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南懷瑾老師:《周易今注今譯》敘言「一」

南懷瑾老師:《周易今注今譯》敘言「一」



南懷瑾老師:《周易今注今譯》敘言「一」



「「

《周易今注今譯》敘言(一)


南懷瑾


《易經》,是中國文化最古老的典籍,歷代正統派的學者,用許多不同的文字讚揚它,大致說來,推崇它為「群經之首」,致予無上的敬意。相反的,認為僅是古代的一部卜筮之書,近於巫祝的誣詞,卑不足道,只是經過孔子的傳述《周易》以後,又加上歷代許多學者穿鑿附會,才有了後世的盲從和崇敬。甚之,近代以來,還有許多類似輕薄的譏刺。


無可否認的,《易經》原是上古卜筮的學術,但到了商、周之際,經過文王的整理和注述,把它由卜筮的範圍,進入「天人之際」的學術領域,由此《周易》一書,便成為中國人文文化的基礎。自東周以來,再經過孔子的研究和傳述,同時又散為諸子百家學術思想的源泉,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

因此,如要研究中國文化,無論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儒、道、墨和諸子百家,乃至唐、宋以後的儒、佛、道等諸家之學,不從《易經》探研,便有數典忘祖之概了。


《易經》與三易


通常我們提到《易經》,就很自然地知道是指《周易》這本書。因為中國文化,自經孔子刪《詩》《書》,訂《禮》《樂》以後,冠以《周易》一書,統稱「六經」。經是天地的大準則,也是人生的大通道。稱《周易》等書為六經,便是說明經過孔子所整理過的這六部書,它是包括中國傳統文化「天人之際」所有學問的大原理、大法則。


自秦、漢以後,研究易學的,對於《易經》一書命名的內涵問題,就有「三易」之說的異同出現了。


第一:屬於秦、漢以後正統儒家學派的理論,根據《易緯·乾鑿度》這本書的觀念,認為「易」的內涵,包括三個意義:

(一)易。就是簡易、平易的意思。因為天地自然的法則,本來就是那樣簡樸而平易的。


(二)變易。認為天地自然的萬事萬物以及人事,隨時在交互變化之中,永無休止。但是這種變化的法則,卻有其必然的準則可循,並非亂變。


(三)不易。天地自然的萬事萬物以及人事,雖然隨時隨地都在錯綜複雜、互為因果的變化之中,但所變化者是其現象。而能變化的,卻本自不易,至為簡易。


第二:屬於秦、漢以後儒、道兩家學者通用的觀念,根據《周禮·大卜》篇對於三易的涵義,是指上古以來直到周代初期之間的《易經》學術思想,約分為三個系統:(一)《連山易》。(二)《歸藏易》。(三)《周易》。


據說,伏羲時代的易學,是《連山易》。首先以「艮卦」開始,象徵「山之出雲,連綿不絕」。

黃帝時代的易學,是《歸藏易》。首先以「坤卦」開始,象徵「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意思是指人類的文化和文明,都以大地為主。萬物皆生於地,終又歸藏於地。


周代人文文化的開始,便以現在留傳的《周易》為寶典,首先從「乾」「坤」兩卦開始,表示天地之間,以及「天人之際」的學問。


但東漢的大儒鄭玄,認為夏代的易學是《連山》。殷代的易學是《歸藏》。當然,周代的易學便是《周易》了。


又另有一說:認為上古的神農氏世系名「連山氏」,又名「列山氏」。所謂「連山」,便是「列山」的音別。黃帝的世系又名「歸藏氏」。

因此兩說,又有異同的問題存在其間,如果認為夏代所宗奉的易學便是《連山易》。殷代所宗奉的易學便是《歸藏易》。到了周代,經過文王的整理,才構成為《周易》體系的易學。那麼關於這兩個分歧的意見,也就沒有太大的出入了。


但以考據學者的觀點來看《易緯·乾鑿度》和《周禮·大卜》篇這兩種文獻資料,應該都有值得懷疑的地方。歷來考據學家們,認為《易緯·乾鑿度》等書,純出漢末或魏、晉人的偽作,假託是上古的傳承。這種觀念,並非完全無理,也的確值得研究、考慮。


