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自然歸真——中國道教建築之美

自然歸真——中國道教建築之美

自然歸真——中國道教建築之美



建築美學思想是美學中有關研究建築審美功能問題的思想,而道教建築的美學思想則是以道教建築為研究對象的。宗白華在談到建築時說:「建築之特點,一方不離實用,一方又為生命之表現。」宗教建築同其它建築形式一樣是實用與美的結合體,具有滿足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兩種功能。只是相比其它非宗教類的建築而言,宗教建築更加強調象徵性與精神方面的功能,尤其是「生命之表現」。因此,宗教建築通過建築物的線條、比例、材料以及裝飾、色彩等方面所呈現出的不同的建築美,表達各宗教獨特的建築美學思想。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以道家思想為主、集采眾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宗教。道教建築作為道教文化的物化形式,其作用不僅在於滿足其宗教功能,如祭拜、修行、舉行齋醮儀式等,更為重要的是要通過道教建築這種物化象徵形式使道教信徒獲得對生命的審美感受,並由此展現道教的文化內涵、哲學理念以及神仙信仰。

自然歸真——中國道教建築之美


自然之美


「自然美」是道教的最高境界。對於自然之道的重要性,《無上秘要》卷100《入自然品》說:「道曰:自然者,道之真也。無為者,道之極也。虛無者,德之尊也。惔泊者,德之宮也。寂嘿者,德之淵也。清靜者,神之鄰。精誠者,神之門。中和者,事之原。人為道能自然者,故道可得而通。能無為者,故生可得而長。能虛無者,故氣可得而行。能惔泊者,故志可得而共。能寂嘿者,故聲可得而藏,能清靜者,故神可得而光。能精誠者,故志可得而從。能中和者,故化可得而同。是故凡人為道,當以自然而成其名。」為了體現「以自然之道為美」的「自然之道」,道教建築十分注重與大自然的聯繫。道教認為只有熱愛生命、尊重自然,認同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才能在美的體驗中實現對道教生命境界的追求。對於道教建築來說,就是要處理好建築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營建建築時儘可能地不破壞自然、尊重自然,借自然之景與自然融為一體,這樣就會體現出這種自然之美了。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經註疏》卷3中說:「自然者,妙之本性。性非造作,故曰自然。」重點提出了「性非造作」,這正是道家、道教美學思想的精神所在,也是指導道教建築的重要美學思想。宗白華在《技術與藝術》一文中談到了一個例子:


就建築來說,在山明水秀的地方,我們若於適當地點有一亭翼然,我們會感到它融合於自然,以它的線條姿式表現出山水的線條姿式來。此亭確為人工造的,而非自然的表現,然而吾人偏能感覺其為自然。這種矛盾的心理的確是很神秘,很微妙的。何以吾人感覺到它為自然,而非人工的呢?這不能不歸功於古代的人,能了解自然。他們深知每一種不同的山水,均各有其特有之色、線、結構、靈魂,造成它特殊的風格。我們當然不能改變山水,創造山水,但能體驗到山水的風格,偉大的建築家能因山就水,度其形勢,創造適合的建築物,表達出山水的風格,以人為的建築結構顯示出山水的精神靈魂,有畫龍點睛之妙。


這段話雖然講述了一個看似簡單的例子,但其中包含了深刻的哲理,這個哲理與道教「法自然」的建築思想是一致的。特別是最後的總結更是將「偉大的建築家」「法自然」的具體方法呈現了出來。道教在宮觀選址、布局與營造上正是遵循了這一原則,特別是在山地宮觀建築中體現得尤為充分,從現存的青城山、武當山、龍虎山等道教建築群中可以充分感受到這樣一種自然之美。這些道教建築可以稱得上是「偉大的建築家」因山就水「法自然」的傑出作品。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道教宮觀都有自然環境可資利用,對於在遠離山林的地方,諸如都市、城鎮營建道教宮觀,那如何來體現這種自然之美的美學思想呢?對於這種情況,道教多以人造園林的形式創造「自然環境」來輔助道教建築營造出這種「自然之美」,讓道教建築與道教園林和諧共存、互為補充,深入其中則給人一種宛若天生的審美感受。因此,道教園林也成為了道教宮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審美組成部分。

自然歸真——中國道教建築之美



返樸歸真


「返樸歸真」的思想源於老子之道。老子在《道德經》中對「朴」也多有論及,如「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常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等等。一般意義上來說,這裡「朴」的意思是指最接近於「道」的物質。但也指樸素之意,如「見素抱樸」,要求人們具有抱朴守道、遵從自然、素淡清真的審美觀念。莊子在老子的理論基礎上又提出了「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的理論。這個「朴」在道家看來是指事物的原始狀態,其中蘊含了大量的美。由此,道家將「朴」作為美的最高標準,主張保留事物本身完美的原始形態,進而保留其中所蘊含的美,不主張以華麗、繁複的修飾為美。崇尚自然、含蓄、沖淡、質樸,崇尚不事雕琢的天然之美,排斥鏤金錯彩的富麗堂皇之美。

