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在清華北大畢業買不起房,讀書還能改變命運嗎?

在清華北大畢業買不起房,讀書還能改變命運嗎?


前不久,「如果北大清華的畢業生都買不起房,還買學區房做啥」這個網路段子曾引發熱議,相似的還有「北大女博士親述如何在北京買房」的網帖——在一段段講述如何自我奮鬥的文字之後,最後一句是「只能找兩邊家長,每家出了500萬,把房子買下了」。突如其來的反轉造成的荒誕感引人哈哈一笑,然後又彷彿心酸不已。


這是群體焦慮在輿論場上的真實反饋:「讀書改變命運」已經成為被反諷和戲謔的對象,甚至上學讀書的意義,也陷入了被懷疑的危機。在大城市高企的房價之下,在階級壁壘越來越難突破的現狀之下,青年一代會如何重新審視讀書求知的意義?生存層面的壓力會不會影響到他們的人生選擇?如果無法消解這些矛盾與焦慮,那麼又該如何面對?


書評君今天和大家一起聽聽幾位有著「高學歷」、「名校」標籤的年輕人的故事,他們的經歷,他們的心情,能讓你感到共鳴嗎?或者,能讓你感受到相似的青春、學業在不同時代的不同命運。

焦慮,當然是真切的


和一些在北京讀書、工作的年輕人交流,他們都是著名學府的畢業生或者准畢業生,但講起自己的生活和心情,幾乎都和焦慮有關。在與他們的對話中,能感受到他們難以紓解的壓力,和時不我與的困頓。


小玥是2015屆北京某著名高校中文系的碩士畢業生,在體制內工作,畢業一年後和男友籌備買房。眾所周知,在這一年多時間裡,北京房價以驚人的速度急劇攀升,他們無可奈何地成為了高房價的「接盤俠」:「2016年初,我們手裡的錢還能多買三四十平米的房。我和先生都是2015年畢業,去年年中戶口才下來,眼睜睜地看著房價失控卻毫無辦法。看著一天一個價的鏈家網,我們倆傻眼:怎麼會這樣呢,只是晚畢業了一年而已啊,就要多掏200萬?」


他們還是狠狠心決定「上車」,於2016年年底完成了網簽,購置了一套小房子。而為了這個在熙熙攘攘、光怪陸離的城市裡,一個可以被稱為「家」的地方,他們付出了太多的代價,不僅是兩人被壓在銀行利息五指山下三十年,這套房子還掏空了雙方父母前半生的所有積蓄。「交易過程趕上了春節,我們也各自回家籌錢。我和先生家都是三四線小城體制內普通家庭,我媽把她和我爸所有的銀行卡倒騰出來,打到我和先生準備付首付的卡上。他們的銀行卡餘額轉眼只剩幾千零頭。我心裡難過,我媽安慰我說,沒事兒,爸媽還能再掙再攢。又自責道,唉,只能給你們買這麼小的房了。看著故鄉平靜而平淡的街道,真想找個地方嚎啕。我考上大學那年,爸媽送我到學校門口,三個人臉上都是喜悅的光彩。他們也未必能想到吧,十年以後,我又殺將了回來,掏空了他們。儘管我真的不願意。」


在清華北大畢業買不起房,讀書還能改變命運嗎?



然而有了房子也不代表就有了安全感。簽過合同後,小玥又惶惶難安,擔心自己在房價最高位買了房子,做出了自己「一生中最錯誤的決定」。「在簽合同後,我已經失眠了整整一個禮拜了,心裡虛得簡直像開了個洞,覺得房子哪裡哪裡都有毛病,覺得衝動是魔鬼。在這個變動的朝令夕改的時代里,坐穩了奴隸的,想做奴隸而不得的,誰都沒法比誰多一點安全感。」


其實相較於其他的北漂青年,小玥已經算得上相當幸運,在畢業兩年內就先後解決了戶口、房子這些重大問題。但她說,嚴酷的生存壓力和渺茫未知的前路時刻提醒著她,對北京而言,她仍是個「異鄉人」。可選擇留在這裡,給自己、家人和今後的孩子一個未來,那就意味著她不得不進入一個永無止境的「打怪升級」的殘酷遊戲,前行的每一步都伴隨著強烈的危機感與恐慌,但這種生活看不到終點,誰也不知道要在焦慮和不安中掙扎多久。


買了房的人依舊焦慮著,買不起房子的人更無法倖免。同樣畢業於名校的小歆,永遠忘不了她深夜十點半獨自乘坐十六站地鐵回合租房的那個夜晚。那一晚,她和領導參加飯局直到深夜,不會喝酒的她卻被灌到頭暈腿軟,為了醒酒一直猛吃東西漲到胃裡難受。而回到合租房,她還要繼續她的兼職——給中學生批改作業。微薄的薪資收入讓她不得不做兼職才能勉強支撐自己在北京的生活費用。


在清華北大畢業買不起房,讀書還能改變命運嗎?



