咒,由此而感召鬼神,氣之靈也,氣之和也。」他們依精氣神而施行符咒,如果不持內煉功夫而僅徒外飾,「朗誦行持,只在口而在心」,則經咒皆為平常之文經,豈能靈驗?《太極祭煉內法儀略》卷下說:「凡太上一切經、一切咒,皆說人身中至妙造化,今人盡作言語誦之,惜哉!」


修誦咒術,要有靜坐默念功夫。卷中曰:


「默念者,心念也,謂無聲而動意也。如能於靜室中閉目寂默,坐一更余,乃默念行持作用,是為內煉,靜坐愈久,則愈妙愈玄,勝如朗誦行持實萬萬倍。祈雨、祈晴、祈雪諸法,一切要緊處,皆在坐功作用。」


《道法會元》卷八五亦說:


「千咒何如一點虛,念中無念妙中居,登壇號召為行用,咒乃名曰祝將書。」


這些都說明了咒術的要害。


修鍊時的「助力者」


道教符籙之術被廣泛運用於人體修鍊與生命領域,有存想符簶的入靜法,有吞服符圖的內養法,有佩帶符圖的護身法,有書符召靈的感應法,有化符治病的符水法,其形式和內容儘管變化多端,但究其根本,起決定作用的都是人的意念——元神的功能。因此,天地人體之元氣,亦可運化,打入符中。符以靈光為根本。所謂「靈光」,是指在靜定內修中體證的元神與精氣。當你具備了通神達靈的靈光之後,符咒朱墨等外在形式亦可有可無,無關緊要了。


正如《清微道法樞紐?法序》所說:「莫問靈不靈,莫問驗不驗。信筆掃將去,莫起一切念。道者,靈通之至真;法者,變化之玄微。道因法以濟人,人因法以會道,則變化無窮矣。當知法本真空,性源澄湛,了一心而通萬法,則萬法無不具於一心。返萬法而照一心,則一心無不定於萬法。如是當知道乃法之體,法乃道之用。」《道法樞紐》亦曰:「畫符不知竅,反惹鬼神笑。畫符若知竅,驚得鬼神叫。今之行持者不明道法之根源,妄於紙上作用,以為符竅。殊不知此竅非凡竅,乾坤共合成,名為神氣穴,內有坎離精。當於身中而求,不可求於他也。」又說:「符者,天地之真信。人皆假之以朱墨紙筆,吾獨謂一點靈光,通天徹地,精神所寓,何者非符?可虛空,可水火,可瓦礫,可草木,可飲食,可有,可無,可通,可變,夫是謂之道法。」(《道法會元》卷一)


在修道者看來,符籙便是天地造化、陰陽消息的運動軌跡,是人天合一,形神妙契的全息攝影。《道法會元》卷一說:「符者,陰陽契合也,唯天下至誠者能用之。誠苟不至,自然不靈矣。故曰以我之精,合天地萬物之精;以我之神,合天地萬物之神,精精相附,神神相依,所以假尺寸之紙號召鬼神,鬼神不得不對。」符籙的靈驗與否,歸根結底是在於自我至誠內修中證得的元神。只要在內煉時達到氣機發動、天人感應的境界,一些修真者會在先天(無意識)的狀態下畫出各種符圖。這些由高道大師們畫符圖,往往會產生一些奇妙的現象,誘發某些特異功能,人們覺得玄妙莫渺,故謂之「神授」、「天降」之靈符。(編輯:若木)

聲明


1.本文為騰訊道學獨家稿件,文/李遠國。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2.文章作者觀點與立場,不代表騰訊媒體的觀點與立場。


3.喜歡該類內容歡迎上微信關注「騰訊道學」微信公眾號!

道教符咒的起源與演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但守歲月 存心於道——張誠達道長專訪
鈴鐺聲帶來的無窮噩夢,噬魂鈴,你聽過嗎?
探秘寶雞下篇:神話傳說

TAG:騰訊道學 |

您可能感興趣

道教咒術的起源
道教拜斗的起源
道教詞的起源
了解漢字的起源和演變
淺談美甲的起源和演變
道教儀範的起源
談歷史:漢字的起源及演變過程
「陳」字的起源、演變
門神的起源與演化
講演稿:佛教空觀的起源
唐卡佛像瓔珞的起源和演變
木魚起源於道教
五行思想——從起源看演變與影響
玄武閣:道教與風水術的起源
道教的起源、道術、典籍、教派詳解
腸道的進化起源
道醫的起源!
道教的善惡觀:從「人之初,性本善/惡?」的起源談起
起源與神話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