在道教中,「返樸歸真」原指學道者通過修鍊性命,摒棄偽性,返歸人原初時的淳樸和純真的本性,與道同一。起初這是道教中人的一種修鍊方法,後來也漸漸成為了道教中人的一種生活態度、生活方式。既然是一種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那麼為其修鍊、生活提供空間場所的建築也應具有這種思想內涵才能與之協調。宗白華在《略談藝術的「價值結構」》一文中說:「世界唯有最抽象的藝術形式——如建築、音樂、舞蹈姿態、中國書法、中國戲面譜、鐘鼎彝器的形態與花紋——乃最能象徵人類不可言狀的心靈姿式與生命的律動。」道教建築可以說最能象徵道教信徒的心靈與「生命的律動」。道教建築在營建過程中以道教信徒修鍊、生活的需要為指導進行,而這種需要也是以道教「返樸歸真」的美學思想為基礎的。通過物化的轉換,使得道教「返樸歸真」的美學思想逐步滲透、體現在道教建築中。因此,道教建築不僅要滿足道教中人在修鍊、生活中物質與精神方面的需要,而且更是要將這種蘊含在道教建築中「返樸歸真」的美學思想通過建築表達出來,通過審美過程中所體悟到的建築美學思想進一步深入地體悟到道教的哲學思想。宗白華先生說得好:「(形式)不只是化實相為空靈,引人精神飛越,超入美境。而尤在它能進一步引人『由美入真』,深入生命節奏的核心。」要達到「由美入真」的目的,這就需要道教建築具有特殊的美學思想——返樸歸真。


道教建築在其色彩、結構以及裝飾等方面都體現了這種美學思想。如北京白雲觀,雖為皇家宮觀,但其在建築色彩、結構以及裝飾上仍然較其他皇家建築更為素樸。首先是色彩上給人感覺尤其明顯,採用了灰色與紅色結合的形式,而沒有大面積地使用皇家專屬的黃色與青色。且灰色是白雲觀主要的色彩,其比例遠大於紅色,而紅色僅用於木結構部分,這樣給人的整體感覺素樸而又寧靜。其次在建築結構上,除牌樓以外,所有建築都採用簡潔的硬山結構,屋脊、鴟尾等部位的裝飾與雕飾也較為簡潔,沒有其它皇家寺廟恢弘的形制和誇張的線條。最後在建築材料上,基本以燒制的灰磚為主,就連屋頂的瓦也是燒制的灰瓦,這是與其皇家建築的身份不相符合的,也正是這種不符合體現了道教建築特有的「返樸歸真」的建築美學。

自然歸真——中國道教建築之美



天地為廬


道教建築以自然天地作為參照的大尺度空間觀念,與中國傳統建築對於空間的理解是不一樣的。中國傳統建築較重視建築內部空間的營造,這種室內空間形式是將人的活動與自然分離開來,有意排除大自然,在獨立的室內空間進行完全屬於人自身的、與自然相對無關的活動,這點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是與道教「法自然」的理念相違背的。道教建築在空間上更多的是將建築的概念推向一個更廣闊的範圍,是一種以「天地為廬」的觀念,將道教建築置於天地之中,將建築與天地的界限模糊,構成一種更為神秘、玄妙的「大空間」。從這點來說,道教建築較為完整地繼承了「壇」這種古人祭祀場所的空間想像力。而這種大空間被認為是擬人化了的自然神靈居住或神遊的空間,也是人與神進行交流、溝通的最佳場所。由於道教建築的空間概念已由局部的空間擴展到了以「天地為廬」的「大空間」,道教建築自然也就符合與天地溝通的基本條件。宗白華先生在其《中國詩畫中所表現的空間意識》一文中說到:


中國人的宇宙概念本與廬舍有關:「宇」是屋宇,「宙」是由「宇」中出入往來。中國古代農人的農舍就是他們的世界。他們從屋宇得到空間觀念。「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擊壤歌》),由宇中出入而得到時間觀念。空間、時間合成他的宇宙而安頓著他的生活。他的生活是從容的,是有節奏的。對於他空間與時間是不能分割的,春夏秋冬配合著東南西北。這個意識表現在秦漢的哲學思想里。時間的節奏(一歲,十二月二十四節)率領著空間方位(東南西北等)以構成我們的宇宙。所以我們的空間感覺隨著我們的時間感覺而節奏化了,音樂化了!畫家的畫面所表現的不是一個建築意味的空間節奏「宇」,而須同時具有音樂意味的時間節奏「宙」。一個充滿音樂情感的宇宙(時空合一體)是中國畫家、詩人的藝術境界。