這是小歆畢業後的第一年,畢業那年,為了戶口,她進了北京的事業單位,雖然薪資不具有競爭力,但小歆認為這份工作會相對清閑穩定,自己仍有餘裕自我提升。但入職後才發現,本來是以記者崗位被招聘進去的她,卻每天在報銷、複印、接打電話等行政瑣事中耗費精力,還要同時兼顧採訪、寫稿的本職工作。工作強度很大,待遇卻無法保證她能夠在北京體面地生活。家鄉年過半百的父母還在為給她攢齊首付而努力奮鬥,獨自漂泊在北京的她,沒有房子、沒有積蓄、沒有愛情,原本的理想也被每日的奔波勞累稀釋得模糊不清。小歆開始每晚失眠。「感覺自己一直都在認真努力地生活,念最好的學校,找能留在北京的工作,可我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呢?」


而這個問題,或許沒有人能給出真正的答案。


每一次,都還是會選擇奮鬥

相較於畢業生們買房的壓力,對於2017屆的應屆畢業生來說,找到一個足以讓自己發揮所長、經濟獨立的工作,才是眼下的當務之急。畢竟,一年一度的「最難就業年」在考驗著每一個青年人。


今年從北大畢業的十一楊就是其中之一,他從去年的九月份開始求職,目標是做中學老師,因為生性喜歡孩子,且認為做一名教師傳道授業解惑是一份非常有意義的工作。求職階段,他先後向北京市各大著名中學投簡歷,譬如人大附中、北大附中、清華附中,但投出的簡歷無一例外地石沉大海、杳無音信。「非常焦慮,甚至一度想離開北京,只有每天讀書讓自己平靜下來,藉此忘記求職不順的苦惱」。


而後,他發現身邊的博士師兄師姐們也在與碩士生競爭中學老師的職位,不由感慨北京的生存壓力,開始尋找其他城市的機會。他投了一份簡歷給杭州的某重點中學,很快收到面試的通知,去杭州試講之後,校方立即給出了錄用的明確意向,並開出年薪20萬+的薪資。但權衡思量後,十一楊還是決定回北京繼續求職,婉拒了杭州某中學的留用請求。「那個老校長非常誠懇地挽留我,和北京中學的倨傲形成強烈的對比,我心中很不好意思,不由感慨,二線城市相較於北上廣,對待人才的態度實在友好謙和太多。但沒辦法,資源都在北京,我年輕的時候還不想離開北京」。


提到他不想離開北京的理由,十一楊說,他生性懶散,不愛爭搶,如果早早地回了家鄉或者生存壓力不太大的其他城市,可能很快就會地適應舒適安逸的生活,人生也失去了更多的可能。留在北京,因為這裡優秀的人才太多,自己可以見賢思齊,有更多進步的空間。「如果五年內,我還是覺得有漂泊感,才會選擇離開北京,去南方,比如杭州,深圳,成都這些更有溫度的城市。」


在清華北大畢業買不起房,讀書還能改變命運嗎?



「北上廣」依舊無可替代?


——儘管自認懶散消極,但十一楊仍和大多數名校畢業生一樣,把「離開北上廣」作為失落後妥協的備胎選項。拒斥安逸、不斷進步彷彿是名校學子們一直以來信奉的邏輯,但留在北京、拿到戶口、買上房子……這些究竟是他們心甘情願為之奮鬥的結果,還是恐懼被時代潮流甩下而不得已的掙扎?


畢業於清華大學、在北京某知名高校任輔導員的小瑜最近也陷入了對未來的憂慮之中。工作兩年多的她,日益覺得瑣碎繁雜的工作內容令她不堪其擾。工作淪為徹底的自我消耗,沒有成長和提升的空間,而她並不甘願自己泯於眾人。


最近她在考慮繼續回學校讀博士學位,未必因為多麼熱愛學術,而是因為不願在庸墮乏味的生活里虛擲人生。每天回到租來的房子里,即便身心俱疲她也要繼續堅持背幾個單詞,有時手拿著單詞書就已入睡。第二天鬧鐘響起,她依然精神抖擻地起床梳洗,「像戰士一樣全副武裝,視死如歸般地將自己投擲到地鐵的人山人海里。沒辦法,人首先要生存,理想才能有所附麗」。


看著這些從小在「別人家孩子」的讚美聲中成長起來的名校學子們,我意識到他們其實始終經受著世俗價值體系嚴苛的審視與評判。奮鬥,就這樣成為他們在世俗期望和自我追求的雙重壓力下,最終的選擇。



在清華北大畢業買不起房,讀書還能改變命運嗎?