可是兩漢以後的學者,硬性捨棄《周禮·大卜》的觀念而不採信,偏要採用更有問題的《易緯·乾鑿度》之說,認為「簡易、變易、不易」為天經地義的易學內涵,這便是後世以儒理說易的根據。那是不顧考據,只取所謂三易原理的內義,用之說明易學的大要而已。


此外,關於「連山、歸藏、周易」的三易之說,在漢、魏以後道家的學術思想中,便又發生了兩種觀念。


(一)認為《連山》、《歸藏》這兩個系統的易學,早已失傳。


(二)認為漢、魏以後的象、數易學,便是《連山》、《歸藏》的遺留,頗為合理。而且《連山》、《歸藏》易學的精義,確已成為秦、漢以後道家學術思想的主幹。如十二辟卦之說,便是以「歸藏」的「坤」卦為主。卦氣起「中孚」之說,便是以「民卦」的半象為用。


(待續)


本文選編自東方出版社(簡體): 南懷瑾先生著《中國文化泛言(增訂版)》


編者


1966年,內地「文革」開始後,南懷瑾先生應邀在台灣三軍巡講中國文化。在台中空軍基地演講時,蔣介石先生親蒞幕後聆聽。演講中,南懷瑾先生特彆強調亡國尚可復國,若中國文化亡掉,中華民族將萬劫不復!


當年11月12日,蔣公發表《國父一百晉一誕辰暨中山樓落成紀念文》,由孫科、王雲五、陳立夫、陳啟天、孔德成等1500人聯名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要求以每年11月12日(孫中山先生誕辰)為中華文化復興節。


1967年7月,台灣各界舉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後改名為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國家文化總會」)發起大會,推舉蔣介石先生任會長(此後歷任「總統」兼任會長)。委員會下設學術出版促進委員會,負責整理出版古籍,向年青一代普及學術精華,首先著手「十三經今注今譯」計劃,其中《周易今注今譯》,請南懷瑾先生擔當。後來逐步形成台灣商務印書館「中華古籍今注今譯叢書」。


1990年以來,在台灣本土化運動(有稱「去中國化」運動)的衝擊下,這個「文化復興運動」已被大部分台灣人忘卻。



南懷瑾老師:《周易今注今譯》敘言「一」



南懷瑾學術研究會


南懷瑾先生的生平、事迹與學術研究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並附上本信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文化思想:德之不修,琴之不成
南懷瑾老師:生命的大原則
彼得·聖吉:如何在教育實踐中培養系統思維能力
南懷瑾先生側記:1976年的出版
南懷瑾老師:人類社會紛爭的原因——「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TAG:傳承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南懷瑾老師:《周易今注今譯》敘言「四」
南懷瑾老師:《周易今注今譯》敘言「三」
南懷瑾老師:《周易今注今譯》敘言「二」
南懷瑾老師:《楞嚴大義今釋》敘言「三」
南懷瑾老師:《楞嚴大義今釋》敘言「一」、「二」
南懷瑾老師:《楞伽大義今釋》自敘「一」
南懷瑾老師:《楞伽大義今釋》自敘「二」
南懷瑾老師:《楞伽大義今釋》自敘「三」
南懷瑾老師:《楞嚴大義今釋》後記
南懷瑾老師:《皇極經世書今說》序
南懷瑾老師:《周易尚氏學》前言
南懷瑾老師:《歷史的經驗》前言
南懷瑾老師:《讀易劄記》序
南懷瑾老師:《楞嚴大義今釋》附二:五陰解脫次第法要
南懷瑾老師:《四書人物串珠》前介辭
南懷瑾老師:答《論語別裁》讀者的一封信
南懷瑾老師:印行《二顧全書》前記
南懷瑾老師:《〈金剛經〉卅二品偈頌》自話「上」
南懷瑾老師:《毛宗崗批三國演義》前介