這也正是對老莊空間理論上的一種體現。而在中國詩畫中所表現的空間意識,在道教建築中我們同樣可以找到,時空在這裡是不能分割的。這種時空觀念對道教園林的影響也是很大的,在道教園林中羅列峰巒湖沼,將大自然吸收進來,形成一個小天地。這個小天地隨著四季的變化,使得我們的空間感覺隨著我們的時間感覺而節奏化了、音樂化了,進入「宇宙空間」的藝術境界。


因此,道教建築與道教園林在體量上不追求大,而是「以小見大」、「以近知遠」,以有限展示無限的空間意識來擴展其建築或園林空間,甚至擴展到整個宇宙,體現一種「天地入胸臆」的美。

自然歸真——中國道教建築之美


重人貴生


道教主張貴生樂活,把長生成仙當作追求的目標。《養性延命錄序》中說:「人所貴者,蓋貴為生者。」《坐忘論》開篇也講到貴生:「夫人之所貴者生,生之所貴者道。人之有道,若魚之有水。」《抱朴子內篇》卷14《勤求》開篇寫到:「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過乎長生之方也。」吳筠又進一步把這種生看成是一種美,認為生命是天地之間最美的事物。《宗玄先生玄綱論·明取捨章第三十二》說:「仙者,人之所至美者也。死者,人之所至惡者也。」在道教思想中,「仙」既是「生」的標誌,也是「道」的具體表現和人格化產物,是真、善、美高度統一的化身。故而,道士修道學仙,既是求得生命永恆的過程,也是追求至美境界的過程。由此,這個「生」不僅始終貫穿於道教之中,也貫穿於道教美學思想之中,甚至成為了道教美學生命力的象徵。「(生)是人生目的,也是審美態度,更是人生追求的終極的快樂和最神聖、最崇高、最偉大的美。」既然道教是重生的,也提出「人生為主、自然為輔」、「我命在我,神仙可學」的主張,那麼這些理念又怎麼通過道教建築體現出來呢?這就要從「我命在我,神仙可學」說起。《雲笈七籤》卷114《墉城集仙錄敘》曰:「我命在我,長生自致。」宣揚了一種人定勝天的生命觀,也肯定了人成為仙的可能性。而「仙」不同於「神」,仙是指凡人經過一定主觀刻苦修鍊,擺脫肉身凡胎以及自然與社會的限制,進入一種理想的生存狀態。通常「神」與「仙」在道教中又是合用的,指代長生不死的存在體。按照道教的信仰,這個存在體即是指現世的人,只不過是經修鍊具有「道」的人,同時也是長生不死的人。這樣的生命追求就使世人有機會通過修道達到神仙的境界,成為仙。因此,人與仙在某種意義上是可以轉化的,那麼人與仙的宮觀建築在尺度上也應該是差不多的,不會出現人神之間無法超越的巨大差異,否則神仙可學的說法就沒有可實現性了。這樣一來,就要求在道教建築的尺度上強調人的重要性,展示神仙可學,通過平易近人的尺度關係來表現這種尊重生命、「我命在我」的含義。


青城山的道教宮觀在建築的尺度上給人以平易近人之感,使之更接近普通人的空間感受。在這些建築中,即使是主殿,其尺寸也會控制在較為宜人的範圍之內,即使是殿堂中間供奉大型神像的中空空間,其大小既能滿足神像的尺寸,同時也照顧了人的感受。一般來說,主殿單層殿堂檐高約3.8-5米,二層殿堂底層高約3.2-5米,普通的殿堂建築在尺寸上則更趨近於人的尺度,如單層建築的檐高約3-3.2米。另外,在建築構件上也儘可能地按照人體使用舒適的尺寸來設計,位於青城山門處的建福宮,其樓梯石欄杆的立柱高約0.7米左右,石欄高0.5米,石柱礎僅高0.2-0.3米等等。這些尺度與民居建築基本一致,有超出的部分也會控制在較為宜人的範圍之內。這樣的建築尺度,其中所蘊含的正是道教「重人貴生」的美學思想。