智識的價值在哪裡?


在學校讀書的時候,小玥所就讀的中國語言文學系,會將「鐵肩擔道義,妙筆著文章」這樣的語句印在系衫上,發給每一個新入學的中文系學子;小玥也曾在開學典禮上,和眾多同學一起齊聲高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象牙塔賦予他們的理想與擔當:不受庸碌俗世的桎梏,樹立超然物外、兼濟天下的志向與宏願。


但畢業後面對冰冷殘忍的現實世界,小玥深覺,或許只有先服從於既定的秩序與規則,在適度地妥協之後,才有資格一點點接近最初的夢想。「個人在時代中是多麼渺茫如蟻,被歷史的洪流所裹挾,在有本事迎面對抗時代之前,不得不先向它低頭」。但她也在憂慮,這個時代的青年人僅僅應付衣食住行的生存剛需就已經精疲力竭,是否還有餘力去創造新的文明?是否還有能力去修正和改變社會的畸形與弊病?這或許是很多年青人共同的無奈與隱憂。


小瑜經常會回想起在學校讀書求學的日子,儘管現實粗糲,但讓她更為認可知識和教育的價值,她確信那是足以使自己受益終生的寶貴財富。「終其一生,我可能都會去探索人生的意義這些看似虛無縹緲的東西。當然也會有物質的貧乏和現實的殘酷所帶來的無力感,但知識賦予我一種自知與理性,能夠確保自己清楚什麼是最想要的,也讓我能夠有足夠的智識,在有限的生命里獲得它。」


時代的潮水洶湧猛烈,所有人都被裹挾其中,在窒息感中掙扎乏力。但也有人表達了更為激進的態度,看到一位畢業於北大的師弟認為,名校畢業生更應該以家國為己任,在更宏觀的視角下反思與批判社會的不公平與制度的不合理,不應因自身沒有成為既得利益者而期期艾艾、淚水漣漣,在期望社會回饋之前,要先付出與貢獻,「身不饑寒,天未嘗負我;學無長進,我何以對天」。


是的,沒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這或許是顛撲不滅的事實。回首二十世紀,面對國破家亡的青年志士們為解放、平等、民主、自由而前仆後繼;第二次世界大戰所帶來的創傷與幻滅讓西方誕生「垮掉的一代」,他們放浪形骸、吸毒縱慾,用身體對抗世俗陳規與機器文明;歷時25年的知青上山下鄉運動讓數以百萬的青年被迫將青春獻祭給山麓與荒原,在政治的撥弄下成為令人唏噓的犧牲品,留下難以痊癒的精神陣痛。而如今的青年人所承受的,也是這個時代所設置的考驗,只是桎梏換成了房價,換成了資本。


知識這麼看似孱弱無力的東西,究竟給予了人類什麼?或許就是對永恆苦難的共情與悲憫,是對世俗價值觀的反思與警惕。這讓人類免於自哀自憐,免受庸碌之苦,不必在淹沒眾生的時代洪流中隨波逐流、精疲力竭。而這洪流或許就像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猛虎,我們受之脅迫、與之對抗、但最終將其克服、與之和解。(文/李小天)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撰文:;編輯:小鹽。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書評周刊 的精彩文章:

我們的存在輕若薄紗
如果人性只有可愛,這個作家怎麼會得諾貝爾獎?
如何理解西方國家與伊斯蘭之間的「互相傷害」?
《弟子規》的傳播是場騙局?
帕斯捷爾納克 在自己身上克服這個時代

TAG:新京報書評周刊 |

您可能感興趣

讀書,讀到什麼時候才能改變命運?
你還相信讀書能改變命運嗎?
讀書讀到什麼時候才能改變命運?
你長大了不想好好讀書,能掙大錢嗎?
讀書無用?看看清華大學的畢業都幹啥了
清華北大畢業生工資究竟怎麼樣?看完這個排行你還說讀書不用?
我們對教育的最大誤解,就是「讀書改變命運」┃周末雅趣
讀書能讓人富裕,但不一定能變得有錢!
讀書能不能改變物質生活條件?
讀書可以改變的那部分命運,是什麼?
丟書大戰並不能讓我們「好好讀書」
馬云:不讀書也挺好的,我就不讀書!
他,為什麼想帶媽媽到清華大學讀書?
她們為讀書不惜出賣自己幼小的身體,但最終還是逃不過輟學的命運
打農藥、不讀書、排隊買喜茶,你的深度思考能力,是如何被毀掉的?
打農藥、不讀書、排隊買喜茶,你的深度思考能力是如何被毀掉的?
你覺得讀了些書就很厲害了嗎?別自戀了,三大讀書陷阱里可能有你
在,不讀書的富二代能不得到真愛!
不要指望讀書能改變你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