自然歸真——中國道教建築之美



柔之勝剛


一般來說,大部分的佛教以及儒家建築給人以雄渾、剛毅、氣勢磅礴的美感,而大部分的道教建築則較之略顯得偏重於陰柔之美,即使是皇家道教建築也有很強的柔美體現。這種審美上的差別正體現了道教建築美學思想的獨特之處——「柔」。但這種柔也不是絕對的,而是一種相對的屬性。道教建築的柔不是憑空想像的,而是根源於道家理論中關於「柔」的思想。《道德經》說:「柔弱勝剛強」、「見小曰明,守柔曰強」、「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這種「柔」的思想被道教所繼承,並運用在其建築形式中。這種以「柔」為美的思想主要是通過兩個方面表現出來的:


其一是道教建築的形式。宗白華在《論中西畫法的淵源與基礎》一文中寫到:「美術中所謂形式,如數量的比例、形線的排列(建築)、色彩的和諧(繪畫)、音律的節奏,都是抽象的點、線、面、體或聲音的交織結構」。對於建築來講,建築的「線性排列」,即線條是建築最為重要的表達形式,特別是對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而言。中國古代木建築主要分為三部分:上部的屋頂,中部的柱子、門窗及牆面以及下部的基座。一般來說,上部的屋頂是三部分中最能體現中國傳統建築形式特徵的建築結構,也是傳統建築的標誌。雖然中國古建築屋頂都有一定的曲線,但道教建築的屋頂曲線更為誇張,形成具有浪漫情調的反翹曲線大屋頂,以此作為其顯著特徵。為什麼要採取這樣的曲線呢?因為道教建築的反翹曲線大屋頂能呈現出飛動輕快、直指上蒼的動勢,體現道教飛升成仙的追求。如此屋頂建築再配以寬厚的正身和闊大的台基,使得整個建築呈現出一種情理協調、舒展輕快的韻律美,給人們帶來美的愉悅。這點在元代著名的道教建築——永樂宮三清殿的屋頂線條上表現得最為充分,三清殿屋頂的曲線較之當時的佛教與儒家建築更為誇張、更為柔美。當然,這種柔美曲線的塑造也與所使用的建築材料——木材的物理屬性是分不開的。


其二是道教建築所使用的材質。中國古代建築的材料主要為木材,除此以外還有磚、石材等。但道教建築基本都採用木材作為建築的主要材料,較少使用磚石作為建築材料,這也是為什麼宋代以前所建道教建築至今保存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道教在建築材料的選擇上更趨於木材的原因是木這種材料具有「柔」的特性。《洪範》在說五行時提到了木的屬性:「三曰木。……木曰曲直」。曲直的意思就是通過外力作用能使之產生屈與伸的變化,也就是所謂的柔性。除木材這種材質以外,道教建築還就地取材,如藤、竹等具有柔性特徵的材質。道教「貴生」的思想著重在於人的生命與自然的關係上,自然與人乃息息相通的整體,人的生命是自然界的一個環節,活生生的人體是柔軟的,木材的柔性密切了它與人的生命之親和關係。

自然歸真——中國道教建築之美



總的來說,從上述幾點的論述中我們不難發現道教建築中的確蘊含了非常豐富、獨特的美學思想,這些美學思想不僅是對中國古代道教建築美學思想的總結,更應具有現代意義:一是有助於世人更好地解讀道教建築;二是對於新建道教建築的選址、環境、色彩、空間尺度以及材質等具體操作層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只有在這種建築美學思想指導下完成的道教建築,才能使道教信徒獲得對生命的審美感受,並由此展現道教的文化內涵、哲學理念以及神仙信仰。


(作者續昕,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四川大學藝術學院講師。文章轉自道教之音網站)


濟源市陽台宮


微信號:JYSyangtaigong


新浪微博:@濟源市陽台宮


貼吧:道教第一洞天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濟源市陽台宮 的精彩文章:

三月十八,恭賀諸位祖師聖誕
女仙——盧眉娘
道教故事 別有洞天
「酸甜苦辣」與四季飲食
教你如何正確在家誦讀道教經文

TAG:濟源市陽台宮 |

您可能感興趣

道家思想與中國建築
最美中國古建築
中國建築
最美中國古建築|故宮
最美中國風 建築
道教建築之「治」與「靜」
驚艷世界的中國建築之美
武當道教建築之美學
我眼裡的中國園林之建築
道教文化對中國古代石橋建築的影響
【建築】國慶還不知道去哪裡?國內最美美術館正在等你
自然之美與酒店建築的完美結合
中國傳統古建築中的閨中秘事
解州關帝廟 我國古代建築道德鎮邪之上乘之作
從建築環境中了解自然
真正的中國製造,哈爾濱地標被稱為最美中國建築榜首
法國大V:故宮:中國古建築之壯美令人嘆為觀止
中國古建築 故宮
青瓦飛檐,中國風建築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